【 – 节日作文】
福州过春节习俗篇一
《福州春节习俗》
福州春节习俗
福州的春节习俗富有浓厚的闽南风情,跟北方人的春节习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福州过年习俗有哪些?福州人是怎么过春节?身为福州人,看到这么多的习俗你会倍感亲切。
筅堂(扫房)。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
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做岁(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初五。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福州过春节习俗篇二
《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福州人的过年文化十分有趣,比如有:放鞭炮、祭祖、吃年糕、吃线面、吃太平燕、串门、赏花灯、猜灯谜,一家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大家都做年糕,亲朋好友互相赠送,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福州过年禁忌,讲禁忌是群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这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图吉利。每逢过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这种图吉利、讲禁忌就更加突出了。就福州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初一不扫地,食物宜“务传”。讲禁忌,一年中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是最讲究的。首先除夕夜就应把房屋打扫干净,初一这天不
扫地,据说是担心把财富和好运扫掉。此外,吃东西不怕“传”(剩下)。比如吃太平面,太平蛋两个吃掉一个“传”一个,谓“务吃务传”(有吃有剩),大大吉利,新婚媳妇尤其要注意,否则就犯忌。
谁说不利话,粗纸拭“股川”。过年要多说吉利话,如“好”、“顺”等,忌说不利话,如“完”、“死”等。早年福州从除夕开始到元宵节,人们见面都要说“恭喜”、“发财”,对方则以“齐发”应答。解放后一段时间忌讲“发财”改说“平安”,近年又时兴“发财”了。
图吉利,行禁忌中有许多趣闻,如谁盘碗砸了,小孩会惊叫一声“完蛋”。事后大人就会纠正说:“不能说完蛋,应该说"好"”。所以小孩打破了碗就说“我好一只碗”。小孩说错话是常有的事,所以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都要用粗纸(草纸)拭小孩的“股川”(屁股),实是拭嘴巴。寓意小孩的嘴像屁股,说的不利话不算数。
拜年初二起,初一不出门。福州人早年正月初一不出门,这是很有道理的。年前家家户户忙过年,大家都疲惫不堪,初一这一天需要好好休息,不喜欢有人干扰。同时一家人忙了一年,趁初一团聚话家常,也好借此先向家人中的长辈拜年,先内后外。所以福州人正月初一不出门,不向亲友拜年,初二起就打扮得十分光鲜,出门拜年了。
除夕忙讨债,通宵打灯笼。早年福州商界的债权债务,都要在除夕夜结妥还清。正月初一还欠债不还或向人讨债,被认为有违俗规。为此,除夕夜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挑着灯笼讨债的人。所以出现了无钱还债者就去尚书庙看“躲债戏”,或去汤房店洗“躲债汤”。因为只要躲到初一早晨,就是路上遇到债主,对方也只能道一声“恭喜,发财”,
决不会“违规”讨债了。如今这种习俗虽然淡化了,但商家仍看重在这天了结人欠欠人,更多的把这种商俗移到阳历元旦之前。 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请看《福州地方志》:“这一天,福州地方有驾鳌山、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等,俳优百戏,煎沸道路。又有以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箫鼓喧阗,至于彻夜。城门不闭,远乡下邑来者通夕不绝。”由此,古时福州元宵之热闹可见一斑。
”福州闹花灯最盛之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时蔡君谟(蔡襄)守福州,命每家点灯七盏。郎官巷有一诗人叫陈烈,愤然登上鼓楼挥毫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泣。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贫苦人民的愤怒。
南宋诗人陆游在《无学庵笔记》中,也给我们留下一则元宵闹花灯的趣事:当时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忌“灯”与“登”同音,只许把“灯”叫做“火”,贴出告示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福州旧时除了“燃灯”、“放灯”、“观灯”之外,最普遍、最流行的民俗是“送灯”,所以“亲家舅送灯”的童谣许多老人今天还能背诵。福州话“丁”与“灯”谐音。姑娘出嫁第一年,由她的弟弟(没有弟弟由妹妹也行,弟妹都没有则雇人)送达,他们把花灯挂在两根甘蔗的两头,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究其因大概是祝贺“添丁”讨个吉利罢了。
福州人最讲究吃喝,除开喝酒外,还必须要吃元宵,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元宵即“汤圆”,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圆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福州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近几年来,福州人过元宵节,在南后街“三坊七巷”和“五一广场”以及“马尾”、“马祖”海峡两岸的元宵观灯节,吸引众多的游客以及台湾和华侨华人来福州观赏灯节,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我心目中的年文化,应该是这样过:一、扫晨;二、贴春联;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四、贴年画;五、逛花灯;六、猜灯迷;七、
吃元宵;八、吃年糕。这是福州传统的文化必须保持发扬,此外,还要增加逛庙会如:在各大公园广场设“跳蚤市场”和“古玩商场”、“闽剧评话”、“歌舞”、“美食文化展览”等,丰富福州过年文化和气氛。
作者:福州二中转福建收藏家协会张祖仁 邮编:350001
福州过春节习俗篇三
《福州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呢!有许多古老的习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福州过春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福州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福州的习俗称为;做年”。闽俗诸年最重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会延续到元宵节,一般是自从初四起,就开始复工了。
春节的前一天夜为;除夕”。福州有透夜点灯(称长明灯)的习俗,意思是;长生”、;吉祥”。家家在天未明前点烛鸣炮,以迎新岁。厅堂中陈列酒果和贵(桧)花饭甑,焚楮帛,拜天地,谓之;供岁饭”这天早餐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取来年"有余"之意。先吃年糕汤,;年年高升”再吃太平面,象征一年太平。之后重振衣冠,首拜祖先与家中长辈,然后出门往亲友家中庆贺,互相来往,谓之;拜年”至初四为止,小孩向长者祝福,长者则分糖、饼桔子或;压岁钱”给小孩。王式念《梦竹斋诗草》云:;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最妙袖中怀桔满,垒垒堕落画堂前。”路遇熟人时互道庆贺,台江的群众多叫;发财”城内的人则云;恭喜”与;拜年”。清人吴继钱《半野轩诗存》云: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但在水上居住的船民则有所不同,他们年正月初二至初四,三五结伴手携篮子,登岸沿街挨家;贺年”,口唱;十二月花”等民间小调,受贺人家则以年糕等相送,俗称;讨(米齐)”。取一年吉祥之兆。这个贺年之举,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船民渐渐上岸定居而消失。
福州民间初一晚上天未黑就要赶着睡觉,谓之;斗夜灯”,也称;斗早登”。据民国蔡人奇《藤山志》释:;除夕人家守岁,商家结账彻夜不眠,因而元旦之夜,宜斗(比)早登床也。”
春节其他地方习俗的介绍
天津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蒜”。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山东
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山西
山西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州过春节习俗。 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山西人在腊八节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陕西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在二十八贴春联。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福州过春节习俗篇四
《福州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那么,福州人过年有哪些习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福州人过年习俗一、筅堂——辞旧迎新大扫除
扫除、清洁、好过年。旧颜换新貌,岁尾迎岁首,穷富都一样!这年前的大扫除,福州人称为;筅xian雪堂”,在福州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每年十二月中,先择晴日、把家庭内部、天花板、厅堂、杂特间等打扫干净,清理垃圾,疏通水沟,而后洗剧门庭,有的还将大柱,门楣等洗得干干净净。至于家具、厨具等,也分日一一清拭。
旧式福州家庭每年的清扫工作和连家船民有密切的关系。每当年尾,闽江沿岸的连家船民就会上岸,带着特制的木桶替人洗房子,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扫帚,而是采集新鲜竹叶做成的扫帚,谐音;富足”;满足”。
据老一辈的人说,以前筅堂的扫帚要用新鲜的竹叶做,然后用红纸绑住头,现在买不到,只能用新的红色的塑料的扫帚代替,讨个吉利。从农历的腊月初一开始,见到好天气,各家各户就动员全家人,开始打扫家里的卫生,;平时家里做卫生是以地上的为主,而筅堂是以高处平时很少扫的地方为主。”
旧时,在筅堂的时候, 还要搓米时吃。到了筅堂的时间,哪户人家开始做卫生了,小孩子就盼着吃搓米时了,因为做完卫生之后,这户人家就会给各个邻居送一盆搓米时,而后等你家做卫生了,又回送给别人,你一盆我一盆,邻里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拉近了。
福州人过年习俗二、祭灶:难忘啊,童年的灶糖灶饼
;祭灶祭糊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谈起过年,就不由让人想起祭灶。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
不过,福州祭灶神有个讲究,要祭两次,分;祭素灶”和;祭荤灶”。那时,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当然要拿好东西招待,所以农历十二月廿三,人们会拿好酒好菜招待灶王爷,叫做‘祭荤灶’。但是又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还醉醺醺得胡乱汇报,所以等到农历十二月廿四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招待他,叫做‘祭素灶’。
祭灶就像是过年的前奏。特别是祭灶完可以吃的灶糖灶饼,比如说老鼠儿(学名叫寸枣)、灶婆饼、麻生糕、金钱饼、红纸包、炒米糕等等让家里的小家伙们垂涎不止。祭灶那天,爸妈忙得团团转,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开始忙活着清洗锅盖和灶台的边边角角,然后才拿出准备好的精致菜肴十道,摆在灶台上,点上香烛,倒上米酒,摆上代表;甜甜蜜蜜”含义的马蹄和甘蔗。天黑了,开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爷爷,虔诚地许个心愿,然后放鞭炮,所有的都结束后,小家伙们就开始欢呼雀跃地享受灶糖灶饼了。
福州人过年习俗三、做小岁:祭拜至少一整天
福州人都知道,除夕又叫;做大岁”,而在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是老福州们;做小岁”,也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时候。依伯依姆们说,祭祖宗,摆祭品是件很繁琐的事,要一整天的时间,做小岁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团聚。
;做小岁”这天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厅祭、中午到家里的大堂祭,下午还要到房间里祭……在厚厚的蒲团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好像没完没了,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童却乐此不疲。
福州人过年习俗四、除夕:年夜饭很讲究
福州有句老话:;好囝不赚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即使远行经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会返家过年,合家团圆,吃顿团圆饭。
在以往的习俗里,除夕晚是不能走家串门,要全家聚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