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花开莫折枝 莫待花开空折枝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全诗赏析》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全诗赏析

出自中唐诗人杜秋娘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赏析

此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至于其原因,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句两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起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为独立的诗篇一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唱了。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出自中唐詩人杜秋娘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賞析

此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復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復而不單調,回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復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復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瞭。至於其原因,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隻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可是,世人多惑於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後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復和詠嘆,其旋律節奏是紆回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復和詠嘆,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瞭句與句之間的反復,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回旋反復。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瞭譬喻方式,是比義。於是重復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復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裡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雲雲與上聯“莫——須”雲雲,又自然構成回文式的復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復、句與句的反復、聯與聯的反復,使詩句瑯瑯上口,語語可歌。除瞭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回環到熱烈的動蕩,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回腸蕩氣瞭。

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句兩話,經高明作曲傢配上優美的旋律,反復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起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一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難怪它那樣使人心醉而被廣泛流唱瞭。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全诗赏析

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赏析

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名义上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是暗含讥讽。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

写谏书而已。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出自盛唐詩人岑參的《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賞析

人悲嘆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詩中運用反語,名義上贊朝廷無諷諫之事,實是暗含譏諷。肅宗朝此事甚多,岑參和杜甫對此都不滿。隻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寫諫書而已。表達瞭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悵國運的復雜心態。

詩題中的“杜拾遺”,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肅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禦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君臣們既沒有辦瞭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獲就是沾染一點“禦香”之氣而“歸”罷瞭。“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瞭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系當時安史亂後國傢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瞭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闕事,指缺點、過錯。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發。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隻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為諫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讀瞭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臺詞”的。

這首詩,采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第二篇:《唐诗名句赏析之五十: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诗名句赏析之五十: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金缕衣》,全诗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属于“杂曲歌辞”,《全唐诗》中作者为无名氏,一般认为是杜秋娘。“金缕衣”的意思是用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的“堪”意思是可,“直须”意思是不必犹豫。这句诗是说花儿开放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抓紧时间去折取,不要等到花儿谢了的时候只能够折取它的空枝了。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歌描写的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但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是上一句劝谏“莫负好时光”的延续。

第三篇:《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略谈高三,略谈奋斗

2013届高三(12)班 钱茹(2013年考入北大中文系)

我记得前几天有同学QQ上转了一张图片,是一中的操场,配的文字是:高三还在奋斗,可奋斗的已经不是我们了。我看了以后真的很感慨,3个月不到,我们就离一中这么远了,就离高三这么远了,同样,也离奋斗这两个字这么远了。

暑假歇在家里,真的很无聊,做什么基本上都提不起精神,转眼却又要开学了,这才提起一点精神,来好好回忆一下其实还并未远去的高中生活。我记得高一时为了腾教室让高三看书,我们搬到了飞天楼,那是临近高考的时候了,楼下的栀子花全都开了,何老师看了一眼花笑着对我们说:“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临近高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情历历在目,可却已自成开完的花,实在令人唏嘘。是的,高三学生,从来就是前仆后继式的,永远不会断绝,但是,比起一个漫长暑假中的蹉跎岁月,还是一年的奋斗让人来得喜欢,来得充实,孤单而不孤独,寂寞而不空虚,不像现在这样流于时光的虚度。

老师们都觉得我的高三比别人轻松得多,不辛苦却还有好结果。但是我觉得,无论是辛苦还是轻松,人在高三,没有不奋斗的。我们只为了一个很单一而确定的目标——高考,只认真做一件事——学习,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了呢?专心一致、心无旁骛、奔向目标,这就叫奋斗,至于轻松抑或是辛苦,只是手段而已。我们班有人为了高考可以做到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从教室冲回宿舍,从来不吃晚饭,不吹头发,哪怕因此得了胃病;我自问做不到这样,但我也自认自己做到了为自己的未来去认真地奋斗。高二时我的成绩特别的好,期中期末这种大考从未在年级前五以外过,但是到了高三,却没有这么顺遂。常常自嘲人品在高二用的太多用光了,但是那又怎样,用光了可以再攒,用高三一年来攒出一个北大,并不吃亏,就像我一个北大的同学说得那样:“运气好?运气不在高考时用,还留到哪里呢?”高三的不断起落让我逐渐“认命”,但是认命是不要给自己心里负担,手头上却不能停下,该整理笔记还得整理,该做题还得做,一切都做好了,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过程做好了,结果大都是圆满的。

马上就要去北京了,天涯各有路,临行不惜翻旧调,为君重唱金缕衣,只是因为我们的人生,都需要用奋斗来点亮,无论是在高三还是在大学。

第四篇:《莫待无花空折枝》

莫待无花空折枝

——中国梦,不能让文化缺席

作者:安庆市怀宁县黄墩初中 程 珂

从“小米加步枪”到第一朵“蘑菇云”腾空升起;从“零”的突破到金牌榜榜首;从“神一”到“神十”,那优美的弧线""不仅击溃了“睡狮”未醒的鄙视和妄自菲薄,还标志着“中国梦”永远都不会停止。在亿万华夏儿女的追求下,中国梦将达到另一新的高度。但很少人注意到辉煌的背后,更多的是丢失!那些最初的东西,正在被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抛弃。

鲁迅先生曾严厉地批评国人对待传统文化“大方送出,不求索取”的态度。当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在中国如火如荼,声势浩大之时,先生深刻的批评,顿时复生了现实的意义。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传承,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鲜明的印记。从横撇竖捺的汉字,到铿锵呢喃的唐诗宋词;从秦砖汉瓦,到山水相依的亭台轩榭、古典园林;从站似松走如风的中国国功夫,到街头小贩随手捏成的的泥人""中华文化——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梦,酝酿了五千载的梦,如同一叶扁舟,载着许多仁人志士,文人骚客,以及贩夫走卒的美好憧憬,穿行在时光长河。

可静观眼下,京剧、中医、武术、剪纸""这些曾经的民族瑰宝,已经渐行渐远。可是,几乎没有人在乎它们是否存在!也许有一天,它们如“恐龙”一样,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沉着反思:没有深厚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而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更是可悲的!

随着物生活的丰富、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传统文化中的那份底蕴、内涵早已渐渐淡化。“清斋折露葵”,多么恬淡、美好的生活!离我们何其遥远!现在的国人,早已不能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上,随之而来的是舶自西方的狂放、奢侈与浮华的嘉年华和盛宴。

端午节,是哪个国家的传统节日?你一定会回答:中国。但为何被韩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是一次错过,就要反思。越来越多人依赖于智能拼音、电子阅读,果真是我们紧追时尚?在网络信息、快餐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人不愿也无暇去打开书本,品读、咀嚼经典。中华文化就算没有被抛弃,也在逐渐淡忘。

要实现中国梦,对外来文化的追求固然不可或缺,但对自身的文化更应该不离不弃。

当孩子们躲在葡萄架下偷听牵牛织女的悄悄话时;当我们仍在那轮明月下举杯尽享天伦时;当我们还在纷纷细雨的清明时节踏歌寻根时,我们便可以会心的笑啊——那千年的美丽的梦依然活力无限。

十几年前,珠算退出了中小学课堂。2013年,这鲜有人问津的珠算,又一次闪耀于国人的视界:申遗成功。曾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被抖落尘埃,被世人关注。这,让我们看到希望。美好的梦,不只是遗落在历史的某个角落,更应该是让它重新焕发光彩。

在电视节目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环境下,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汉字听写大会”,以它独到魅力席卷中华大地。这又一次,让我们懂得,不是我们不爱,而是我们易忘。

当我们窃喜于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国防的强大时,切不要忘记血管里文化的脉动。广博浩瀚的中国梦,不能让文化缺席。

梦想的长河,有了诗词曲赋、姓氏百家、楹联篆刻、民歌剪纸""才会丰富多彩。

评语:“中国梦”,是一个大且易形而上的话题。常见的构思是展望未来,正面描绘美好的未来憧憬。而本文作者跳脱窠臼,逆向思维,大胆提出:中国梦,不能让文化缺席。可见,小作者平时就能梳理信息,独立思考,颇有主见。语言或说理,或描画,很是老到,不乏鲜活。

辅导老师:郑怀君

第五篇:《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

爱护花草树木标语

1.用心爱护每一片绿色

草儿青青,脚下留情

2.不要让最后一滴清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不要让最后一片绿色成为我们的梦想。

3.让草更嫩绿,让心灵更美丽。

4. 多增一片新绿,就多增一片新鲜空气。

绿色是暖色,多增添几片暖色,就会少一片冷色。

5. 让我们当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6. 花草诚美丽,手脚要留情。

7. 如果你想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里,

就爱护花草树木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花开莫折枝 莫待花开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