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原创](七绝)困守》
[原创](七绝)困守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炎炎赤热火烧中,
留守儿童盼庑东。
外出打工无奈计,
焦颜父母作田公。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规则—–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 (蓝字应平,红字应仄) ————– 炎炎赤热火烧中【中:一东(平),一送(仄)】 押韵
留守儿童盼庑东【东:一东】 押韵
外出打工无奈计
焦颜父母作田公【公:一东】 押韵
——————–检测结果(平水韵)———————- 存在多音字:中 作 ,请根据词意判断平仄
平仄符合要求,请留意多音字!
重字提示:炎
篇二:《七绝平水三十韵》
也步平水三十韵(发)
多情总是晚秋枫,盼得红颜叶叶同。 只愿相逢倾一笑,从今陌路各西东。 (一东)
已隔群山又几重,遍寻窗外影无踪, 应怜此刻挥青笔,鸿雁捎书泪一封。 (二冬)
绿柳春花倚碧江,青音欲尽影幢幢。 轻吟一阕西厢曲,愿做莺飞并翅双。 (三江)
才觅新晴向小池,盈盈菡萏舞娇姿。 蜓痴燕醉翩翩样,意乱情迷仲夏时。 (四支)
睡意阑珊觅翠微,香音尽处现柴扉。 清吟许我花间酌,浓韵乡痕片片飞。 (五微)
学做陶公隐陋居,遍扶黄紫漾香余。 任凭阔宇星垂散,我自悠悠向墨书。 (六鱼)
一夜东风皱碧湖,清新内外共茶炉。 缘来锦绣青天赐,除却烦忧荡净无。 (七虞)
十里长堤草色萋,莺忙蝶乱两情迷。 夕阳未落青山外,早有一弯月坠西。 (八齐)
几点清珠挂老槐,半条墨线燕成排。 开窗欲请西霞入,早有清风绕小斋。 (九佳)
大雪纷飞草木摧,十年乡梦一晨回。 人非物是凭谁诉,唯见村头绽小梅。 (十灰)
万般风景一时新,柳绿桃红燕报春, 风暖光柔香缭绕,冬装除去着纱巾。 (十一真)
一带春山舞碧裙,清风细雨送霞雯。 倾书锦字三千墨,遍洒心情五万斤。 (十二文)
欲赞东风已忘言,山青水绿浪苗翻。 归来紫燕双双戏,早有羞花绽小园。 (十三元)
雨叩轩窗到晓寒,风摧旧叶半零残。 秋深又将新愁送,雁阵南归落影单。 (十四寒)
对镜无须叹鬓斑,廉颇岁老志仍顽。
春晖岂止朝阳下,问鼎何时在发颜。 (十五删){七绝,一东}.
尤记村中几眼泉,涓涓细水到门前。 儿童放学归来早,常在溪边做纸船。 (一先)
生来只愿做天雕,飞上清宵掠渡桥。 燕雀难知鸿鹄志,彩鸡不会伴云飘。 (二萧)
谁把闲情刻意抛,纤纤细浪岸阶敲。 青枝已绽羞羞叶,静待春花媚媚娇。 (三肴)
一脉青山任墨毫,花开时节赋风骚。 诗中岁月千秋远,画里乾坤日月高。 (四豪)
欲向清池访小荷,晨风送爽影婆娑。 何如再握丹青笔,相赞高矜一首歌 (五歌)
不问高贤何处家,有缘对坐品香茶。 无须早去春风里,淡悟人生慢赏霞。 (六麻)
人生莫道总无常,处处天晴有艳阳。 立志须从沙漠外,凄风不语瘦胡杨。 (七阳)
无须字里诉心情,水秀山青别样明。 相映骄阳花似雪,白云片片衬流英。 (八庚)
漫步东湖暮色暝,含烟细柳摆青青, 惜沉晚日风飘絮,月似弯钩我似萍。 (九青)
独守深秋一盏灯,空怜腮下泪珠凝。 如今再看鸳鸯字,却似霜侵字字冰。 (十蒸)
风流千古数曹刘,才智何如有仲谋。 折戟沉沙擎大义,中原逐鹿动神州。 (十一尤)
红尘漫道少知音,只是人心已向金。 抛洒闲情寻净土,何如早付五玄琴。 (十二侵)
何须觅柳到江南,早有青枝在此潭。 捥做一枚心字串,凝眸不语泪珠含。 (十三覃)
谁使闲愁细细潜,秋风不语弄珠帘。 轻弹一首思乡曲,怎料新烦入指尖。 (十四盐)
扎根怎惧在山岩,淋雨无须论苦咸。 四季常青枝叶茂,何人敢笑我平凡。 (十五咸)
篇三:《十分钟搞定诗词格律》
十分钟搞定诗词格律
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那么,这里是一个以前的讲座,现稍加整理重发,目的在于针对零起点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律。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平仄:从成语开始
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说明汉语存在一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二、说明有这种平仄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人记忆。因为如果纯粹按概率的话,学生报出的成语,符合“二四分明”的应该与成语词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现在达到了90%以上。说明有这种规律的成语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容易让大家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都产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声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硬性规定或编造出这么一个东西。这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就如舞步的鼓点,既有规律,又抑扬顿挫的富于变化,能达到悦耳美听的效果。因此说汉语是形与音谐美的文字,汉语格律诗是形、音、意三者一体的完美结晶。虽然四声和平仄是早已潜伏于汉语中的规律,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做诗中,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可以说是近体诗格律的前身。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换句话说,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几个名称:近体诗、今体诗、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这两个名称,是唐朝人命名的,因为格律诗产生于唐朝,相对于更早的古体诗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诗叫近体诗,也有叫今体诗的。旧体诗这个名称,是五四运动以后,搞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命名的,因为这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就是白话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新诗”。因为有了“新诗”,所以原来的诗就被称为“旧诗”、“旧体诗”。但也有一些人对“旧体诗”这个名称很不满,认为隐含着“过时”的贬意。再顺便说一句,一些写新诗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诗歌一概称之为古体,这是不对的。古体和近体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
二格律诗的格律
我们今天写格律诗,不必再考虑“四声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来讲讲格律诗的格律。
既然四个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
我们先来看一首著名的五绝:
红豆(仄)生南(平)国
春来(平)发几(仄)枝
愿君(平)多采(仄)撷
此物(仄)最相(平)思{七绝,一东}.
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再来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比如这首诗,就是由两联组成,第一、二句构成一联,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道道来没有?嗯,有一个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第一联是:豆(仄)南(平)
来(平)几(仄)
第二联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为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出句(即前一句)与第一联的对句(即后一句)的平仄相同。对这首诗来说,也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这种关系,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粘”。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格律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第八句与第七句相对……这个规律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看完这首五绝,我们再来看一首七绝。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讲了前面的五绝,七绝应该就是顺延的事。我们知道五绝是“二四分明”,那么七
绝就是“二四六分明”了。事实正是如此。
月落(仄)乌啼(平)霜满(仄)天
江枫(平)渔火(仄)对愁(平)眠
姑苏(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钟声(平)到客(仄)船
我们可以看出:
一、偶数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对规律。即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
十分钟学会诗词格律(转载)
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只要用心,半小时即可掌握。兹简要说明之。
先说平仄
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等。
入声字有许多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这是最令当代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事。不过,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掌握并不难。
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
篇四:《十分钟搞定诗词格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转载)
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那么,这里是一个以前的讲座,现稍加整理重发,目的在于针对零起点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律。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平仄:从成语开始
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
个。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说明汉语存在一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二、说明有这种平仄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人记忆。因为如果纯粹按概率的话,学生报出的成语,符合“二四分明”的应该与成语词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现在达到了90%以上。说明有这种规律的成语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容易让大家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都产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声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硬性规定或编造出这么一个东
西。这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就如舞步的鼓点,既有规律,又抑扬顿挫的富于变化,能达到悦耳美听的效果。因此说汉语是形与音谐美的文字,汉语格律诗是形、音、意三者一体的完美结晶。虽然四声和平仄是早已潜伏于汉语中的规律,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做诗中,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可以说是近体诗格律的前身。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换句话说,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几个名称:近体诗、今体诗、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这两个名称,是唐朝人命名的,因为格律诗产生于唐朝,相对于更早的古体诗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诗叫近体诗,也有叫今体诗的。旧体诗这个名称,是五四运动以后,搞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命名的,因为这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绝,一东 捐资一东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