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春江花月夜,感悟 春江花月夜人生感悟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上里塬初中 九(2)班 刘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名诗,诗中描绘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并在景物中蕴含了细腻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词句优美,发人深思,被誉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仅凭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于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给我们小组的作业是“谈谈《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真的看了几遍《春江花月夜》,并上网找了它的译文及其评析,甚至听了几遍这一首古典音乐。理解过后,真算得上是感触良多。

我觉得,用我肤浅的文笔实在没法评论这一首绝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来形容这首诗的词语却觉得他们无法表达我心里的意思。很难想象有人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在当时的背景下,以长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写流传多年的乐府诗,又用传统思妇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内涵和形制上显示出了惊人的创造性,可谓空前绝后。

张若虚先生在感受美丽月色的同时,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确实,人生苦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们只是大自然里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就像若虚先生所说的“人生代代物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满了离愁别恨,这源于我们对生命的追求,我们若不甘于平凡,就得为了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在奋斗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总是把亲人带在身边,这样就出现了别离。虽然别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但这种痛我们又必须去忍受。带着亲人的思念与祝福,我们含着泪上路。生命有太多的无奈,但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我们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灵的困境,将伴我们生命的远行。

那样的美景下,诗人却在优美中觉得悲哀,这感受当下又有多少人能体味?然而,因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哀而不伤”的基调,让我们敬佩与汗颜。在当时的背景下,学者离家万里,一去就是几年,而作者尚且能够如此乐观豁达,在当下的我们,离家求学不过几十里,相聚不过一年半载,环境也大为改善,基本上什么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还静心学习,还有什么颜面回家见父母、亲人?有什么资格谈论人生理想、奋斗目标? 《春江花月夜》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当下,就应该好好奋斗,为了自己目标和理想,为了父母,我们应该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诱惑,用心求学,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为我们的青春买单。

第二篇:《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

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而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大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

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往事如烟,亦如风,烟散,风止,往事何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孤影独立江畔,面对浩瀚宇宙,显得那么渺小。何人初见月?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不晓。当时光流转,圣者贤人只能流水兴叹,这“流水兴叹”对于我们来讲,无外乎是现在的圣贤书。时间好似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悲矣!光阴似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是铁证的事实:人生代代,光阴之叹,沧桑之感,且会层出不穷。物序流转,万物轮回,中华大地春意又生。反反复复,何时有尽。故江月相似,圣人貌似相识,其实不然。悲矣!光阴似箭。{春江花月夜,感悟}.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念岁月流淌,人生苦短,却不知江月待何人。所以我们面对此时,此景,只能沧然泣下。这全是无知所致。故职能看长江送流水。悲矣!光阴似箭。

然而,你为何不反思呢?人生有限,自然永恒!何必等到你目送流水之时,才懂得珍惜,才去惋惜昨日之过。

最后望天下人“莫等失去方知悔!”

第三篇:《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姓名:***

班级: ***

学号: ***

记得第一次看《春江花月夜》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无意中读起这首诗,只觉得朗朗上口,浑身舒畅,其中的意境之优美让我无法忘怀,就把它背下来了,至于其中所含之意,大概是不能说出一二的。

待到大学后的今天,可能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再看这首诗,发现这些简单的文字所描绘的简单的景物是那样的富有吸引力,而文字背后,深藏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所珍视的美好。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张若虚一生只作了两首诗,但仅仅是这一首诗,就让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齐备。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空里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为视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难以辨认。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可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

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与上文衔接的严丝合缝,水到渠成。饱含深情的发问,使全诗蒙上了哲学的色彩。江与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慨。于是,抒情的脚步走到了全诗的第二大部分,即对人生际遇的感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诗写闺中思妇的。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面上是写月光的无处不在,实际上却是在描写恼人的相思如幽影般牵牵绕绕,流荧般挥之不去。在这里,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化身,这样,具象之物有了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月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足见其思念之深、之{春江花月夜,感悟}.{春江花月夜,感悟}.

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这时月亮又出现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遥远。碣石在北,潇湘在南,天各一方。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伤痛仿佛路途一样的无限绵长。羁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美景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的哀愁,尤其对于中国人,月的存在,总是在提醒人们关于思念的种种。一般写月的诗表达的是离人思绪,这首诗写月,或许包含着离愁,却绝对不仅仅写离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话问得如此之简单明了,却不能有人做出任何具体的回答: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江和月,是与宇宙共同存在的永恒之物,而人,相对而言是多么的渺小;同时因为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你”“我”,所以这种渺小既让我们产生对自身年华易逝的沧桑感,又不会让人绝望。“人”可以代表“你”“我”,也可以代表广义的人类群体。从个人的生命来看,美景的永存与自身短暂因而抓不住美好形成对比产生了忧愁,但这种短暂又让景色、让生命显得更加珍贵美好;从人类的生生不息来看,这种又美景产生的忧愁又是淡然的人生思考——因为代代年年只相似,所以美景不曾从人的眼中溜走,而我们,也不必太过哀伤。

的确,“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样的感悟下,孤独的个人同时找到了与空间、时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只要有月有江,处处的风景都一样美丽;只要有江有月,代代年年都是我们可以看得清,握得住的——从而使人达到心境上的永恒与平静。

诗的镜头由远而近,从广阔舒畅的江面收拢为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思,在明月笼罩的楼台,也应是美丽的相思。妆镜台和捣衣砧,延宕开

的是思妇的愁绪。因为有美好温柔的景致相衬,本应痛苦的离愁别绪也变得异常的温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那种望眼欲穿的真挚,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我愿意把她想象为一位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她的思念乘着轻软的月光一直追随着心爱的人,直到天涯海角。{春江花月夜,感悟}.

以爱情为线展开的,可以不仅仅是爱情。这段月下思念激荡开的是人类内心都珍藏的感情,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好。那是一种美好的存在,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表达。如同春江花月夜带来的美感一样,这种感情让思念的人坚持着这份动人的思念,让被思念的人有了相信幸福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情景,有点像苏轼后来吟出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无论我们人在哪里,心在一起,世界就会充满温暖。处处春江皆月明,逐月天涯不离君。同时拥有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思念,人生再残破,也可以算得上圆满了吧?

这是一首淡淡的诗,蜿蜒展开的是流动的景物和缠绵的感情。当整个人都被春江、明月、花林包围的时候,必定很容易产生同样淡淡的心境,哀,却平静且满足。

一首诗,写活了美。有风景的美,亦有人心的美。就算春水欲尽,落月西斜,就算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只能天各一方,独留月光下摇曳的树来回应自己膨胀的思绪,人生也依然是美好而值得热爱的。年华易逝和人各一方会成为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都是因为人世太精彩、人情太动人,像这月夜春江一样让人迷恋。中国人在心里思考忧伤,甚至把忧伤的过程当做一种审美的过程,但却不曾绝望。春江花月夜是如此之开阔恬静,面对世事浮沉,我们能做的,除了静下心来欣赏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呢?

纵观全诗,作者将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又以月为线索,将全文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衔接过渡顺畅自然,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且写景如梦如画,释理独到新颖,抒情情致深婉。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第四篇:《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读罢《春江花月夜》,总是被诗中的美景、真情所感染,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感受长江的雄浑气势与绵绵情意;感受鲜花的芬芳,草木的清新,月亮的光辉与多情。一种古典音乐的淡淡的、柔柔的气息在耳畔萦绕,在心中弥漫,于是美便产生了。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齐备。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空里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为视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难以辨认。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可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与上文衔接的严丝合缝,水到渠成。饱含深情的发问,使全诗蒙上了哲学的色彩。江与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

{春江花月夜,感悟}.

慨。于是,抒情的脚步走到了全诗的第二大部分,即对人生际遇的感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写闺中思妇的。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面上是写月光的无处不在,实际上却是在描写恼人的相思如幽影般牵牵绕绕,流荧般挥之不去。在这里,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化身,这样,具象之物有了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月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足见其思念之深、之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这时月亮又出现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遥远。碣石在北,潇湘在南,天各一方。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伤痛仿佛路途一样的无限绵长。羁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美景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的哀愁,尤其对于中国人,月的存在,总是在提醒人们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春江花月夜,感悟 春江花月夜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