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散文,,,遗失的村落 古村落散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散文二题 文档》

树木

塬上的树木稀稀疏疏,这个塬头上一棵,那个梁峁上一棵,孤独地守望,守望塬上千百年来孤独的荒凉。塬地上更多的树木摆设在村庄里,点缀在农人的房前屋后,宽大的院子里。

秋日里,塬上的天空更加深远,天空更加湛蓝,几朵悠闲的白云嬉戏在山峦间,一只苍鹰在遥远的苍穹里翱翔,粒粒金色的阳光普照塬地,此时整个塬地呼吸均匀,像一个十月怀胎的孕妇端庄安详,泰然自若地安坐在大地上。塬野上,村庄里个个树木静静站立,一声不响,默想心事。沧桑遒劲的榆树,挺拔伟岸的杨树,枝繁叶茂浓郁芳香的果树……。

看,村口那沧桑遒劲的老榆树,几百年来它经历了风霜雨雪,岁月更替,如今依然傲视苍穹,不改风骨。它巨大的树冠伸向蓝天,它盘根错节的根须牢牢抓住大地。你是神灵的化身吗?要不怎么解释你枝干上飘动的红丝绸,脚下的小房间里袅袅升起的佛家思绪。

塬地上的白杨树,树中的俊男美女,伟岸挺拔。白杨树最先感受到秋天的到来,那片片硕大金黄的树叶,悄无声息地翩翩落下,你叶片上清晰的脉络,是你的五脏六腑吗?你挺拔肃立,桠枝向上,把高昂的头颅始终伸向深远的天空;你皮肤光滑洁白,像一个高傲而风姿卓越的贵妇,在秋天里再次把你的雍容华贵向大自然淋漓尽致地展现,释放。

秋天果园里的树木一声不响,哪些静静肃立的果树想要把什么秘密隐藏。哪些枝繁叶茂的果树在经过一个夏天的喧闹之后,此时在灿

烂的秋阳之下个个显得安静了许多。它们把积聚了一夏的能量悬挂于枝头,低下沉甸甸的头颅,俯下身子亲吻大地。它们多像一个经过了长途跋涉而风尘仆仆的路人,终于到达了终点,可以安歇了;它们又多像一个待守闺中的妙龄少女,把自己羞红了的脸蛋掩映于绿叶之间,等待把自己的秘密叙说。

村庄

沟畔上,梁峁间坐落着三三两两的村落人家。秋日里,黄昏间,那夕阳余晖里的黄泥小屋静坐默想,一副远离喧嚣尘世的安闲悠然。屋顶上,塬畔边,袅袅炊烟升起,流泻,爬向深远的天际。

塬上的农家小院,依着塬头或沟畔用黄土筑墙,泥坯造屋。黄泥小屋矮矮的门口上挂一串红艳艳的辣椒或是几个黄澄澄包谷棒子,院子里洁净的没有一根草屑,几只鸡,几只羊,一头牛在秋日灿烂的阳光里,暖暖的墙根下刨土,吃草,反刍,还有一条大黑狗在黄泥小屋后的塬畔上汪汪地叫。黄泥小屋前,有着一块光滑的打麦场,麦场里大的一堆是麦垛,小的一堆是胡麻垛,打麦场的边角还有一口深不见底的盛水的窖和一个沉默不语的磙子。这就塬上人家的全部家当。

当塬上最后一抹霞光在远远的山峦间隐去时,在潮湿的雾气里,在塬头沟底就传来了悠远嘹亮的呼喊声。飞跑的孩子,响亮的鞭梢, 进圈的羊只,归巢的小鸟……。

很快天色暗下来,黄昏时喧闹的村庄旋即归于平静,塬上的村庄像一只爬在大海里的航船,有几只星子在塬顶上空远远的天幕里闪烁,黄泥小屋里亮起昏黄的灯光。夜深了,几只夜游的东西自塬顶飞

过,村庄在浓浓夜色的包裹中沉寂。

(作者地址: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堡子行政村高台中学 邮编:755200 联系电话:13209679028 邮箱:fenghuaran2008@qq.com)

第二篇:《乡情怀旧散文阅读答案》

散文阅读之乡情怀旧类答案

二、高考真题

(一) 1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答这个题要先从内容分析: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再从形式分析: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也可以说这是达这类题的一个公式吧。

【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修辞的鉴赏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从原文“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得出答案并不多难。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信息提取和筛选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根据原文: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得出答案是比较容易的。估计有的同学会把第三点漏掉。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解析】A. 项中“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和“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诗,都表达了共同的思乡的主题。因而是正确。B. 项中“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中的“使主题得以深化”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并没有使主题深化。因主题是思乡,思乡之情怎样深化?让人不可思议。C.中的“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纯属无中生有,因而是错误的。D项和原文意思相符合,是正

确的。E中“‘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错误,因为它和本文的主旨向背,也有损作者形象。

【答案】【A】【D】

(二)18、【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案可从原文第五段(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字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归纳出来

【答案】 ①惜时②敬业③勤奋④俭朴

19、【解析】此题考查得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一般不知如何回答。我们认为这个题目出的不好。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引为“晨曦”之意)

2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1—4段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5段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剩余的部分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至于这样写的好处”是一些公式般的表述,难度不大。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21、【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A项符合原文意思,因而是正确的。B项中(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明显错误。C项中(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错误,“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表现的是时间易逝。D项符合原文意思,是正确的。E项中“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错误。可从18、20题中得到佐证。{散文,,,遗失的村落}.

【答案】 A D

(三)【答案】(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散文,,,遗失的村落}.

19、【答案】(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2)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20、(1)【答案】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21、【答案】 B C(B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亲近土地后的一种幸福感;C主要表达了对人们远离土地的一种焦虑)

(四)14、【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答案】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5、【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答案】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16、【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答案】 “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7、【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答案】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五)14、【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15、【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16、【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

17、【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六)15、【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文章第一段可找出并要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和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与16题有关联,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然后作内容要点的归纳)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问不难理解,答题容易。第二问要从内容方面揣摩理解,也不难回答)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解析】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问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作归纳;第二问属开放性问题,应该作辨证地分折,不能偏激)

【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六)15、【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文章第一段可找出并要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和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与16题有关联,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然后作内容要点的归纳)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问不难理解,答题容易。第二问要从内容方面揣摩理解,也不难回答)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散文,,,遗失的村落}.

1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 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散文,,,遗失的村落}.

17.【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构,按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第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山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这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完整,趋于规矩。

[答案] 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18.【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理解这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

学案48 思辨探究题 学案目标 了解江苏卷特色探究题——思辨探究题的题型特点,掌握思辨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原文见“分析作品结构”学案)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遗失的村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 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杆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

②凡六五乙仩——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

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原载1983年2月9日《文汇报》,略有删减) 注 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讨

探究题是江苏卷的必考题,也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主观性最强、难度最大的题目。江苏卷探究题有自己鲜明的命题特色,它不像山东卷、北京卷一样以向外拓展探究为主,而是基于文本内的思辨探究题,即立足于文本内,探究点可以是散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一个标题,或是主旨选材技巧、谋篇布局,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均可拿来探究。它侧重考查探究的思维广度或深度,突出考生对文本意蕴的独到理解和发现。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在《考试说明》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散文,,,遗失的村落 古村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