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念念之中,无非匆匆 心心念念

话题作文 zuowen 3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念念》

念念

2、记得王家卫曾经说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就像你想念一个人,很多年过去后他在你心中留下的念想已经不是多惊天骇浪般的感觉,而是一种小碎念,三不五时挠你一下念念一念是念到,是破碎往昔里解不开的埋怨,再念是思念,是相见不如怀念,是不能相见只好怀念的画景。是墙上的影,台上的光,流浪的雨。经久别离,念念成疾。

在念念在部电影里,在繁忙的大都市,每个人在快节奏的世界中生活着,繁重的生活重担让他们无瑕估计其他,然而,总有一些阴影在时时影响着他们。

3、梁洛施饰演的育美,发现自己怀了张孝全饰演的男友阿翔的孩子,但因为过去父母离婚后,李心洁饰演母亲难产而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几次想找阿翔商量,但梦想成为奥运拳击手的阿翔正因为眼疾的关系,濒临被禁赛的命运,不甘心失败的他,每天如着魔般练习,却不知不觉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由柯宇纶饰演育美的哥哥育男从小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渴望家庭温暖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外出寻找失去联系的妹妹。阿翔寻找育美到海边,遇到一个与遭遇海难的父亲非常相像的男人。

4、没有影子的男人,能穿越时间的酒吧,疑似遭海难的父

亲,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恐惧。究竟旧日恋人能否复合?失散兄妹能否重聚?一个关于爱情与青春的故事,在美丽的绿岛之滨,缓缓铺陈开来……

在《念念》的背后,导演张艾嘉最大的身份不再是电影从业者,而是一位母亲。变了的是立场,从前的文艺青年,变成了文艺母亲。不变的是温暖,那种暖入骨缝里的细腻情绪,能再次烘热文艺中年们的心肺。在《念念》里,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两代人彼此的爱和伤害,仇恨和消解。这部电影不适合那些堕胎青春片的观众,它不关于没心没肺的青春,而是关乎如何做父母,以及如何做子女。 爱的代价念念版

5、《念念》很温暖,但它不催泪,张艾嘉在电影里放入了感情,但故事的核却是理性。在电影里,每个人都在寻找人生的答案,分裂的小镇夫妇,被抛弃了的兄妹,或者那位只是想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拳手。寻找的终点不是答案,人而为人哪里有什么答案,但不经历寻找,没有人能承受生命之重。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的《祝福》里面也有一个一直念叨的角色,叫祥林嫂,祥林嫂逢人就诉说自己悲惨的人生,在过去的漩涡里面走不出来。这个念不是心里的,是口头上。而电影《念念》里的执念,是心底的。

6所以张艾嘉在上《小燕有约》的时候说,后期她剪掉了很

多对话。因为,她觉得很多这种念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以,这也是适合木讷寡言的张孝全的表演的。

张艾嘉的编导,李心洁的画作,梁洛施的演绎,三个有故事的女人讲故事。如绿岛的海浪,台东的晴空,台北的风雨,交织出念念的回响。尤其是梁洛施,一直担心她会沦为第二个张柏芝,然而在少女还做着白马王子美梦的年纪就给李嘉诚生了三个孙子的奇女子果然非同一般。昔日的灵气还在,然而神经质的少女已历练成沉稳内敛的女子。

7、记得首映现场的张艾嘉,短发、皮衣、牛仔裤,回答问题语速极快且声音洪亮,常常在每句话的结尾处加上一句“你知道”,但由于语速过快,常常吞掉“道”字,你造。人常常一紧张就会脑子跟不上嘴,相比张艾嘉也是紧张的。

念念是一部不那么大众的电影,对于观众的第一反应他也是有些担忧的。她说他很平静,她还说人年纪越大,就越要学会平和。她学习打坐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学习交谈,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一个不那么难懂的道理却需要历练很久才能参悟的到。

8、一切幸福的前提是先要跟自己和解,别在想和谜,先学会爱自己,没人能帮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解药,所谓的念念啊就是先找个地方和自己痛痛快快的聊一聊,正如张艾嘉所说念念是一部平和的电影,节奏缓慢,故事简单,音乐节制,不渲染情感

上的碰撞和纠结,也不铺设戏剧上的转承启合,只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沉闷的外表之下,情感却在不断的累积,当暗涌的情感到达临界点时却含而不发,转为涓涓细流在胸中涌动,

剧中人物在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中得到了慰藉和情感释放,观众也产生了一种自己想要和自己交流的冲动,把种种情绪内化为一种释然的情绪,这是这部电影最最成功之处。电影中那些色彩浓烈的空镜头和文艺气息十足的运镜和构图恰到好处的传递了一种平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一切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俗套,少一分则晦涩。

9、这部剧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奶茶刘若英喜得贵子的初次回归,献给了同名的主题曲念念,听过奶茶声音的人都知道,他声音沙哑中蕴含着她独有的温柔和知性,没有奶那么甜,也没有茶那么涩,而是最让人舒服的音色。奶茶的娓娓道来,应该是歌词忘了那么难,不忘是心酸,若没有爱与她相处,是有没有出路的最好表达吧。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戏中的角色,也像坐在戏外的我们自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纠结,尤其是那种来自于父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存怀疑,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无法断言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会有,就像是阿翔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育

男纠结母亲和妹妹为何不辞而别、育美对母亲的去世耿耿于怀,于是他们童年的阴影让他们无法活的舒展,只能负重前行,对于母爱、或者父爱的纠结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大人们撒手人寰,孩子们却始终活在他们留下的雾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10、《念念》里,张艾嘉运用了一种奇幻的处理方式,让父子和母子在时光中重聚,长大了的孩子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他们像陌生人一样聊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看的人却十分感动,也许那些所谓的阴影和纠结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再去和他们聊一聊天,所谓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过是能和他们发发牢骚,再叫一声爸、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动到了。

当然,奇幻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即使是电影,导演也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不过只是想象而已,正如阿翔在海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筋疲力尽之后,他突然想通了,他得不到的父爱,但他却可以给予父爱,与其纠结得不到的,不如把自己的全力给予自己的爱,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在那个狂风大作的夜里,育男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并没有不爱自己,她的离去也不是自己的错,于是他也释然了。

所有你纠结的、无法释怀的,终有一天都会变成平静和释然,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第二篇:《悟性论》

达摩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菩萨所行之处也。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

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心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

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

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

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即是

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

法。则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

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故心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

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

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

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

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

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

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

法。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拆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则

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

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

第三篇:《名号光明灯》

名号光明灯

——读《见罪如见喜》有感

师父说“见罪如见喜”,为什么呢?人能发现自己的过错,表示眼睛慢慢地不再往外面看了,而能回光反照自己了。人在黑暗中,看不见外面的事物,也看不见自己的影子。但是如果在阳光底下,就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了。弥陀光明名号就是一盏明灯,念佛人只要执持不失,自然处处光明。

六字名号在心中,照亮我们的心旮旯,将自己的起心动念如照相一般彻照无遗。比如一缕阳光洒进房间,即可看到房间里的灰尘飞舞。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候,外婆的家乡是一片片的白沙地,房间里时不时落满灰尘,我纳闷“也没看到空中有灰尘呀,怎么都落满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从天窗顶上穿过一束阳光,在阳光中烟尘飞扬。

口中执持名号,如手中常擎明灯。虽然与黑影并存,但不失光明。以前常听到说“不念佛还好,念佛才发现自己的妄念特别多”,“不念佛还好,念佛才发现自己的心多么的罪恶”。深有同感,本人亦是如此。

《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言语举止,无不是业,

无不是罪。”

《净度菩萨经》说: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

念念之所为,无非三途业。

没有念佛之前,对于这些经文偈语我有点不以为然,心想还

不至于吧。有这么多念头吗?都是恶念,没有善良一点的吗?自专修念佛之后,才发现确实如偈所言。佛陀是实语者,不诳语者,一字一句都是真理,都可以印证的。

看见自己罪恶,应当庆喜,接受自己,就是机深信了,慢慢地趋于谦卑柔软了。因名号功德力,三业自调。

《往生论注》言: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 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不能成为灯,只要执持名号之灯,虽然与黑影一生相伴,贪瞋痴、种种烦恼相随,但是思及往生决定,弥陀不弃,常在名号光明中,大安心矣!

第四篇:《月爱流光牵字转——月轮观与字轮观对心脉轮的作用》

月爱流光牵字转——月轮观与字轮观对心脉轮的作用

2010-12-25 05:28 |作者: 佛缘资讯 |来自: 佛缘网站{念念之中,无非匆匆}.

月爱流光牵字转——月轮观与字轮观对心脉轮的作用

有人问我:““LA”字是不是二十四小时都要系住观在头顶上?”不是这样的,我们一般人都在着相中,非常着相,谈不上空。如果以着相的心态,过於执箸,往往会引起血压上升,有的人观到一个时候,头会有肿涨感,头皮会发麻,所以你不是要把 字抓得紧紧的,重点是字观想到最後,放白色光明,光明遍照自己身心,乃至遍法界,能够遍法界的话,那你身心跟整个山河大地都能化掉了,当然也就进入空、无相的境界。能空便能舆准提法的圆满次第相应,这可以透过观想,不断练习,也就是薰习。

此外,观想身如透明琉璃体,重点在我们的膻中穴,心窝这个地方,但不宜过度执守,要感觉自己体内五脏六腑都化掉了,剩下这表皮,这表皮是透明的,然後,“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红色无根。观八瓣莲花与我们心脏的形构有关,这样观想与我们的心脉轮息息相关。心脏是肉团心,而什么是你的真心呢?真心在那里?你说我有真心就好,这肉团心我不要,也不行啊!其实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五脏六腑,心脏这地方就是转化我们业报身的一个关键处,它是一个业气交集的地方,怎么交集?情绪好坏的聚力所在,情绪坏,你一发脾气,心脏便轰轰地碰碰跳,一下马上面红耳赤起来。或者人一紧张或一害羞,心脏又咚咚地碰碰跳,也面红耳赤起来、所以这地方是我们转化身心业力的下手处。

如果以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讲,我们的心若正念人就心平气和,身心的金木水火土便起相生的调顺作用,一起邪念有了贪嗔痴慢疑,马上金本水火土的身心功能就相克不调了。好比我们一发睥气,这个心脏猛跳,好像快要跳出来了,动了肝火了。这个相克,怎么克法?中医讲心属火,一怒便火克金,气得发抖,马上肺不对了,肺属金,是呼吸气息运行的主机,生气中心跳加快,呼吸便急促不匀了,然后金克木,木是指肝,呼吸不顺畅,容易影响肝功能。接着木克土,土克水,胃和肾也跟着不对劲了。最后,肾的毛病又反回来千扰心脏的正常运作,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修行的道理在於随时保持正念,心平气和就对了。心火平和的时候,火生土,睥胃吸收东西,很容易消化,饮食正常,精神饱满。土生金,饮食吸收营养,睥胃健康,自然提升肺的功能,精神旺盛。金生水,水生木,然后肾脏和肝脏都顺势在整体生机的滋润作用中调和 了。肝功能调和了,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这样整个机制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所以形而上的念头、见地、观念对形而下的生理是很重要的,它左右了我们的报身,你念头不对,就报在你的业报身上面,然後我们的业报身就在一种恶性循环中。因此准提法为什么在观自身如透明琉璃体外,同时也强调观想心月轮?在戒律里头,比丘晚上睡觉要作日轮观,可使意识不落浑噩中,也避免做恶梦。观日轮跟月轮,意义一样,只在身心调节的方便作用上略有不同。作月轮观或日轮观可使观者转化心脏的业力结使,心念清明,睡眠安祥。一般人平常睡得不好,甚至恶梦连连,大都是人事上不祥和,这是转化报身的关键处。

我们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摊开来是六根对六尘境界和所起的六识作用,合起来叫十八界,人就在十八界里封住了。十八界浓缩回来叫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心月轮观,或者准提法的字轮观,在心月轮中观字轮,都是为了解破这五蕴或十八界。那么我们要怎么观想?你只要念念在准提神咒就可以了。准提神咒本身就是个字轮,就是个坛场,你念念在准提咒上面,便是结界,界定了一个神圣的范围。等於《西游记》中孙悟空有时要去探路的时候,就画个圈圈说:“师父,您就好好待在圈子里头吧!你不要出去,出去有受妖魔侵犯的危险。”可是猪八戒不听,煽动师父说:“那猴子的话靠不住,我们为什么要困在这圈子里头呢?外面好玩的很。”结果大家出去,一下就被妖魔抓去了。心月轮所现字轮就是这个摄身摄心的安

全圈,准提咒也是。同时我们的准提镜,也是代表这字轮,只要我们的字轮或诵或观得净念相继,那心便清如明镜了。

佛法的道场是从我们的清净心里面展现出来的,这种心跟我们业报大有关系,所以很多禅宗祖师悟道的时候,都脉解心开,心打开来了,心脏的气结;剥”地一下,解开来了,这地方正是心月轮观和字轮观的秘密所在,非常微细,非常宝贵。所以整个夹讲, 字观、透明琉璃体、心月轮观、字轮观都是见空性的一种方便,其中又有一个重点,就在後修普贤行愿海。心月轮中现字轮,也是後修普贤行愿的范围,包括我们的见地,包括我们的修证功夫,包括我们做人处事都跟心月轮、字轮息息相关,因为这些观想观得好,心平气和,正可在待人接物,做人做事上好好行善做功德,字轮不要观想大大,愈小愈好,像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念念之中,无非匆匆 心心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