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读后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古代家训,多是古代大家教育子孙的金玉良言,其中浓缩了古人毕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现代人读来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诫子书》中“勤于开卷,敏于探索”的精神。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但是学习不意味着死读书,读死书。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 一般而言,一个读书多的人,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这种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他的生活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也肯定与目不识丁的人有很大区别。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告诉我们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反观我们,学校提供了自习室,其中本应安静的环境,却总是有少数同学在自习室里发出声音甚至大声说话,扰乱自习室的安静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很多同学,无视学校的良苦用心,不去自习室自习,整日荒废学业,虚度青春,真是令人痛心扼腕!
第二篇:《读诸葛亮《诫子书》有感》
读诸葛亮《诫子书》有感
每次读《诫子书》,我都感慨于全文虽不足百字,却言近旨远,含义隽永,是诸葛亮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学。
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诫子书》,看到老师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这书有那么好吗?那时我们读书只是随性式的,家里只是说“农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前途”,当时也只是随便听听,并没有深刻体会读书的用处和乐趣。但随着走完高中,踏入大学校门时,才体会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的内含。在这物欲高涨的社会,每个人都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创业梦,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业。想创业、有梦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名话提醒我们搞创业,实现梦想,就要打好基础,积极的为将来做好准备,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走上社会以后,周围纷繁复杂的现实扑面而来,有时候心中的那个创业梦想未免会动摇,也逐步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的含义。心中有梦,信念不
灭,只有沉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正如《诫子书》里所就“非学无学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不能闻名于世,但也尽了自己的才能,带领同事为公司、为社会、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是无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无止境的。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的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三篇:《非淡泊无以名志 读诸葛亮先生诫子书有感》
非淡泊无以名志 读诸葛亮先生《诫子书》有感 廉洁之风正如一股旋风进入我们的校园,进入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如何保持自己的品行,在学校这个小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廉洁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目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只是社会大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但我们却都拥有不平凡的使命,因为我们的脊梁支撑的是祖国的未来。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用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诫子书》说:“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信息学院 戴頔
第四篇:《【读史有感】漫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读史有感】 漫谈“淡迫明志,宁静致远”
最近,重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不禁联想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此语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清心寡欲,看轻世俗名利,就不能确立自己的志向;心境不安宁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这两句话本来都是双重否定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刘备“三顾茅庐”中,以肯定句取代了原来的双重否定句,作为诸葛亮隐居在南阳草庐的楹联。通过这副楹联,揭示了诸葛亮胸怀大志却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和纯洁情操。其实,这两句话并不是诸葛亮的原创,他只是借用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名句略作改动罢了。
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博览群书,而心忧天下。面对群雄割据、称王争霸、狼烟四起的局势,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只是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大业。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而诸葛亮隆中对答时提出的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对策,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一篇《隆中对》,名扬天下,千古流传,使多少文人墨客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地自容。与《隆中对》一样,诸葛亮《诫子书》中这两句名言,时隔千年流传至今,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遥想当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时所享受的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访友会客、聊天对弈、怡然自乐的情景,不禁令人羡慕!可惜时光是那么短暂,一晃而过,犹如滚滚长江,一去不返。多少风流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大浪淘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诸葛亮却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像这样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治国良臣,在历史上也确实罕见。尽管在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像当代伟人一样被人神化,但从古到今,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出山之前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出山之后,任劳任怨,事必亲躬?有谁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撰写于2014年11月26日)
第五篇:《智者善静(读后感)》
智者善静
——读《诸葛亮集-诫子书》有感 孙 江南
当今社会,功利化现象严重。人际交往唯利是图,真情缺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食品安全,令人堪忧""凡此种种,说明社会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目标。而古代却不乏淡泊宁静、目光长远者,如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面对现实,静思古训,我们该如何立身处世?我想,智者应善静也。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它不但为你带来心灵的滋养,更能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宁静可以沉淀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浅薄、粗俗等杂质。记得在一篇文章里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人在黄河边上走,他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水,然后把它静静地放在路边。一个小时后,他非常吃惊地发现,瓶子里四分之三的水已经变成非常清澈的水,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其实,人生也恰如一杯黄河水,沉淀下来的多是清澈如水的幸福,少的是浑浊如泥的凄凉和痛苦。而人生就需要这静静沉淀的一小时,只有宁静了,才能看到幸福。
宁静是心灵宁静、内心平和、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和默默奉献。回眸中华五千年历史,一颗颗宁静的心散发出淡而独特的芬芳。庄子,以他淡泊的心,摒除着来自外界的是非曲直,功名利欲,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当陶渊明采菊于东篱,李白把酒临风,邀月与共,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便拥有了宁静而致远的内心世界,他们便获
得了心灵的永恒。
“我需要冷静一下。”相信凡看过吴宇森执导《赤壁》的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这是那位堪称神人的诸葛亮先生的口头禅。且不去谈孔明的足智多谋和深谋远虑,当冷静这一点史上也无几人与之相媲美。正是冷静,他的空城计才大获全胜,以致浓墨重彩写了一段历史传奇。
当然,所谓保持宁静,并不是要避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而是要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心安气定,心无旁骛,冷静思考,更积极有效地工作与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为有了董仲舒孜孜求学“三年不窥园”的静气,才会有真正的学问。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宁静,浮躁不安,所谓理想与事业,都是空话罢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能发生。小猫和它妈妈一块去钓鱼,猫妈妈手握鱼竿坐在岸边一动不动,小猫则一会儿捕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心里老想着玩,不能静下心来钓鱼。一天过去了,猫妈妈大获丰收,而小猫则一只鱼也没钓到。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心不静,则一事无成。
宁静,是最美妙的声音。想听大树唱自己儿时的童谣,那就放下手中的电锯;想听泉水的歌声,那就不要用污水去浸染它们的歌喉;想听鸟儿的歌唱,那就还它们以蓝天""在这浮躁的时代,宁静需要我们去守卫,让我们的耳朵带上心灵去听那份心底的宁静。刘若英是我喜欢的女歌手,她的歌大多数都是静的,娓娓道来,每一首歌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需要细细的听,静静地和着她的节拍。因为这是一
个用心唱歌的女人,安静而清灵,在繁俗的外面,唱自己的歌,爱自己的爱。我想,当心中和身边都有那份宁静,相信这个世界必然如此美好。
我们的人生总有一个注定的结局,在我们注定要离去的这段日子里,何必总汲汲于眼前的利益。“时间太瘦,指缝太宽”,我们在生活的窄缝里拼命地拥挤,却在不觉间迷失了理想和方向,自我不在,生存失本。所以,让灵魂挟带宁静,站在淡然的远方,眺望尘世的纷繁;让心灵保持澄澈,哪怕未来艰险,却也能走的更远。“春来草自青,智者必善静。”
2013年8月
第六篇:《诫子书教案说课稿》
诫子书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诫子书读后感}.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读后感}.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