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国桥梁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荆楚桥梁读后感》

浅读《荆楚桥梁》

在古汉语中,“桥”和“梁”是同义的两个词。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桥,水梁也,从木,乔声。”“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可以说,在古代的人的意识里,桥、梁乃跨越水上的一种木质结构。 在当时,桥梁是人类为了克服自己前进的障碍,为了扩充自己活动的范围而创造出来的。这个障碍首先是水—-溪涧池泽、江河湖海—-的障碍。桥是因水而生的。 荆楚大地河流纵横,浩浩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汤汤汉水由西北趋东南汇入长江,更有其他大大小小四千多条河流遍布其上。荆楚大地上的人们,要与人沟通,要对外交往,要冲破闭塞,要扩大疆域……这样,桥梁似乎就有了它出现的必然性。

荆楚大地上的桥梁由于材料、工艺等原因,没能经受住岁月的侵蚀,最终荡然无存。但是在一些古籍中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杠”、“徛”、“榷 ”、“圯”,这些都可以是楚人对桥的称谓。

古代民间桥梁建设经常和父母官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哪位官员建立了一座便民的桥梁,大概就会被成为好官。 古代的桥梁不仅建筑在民间,还建筑在皇陵。皇陵的桥梁不仅承担着交通的作用,更多的是逝去的帝王由人间走向

天堂的一种象征性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桥梁也在发展。

宋代的桥梁建设有所创新,使得宋代成为历史上中国桥梁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明代的桥梁数量虽然不少,但都是对前代桥梁的改建和修缮 。但也有其特点所在。

……

独木桥,石杠,五峰天生桥,古浮桥,当阳桥,雁桥,武汉白洋桥,西湖桥,招贤桥,天津桥,黄梅灵润桥,显陵神道桥,荆州梅槐桥,渡春桥,汀泗桥,白沙桥,刘家桥,汉水铁路桥……

由古至今,各式桥梁何止万千,桥梁文化源远流长,桥梁精神感天动地。

作者余启新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现了桥梁的美丽和魅力,等着我们慢慢去领略。

第二篇:《中国桥梁史.doc读书心得》

中国桥梁史——-读书心得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曾在世界桥梁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又发明了现代炼钢法和作为人造石料的混凝土,使欧美各国相继进入现代桥梁工程的新时期。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在中国修筑铁路、开挖矿山、设立租界,也引入了现代桥梁技术。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工程师主持设计和监造的现代钢桥。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并引进了当时的先进桥梁技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学习发达国家创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设造就了中国桥梁的崛起和20世纪90年代的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业绩。可以说,中国桥梁已走上了复兴的道路,正在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有希望在21世纪的自主创新努力中重现辉煌。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在古代桥梁方面,中国的祖先也有许多创造性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古代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等桥型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

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该桥建于商代(前16~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发钜桥头积粟以账济贫民。”古代的石梁桥一般跨度都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石梁桥当推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桥,该桥共362孔,全长5里(2223米);以及建造更早的泉州洛阳桥,该桥始建于宋皇五年(1053年),全长1097米,有47个桥孔。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275年所著游记中对此都有记述。

《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公元前12世纪(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上修建了浮桥。以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因战争的需要曾多次在黄河、渭河、洛河上架设浮桥,并采用铁链代替竹索为舟船间的连系。{中国桥梁读后感}.

据西方的历史记载,最早的浮桥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浮桥”。公元前493年,波斯王大流士进军希腊,为横渡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用360艘战船顺流排列,7天7夜间有200万人通行过桥。

在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洞的启发下,公元前6000年的两河流域先民就开始用砖坯砌成拱圈。应该说,四大文明古国都先后掌握了用砖块和石块修筑拱门和拱桥的技术。可以推测,中国在商朝也已学会了建造拱桥。古代的拱桥最初都是半圆拱,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建造了许多著名的输水拱桥,世称“罗马石拱桥”,至今尚存30余座,并开始突破半圆拱的惯例而建造了小于半圆的圆弧拱。

中国隋朝的杰出工匠李春于公元610年修建的河北赵州安济桥是一座独具匠心的杰作,该桥主跨37.4米,矢高7.1米,拱肩两侧砌有二个小拱(称为腹拱)形成空腹的拱桥,不但减轻了自重,而且有利于排洪。这种中国首创的“敞肩圆弧拱”直到14世纪才出现在欧洲,这可能和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所传递的中国古代桥梁信息有关。

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他所说的就是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为11孔不等跨圆弧拱桥。在桥拱上采用的是框式纵连式的砌拱法使整个拱券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桥面两侧有青石栏板279块,望柱281根,柱上共雕刻有489个大小、神态各异的石狮。卢沟桥的建成,方便了金中都与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伟、结构科学、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代表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用木梁像斗拱那样多层叠置外挑,或加上斜撑以增加悬挑的能力直至在跨中合拢形成跨度可达30余米的拱形桥梁是中国古代工匠的独创,在西部的川、{中国桥梁读后感}.

藏地区和东南的浙闽地区至今仍可见到。最著名的当推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该桥桥跨约18.5米,桥宽9.6米,拱矢约4.2米,当时称“贯木”架桥法。在元朝时,这种桥型曾被蒙古军队带至欧洲,架设了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桥梁。

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如藤、麻和竹条)制成索桥是中外亚热带地区的古代先民的自然创造。中国约在3000年前已开始建造索桥。《汉书·西域传》中已有“以绳索相引而渡”的记载,可见西域的藏、彝等少数民族对中国首创的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灌县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现存中国古代竹索桥的杰出代表。中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至迟在隋唐时代(6世纪)就有了铁索桥。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贵州境内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法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了西方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中国铁索桥的代表。该桥跨长约100米,桥宽2.8米,采用13根粗如碗口的铁链作为承重索,上铺木板桥面,是由川入藏的重要通道。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起面临着更加宏伟的跨海大桥工程建设,以求实现全球四大洲陆路交通网的梦想。中国正在建设的上海连接洋山港的东海大桥、杭州湾通道工程和舟山联岛工程以及规划中的跨越渤海海峡、胶州湾、珠江口的伶仃洋、琼州海峡和

台湾海峡的工程对于中国桥梁工程师是一个挑战。面对超大跨度的桥梁、超深水基础和海上的复杂自然条件和恶劣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提高竞争力。

中国桥梁界要承认差距,不甘落后,坚持自主设计和建设的方针,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和进步,克服缺点和不足,从而以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优秀的美丽桥梁来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重现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

第三篇:《《桥》的读后感》

《桥》的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桥》这篇课文。我被文中描写的老汉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住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小村庄发洪水,文中的主人公——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在危难关头,他决定让大家排成一队,群众排在前面,党员排在后面,有序地从一条窄窄的桥逃生。他打断了他那身为党员的儿子想混成普通村民首先逃生的念头。最后,他和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我觉得老汉是一个尽职尽责、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临危不惧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中华子孙古往今来的优良传统!

这时,我想起我曾看过的一部电影——《2012》。在这部电影中,有一句话让我难以忘怀:“你相信人在危机关头人会变得无私吗?”我相信!因为我们的心都是肉长的,在危难关头谁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们死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 ,大到汶川地震,小到一位同学生病都会有许多好心人出手相救。让我们先来讲讲大的事吧:在2008年5月12日震惊全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人为了拯救他人,有的负伤,有的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小英雄林浩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的小林浩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被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就连九岁的小林浩都懂得尽职尽责、临危不惧的道理,我们还能不懂吗?再让我们来讲讲小的事吧: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班上的一位女同学突然吐了一地。这下全班同学忙开了,有的帮她清理呕吐物;有的扶她去洗手池漱洗;还有的去卫生室拿风油精给她擦""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同学回家安心养病,没几天病就全好了,在这期间还有同学去她家帮她补习呢!我们也算是发扬了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了吧?

第四篇:《《道路与桥梁建设》读后感》

浅析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及相关思考

—-《道路》一书读后感

抓好农村交通建设,进一步扩大通乡、通村道路覆盖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公路发展现状{中国桥梁读后感}.

全乡现有农村公路862.5公里,其中:通乡公路3.5 公里,通村、社公路859 公里。通油(水泥)路3.5公里,已获得项目资金建设的泥结碎石路28.6公里,总体上交通状况较前几年有较大改观,但乡农村无硬化公路,全乡公路路面状况较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对农村公路建设期望值高与实际建设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近几年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农村公路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各地要求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情急剧高涨,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路网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我乡农村公路建设能力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

(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需求之大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之间存在矛盾。我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需求的资金数量大,仅靠国家补助资金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效果十分有限的。由于我乡财力有限,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争取是目前唯一靠得住的途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造成建设和维修资金短缺。

{中国桥梁读后感}.

(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任务之重与各村管养责任落实不到位之间存在矛盾。重建轻管问题比较突出,乡交通管理站由于无资金的支持,职能和作用发挥很不明显,村级道路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一些村忽视了村道公路的维修管护,致使一些修建早、等级低的乡村道路出现路基沉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行;乡交通管理站虽然成立,但没有真正做到人员、经费、办公设施“三落实”,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没有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还不健全,执法主体不明确,造成了农村公路失修失养。

(四)农村公路建设范围之广泛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项目分散,特别是以乡政府和村委会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设的农村公路,应更加重视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在我乡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情况下,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抢抓机遇,多争项目。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西部大开发和国家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从国家的大政策中积极

– 1 –

寻找有利于我们争项目、抓发展的政策机遇,突出抓好省、市重点支持的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更加重视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把农民脱贫致富路修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提高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增强农村公路晴雨通车能力,整体提高我乡农村公路网的服务水平,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整合项目,实现整体配套。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要优先考虑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排到新农村试点村和综合示范点及观光旅游区、畜牧养殖基地。特别是农办、水利、交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项目对接,形成渠、路、林配套建设的项目沟通和联席制度,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渠道建设、森林防火通道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项目向示范村集中倾斜,做到渠、路、林配套,经过2—3年的努力,打造出公路整治的亮点。

{中国桥梁读后感}.

(三)多方筹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落实资金是关键。各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创新工作思路,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的路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四点”办法,形成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营造千军万马抓农村公路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服务,营造良好建设环境。交通、财政、公安、水利、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和村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按照各自职责,认真落实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所涉及的料场、取土、水土保持、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做好征地、拆迁和临时用地的征用、划拨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支持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五)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要把质量放在与加快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质量+进度=效益”的原则,一手抓加快要速度,一手抓质量求效益,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各村要借鉴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全程监督、乡村干部跟踪监督、监理人员现场监督、群众及社会随时监督的“四级监督”作用,做到农村公路建设一条、达标一条。

(六)严格资金管理,建设阳光工程。要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要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财务监管,切实加强工程建设中的廉政建设,严格实行“双合同”(工程合同、廉政合同)制和工程廉政档案制度,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廉政意识,真正把农村公路建成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阳光工程。

(七)持管养并重,建立养护管理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坚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并- 2 –

重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全区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以及“政府出钱、农民出力”和“市场招标、引入竞争”的乡村公路管护责任新机制,推行“村民承包领养”等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形成农村公路长效管护机制,确保乡村公路级级有人管、路路有人养。

– 3 –

第五篇:《读《桥梁建筑美学》有感》

读《桥梁建筑美学》有感

桥梁作为一个为全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繁荣以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远古先人简单构筑以达通途的木桥、石桥,发展到现在纵横海面的跨海大桥,在每一个篇章里都有着人们持续的努力与创新。而在我读了《桥梁建筑美学》后,更是让我对于各式各样的桥梁充满了深深的欣赏。

先姑且让我们看看诗人笔下那些美丽的桥吧。“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是游子的思想桥;“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桥。各式各样的笔下,我深切感到了桥的历史以及其所独有的美感。

茅以升老人曾说“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而这本书便是以这句话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桥梁是建筑,是最普通的建筑,是最特殊的建筑。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的赵州桥,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它是那么的普通,

那么朴实,却风风雨雨的走过1400年之后已然雄劲,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三大杰作之一,名垂千史。

这本书从美学开始说起,接着将桥的文化,造型,结构体系,方案构思等不紧不慢一件接着一件的娓娓道来,毫不拖沓,让人读来十分宽慰,也赋予了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去理解,去体会桥。就例如书中所提到的英国伦敦千禧桥,该桥以最轻盈的体态、最简洁的方式跨越如此大的空间,令人惊叹,桥栏的挡风玻璃让人们可以尽情欣赏着美景。也如我国的著名的卢沟桥,其桥梁两侧柱上刻有表情各异、生动逼真的485尊石狮,桥的两端更有石龟驮石碑、华表、御碑亭等建筑,是一座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的桥梁,就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所说“没有一座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特殊的美”。

当然,桥梁建筑美不是过分的雕琢或增加一些附加装饰就能实现,桥梁的生动形象在于其结构的科学规律与美学的形式法则的完美融合。就如书中所列举的一样,也必须将功能、技术、经济、美观融为一体。{中国桥梁读后感}.{中国桥梁读后感}.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网、铁路网的建设,桥梁大跨度进程以及城市立交桥等的飞速发展,桥梁建筑事业的发展会更加突飞猛进,将发挥出它更多,更普遍,更特殊的作用!

第六篇:《《中国大趋势》读后感》

《中国大趋势》,外国人来讲中国的故事

在《中国大趋势》的序言中,奈斯比特谈到他与江主席的一段对话——1996年,约翰·奈斯比特因《大趋势》一书,受江泽民之邀,在中南海进行私人谈话。当时正是中美关系关键期,奈斯比特直言:“江主席,台湾是个小故事,但它讲得很好。大陆有个大故事可讲,但可惜讲得很糟。”江主席沉思后说:“你为什么不来讲这个故事呢?”奈斯比特为之一动,但他知道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此后这位预言大师的眼光更加没有离开过中国,并携夫人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在专业团队的大力协助下,几乎是十年磨一剑,打造了这本《中国大趋势》。

在一部分欧美主流媒体一直不懈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和在新的形势下仍戴着有色眼镜、以西方人惯有的思维与价值体系来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人权的时代背景下,奈斯比特却总结出一个足以振奋13亿国人的“中国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可以证明西方民主并非唯一的最好的执政方式。这对于当今仍不时地需要从别人的眼里认识自己,从世界的眼光中重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的中国来讲,无疑是寒冰世界中的一丝丝温暖,更使中国在世界的肯定与赞扬声中坚定发展的信心,在以后的路上,不单只继续寻找自己的繁荣之路,更承担起更重的国际责任。一本书,帮助世界认识中国,也帮助中国认识了自己。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让中国重新点燃了世界的好奇心,中国变化之快之大让他们目不暇接。但是,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本能的戒备心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感情又是十分复杂的,在经济上承认中国地位的同时,

在政治体制上总是横加指责。尽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扩大了中国在世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但没亲身感受过中国而只能通过自己国家媒体的片面报道来了解中国的人仍然占大多数。误解源于沟通不畅,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需要一个人,他必须完全掌握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同时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具备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国桥梁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