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意思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天人合一思想评析》

“天人合一”思想评析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而农耕生产与自然时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农耕文明时期,古人的生存状态是依赖于自然的,并且不能超越自然,因此人们十分注重自然时令。“在农业社会中,时间的规则是根据自然界的周期变化所决定的,这不仅决定了人要根据季节的更替行事,而且也限定了人们的知识结构。”⑴细究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难发现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借用一位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话说:“中国古代思想界一开始就与‘天’相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逐渐孕育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先哲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中华文化之潜质和最基本的原动力。

之前,每当提起“天人合一”的思想,我首先就会想到它是由董仲舒提出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经过一番学习和了解之后,我发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非一人独创,而是出现于中国古代诸多文人的思想言论之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主要可见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之中。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庄子曾说:“人与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同属一个生命场,因此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相互依存、和谐相处,人的行为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麋鹿共处”⑷。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从《周易》发轫,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至汉代董仲舒又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⑸后来发展到二程、朱熹、王阳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完成了一个自身演变的历史过程,以朴素、直观的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良好沟通。

“月令”思想开启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先河。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年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等,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如《礼记·月令》把世界描绘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太阳最高,其次为四时、月、神、五行,最后一个层次是各种人事活动,如生产、政令等等。上述结构层次基本是同向制约,

1

特别是人事,要受到太阳、四时、月、神 、五行各种力量的制约。因此,人,包括帝王在内,不能是绝对自由的。人的自由也不是表现在利用自然,而首先表现在遵循自然。国家的政令也应以生产规律为依据,应有益于生产的发展和正常的进行,不能站在它的对立面破坏它,否则就要遭受惩罚。

“天人合一”的思想利用自然天道来类比人类社会,那么这种思想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呢?

首先,遵循自然天道有利于人类更为准确的给自己定位,避免人类的自我膨胀。人类的生活与自然密切相关,不仅先秦时期如此,即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类应该通过认识天道、认识自然,从而准确地把握自我,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⑹。人贵自知,人们认清了自身所处的位置就不会随心所欲,而是循天时而动,这样就能够避免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从而更好地生存。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柱,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础,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且有利于陶冶情操。这一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成果和理论认识, 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艺术的发展。中国画的意境表现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哲学的思想基础上,通过“道”、开合、诗书画印等因素的相互结合,从而体现大宇宙生命整体性特征的东方艺术。⑺此外,“天人合一”思想还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理想存在于园林审美意境中,并且以多样形式渗透融入传统园林艺术的布局构建中。

第三,自然天道是循环发展的,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春夏秋冬四时不断更替,月亮阴晴圆缺交替变换,人类社会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之中逐步发展的。回顾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每一个朝代都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兴盛、衰落最终灭亡的轨迹,而整个社会却又在这一个个轮回之中得到发展。因此,作为我们单个的人来说,不应过分注重一时的荣辱成败,而应该用大视野去看待当下的一切,避免为名利所羁绊,被成败消磨意志。

最后,还应注意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只夸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因此,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去践

2

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应该把“天”的决定性地位无限放大,否则就会取消人的自主意识,从而陷入迷信的误区。

{天人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并且在当今时代依然拥有生命力,如果我们可以采取“中庸”的态度去接受它,那么无论是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还是在调整人生态度方面,都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俄)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 庄周、李耳,老子●庄子,北京出版社,2006.

[4] 庄周、李耳,道德经●南华经,广州出版社,2006.

[5]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1-8.

[6] 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 李康,谈中国画的意境表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2期,2005年3月,155-157.

[8] 萧放,《月令》记述与王官之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4期,2001年12月,48-54.

[9] 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哲学研究),1998年第3期,68-70.

[10] 宋文婕,五行传统与中国式奇幻的世界结构,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

27卷(131期),2011年第2期,36-47.

{天人合一}.

[11]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时间意义与思想意义,北方论丛,2009年第

3期,总第215期,125-134.

[12] 王锷,《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9月,第5期,1-6.

3

第二篇:《“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的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

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步,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董仲舒他在《立元神》中说:“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意即:天生长万物,地养育万物,

人成就万物,他们之间分工合作,不能破坏,否则就会有“自然之罚”。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四大”既不是相互冲突,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这集中体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天地万物自然存在的状态及其运行规律,尽量克制自己的占有欲、好奇心无限制地扩张,尊重其他物类存在的权益,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物类发生矛盾与冲突”,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与和谐统一。

现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我们不但需要进行现代化文明建设,还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意。如今,我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人生信条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思想都强调“修身”和“治国”。“修身”说的是个人修养(道德、知识等)。在儒家看来,人人都具有从善的趋向性,即孔子说的“仁者爱人”,这是一种的自律管理行为, “但是如果仅凭自律管理,而无外在的他律管理则难以保证所有的人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故管理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外在的强制性”[2]因此,孔子又把“仁”作为依据上升到“礼”的高度,以强调社会管理的必然性和强制性。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对于管理的存在属性的认识,正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来揭示的。” [3]这里的“天”就是指他律管理的“必然性”和“强制性”,“人”就是自律管理的可能性(仁)。每一个社会都要有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来指引和约束社会公民的行为。“八荣八耻”的提出无疑是对传统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可和重申。虽然道德的教化和规范作用有利于“人和,但是人的道德水平是有层次高下之分的。当下,在中国社会上,奉金钱和物质至上的人比比皆是,社会道德底线屡屡遭受挑战,诚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触碰道德和法律红线的事情层出不群,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精神文化的发展速度,造成道德缺素质发展滞后所致,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 “道德滑坡”现象。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道德仁义”立国的传统文明古国,何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社会道德问题,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力量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人民的整体国民素质却是整体上比较低下。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加强社会监管外,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而不应该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管理模式。它推崇人和社会的自然状态,批判了人的异化物对人的限制,肯定了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相对于儒家“道德至上”的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无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因为道家所说的“无为而

治”并不是说等着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无不为”是说不要让妄为产生反效果,也就是不能妄为,一切都要遵循“道”的行为方式,不乱作为,顺应事物的一般发展本性 。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今日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4]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之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5]管理作为对“人”的管理,能充分考虑到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生理需求,这不能不说是“天人合一”的管理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正确运用的又一大印证。

总而言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这也是中国古代贤哲给全人类留下的“天人合一”的最重要的思想内核。

[1] 唐雄山.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C]济南:齐鲁书社.2003.08.

[3] 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C]济南:齐鲁书社.2003.08.

[4] 王苑.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J]中国市场,2008,01.

[5]刘冬梅.管窥老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01

第三篇:《解读“天人合一”》

李振纲:解读“天人合一”

内容提要 “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存困境 和谐生存世界 生命整体性

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科学技术起着关键作用。未来学家们指出,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但是,“有一件事情同样是清楚的,这就是,人们在不断庆祝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却遭遇到人文价值的不断失落。……人们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一些关心人类命运的学者、科学家不断发出警告:每年都有成百种动植物从地球上灭绝,有成千上万亩土地风沙化,森林面积一天天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越来越多,生命最需要的东西——水资源越来越少而且日益严重地被污染,各种奇怪的疾病不断出现——所有这些足以证明,是人类自己在破坏自己的生存世界。所以,可持续发展与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已成为21世纪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2]它虽然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生存危机而提出的一种对策,但实际上可以归约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哲学理念。在建构和谐生存世界时,中国哲学能担当什么角色?本文就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所蕴含的和谐生存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再作引申。

一、自然界生命意义的内在价值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最深刻的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生命意义”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这种“内在的善”所具有的非人工所能代替和改变的“神性”,构成人类所追求的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由于自觉到这一点,“天人之辨”成为中国先哲不断探讨、反思的根本问题。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天”常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更不用说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在他们的视域中,天已经从宗教神学的“上帝”转变成具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的世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自然的基本功能,其中一个“生”字,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在孔子看来,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这样,“天”就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而且具有生命和伦理意义。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生命本体,而且是人伦道德性命的价值真源,终极依托。孔子心目中的圣人,都是懂得敬天法天的智者,故其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他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既有美学上的情感体验,又有伦理学上的价值诉求。蒙培元认为,儒家把自然界的山水看作有生命有灵性的存在,并与人的仁智德性联系起来,决不可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类获得生命存在终极关怀的需要。[3]所以人对天即自然界应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热爱。

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说,《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易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讲“继善成性”,都是把“天”看作永不停息的生命本原,

绝对至善的价值本体。把宗法人伦道德看成是“天”所赋命于人的最自然、最真实的天性,这就进一步将自然之天生命化,义理化,价值化。按照儒家的理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三材之道在本质上是上下贯通的。“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逢天时。”(《易传·乾·文言传》)依儒家,天道必然之理(自然法则)与人道当然之则(社会伦理)在逻辑上是一理相通的。天道是人道的价值真源,人道是天道的发用流行,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这种意义上讲“天人合一”,实质上是讲“天人合德”。把人的伦理道德法则看作是天的本性,强调了道德伦理的普遍必然性和天然合理性。人们躬行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性,也就是在完成天的使命。按照儒家的理解,人能充分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性,将天赋的德性变为后天的德行,便达到了天人合德的圣人境界。 将自然之天义理化,在此基础上讲天人合一,主要是指一种精神境界,与我们今天讲的可持续发展和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似乎无直接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把自然之天义理化,强调与天地合其德,无意中灌输给人类一种尊天、敬天、悲天悯人的准宗教意识和天地一体、博爱万物的大情感,使人类带着真切美善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感去关爱天地万物,这对于增强人的环境意识,关怀可持续生存世界是十分重要的。张载有段著名的话:“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这种以天地为父母,以民物为同胞朋友的大情感,表达的正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生存世界观和关爱自然、利用厚生、珍惜生命、追求和谐的生存智慧。在今天,这种生存智慧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抑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恣意掠夺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有人会说,荀子所主张的;制天命而用之”和;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才对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积极的意义。荀子确实有这方面的贡献,但他同时提出;礼有三本”的学说,充满了人文价值关怀。所谓;三本”中的第一本即;生之本”,就是天地自然。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