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
《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拥有着高贵的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儿。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政府发行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无情。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我一直以为姑姑并没有对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过,但姑姑,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泥塑艺人,制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娃娃。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与我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蛙》这篇小说带给我一些方向。《蛙》里真正有描写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经过洼地时,水塘里成千上万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受了无数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发出控诉。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扑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肤都划破了。这里面又夸张的成分,但却更真切地表达了姑姑对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对那些鲜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终究是有悖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的,因为时代不同,姑姑必须遵守党的指令。而我们却可以去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应当去爱护他人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活出自己的价值,莫言写《蛙》是为了告诉大家生命的珍贵。
物种相传,代代延续,生命正是由此进化而来。
初二(5)班 杨 露
第二篇:《《蛙》读后感》
读《蛙》有感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来是科技在发展,在这个喧闹的、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花费大片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显得久远而又不合潮流;二来,似乎年龄越大,有了工作的压力,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蛙》读后感}.{《蛙》读后感}.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三篇:《《蛙》读后感》{《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看完了莫言先生的《蛙》,产生了太多的共鸣,总想写点什么,以慰心灵,但一直总是亳无头绪。看着一幕幕剧中情节,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时不时会浮现出似曾相识的画面, 所谓的似曾相识,其实对一个当时年仅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根本毫无印象。只是,耳闻目睹了母亲三十多年来激动不已的重复叙述着生我们时遇上计划生育的那个年代。 。 。
《蛙》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本书主要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
而我正是那个年代出生的,所以看了本书后感触特多,那个年代的农村,由于我们的父母, 特别是爷爷奶奶辈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 当有了姐姐和我后,正是大力执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印象中母亲很坚强,每当谈起计划生育这个话题, 她常常说生孩子那段时间,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诉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 。不畏强势,不惧艰难,身怀六甲和放弃不错工作单位的父亲一起四处逃亡打工。有时被他们逼的走头无路只好身藏猪圈,有位好心的阿婆还偷偷往猪圈送过饭;前门被堵,后门被拦,情急无奈之下挺着大肚子从二
楼的窗台,沿着大大的柱子慢慢地往下滑、往下跳""因为被逮到不管多大的月份都要被拉去医院引产。好几次在混乱无奈之下,最终还是被逮到了,但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拖拉机上、医院的角落里,每每聪慧灵巧的母亲都可以想尽一切办法脱身。正因为母亲难以对付,于是三令五申,母亲成了头号典范,当时村书记甚至对天毒誓,宁可放众所有,只要专抓此妇,不把此女摆平我姓氏倒写。 。 。 。 。 。 这些场景都可以在书中一一的对号入座。
故事中的姑姑,她蛮横、霸气、专注,甚至可以说惨忍;但她不光技术精涩,而且有着相当强的敬业精神及忠于党和人民的使命感。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村当时的书记虽然不能跟故事中的姑姑相提并论,但却是姑姑的翻版。 在母亲的熏陶下,记忆中对这位书记,是相当的恨之入骨的,而母亲到最后也是倔强的对抗因素居多,最终不屈服的母亲还是把妹妹带到了这个世界,当然之后的贫穷也是可想而知的。但看了本书以后,深感当时的中国,当时人口膨胀的中国,如果没有象书中姑姑及现实中我们村书记这样的人,真的难以想像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的状况。 。。 尽管当书中姑姑老的时候经常忏悔,说自己手上沾满了鲜血。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实事求是的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一点点,耗费了不可再生的。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虽然国家生育政策放宽,但由于考虑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及忙碌的工作生活节奏等因素,现代的年青人都不想多生了。真的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难料啊,当然包括人的思想。
第四篇:《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
第五篇:《《蛙》读后感》
《蛙》读后随想
任智玲
莫言先生的《蛙》在工作的间隙,断断续续读完了。 掩卷沉思,老实说,没读懂。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姑姑”名叫万红。
小说中人物命名的构思:那个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于是出现了王肝、王胆(王肝的妹妹)、陈鼻(王胆的丈夫)
陈眉(陈鼻的二女儿)、袁腮、李手、王脚(王肝、王胆的父亲)等人物。
小说的情节以万小跑(乳名)(学名:万足,笔名:蝌蚪)的视觉,关注整个高密东北乡的群体人物命运的变化,书写家乡的变革。 小说中的人物“姑姑”是一个乡村妇科医生,用她自己的话说:“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家,谁家的门槛我没踩过?” 一九六五年,急剧增长的人口,让上头感到了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掀了起来。政府提出的口号:一个不少,两个正红,三个多了。此时姑姑是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并兼任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背景,造就了“姑姑”成为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她表现得异常勇猛、智慧。她对那些超生的孕妇简直是赶尽杀绝。有多少未出世的孩子提前死在了她的手
中,也有多少孕妇含着绝望,死在了姑姑的手术刀下(尽管姑姑极力挽救,但还是不能使这些孕妇起死回生)。如万小跑的老婆 王仁美,就是在娘家的地洞中,被逼爬出,最后死在手术台上,陈鼻本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婆王胆小巧玲珑,为了给陈鼻生儿子,续香火,结果在姑姑率领的计生组的追逼下,在船上早产,自己也难逃厄运。还有张拳的老婆尽管跳船入水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姑姑一直到50多岁,没有成家,晚年嫁给民间泥塑大师 郝大手,晚年的姑姑有些神经质,她总是在忏悔,她常常口述一个婴儿的形象,然后,一个泥孩子,在郝大手的手中,慢慢地成了形。姑姑是将她引流过的那些婴儿,通过郝大手的手,一一再现出来。姑姑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心中的歉疚。
如果只写姑姑一生的接生,作品的内容未免显得太肤浅了,后面的内容就更有些读不懂了。姑姑的徒弟小狮子,万小跑的妻子,一生没有生育,50岁了,想得到孩子的心切,竟在李手、袁腮的牛蛙公司找人代孕孩子,代孕者偏偏是陈鼻的女儿陈眉,牛蛙公司表面上是培育牛蛙的,暗地里却干着违法的代孕勾当。
作品结尾部分是以话剧的形式出现的,人物又出现了派出所长,女警官 小魏,刘贵芳 蝌蚪小学同学,县政府招待所所长,高梦九 中华民国时期的高密县长。
陈眉虽在大火中姣好的面容被毁,而母亲的原始母爱却没有泯灭,她把代孕公司告上法庭,却是寡不敌众,单凭残疾的父亲陈鼻和一条丑狗是斗不过道貌岸然的那些伪君子的。让人想不到的是曾经
一度革命的“姑姑”,曾经那样热血沸腾,那样相应党的号召,老年后一面忏悔,一面又营私舞弊,她 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地为并未怀孕的小狮子听诊,而且凝神细听,神情严肃。听诊完毕,姑姑还抚摸着小狮子的腹部说:“有五个月了吧?挺好,胎音清晰,胎位正确。”
她建议小狮子自然分娩,当小狮子为自己年龄大而忧虑时,姑姑又满怀自信地举起双手说:“有我呢,担心什么?”读到这儿既不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又觉得这可能是作者的一种嘲讽艺术吧!当时,在场的又没有别人,姑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番表演?
姑姑果真亲手接生了蝌蚪的孩子,但是是陈眉生的而不是小狮子。姑姑“在一个白衣小姐的引领下进入隐秘的产房”。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乱蓬蓬的头发塞在白帽子里,目光热烈而兴奋”姑姑的表现让人费解,为了蝌蚪的孩子,当年曾一身正气的姑姑为什么会毫无原则呢?
作者笔下姑姑的人物形象可以这样理解:年轻时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办事干练,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女干部形象。老年后,一直沉迷在为年轻时犯下的过错而忏悔,却又做了违法生育的帮凶。
那么,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呢?
2012年11月11日
第六篇:《《蛙》读后感》
《蛙》读后随想
莫言先生的《蛙》在工作的间隙,断断续续读完了。 掩卷沉思,老实说,没读懂。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姑姑”名叫万红。
小说中人物命名的构思:那个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于是出现了王肝、王胆(王肝的妹妹)、陈鼻(王胆的丈夫)、陈眉(陈鼻的二女儿)、袁腮、李手、王脚(王肝、王胆的父亲)等人物。
小说的情节以万小跑(乳名)(学名:万足,笔名:蝌蚪)的视觉,关注整个高密东北乡的群体人物命运的变化,书写家乡的变革。
小说中的人物“姑姑”是一个乡村妇科医生,用她自己的话说:“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家,谁家的门槛我没踩过?”{《蛙》读后感}.
一九六五年,急剧增长的人口,让上头感到了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掀了起来。政府提出的口号:一个不少,两个正红,三个多了。此时姑姑是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并兼任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背景,造就了“姑姑”成为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她表现得异常勇猛、智慧。她对那些超生的孕妇简直是赶尽杀绝。有多少未出世的孩子提前死在了她的手中,也有多少孕妇含着绝望,死在了姑姑的手术刀下(尽管姑姑极力挽救,但还是不能使这些孕妇起死回生)。如万小跑的老婆王仁美,就是在娘家的地洞中,被逼爬
出,最后死在手术台上,陈鼻本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婆王胆小巧玲珑,为了给陈鼻生儿子,续香火,结果在姑姑率领的计生组的追逼下,在船上早产,自己也难逃厄运。还有张拳的老婆尽管跳船入水最终还是未能幸免。{《蛙》读后感}.
姑姑一直到50多岁,没有成家,晚年嫁给民间泥塑大师 郝大手,晚年的姑姑有些神经质,她总是在忏悔,她常常口述一个婴儿的形象,然后,一个泥孩子,在郝大手的手中,慢慢地成了形。姑姑是将她引流过的那些婴儿,通过郝大手的手,一一再现出来。姑姑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心中的歉疚。
如果只写姑姑一生的接生,作品的内容未免显得太肤浅了,后面的内容就更有些读不懂了。姑姑的徒弟小狮子,万小跑的妻子,一生没有生育,50岁了,想得到孩子的心切,竟在李手、袁腮的牛蛙公司找人代孕孩子,代孕者偏偏是陈鼻的女儿陈眉,牛蛙公司表面上是培育牛蛙的,暗地里却干着违法的代孕勾当。
作品结尾部分是以话剧的形式出现的,人物又出现了派出所长,女警官小魏,刘贵芳蝌蚪小学同学,县政府招待所所长,高梦九中华民国时期的高密县长。
陈眉虽在大火中姣好的面容被毁,而母亲的原始母爱却没有泯灭,她把代孕公司告上法庭,却是寡不敌众,单凭残疾的父亲陈鼻和一条丑狗是斗不过道貌岸然的那些伪君子的。让人想不到的是曾经 一度革命的“姑姑”,曾经那样热血沸腾,那样相应党的号召,老年后一面忏悔,一面又营私舞弊,她 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地为并未怀孕的小狮子听诊,而且凝神细听,神情严肃。听诊完毕,姑姑还抚摸着小狮子的腹部说:“有五个月了吧?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