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的作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借物喻人(一)

借物喻人——写法指导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叫做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要抓住所描写的物体,与所象征的人之间相通或相似的地方,抒发某种情感。

《梅香正浓》就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好文章。课文以不畏严寒的梅花象征英勇不屈的史可法,结尾处点题之笔水到渠成,英雄的浩然正气、大义凛然也永远留在读者心中,作者赞美梅花,也即赞美英雄。

也有这样一类作文,我们把它看作记事写人类,有完整的故事,生动的情节,只是以某一景物结尾,如《春天的雨点》,课文叙述的是乌汉娜老师给上课走了神的学生达丽玛认真补课并护送她回家的事,按理文章就此嘎然而止也是恰如其分,作者却笔锋一转,两次写到春天的雨点,不但给人诗情画意的享受,同时又给读者腾出了遐思的空间。春天的雨点滋润着大地,乌汉娜老师也是“润物细无声”啊。

同学们在作文时也可运用这种方法,使你的习作锦上添花,但运用这种写法关键是要找到事物的相似之处,所以要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敏锐,让自己的习作迈入意境丰富,含蓄深刻的境界。

同学们,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能够象征哪个人哪种特征的事物吗?黑板擦?小石子?牵牛花?""你一定能找到!

看到红色的康乃馨,想到妈妈浓浓的爱了吗?看到仙人掌,想到了努力奋进的同学吗?看到火红的三角梅,想到过曾给予过你帮助的人吗?看到辽阔的大海,想起了心胸广阔的谁呢?看到洁白的雪花,想到了哪位纯洁的伙伴呢?看到老水牛,想起了憨厚勤奋的谁呢?看到傲霜的秋菊,想到过不畏困难的谁呢?

“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展翅的雄鹰可以搏击万里的风暴,你又想起了哪些人呢?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中有房舍屋宇,小到花鸟虫鱼,皆可以成为文人描摹的对象,都能够寄托自己的心志。只有丰满的形象才能承载作者情感、志向、情操、爱好、愿望之重,才能很好地背负形神契合的责任。

春夏秋冬、日月山川、庭台搂阁、花鸟虫鱼""都可成为我们“所托之物”的主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将自我的志趣情操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作文的魅力所在。

佳作赏析:

与栀子花结缘

白色的花瓣,嵌在湛蓝的枝叶里。

初夏的时候,是最美丽的,满山的栀子花像是一夜间变成了天使的翅膀,全都绽放了。那浓郁的芳香,久久地萦绕着古老的房子,似潺潺的溪水流淌在小河里。枝子花点缀了所属的苍穹,抓住了春天的尾巴,渲染出一个清新的春天。

每一朵栀子花,都努力地成长,它知道自己的生命很渺小,但它想当它绽开笑脸时,人们会接受它的美丽。看,孩童的发缕间,恋人的指环间,老人的衣襟前,都有它俏丽的身影。在栀子花开的季节里,人们立下了海誓山盟,从此,他们翻越千山万水,立经风雨磨难,直到白头偕老。它默默得付出着,也默默地享受着。即使它的生命短促,但它也得以延续,所以不断地发散,努力地付出""

它是一朵栀子花,别人接受了它,它将付出美丽,直到那一天,它消散在空气中,消失在葱葱的绿野上""

栀子花开,有淡淡的清香,微风拂过,落英缤纷,美不胜收。栀子花又重复着轮回的命运,太阳也开始循环着升起,再循环着落下。

无论经过多少年,儿时初夏的记忆依然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栀子花的清香。一朵朵洁白的花儿,密密地缀在绿叶之间,在清风中散发阵阵清香,如此醉人。

栀子花是美丽的,我不愿摘下它,因为我想将它珍藏在我心中。那是我年少时的梦想与憧憬,重回身边,缠绕心田。

走过四季,我想起过去的黄昏以及即将来临的清晨,我只是在等待那些,记忆里在夏天散落了一季的栀子花。想起,我心里留下了一缕缕无限延长的香味和一片片洁白无暇的倩影。

点评:小作者借栀子花淡淡的清香和美丽的倩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美好情怀。文章娓娓道来,温婉细腻的语言传达了关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完美融合,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

[病文升格]

▲原作亮相

被子

被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我们谁也不能没有被子,如果没有被子为我们保暖,那么我们人类将面临死亡。(用语不当)(开篇加帽子,有点无源之水的味道)

被子我们谁也感觉不到它那么渺小却甘愿为我们牺牲。(病句)它不怕冷,它是多么大公无私(用词空泛,不恰当,主题上也显空洞)啊!

那天我们给我叔家看楼,我和弟弟一起去。我们睡在一张大床上,我们一人一个被子,我弟弟睡觉特别不老实,他一睡觉就爱打滚,而且是爱和被子一块滚下去。从床上滚到地上,把被子一块滚下去而被子却是不怕脏不怕痛地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此处缺少对被子的必要描写)我们

谁能感到这么小的物体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说法不太恰当,应结合被子的具体特点加以引申)。被子即使让人类把它丢在一边(语序有问题),不要盖,可是它还是那么默默无闻地为我们贡献。被子是我们生活的用品,我不能一生气去把它丢在一边,我们应该和被子结成朋友的关系,我们不能失去它。

每当看到被子,我都会想到和被子成为好朋友,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让它更会对我们贡献(说法不当)。我们以后要好好珍惜被子。这就是大公无私的被子。

评析:这篇文章选材新颖,来自学生的亲身感受,难能可贵。但文章没有写好。首先,“志”不够恰当,“大公无私”这个词太空泛,应结合被子的具体特点作引申,比如“送人温暖”“默默关怀”等。其次,内容少,不够生动。可以把“看楼”中有关“被子”的情节写详实,比如写一写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写一写被子的姿态、状貌等。

▲升格作文

被子

“我没有语言/我只是沉默/我是一床被子/每天我都会抱着你入睡/在夜曲中扯出绵长的情意"”这是我曾经读到的有关被子的一首小诗,作者是谁我不知道,可不知为什么这些句子却留在了心底。(由诗入题,既不突兀又有诗情画意。)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和弟弟去给叔家看楼。去之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叫我照顾好弟弟,说他有哮喘且与被子有仇,不是把被子蹬在床下,就是裹着被子满床打滚,叫我别让弟弟感冒了。(此处为后文对被子的感激埋下伏笔。)我承诺了妈妈。那夜我俩睡在一张大床上,叔给了我们一人一床被子。半夜,我一觉醒来,见床上没了弟弟,吓了我一身冷汗,心想,不会是夜游出去了吧?正准备下床去看,刚把腿放到床沿,只见那家伙稳稳当当地睡在地上,被子就像一个睡袋一样把他严严实实地裹在中间,头顶靠地的地方还露出被子的一角,他的头正好放在那个角上,恰似小时候妈妈抱他出去时用小棉被裹着的样子。弟弟看上去睡得很舒服,那被子一半在他的身子底下,一半在他的身上,我想,他从床上滚下去落地的时候,一定是被子先落地,给他铺好了一个温暖的落处,然后轻柔地接住了他,(此间对被子形象的描写,旨在表现被子的舍己为人,默默无闻。)才让他不致摔醒,我的心里对被子好一阵感激,要是摔伤了我该怎样跟妈妈交待?寒冷的冬夜里,能在地上睡得如此安稳,那被窝里一定还是很温暖的吧!(心理活动,表明对被子的感激与敬佩。)

我轻轻地走过去把手伸进被窝里,弟弟睡眼朦胧的擦擦眼睛,很不解地看着我。我说:“你看你睡在哪里了?”弟弟四周一瞧,不好意思地笑了,站起来拖起被子,搭在肩上,“姐,帮我拍拍。”弟说。我使劲地拍打着,怕上面沾了灰尘,拍打的地方冰凉冰凉的。我说:“弟弟,睡我的被窝里去吧,你的被子好凉。”弟说:“才不是呢,姐,你摸,暖和着呢。”他拉着我的手,往他肩上一放,是啊,热乎乎的。我的心里更加感谢这被子了,弟弟全身都暖暖和和的。我赶紧半推半裹的把弟弟弄到了床上,重新给他盖上被子,那被子又平平整整服服帖帖地铺在了弟弟的身上""(被子不计得失,一心为人的品格跃然纸上。)

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把那诗歌记得那样久了,与其说是诗句打动了我,还不如说是诗中默默无闻用自己的体温给人温暖的被子形象烙在了我心底。是啊,被子于我们只是与碗筷杯子一般的日常用品,有它,我们往往无所觉察,觉得理所应当,无它,我们将会怎样呢?那一个一个冷夜该如何度过,那由秋到冬的距离该如何越过呢?(首尾照应,余味无穷。)

习作的升格有几个明显的变化:

①对“物”即被子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们情感的载体更加丰满。

②所言之志的“志”没有任意拔高,形与神结合更为紧密。

③文章多处用拟人手法,显得情味十足又含蓄隽永。

名篇赏析:

荷叶 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②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③。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在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yìn bì )?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

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

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借物喻人(二)

借物喻人(三)

借物喻人(四)

借物喻人(五)

借物喻人”、“融情于景”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物喻人”中的物与人有相似点,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某一性格特征。如杨朔的《荔枝蜜》中蜜蜂的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品质就有相似之处,“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这和在田里插秧的劳动人民的品质是极像似的。

“融情于景”的直观对象是“景”,“融情于景”通常写一系列景物内容,“融情于景”中景物,情绪化明显,主要传递作者的情绪与感情,

“托物言志”的直观对象是“物”;“托物言志”一般抓一个重点领起全篇,如“海燕”、“落花生”“焟烛”;“托物言志”中的事物,人格化明显,主要表现作者的感情与哲理。托物言志第一要着就是要努力描绘出事物所具有的外部特征,为展开联想做准备。当然,“物”的外部特征可能很多,在描绘它们时,只能选择那些对言志有用的特征,绝不能不分主次。同时,在自然界,“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景物被写入了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要揭示“物”、“志”的相通点,就要选好“形”与“神”的“结合点”。《白杨礼赞》,“物”——白杨具有坚强、挺拔的特点,“志”是抗日军民坚强、朴质,不屈不挠的精神。托物言志,用笔大多在“物”,描绘外部特点不难,关键是要由此写出内部特征,只有写出物的内部特征,才能突显出“志”。

“融情于景”也好,“托物言志”也好,都是含蓄抒情

但是,作者在具体处理的时候,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所要说的心声倾吐出来,所以又转向了直抒胸臆。也就是说,“融情于景”实际上也有“写景论情”的时候;“托物言志”也必须经过“托物寓志”的过程。一般先“融”情于景与托物“寓”志,后写景“论”情与托物“言”志。 有人将托物言志又看成象征手法,说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就是象征,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层面的不同显现。这是有道理的。托物言志的思维基础是相似联想。 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借物喻人自然也有一个“喻”,二者在这点上是相同的。

所不同的是范围,后者只是以物喻人,而象征则可以涵盖形象、精神、品质等范畴。如,我们可以用延安的宝塔山象征中国人民抗御外侮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不能叫借物喻人了。

所以,象征的范围大于借物喻人,或者说是包含了借物喻人。

大家看看这种理解恰当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

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