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由一件事受到的启发》
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
每个人都有金色的童年,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童年好似调色盘,五彩斑斓。童年的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唯独有一件,令我难忘。
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到郊外爬山。来到山脚下,我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和爸爸攀登。一开始,我走在爸爸前面,心中沾沾自喜:哈哈!爸爸这“老古董”也太慢了吧,瞧我多快。”爬着爬着,到了半山腰,道路很陡,几乎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我已经累的气喘吁吁,精神如刚开的鲜花又凋谢了,真是经不起一点小挫折。但老爸像长跑冠军一样,精神还是那么充沛。爸爸爬了上来,看见我坐在地上无精打采的样子,走过来说:“怎么了,刚才还一股干劲冲天的样子,现在就垂头丧气的。”我抱怨道:“爸爸,这路太难走了,我的衣服都被汗淋湿了,我们还是不要爬了。”爸爸一听,严肃地说:“不行,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继续爬。”我知道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只好继续爬。爬呀爬,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我眺望四周,看看美丽的景色,不禁赞叹起来……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因害怕困难而半途而废。
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
道德问题虽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遵守并做到,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伙伴们一起跳皮筋。“叮零零、 叮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当我急忙向教室走去的时候,发现了一根
皮筋,很有弹力,和我平常跳的皮筋差不多,大约卖2元钱左右,我就随手拾起装进了口袋,乐滋滋地跑进了教室。那一课老师讲的是《钓鱼的启示》,课文中11岁的詹姆斯,在离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的情况下,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可和他一起钓鱼的父亲,要让他把鲈鱼放回去,詹姆斯很不情愿,但还是依依不舍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遵守钓鱼规则的事,对年少的詹姆斯受益匪浅,影响终身。
当我听到这时,下意识的低下头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隐约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想还回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该怎么办呢?
下课了,我的好朋友们叫我到室外跳皮筋,我装作“肚子痛”不想出去,在教室里我坐立不安,好像同学们眼睛都在盯着我口袋里的皮筋,就连教室的窗户也知道了似的在和我说“亏你是个好学生,还占小便宜”。于是,我下决心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说“你做得很对”。
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已有,做人做事一样都要受到规则和道德的约束,我要做一个有素质的小学生。
第二篇:《由一件事受到的启发》
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
每个人都有金色的童年,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童年好似调色盘,
五彩斑斓。童年的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唯独有一件,令我难忘。
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到郊外爬山。来到山脚下,我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和爸爸攀登。一开始,我走在爸爸前面,心中沾沾自喜:哈哈!爸爸这“老古董”也太慢了吧,瞧我多快。”爬着爬着,到了半山腰,道路很陡,几乎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我已经累的气喘吁吁,精神如刚开的鲜花又凋谢了,真是经不起一点小挫折。但老爸像长跑冠军一样,精神还是那么充沛。爸爸爬了上来,看见我坐在地上无精打采的样子,走过来说:“怎么了,刚才还一股干劲冲天的样子,现在就垂头丧气的。”我抱怨道:“爸爸,这路太难走了,我的衣服都被汗淋湿了,我们还是不要爬了。”爸爸一听,严肃地说:“不行,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继续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我知道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只好继续爬。爬呀爬,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我满怀成功的喜悦眺望四周,看看美丽的景色,心中像是吃了蜜一样甜。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坚
持到底,不能因害怕困难而半途而废。
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
道德问题虽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遵守并做到,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伙伴们一起跳皮筋。“叮零零、 叮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当我急忙向教室走去的时候,发现了一根皮筋,很有弹力,和我平常跳的皮筋差不多,大约卖2元钱左右,我就随手拾起装进了口袋,乐滋滋地跑进了教室。那一课老师讲的是《钓鱼的启示》,课文中11岁的詹姆斯,在离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的情况下,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可和他一起钓鱼的父亲,要让他把鲈鱼放回去,詹姆斯很不情愿,但还是依依不舍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遵守钓鱼规则的事,对年少的詹姆斯受益匪浅,影响终身。
当我听到这时,下意识的低下头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隐约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想还回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该怎么办呢?
下课了,我的好朋友们叫我到室外跳皮筋,我装作“肚子痛”不想出去,在教室里我坐立不安,好像同学们眼睛都在盯着我口袋里的皮筋,就连教室的窗户也知道了似的在和我说“亏你是个好学生,还占小便宜”。于是,我下决心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说“你做得很对”。 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已有,做人做事一样都要受到规则和道德的约束,我要做一个有素质的小学生。
第三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的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4.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2.通过讨论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
一、 直入课题。谈谈对题目的理解,借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帮助理解!
二、 说说你对说理性文章(议论文)的了解。
屏显: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文中心论点。
四、 屏显:论点 是正确、鲜明地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五、 组织活动:要搞清楚中心论点就要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议论文一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作者是怎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六、 教师巡视,提示:找过渡段,关注关联词,圈画特殊句式等。
七、 讨论——交流——反馈
重点研读4——6自然段
思考: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个要素?
设问句式 重点词的理解
八、 提问:细读1—4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观点的。学生思考。 十一、组织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摆事实、讲道理”,明确“举例论证”。
十二、让学生找到文中另一个“举例论证”说说论证了什么。
十三、提问:第八段和第九段这两个例子删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举例要全面,论证要严密。 十四、小结
第四篇:《大学心理学题库》
中小学教师招录考试
心理学试题汇编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一、解 释概念术语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有自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
4、反映:是指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5、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应答,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6、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先天就有的用不着学习就会的反射。{由一个事物受到启发}.
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形成的。
8、动力定型:由一系列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的范围(广度):是指在一瞬间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1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这几种活动上。
1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时间的长短。
16、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对注意对象的专心程度。
17、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18、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0、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也就是人的感觉能力。{由一个事物受到启发}.
21、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大小的范围。有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2、适应:是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3、知觉的选择性:是有选择地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辨出来。
24、知觉的理解性: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理解当前事物,并用词语表示出来。
25、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各个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
26、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2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28、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的、错误的知觉。
2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0、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31、识记:是反复感知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2、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33、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34、机械识记:是对学习材料没有理解,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
35、意义识记:是在对学习材料的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
36、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7、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由一个事物受到启发}.
38、超额学习:也叫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进行到超过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
39、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留和巩固的过程。
40、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41、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够识别出它。
42、回忆(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当前而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映象。
43、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
44、追忆:是利用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去寻找线索进行回忆的过程。
45、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6、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想象。
47、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想象。
4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模型符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9、创造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和示意,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0、幻想;是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51、理想: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可能实现的积极的幻想。
52、空想:是一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可能实现的消极的幻想。
53、灵感:是人在用全部精神力量解决所思考的问题时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54、原型启发:是人在思考问题时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心理过程。给人以启发作用的事物就叫做原型。
5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6、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结论或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57、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58、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思维过程。
59、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结合成整体而加以思考的过程。
60、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多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思维过程。
61、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62、概括:是在思想上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
63、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具体运用于实际,进行深化和验证的过程。
64、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65、概念同化:是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去接受一个新的从属概念。
66、变式:将概念所包含事物的各种形式加以变化,以排除无关特征而突出本质特征。
67、定势:是先前的重复性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68、态度: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内在心理倾向。
6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愿望而产生的态度的内心体验。
70、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愿望而产生的态度的外部表现。
71、情操:是带有理智性的与正确的价值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各种高水平情感的综合体。
72、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73、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状态。
74、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75、焦虑:是因遭受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而发生的一种紧张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
76、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77、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78、美感:是人根据一定审美标准在评价客观事物及人的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79、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80、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81、毅力:是人的精力长期奋发,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以达到既定目的的能力。 82、动机冲突:是指人在确定目的的过程中,因受到两种以上动机的支使,而这些动机又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
83、品德: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84、良心:是人对自己行为所进行的反省和评定,如感到满意、自慰、内疚等。
85、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86、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87、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88、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89、意义障碍:是个人因对某些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不能正确理解而发生的心理抗拒。
90、角色期待:是指团体中多数成员期望或要求某一成员做出某种应有的行为方式。
91、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现象。
92、心理相容:集体成员在心理上彼此相互容纳和行为上协调一致。
93、集体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集体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94、从众心理:是个人受群体舆论的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95、威信:是一种能使人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
96、个性: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