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不认真的故事 关于不认真的故事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嫌自己不够努力?回想下,是不是励志小故事看多了》

网络传奇后遗症

李松蔚,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几年前,我还在大学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来访者是一些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们。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任何诊断意义上的心理障碍,仅仅是觉得不开心,需要找心理老师聊一聊。他们在世人眼中虽然都是天之骄子,常常流露出的状态却是焦躁、懊恼,和挫败,对人生怀有强烈的不满。这种与现实不相称的自我否定,出人意料地普遍。 “这学期又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我还是……”他们常常这么抱怨。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他们在心里存在一个“估值”:过去了多长时间,就理应取得多大的成就,否则,就是哪里出了问题。本质上,这种对生活的规划,无论称为计划也好,理想也好,应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东西,但是这些年来,却逐渐有千篇一律的走势。“学霸”是其中受到广泛追捧的关键词。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的人生大戏不能按照“学霸”的剧本出演,那一定是自己的失败——而不是剧本选错了。

“学霸”的传说盛行,有社交网站的推波助澜。通过网络,学生们的眼界确然大大开阔:某甲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分钟,本科期间就发表了 SCI 论文;某乙一边念书一边创业,还未毕业就已经坐拥百万身家;某丙同时收到若干家常春藤名校的 offer——不,仅仅这样还不足以被广为传

播,应该添上一笔:某丙刚上大学时英语极差,眼界极窄,说起他出国的梦想大家只当痴人说梦,这样四年逆袭,他的 offer 才更有震撼力。这种故事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超强的代入感:我的英语还没那么差,我的眼界也没那么窄,怎么看我都比主人公最初的状态强上一两分,那么,我的人生凭什么不能有更高的成就?

他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些传奇当做自我衡量的标杆,再心甘情愿地用它们打击自己。

学霸传说在社会上的版本,则是形形色色的致富神话,两者的故事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在被誉为“编剧圣经”的《故事》一书中,罗伯特 o 麦基提出好故事需要有一个“主控思想”,描述生活是如何从开始时的一种状态,转化为结局时的另一种状态的。这在两种现代传奇中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起初必定是一穷二白,让人绝望的,住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下室,跟人合租,吃泡面,受到各种冷眼旁观的羞辱……然而非常拼命,全身心地投入,每天只睡三个小时……最后另起一节,“几年后的现在”,这时的功成名就,飞黄腾达就任凭想象了。打开微信朋友圈,你总能翻出那么几段致富神话。毫无疑问,它很吸引人。

我们会发现,坚韧、乐观、充满激情、不眠不休,在每一段网络传奇中,都能看到这些品质的影子。这是“主控思想”的另一层含义。描绘从初始状态到结局状态的大逆转同时,需要给读者一个解释: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成功?解释的性质决定了整个故事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智商、

外貌、家世背景等先天禀赋的差异会被有意忽略,偶然的机遇因素也不会被大书特书。天才永远只是少数,读者更愿意在故事中看到一个普通人,不聪明也不漂亮,甚至还有一点被人看不起,只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征服天下。这样的传说才会在普通人的网络里生生不息。——仿佛得到了命运应许的安慰:他行,你就行!

很难说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安慰还是刺激更多。

看到那些原本“普通”的人变得不再普通,我们激动之余,会尝试着复制他们的路径:我们对生活的“估值”变高了。直到我们意识到现实与故事总是存在距离。这让我们失望,也不平。但我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人家并不是天才,也没有取巧,唯一能抱怨的就是自己不努力,没有夜以继日地用功而已。热衷于从网络传奇中撷取人生智慧的人,往往会落下焦虑的后遗症。

我们选择了故事,故事又制约了我们。今天,父母口中“邻居家的孩子”再也不是我们最大的宿敌。第一流的写手为我们搜集来自全世界的励志人生,精心加工,绘声绘色地演绎出各色传奇,力图使我们相信那就发生在身边不远,堪当每个普通人的人生范本。——但在拿起这个剧本之前,千万不要忘了:传奇只是传奇,你的人生则属于你自己。

第二篇:《名人追求梦想不懈努力的故事》

钱学森

钱学森[5]同志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人民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0年,钱学森同志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Kimbee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自此,钱学森在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受到美国政府迫害)他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钱学森

1.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2、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3、博格斯的理想

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当时他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打NBA。

博格斯身高只有1米60厘米,在东方人里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说在即使身材高大的NBA了。

博格斯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神准,甚至在高个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人们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心里总忍不住赞叹,他的表现不仅安慰了天下身体矮小而又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内心的意志。

4、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如果我们中间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别人。”别的雇

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唉,燕雀哪里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6、茅以升立志造桥——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 他小时候, 家住在南京. 离他家不远有条河, 叫秦淮河. 每年端午节, 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 到了这一天, 两岸人山人海. 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 船上岸上锣鼓喧天, 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 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 每年端午节还没到, 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 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 茅以升病倒了. 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o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 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 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 茅以升连忙坐起来, 说;"快给我讲讲, 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 ? "小伙伴们低着头, 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 "" 出了什么事? " 茅以升吃了一惊. " 看热闹的人太多, 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 好多人掉进了河里 !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茅以升非常难过. 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o男的女的老的小的, 景像凄惨极了. 病好了, 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 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 他想; 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造的大桥结结实实, 永远不会倒塌 ! 从此以后, 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 平的, 拱的, 木板的, 石头的. 出门的时候, 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 他都要上下打量, 仔细观察, 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 看书看报的时候, 遇到有关桥的资料, 他都细心收集起来. 天长日久,o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 他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经过长期的努力,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7、拿破仑的“理想之星”——在拿破仑还是一个单纯的小朋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叔叔问拿破仑,将来长大想要做什么?拿破仑在听叔叔这样问他之后,马上滔滔不绝地发表了心中构想已久的伟大抱负。小拿破仑从他立志从军开始,一直说到想带领法国的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并且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皇帝。不料,叔叔听完小拿破仑的抱负之后,当场大笑不已,指着小拿破仑的额头,嘲讽道:“空想,你所说的一切全都是空想!想当法国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依我看,你长大之后,还是去当一个小说家,反倒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迷梦——”小拿破仑被叔叔这一阵抢白,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静静地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道:“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这时还是正午时分,拿破仑的叔叔诧异地走到窗前,茫然地答道:“什么星星?现在是中午,当然看不到啊!孩子,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再次面对叔叔的质疑,小拿破仑却是依然镇定而冷静地说道:“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了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会破灭——”事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凭借内在希望之星的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8、班超投笔从戎——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著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

第三篇:《认真故事》

世上万事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毛泽东也曾说:“做任何事情最怕认真。”无论你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你拥有了认真这一法宝,就能够战胜它、获得成功。

可见,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认真生活不应该只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做事必备的品质,应作为目标努力去实践。

1、华盛顿砍树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2、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第四篇:《认真的故事》

认真的故事

认真的人,总是会走向成功的巅峰;认真的生活,总是变得丰富多彩;认真的态度,总是让工作中的问题迎刃而解;认真的前行,才能让生命充满挑战与喜悦。

想想对“认真”一词含义的初识,便想起了对我影响最深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王静梅老师,她那一堂关于“认真”的富有人生哲理的课,让我受益终生。

“人,最怕那两个字?”王老师问道:“为什么怕这两个字”。当这个问题抛向我们的时候,作为小孩的我们没一个回答上来。王老师解释道:“人,最怕的两个字就是‘认真’,大家现在可能不理解,但是以后你们会了解。你们要记住,人一旦认真起来,便是最强的人。因为认真的人是最勤奋;认真的人也是最有智慧的;同样认真的人也是难以打败的,所以,大家要想成为一名有价值的人,就要从认真做起,做一个认真的人。”

在当时,我只记得老师讲这节课的时候表情很严肃,虽然听得很仔细,但是,却没把这堂课放在心上。也许是太小了吧,没有认识到这节课的意义。然而,随着不断地长大,在学习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了这节课是多么的珍贵,是多么的有意义,她将伴随这我这一生的前进。

现在正式步入社会,进入建行这个大舞台,我才发现“认真”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她在我身边的鞭策,我不敢相信自己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认真是一种态度。端正态度,才能端正思想。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能够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弥补,做到取长补短,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认真是一种鞭策。没有动力的火车,哪怕它再豪华,也只是一个摆设,是一个画瓶。认真的人,有着勇往直前的动力,哪怕全身是伤,他也要向着人生的目标前进。

认真是一种智慧。世间确实有天才,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人。很多人认为成功人士都是天才,那就大错特错了。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天才但一定是智者。因为,想要成功的人,必须认真的审时度势,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微,来放大社会的不足,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造就自己的人生。

认真的态度让你学会怎样丰富自己,认真的鞭策,将推动你废寝忘食的前行,认真的智慧,让你无往而不利。学习认真,追求真我。

到现在我已经进入建行工作快两个月了,我深深认识到在银行工作认真的重要性。拥有认真的态度,才能让我不断地去追求工作的细致,寻找自己的不足。把认真当做对我的鞭策,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奋起直追,不断接受挑战,丰富完善自我。认真的智慧,让我不断地学以致用,解决出现的问题,造就完美的自我。

第五篇:《认真做事与用心做事》

认真做事与用心做事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则佛家故事: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每天都能按时撞钟,但半年下来主持却很不满意,就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说他不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的,而我却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

小和尚不过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并没有融入一颗“唤醒众生”的心。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到,用心与认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事态度。

从字面上理解,认真:不马虎,以严肃的态度或心情对待;用心: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

从引申角度看,用心是指整体态度,体现不到动作上,以“做好”为出发点;认真是指体现在具体动作上的态度,以“做对、不出错”为出发点。{不认真的故事}.

认真只是照章办事,按照条例标准把工作完成而已,有点机械被动。用心不仅是按照规章办事,还要将规章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变通运用。对于学生来说,完成作业是认真的反映,但高质量地,合理地、有序地完成作业才是用心的表现。对于工人来说,完成十个零件的加工是认真,但在完成工作量的基础上还要做到降低能耗,精度提高,缩短工期,那才是用心的体现。

认真,平常人都能做到;用心,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同样是完成一道题目,求得正解是认真,而通过做题发现解题规律,进而触类旁通那才是用心。认真,有时候追求的是表面化形式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普通的标准,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用心,它追求的是高标准,是力求达到内在的完美与和谐。一个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备好课上好课,这是一种认真;但是如果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够顾及学生的体验,争取用最佳的方法,最好的形式、最合理的时间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不是简单的教书,而是教学的艺术了。

认真也许只是执行——动手动脚动身而不动心。评价一个人认真与否,主要从其职业或身份的角度分析就能得出结论,认真也许只是员工为了谋生,为了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条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认真也许随大流,是性格使然,环境所致。用心则是在认真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的发展和追求,它追求自我完善,追求智慧的展示,追求事业的高峰,追求创造的乐趣。

认真做事是做好一件事的底线,不认真做事绝对做不好一件事,但不用心去做事。做出的事却不会有所超脱,思考问题也不会深刻。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做事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可见无论是“撞钟”还是工作,都必须用心去做,你用心去做了,自然能够把工作做好,做到位。这也许就是用心和认真的真谛。

全国劳模李素丽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认真做事”,就是按照既有的规则、套路,努力去做,完成份内的工作,尽量把事情做到不出纰漏。当然,这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而“用心做事”,就是用自己的真心、诚心、责任心去做事。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奋力开拓,力求创新,使工作不断攀上新的台阶。在一个日新月异,求新求变的时代,只是 “认真做事”,很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了。

用心”就是要加强学习,善于思考。

“用心”就是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不认真的故事 关于不认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