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诗性语文导学案
河南原阳四中张文倩
学习目标
1、描摹画面(联想和想像的运用)
2、意 象 法(诗歌鉴赏)
3、诗心 诗性 诗情(诗歌练习)
设计理念
构建诗性语文课堂(让语文成为我们精神的后花园)
一、 旧知检测( 略 )
二、 预习导入
导语:
大家欢聚一堂,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兰亭集序》的一句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同学习,切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信可乐也。但人生不如事常十之八九,生命的河流里奔腾不息不止有幸福欢乐还有痛苦忧伤。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难全。你听,一千八百年前的那声绵远悠长的叹息正从时光的天空悠悠坠落,驻足谛听,我们心湖的宁静将随着它的跌落而被打破。(放声吟诵《涉江采芙蓉》出示学习目标)
三、 互动点拨
1、 让阅读再飞一会儿,读准节奏、语气、把握诗歌基调?
——明确:五言诗句中停顿:2 1 2 ;基调:忧伤;语气:舒缓。
2、 艾青说:“诗是语言的绘画,绘画是彩色的诗。”请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你脑海浮现的画面?采芙蓉这一动作的实施者是谁?
——明确:思妇采芙蓉思夫,游子望乡思乡。思妇采(并说依据)
3、 画面由哪些意象组成?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清幽,高洁;兰,芳草,忠贞,美好;长路,古道
苍凉;采芙蓉的女子,望乡的游子,忧伤,离愁。
——明确:诗人用一个个可知可感的意象,构成一幅幅图画,召唤着
读者的经验,让人产生不可排解的联想和想像,产生强烈的审美
体验。
4、 清代画家邹一桂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诗是语言中的钻石,它的语言极其凝练,常常以一笔而藏万笔。请你想像一下抒情主人公的心理、神情、动作,让画中的人物鲜活起来?(提示: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像让画中人也展开联想和想像,尝试以诗歌来解读诗歌。引号内为引诗,其他为提示想像的几个方面)
——明确:以女子为例:可想像女子外貌,“纤腰束素”动作,“迁延
顾步”采芙蓉的季节,“夏始春余,叶嫩花初”芙蓉花开情形,“接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女子睹物思人,“芙蓉如面柳
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即夫容,触景生情忆当初采莲欢乐
情景,“妖童媛女,荡舟相许,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对比当下形单影只,“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景色如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却少了共赏之人“良
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黯然神伤,悔意顿生,“忽见
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流光抛人,“流光容易把人抛,{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朱颜暗换,“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
花辞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朝露般的人生,
何苦让那浮名排挤相守时光,望穿秋水,“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莲花的开落”“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
尺素难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分别时依依,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想别时海誓山盟,“在天愿作比
翼鸟,在地了愿为连理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想丈夫此
时也正向家乡方向遥望,“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高楼独上,酒入愁肠,“明月高楼休
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更
何况这是永远的离别,“相思莫共春花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
思寸寸燃,寸寸俱成灰,“料得年年断肠处”是这兰泽是荷塘,相
思难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约期。”荷香随风,遥寄
心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真是“问世间情为
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5、“痛苦是诗源泉”痛苦是因为感情的真挚笃厚,抒情主人公表情达意的
方式是什么?你怎么看古人这种表情达意的方式?
——明确: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
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
归荑,洵美且异。”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
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
柳。 ”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
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
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
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
6、“忧伤”是思妇怀人的忧伤,还是游子思乡的忧伤?
——明确:老师谈自己的看法,思妇怀人。引《诗经》中《卷耳》
学习悬想的写作手法
悬想:从对面曲揣彼意,从而造成“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
周南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那除了悬想之外,还有其他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吗?钟嵘的《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那么我就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炼字)
——明确:起兴,触景生情,乐景衬哀情,设问,悬想,用典,点染。 参考:采香花香草赠人如《静女》《山鬼》中“折芳馨兮遗所思”《离
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
点,就是点出事物的本质;染是具体描绘体现这种本质的生动丰富的现象。最
后两句就是点,前面就是染。
“涉江采芙蓉”可不可以换成“涉河采荷花”屈原〈涉江〉言极其失意;芙蓉
谐音夫容。“芙蓉如面柳如眉,如些如何不泪垂。”
——明确:“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用常得奇,诗人匠心独运,却不见斧凿之痕。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朴质,淡雅清新而又含蓄悠远,读来似有荷的清香缕缕,而那声忧伤的叹息也正在这荷的清香里氤氲、弥漫,浸染得我们的心有戚戚然,于一瞬间在这千年的忧伤里沦陷,再听忧伤的歌唱。(播放歌曲《涉江采芙蓉》)
8、忧伤是共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无达诂”阅读体验有共性也有个性,那么你的个性阅读的结果是什么(提示:知人论世,结合诗的写作时代特点来谈这首诗的寓意)?
——明确1:寄托美好的政治愿望。如《桃花源记》
——明确2:远方的总是美好的。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和可望不可及的悲凉。
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黄巾起义。社会腐败,“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倾颓也。”“举秀才,不知书;兴孝廉,父别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瘟疫不断,据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死亡两千多万人,那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国家的动荡,生灵的涂炭,满目的疮痍,人民的流离,一个诗人,一介书生,一个内心充满诗意的书生怎能不忧心忡忡?“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人民成了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诗人多么希望人民能有一个安定、富足的家园啊,就像陶翁的桃花源。
江南,“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眉眼盈盈”的江南,那里有温山秀水,红襟翠袖,吴侬软语,明媚、温馨、温情、,这些足抚慰诗人疲惫的心,让诗人漂泊的灵魂得以诗意的栖息。
“有你的远方就是天堂”距离的美,理想,追求无一不在远方,在追寻美丽远方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一次又一次地得以提升,我们的人格也日臻完美。 四、 达标检测
1、给这首古诗拟题目,然后请试着把《涉江采芙蓉》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或者仿写一首古诗。谈谈对诗人的认识。
——明确:出示《涉江采芙蓉》歌词和老师习作
思芙蓉
兰泽芙蓉花,犹似伊人面。
伊人天一方,欲问归期难。
鸣雁叫西风,秋水湿望眼。
星夜披衣起,长灯明复暗。
芙蓉祭
酣睡的夏被一声蝉鸣叫醒
你的心事被一朵花言中
残阳铺水
十里荷花在斜晖里静默
青春的欢笑追逐着光阴的清波
顺流而下
你俯身打捞起
一缕缕思念的蔓草
芙蓉固守着它的容颜
一年又一年
你站在兰泽之畔
站成了传说中那尊美丽的石像{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
站成了一首吟唱千年的诗歌
于是啊,岁月的枷锁在你的肩头
悄然碎落
——诗心、诗性、诗情。{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
明确:诗人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就是要有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敏锐的感知力;
诗人要有高贵的人格。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诗人的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钟敬文先生说:“诗人的第一件功课,是学习怎样去热爱人类。”诗人永远会把全人类的苦难当作他自己的苦难。在诗人的身上,不可或缺的是悲悯情怀、忧患意识,像诗圣杜甫。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人抒发的是内心最真挚、最浓烈的情感。
结语:敏感、善良、率真、质朴、淳厚、悲悯、爱憎分明,诗人这么好,难怪有人说热爱诗歌的人就是好人,鄙视诗歌的人就是坏人。好人是这个世界的魂,同学们,热爱诗歌吧,让我们国有魂,家有魂,民族有魂。
五、 布置作业
把《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比较阅读。
附:板书(一) 板书(二)法
涉江采芙蓉
起兴
思妇 游子 触景生情
乐景衬哀情
忧伤 衬托
采 望 设问
情深 悬想
用典
芙蓉 旧乡 点染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目标: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探讨写作者是谁,鉴赏诗歌以乐衬哀的艺术手法和大胆想象的创作思路,并赏析诗歌的情感。通过一定想象和联想将诗歌改写为现代诗歌或散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泰戈尔
二、整体感知 20
1.读诗有三境界:随意读,认真读,入情读
接下来,让咱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歌,朗诵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和诗歌的节奏。(遗、还的读音和意义)
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文选》杂类诗的一个标题(《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30卷,也称《昭明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2.大家读完了这首诗,能不能对这首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呢?这首诗是什么样的人写的?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
明确:可能是游子或思妇所作;写了涉江采芙蓉、欲遗人、还顾望旧乡、忧伤(动词:涉、采、遗、还顾、望、忧伤);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远地的佳人。
隐含问题:讨论这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是不是有一个矛盾在里边?
(学生先思考并讨论5分钟,然后老师提问再做出一些提示,学生再思考并讨论3分钟,教师做出总结。)
男子(游子)说:从“还顾望旧乡”来看,本诗应当是表现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的思念之情。而且在中国古代,女子一般是足不出户的,何况是“远道”。所以,本诗的作者是出门在外或是求取功名的游子。
女子(思妇)说:游子外出求取功名一般都在北方,因为当时的都城在洛阳,而诗歌首句为“涉江采芙蓉”,芙蓉是在南方生长的,且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应当是在南方。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另外,“芙蓉”谐音“夫容”,说明是女子在江边思念丈夫。
综合说:可以认为是女子思夫诗,也可看做游子思乡思妇诗。女子思夫:“芙蓉”在女子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他不由得望向丈夫所在的方向,思念起了丈夫,他在干
嘛呢?“还顾望旧乡”他是不是也在此时回头望着故乡的方向,望着我所在的方向,“长路漫浩浩”但是路途遥远,且山水阻隔,他是否也同我一样满面忧愁呢?“心有灵犀一点通”啊!最美的事莫过于我在思念你的时候你也正在思念我。而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是对上一句的回应,虽然其中饱含了分离两地的忧伤,但也蕴含了虽分隔两地却都在思念对方,感情深厚的幸福。游子思乡说同理。
3.再一齐朗诵一遍这首诗歌,把自己想象成写这首诗的人。
三、写作练习及分享15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一美丽的画面中作者的表情,想象诗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时的情状,“还顾望旧乡”,面对漫漫长路满面愁容的样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时忧愁而又幸福的模样。
根据自己所赞成的观点,以当事人的视角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现代诗歌或是散文。
临畔孤自,渐嗅阵阵花诗意
兰则孤幽,昔采朵朵芙蓉沁香醉
念相孤思,忆往时时心意结
路漫孤至,只希浩浩厮守亦终生
忧则孤此,欲叹丝丝情愫逸
回首孤望,只余声声誓言荡胸间
却不曾忘,时常思,依依情相守
漫而延;
那江边;
孤自一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