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死亡的赞歌 死亡笔记赞歌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Emily Dickinson关于死亡的诗歌汇总》

1)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He passed Us—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My Tippet—only Tulle—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in the Ground—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2) I felt a funeral in my brain{死亡的赞歌}.

I felt a funeral in my brain,

And mourners to and fro,

Kept treading, treading, till it seemed That sense was breaking through.

And when they all were seated,

A service like a drum

Kept beating, beating, till I thought

My mind was going numb.

And then I heard them lift a box

And creak across my soul

With those same boots of lead again, Then space began to toll

As all the heavens were a bell,

And being but an ear,

And I and silence some strange race, Wrecked solitary here.{死亡的赞歌}.

And then a plank in reason broke, And I dropped down and down

And hit a world at every plunge,

And finished knowing, then.

7) There's been a death in the opposite house

There's been a death in the opposite house As lately as today.

I know it by the numb look

Such houses have alway.

The neighbors rustle in and out,

The doctor drives away.

A window opens like a pod,

Abrupt, mechanically;

Somebody flings a mattress out, –

The children hurry by;

They wonder if It died on that, – I used to when a boy.

The minister goes stiffly in

As if the house were his,

And he owned all the mourners now, And little boys besides;

And then the milliner, and the man Of the appalling trade,

To take the measure of the house.

There'll be that dark parade

Of tassels and of coaches soon;

It's easy as a sign, – The intuition of the news In just a country town.

第二篇:《生与死赞歌》

生与死的赞歌

【摘 要】死亡是不可知的,又是不可逆转的,人人无可逃遁。“生命中最确定的事实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事实,死亡将于何时降临。”这句古老的拉丁格言简述了人类中心主题之一:死亡。这一主题促使众多诗人,作家通过写作去探索这一奥秘。艾米丽迪金森就是一个以生命和死亡为主题的优秀诗人。她一生忠于死亡主题,创作了几百首死亡诗歌,有人甚至认为“写的每一首诗几乎都和死亡有关,和完结(endings)有关。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死亡诗歌;二元融合

艾米丽迪金森(1830-1886)被公认为“美国最重要的诗人”。这位与惠特曼同时代的诗人是谜一样的人,其终身未嫁,被人们成为“阿莫斯特的修女”。生前默默无闻,仅发表过十首小诗。但她死后声名鹊起,人们甚至将其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尊称为诗歌的王后。更有批评家指出,她是现代主义的先驱。她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歌,主题涉及爱情,自然,死亡等,令人称奇的是她竟写了五百多首死亡诗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迷恋死亡呢?她的死亡诗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死亡的意义,有的描写死亡的瞬间生者对死亡的恐惧,有的描写死后的生活,甚至死者对死亡的反应。在她的笔下,死亡是个神秘莫测的多面人物,有时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有时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求婚者,有时是一个残酷无情的暴君,有时是一次深深的睡眠,有时是到天堂的一次旅行,有时是心灵与尘土的对话。对世人来说,她就是一个难解的迷,只能通过她的日

第三篇:《简论陆忆敏诗歌的死亡主题》

龙源期刊网 .cn{死亡的赞歌}.

简论陆忆敏诗歌的死亡主题

作者:袁彦博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9期

内容摘要:陆忆敏的诗歌中有很多篇都涉及到死亡的主题。时代感、沉思气质和生命态度这三个角度正是对她诗歌主题的恰切揭示。陆忆敏诗歌给八十年代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份特殊的案例,这正是陆忆敏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陆忆敏 死亡 生命

陶东风把死亡、情爱、隐逸、思乡概括为中国文学的四大主题。可见在文学中完成对死亡的哲思并不是令人惊异的事情。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哲学表述,到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平和通达,人们很早就对死亡表现出乐观的认知和想象。而在西方,死亡呈现为一种人性的庄严、生命的沉痛。以里尔克《严重的时刻》为例,死亡的宿命在诗人的意识中萦绕,它似无处不在的幽灵。“哭”、“笑”、“走”(行动意味着生活)、“死”构成了人生的主调,最后让死亡统领这一切。但这并不是诗人生命诉求的绝望表达,而是在死亡的舞蹈中反观出生存的意义。“无缘无故”并非凸显人生的荒诞与虚无,而是对相对于抒情主体“我”的芸芸众生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度悲悯。诗人是思考着的哲人,他对他能感受着的一切事物发言,无论山川、生命、自我抑或是缺乏诗意的日常生活。陆忆敏正是这样的一个诗人,她内心敏感、内敛而诗风典约、优雅。诗作不多,我所能见的仅二十余首,但打动人心的优秀之作却不少。阅读之余,我惊异于她创作于青春年华的诗歌中竟是如此倾心于死亡的表达,计有六首之多,几乎占了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

{死亡的赞歌}.

她说:

我们不时地倒向尘埃或奔来奔去/挟着词典,翻到死亡这一页

——《美国妇女杂志》

在无数个相似的脸庞中“我”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却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奔赴“倒向尘埃”的途中,“死亡”才是我们的永恒归宿。无独有偶,在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死亡主题在许多青年诗人那里得到广泛的应和和思索。洪子诚先生在九十年代新诗选本《岁月的遗照》的序言中说,他很惊异于西川在《一个人老了》这首诗中对衰老和死亡有如此深沉的思索:

而陆忆敏对死亡的表达显然不同于西川借助于着意选择的意象去渲染,她是轻轻的,淡淡的,就像是闲暇中的一种不经意的思绪,慢慢洇染开来。死亡就像在欣赏万里无云的晴空中出现一只不知名的怪鸟留下的那道阴影,鸟已经消失,那道怪异的身影却鬼魅般相随,挥之不去。有时甚至不是驱赶,而是令人惊异的向往:

汽车开来不必躲闪/煤气未关不必起床/游向深海不必回头

第四篇:《文献综述 论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死亡主题》{死亡的赞歌}.

简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文献综述

摘要:对于所有人来说,死亡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大多数人对于死亡是怀着恐惧的态度。但是古今中外的诗人则通过诗歌阐释对死亡的好奇,其中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及其迷恋。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已经是并将会一直是世人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字: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 诗人

与惠特曼齐名的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狄金森以其独特的诗歌征服美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她的人。所以对于狄金森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深入。随着她的名声,她的地位蒸蒸日上,甚至曾有人把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知名有影响力的女诗人在生前却默默无闻,丝毫不引人注意。狄金森从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在她生前只有 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狄更生于1886年 5月15日逝世。她的亲友曾选编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 3集,但逐渐为人忘却。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

狄金森一生写了一千七百多首诗,其中直接描写死亡的就有五六百首之多。死亡诗歌是她诗歌创作的精华。她的死亡诗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角度奇特,意向奇特而大胆。狄金森平凡安静的度过了一生,除了她留下来的诗歌,她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身边为数不多的亲人和朋友。但是她得这些财富却一点点的从她身边消失。因为死亡经常光顾,狄金森对它越来越熟悉,所以她对死亡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每一次失去亲人朋友,都让她受到沉重的打击并且感到恐慌。后来狄金森习惯了死亡,接受了死亡,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用诗歌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想法,思考全部都表达出来。死亡的主题在一般人的眼里周氏伤感凄凉的,而在狄金森的诗里,死亡是有血有肉,有行有体。狄金森给死亡赋予了至美的意味。她对死亡的态度—-死亡就是永恒,是永生。她笔下的死亡既是完结也是开端,神秘而瑰丽。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艾米莉.狄金森(Wendy Martin)等各种途径,查找了将近100篇相关研究评论,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对这一论文的想法对这些文章加以筛选,选出了11篇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进行研读。

本选题旨在总结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国内对该选题

的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研究尚待完善的不足之处。比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扩展;急需翻译引进一些国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改善和加大译介的质量和数量。笔者的这些看法主要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笔者认为继续研究该选题意义就在于有助于完善前人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狄金森的死亡情节。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介绍有关该选题的研究现状。{死亡的赞歌}.

一.国外研究状况

从1890年托德夫人和希金森编辑出版的 狄金森诗集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 First Series)第一版在美国问世,使得国外学者对狄金森开始关注。

1924年美国著名作家艾肯的评论文章《艾米莉狄金森与她得编辑者们》公开发表标志着美国学者对艾米莉狄金森学术性研究的开始。近百年来,国外学者狄金森研究发展状况,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推断。美国学者对于狄金森诗歌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外国学者开始认识了解并研究狄金森的诗歌,尤其是死亡诗歌。1955年哈弗大学出版社所属的贝尔纳普出版社出版了托马斯.H.约翰逊编辑的《艾米莉.狄金森诗集》,收集了当时已知的1775首完整的诗篇和不完整的片段。国外研究者从70 年代便开始采用多视角的审美方式来分析讨论狄金森的诗歌,试图用一种更加接近常人的姿态来阐释狄金森形象。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中,都有着众多的诗人,学者,品论家对她得诗歌进行各种角度的分析。而狄金森的死亡诗歌占了她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所以死亡主题是研究的一个很广的方面。

二.国内研究状况

自1979年我国的学者江枫的译著《狄金森名诗精选》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以后,国内才开始关注和研究狄金森,比美国晚了近90年。2006年,刘守兰发表的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狄金森研究》,该书提供了有关狄金森比较全面的研究,如其狄金森诗歌的分析解读,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和主题。近年来,有关于狄金森研究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而有关于她诗歌的死亡主题研究也日益深入。

黄明在《论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探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01) )一文中,通过对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的解读,指出狄金森对死亡的独特的体验和乐观的态度。杨甸红的《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03))将爱情、死亡、永恒联系在一起,解释了狄金森对死亡的独特理解—死亡即永生。

薛蓉蓉写的《玩味死亡的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山西大同大学学院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认为狄更森受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对死亡主题特别亲睐。薛玉秀在《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之美学》(《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6))一文中展示了狄金森死亡的意象美以及为美和真理而死的死亡的崇高美。笔者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学者对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其迷恋死亡原因的研究。

徐燕燕和诸建民在《艾米莉.狄金森:迷恋死亡的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一文中,将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归为三个。第一,狄金森对宗教的终生怀疑而产生的信仰危机。第二,狄金森的个人生活经历导致她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第三,狄金森诗歌不被当时出版界认可。

{死亡的赞歌}.

宛磊,胡天赋的《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8) )总结出,狄金森身边的亲人不断地去世以及成长于加尔文教派的家庭这两个因素使得她诗歌偏爱死亡。

{死亡的赞歌}.

绳菊的《狄金森“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探析》(《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2))将她迷恋死亡的原因归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以及宗教影响。

李丽波在《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死亡主题》(《宁夏社会科学》, 2005, (05))中指出狄金森写了那么多死亡诗与清教传统习俗和个人经历有关。

第二,对狄金森死亡态度研究。

张礼牡,卢普庭,丁迎在《幽闭的灵魂风景画家—论狄金森德诗歌艺术》(《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2007 .) 指出狄金森以一种十分安然坦荡的态度对待死亡,她认为有生便又死,死亡是十分平常的事。狄金森不害怕知道也不害怕接受死亡。

徐高楠在《艾米莉.狄金森死亡情结》( 《考试周刊》, 2007, (36))一文中指出,狄金森以一种平静,豁达的态度对待死亡。

葛亮,程娟的《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文教资料》, 2007, (16))一文提到,狄金森把死亡看做是人类生老病死的一个很自然的步骤,她对死亡不恐惧并且抱有乐观的态度。

孙加在《黑与白:艾米莉.狄金森诗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变化》(《南方论刊》, 2007, (05) )一文中指出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摇摆的事矛盾的,她即相信有来生和永恒{死亡的赞歌}.

的幸福又不相信。

第三,对狄金森死亡的矛盾性的研究。

巫彬,辛晓萍在《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考试周刊》, 2009, (42)) 一文中指出狄金森对死亡的矛盾。狄金森一方面描写死亡给人留下的恐惧,把死亡看成是邪恶,恐怖和上帝有意为之的事情,神秘而不可再生。另一方面又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总结,而是生命的升华。

侯斌,丁亚丽在《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宜宾学院院报》, 2008, (03) .)分析了狄金森对死亡的矛盾心理—对死亡的肯定和否定。狄金森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且相信死后的永生,所以她肯定了死亡。可是她害怕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焦虑与绝望,害怕那种冰冷痛苦的死亡体验和感受,因此她又否定死亡。

第四,对狄金森死亡角度的研究。

彭静,郑佩伟,张景玲的《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死亡诗》(《职大学报》, 2005, (01)一文指出狄金森的死亡诗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死亡角度独特,使用意向奇异而大胆。狄金森德死亡不仅有哲学的思辨,而且死亡在她得诗中更生动更性感。

徐燕燕和诸建民在《艾米莉.狄金森:迷恋死亡的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一文中指出狄金森描写了两方面的死亡。一方面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死亡,主要是描写死亡的时刻和过程。而另一方面是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死亡被拟人化,超越了时间地点。

这位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名声大振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不断的引发人们的关注和了解。虽然在国内外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共同努力下,任人不能透彻的了解她得所有迷人之处。就其狄金森诗歌的诗歌研究而言成果丰硕。但是狄金森的诗歌本身因为风格与主题的含蓄多变,也留下了极大的研究空间。而国内外对于狄金森的诗歌死亡主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对狄金森的诗歌的死亡进行分析,如对狄金森作品和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以及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哲学等方面。而狄金森死亡主题研究这一课题已有成果中存在薄弱环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主要结合狄金森多处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分析死亡诗歌并且阅读相关资料,旨在论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论述这一课题:狄金森死亡诗的三个分类;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狄金森对死亡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葛亮, 程娟. 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 文教资料, 2007, (16)

[2] 侯斌,丁亚丽. 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J]. 宜宾学院学报, 2008, (03) .

[3] 黄明. 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探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01) .

[4]李丽波. 论美国女诗人艾米利·狄金森诗中的死亡主题[J]. 宁夏社会科学, 2005, (05)

[5]彭静, 郑佩伟, 张景玲. 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死亡诗[J]. 职大学报, 2005, (01)

[6] 孙加. 黑与白:艾米莉·狄金森诗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变化[J]. 南方论刊, 2007, (05)

[7] 巫彬, 辛晓萍.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J]. 考试周刊, 2009, (42)

[8] 宛磊,胡天赋. 狄更生诗歌的“死亡主题”[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8) .

[9]徐高楠.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情结[J]. 考试周刊, 2007, (36) .

[10]薛蓉蓉. 玩味“死亡”的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

[11] 薛玉秀.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解读[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6) .

[12] 徐燕燕, 诸建民. 艾米莉·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女诗人[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

[13]杨甸虹.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03)

[14] 绳菊. 狄金森“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探析[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2)

[15] 张礼牡,卢普庭,丁迎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死亡的赞歌 死亡笔记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