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尘埃里的花》
尘埃里的花
遇见了你 心低到尘埃里 又在尘埃里 开满了花 骄傲卑微 都被你融化
愿岁月静好 厮守锦绣年华 遇见了你 心飘上了云端 又在云端上 各奔天涯 倾城之恋 太美好的枷
用一生爱恨 写尽寂寞繁华 谁是你心上 殷红的朱砂 该怎么留下 最后的优雅 爱只是一地 碎的琉璃瓦 该怎么回去 该怎么忘记他 遇见了你 心飘上了云端 又在云端上 各奔天涯 倾城之恋 太美好的枷
用一生爱恨 写尽寂寞繁华 谁是你心上 殷红的朱砂 该怎么留下 最后的优雅 爱只是一地 碎的琉璃瓦 该怎么回去 该怎么忘记他 谁是你心上 珍藏的朱砂 多年以后想起 潸然泪下 沉香恍若梦 花凋一场空 红尘中的你我 怎了断牵挂 沉香恍若梦 花凋一场空 红尘中的你我 怎了断牵挂
第二篇:《做一朵尘埃里的花》
做一朵尘埃里的花,守一方小天地,静静地开,静静地妩媚。风来了,淡淡迎上低眉浅笑,将所有的浮尘,尽收于眼底,只管检点之后,过滤掉一些浮嚣纷杂,几多心念,盈一袖的暗香回赠岁月。渐行渐远的日子,淡在眉间,千回百转中,岁月赋予了的最深懂得,于是,选一个云淡风轻的清晨,在光阴的纸上,画一片蓝天,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向阳,都行走在最真的感恩里。道一句且行且珍惜,过往沧桑不语,既行之,何不随遇而安?那些雾里观花,水中望月,又何须执着?过多的反反复复揣摩,只会让行走的流光沾染上惆怅。人生,没有十全十美,起风下雨的日子,呵护好自己,也唯有最爱自己,才会从内到外开出春天般的明媚。唇边扬一朵浅笑吧!带着诗意吻上一米阳光,落在唐风宋雨里,也落在人间烟火里,温婉从容。所有的际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始终相信,一种彼此相惜,是岁月里无数次的烟火气熏染,能留到最后的才是最真…….
第三篇:《5.2尘埃里的花》
尘埃里的花
《士兵突击》的史今说,每个人心里都开一朵花,可美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人在幸福快乐的时候,心灵就像在绽放,舒畅又平坦,彷佛把心上每个皱褶都熨平了。
人间最美四月天,一树一树的花开。每个春天都去看花,面对花朵儿,觉得就像对着一个一个的人儿,让人不自觉地对着它笑。 西府海棠的名字高贵的厉害,最早看到是在宋庆龄故居里。大学宿舍的阳面有一棵,三四月交接的日子,每天看着,怕错过最美的几天花期。海棠开的有点娇媚又有些高傲,颜色像是水墨画调好的,看得人心里一点脾气都没有。
玉兰开的招摇,白的最多,紫色次之,还有淡黄色的。似乎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是自然的通例,佩服玉兰花开春就急忙灿烂的魄力。叶子还没见影子,枝丫也光秃秃的,可是没有关系,只管怒放了,后面的事情慢慢再说。“出名要趁早”的话儿放在她身上也合适的。
郁金香开的端庄,只是少了点灵气。但没人舍得把镜头从她们身上移开。挺立,严谨,株与株之间界限分明,却不是只顾着争奇斗艳,像极了这城市里的OL。这是受极了人类宠爱的花种,几乎每个样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这样的爱戴也许可以和玫瑰相媲美。“紫衣王子”、“杏色印记”、“边晕阿波罗”,有功夫就尽情去遐想背后的故事。
桃花必须要成堆的看,只有那样你才能欣赏和体会它真正的美。
颜色要多么艳俗就有多么艳俗,肆无忌惮地层层叠叠,若是串在梅花里面,紫粉红白,不同比例地调和着,更不必说。“桃花运”的俗语绝非随意拈来,而桃花妆的美誉也不是徒有虚名。
想到五月的牡丹,能明白百花之王雍容的谱儿。去年赶去看的时候,只有仅剩的几朵,挂在枝上,又有栏杆,难说尽兴。芍药是个盗版者,不过这个盗版,正好弥补了错过牡丹的遗憾。几乎是同样的模样,据说只是草本木本的差别,大朵的、外张的、明艳的,自信就要这样展露。
感慨花儿每年重开的美好,更叹时光宝贵。人生如尘埃,可贵有真爱。
第四篇:《尘埃里开出的花》
尘埃里开出的花
——读《1984》有感
沈玉婷
从来不曾想过会是这样的经历:麻木地活着,在以为再不可能遇到真爱的时候遇到,以及以为“总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到最后被投入仁爱部一次次忍受凌迟——渴望子弹穿透脑骨时一切的终结。
1984年,一个被置于巨大时空下的虚构空间里面,蒙上了尘埃的番红花在冷风里萧索凋零。
贯穿整部小说的便是那令人不解的三条标语: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乔治·奥威尔告诉我们:是理智与坚信真理的力量在绝望无边的时刻一点点剥离灵魂。
这是一个不够美的故事,它很冷而且残酷。它揭示给你看: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制造谎言,仁爱部负责拷打,富足部制造饥饿。它娓娓阐述:爱情是反抗,信仰终究敌不过源于内心的恐惧。
可以简化为这样的独白:你是否相信二加二等于四。统治者告诉我们二加二可以等于五,而且必须不等于四。因此,他们可以任意书写历史。
不可想象那些到处泛滥的监控式的电屏,不允许人们拥有任何猜忌、失望的面孔。往往初露端倪,人们已被思想警察抓入监狱,控诉你犯了思想罪。 主角温斯顿是悲剧的典型,而他一人的悲剧又被放大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真理部从事修改过去工作的一员,他怀疑党的纯粹性,质疑存在的意义。他想,也许那刻的他们已是死人。随着本文最后他抛弃掉信仰,情感之花落入尘埃,他心里明白:背叛一定存在并且也明白一切不复最初,所有的曾经化为泡影——茱莉亚脸上的疤痕永远无法消除。于是,这短暂的爱情之花也没落了。 也许人活着本身就不是一种需要。彼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关怀、友爱、温情,孩子只是工具,有头脑的人们渐次蒸发。在那些空洞的眼穴里我们看不到希望。
事实上,美丽也许在于:我的思想已被征服,我所作的一切以及我的思维都被彻底改造,然而我心底仍有一个模糊的影像——即使所有的美好不在,内心也
会在无意识地期盼。仿佛尘埃中开出的花,也许我会与尘埃同化,但我曾经留下芬芳。
我们仿佛可以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看到同样的感情——为了过去,为了未来,为了一个可能子虚乌有的时代。
这种天才性的设想裹挟着浓浓的悲剧意味不停地在那个创想的1984的伦敦上演。这堪称完美设想,颠覆即意味着新生,而新生永远没有天明。人们总以为是悲剧,然而事实上还存在着绝望与毁灭,也正因为不至于此,所以在凋零的尘埃里总会有鲜花,总有芬芳。
《1984》是本好书,值得品鉴与收藏。
第五篇:《在尘埃里开出鲜花》
一日禅:在尘埃里开出鲜花
2013年09月09日 09:3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分享到:
19人参与0 3条评论0
低到尘埃里,并且在那里开出花来(图片来源:凤凰网)
张爱玲说“低到尘埃里,并且在那里开出花来”。很多修行人的确在“尘埃里”,生活低调不讲究,言语直朴不造作,行为谦卑不浮华,""说话做事都小心谨慎,唯恐造下恶业""他们把这叫作惜福,叫作持戒。这些“低到尘埃里”的人,让人出自内心生出敬仰。看上去他们是灰头土脸,但尘埃不掩的是一颗明珠般的佛心。他们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朵,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第六篇:《尘埃里的花朵》{尘埃里的花散文}.
尘埃里的花朵
——东坪中学 陶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姐妹们:
大家好!{尘埃里的花散文}.
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由县妇联和县工会联合举办的“神韵安化,时代女性”演讲比赛。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尘埃里的花朵》。
沐浴着龙年的祥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又将迎来第102个三八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专属于我们女性的节日,它满载温馨和体贴,让我们自尊自信,乐观向上。请允许我代表东坪中学的全体人员向亲爱的妇女姐妹们提前道一声:节日快乐!
都说女人如花,千姿百态,万种风情。《红楼梦》里有句话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花也好,水也好,都有娇嫩、柔弱的意思。大文豪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那么,女人真的就是弱者么?
相信大家都听过水滴石穿的故事,我们都惊叹于水的力量,它以柔克刚,坚韧不拔。水可以是大海,胸怀博大广阔无际,平静时海纳百川,爆发时惊涛拍岸;水还可以是瀑布,纵身一跃,飞流直下,经过了飞珠溅玉的辉煌,化身为一潭碧水,含蓄内敛,美不胜收。这不正是女性的最佳写照么?
放眼望去,如今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是在冰封的北国,还是在翠绿的江南;都市、乡村,都遍布着我们女性的足迹和笑声。家庭、工作,我们都洒下了心血和汗水。这些奋战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女同胞同男人们一样,成为事业中的佼佼者,她
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女性的风采。
巾帼何必让须眉,红颜谁说不丈夫。古往今来,自强不息、努力拼搏、顽强进取的杰出女性举不胜举,她们是所有人的榜样,更是我们女性同胞的骄傲!若说女人如花,她们就是开得最艳的几朵。那么,我们是否也要如此,要开就开他个轰轰烈烈呢?
我的答案是:NO!{尘埃里的花散文}.{尘埃里的花散文}.
榜样的光芒自是耀眼,然而,在女性群体中,更多的却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奋斗在各自岗位上的普通妇女、诚实劳动的平凡女性!就如在座的所有女性!而这些立足本职工作的女同胞们更值得我们尊敬——她们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真正撑起了半边天!
我们安化虽是有名的贫困县,但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神韵安化,钟灵毓秀,景象无边,孕育出了无数秀美妍丽的花朵,安化妹子唐九红、龚睿娜、黄穗、陈林等威震世界羽坛。再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女同胞在平凡如尘埃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
我们东坪中学的蒋旺君老师,在班主任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她已经走了20多年,她是一根火炬,默默地燃烧着。学生在校过节时,她每次都细心准备:圣诞节——学生忘不了那一份精美的小礼品;“三月三”——学生忘不了那一个个滚烫的地菜煮鸡蛋;中秋节——学生忘不了那一个个香甜的月饼。
还有余艺华老师,她几次大手术,肩和颈椎都有问题,但她一进学校,就再没有休息时间,备课、看作业、做思想工作,她像一部不
停运转的机器,每天七节课,天天如此;每周35节,周周回复;每晚查寝,次次不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年她任教班级的英语及格率、优秀率多次名列前茅,成为老师中教育教学的领头羊。
像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老师,我们知道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更多。她们是老师、班主任,但她们更是女儿、妻子、母亲,然而她们大都奋斗在教育第一线,成为教育事业的顶梁柱。在平凡如尘埃的日常工作里,却作出了极不平凡的业绩。
飞速发展的社会为当代女性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作为新时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使我们站在发展潮头,丝毫不逊于七尺男儿。自尊使我们高雅,自信使我们坚强,自立使我们从容,自强使我们奋发。我们也将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在平凡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成绩。
作为这些普通女性的一员,在这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适应这个社会,并且成为新时代新女性?又应怎样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安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我们的应有的贡献呢?
首先,在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学,然后知不足。
其次,在工作中培养敬业精神。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最后,在生活中提升人格魅力。女性人格魅力的内在体现则是集聪慧、高尚、忠诚、睿智、贤雅于一身。
时光荏苒更替着春夏,岁月匆匆迎送着秋冬。2012,是安化绿
色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展望未来,安化发展前景广阔,明天更加灿烂辉煌,我们的努力都将挥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女同胞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浇筑安化的美好明天,浇筑我们绚丽多彩的人生,即使在尘埃里,也要开出灿烂的花朵!
谢谢大家!
第七篇:《尘埃里开出的花》
尘埃里开出的花
——中国近代建筑探访
在中国近代发展的坎坷历程中,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充满了硝烟与战火的岁月里,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种从主线模式到多元模式的过渡。而在这期间所产生的优秀的建筑作品,如同尘埃里开出的花朵,惊艳却短暂。
在近代时期,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正如时人和后世论史者所指出的那样,开中国“前古未有之奇变”,其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建筑以其物质形态能直观地反映一国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面貌,历来为历史学家所重视。如梁思成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该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①。”
一、中国近代建筑的主线
在中国近代,政治状况无疑是影响建筑风格的一大因素。我认为,从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和实际发展趋势来说,“近代化”无疑是一条贯穿诗中的线索而且比其他线索的涵盖面更宽。因此,以中
国建筑的“近代化”为主线,关注有近代建筑所反映出的中西关系和政局及社会的变迁,讨论近代建筑在形制、技术、思想等方面的应变递嬗的过程,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轨迹,也为一般大众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依据。
具体而言,根据不同的实施主体,中国建筑的近代化大致沿着3条路径发展,其互相之间又彼此交错影响,互为补进,它们基本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全景。{尘埃里的花散文}.
1、 第一条路径
在外力影响下,由外国人主导的各种建筑活动,如租界、外国人 避暑地和租借地城市的建设及各类教会建筑等
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偏见并不足以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然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西方主动进入中国,而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体系。以教会大学的外廊式建筑为例,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随着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声势的不断高涨,这一时期由外国人建造的外廊式建筑,虽然平面和早期相差无几,
但
在外观上普遍采用了中国民族形式的大屋顶②-④.所以,在早期中国的近代建筑中,我们所能看见的是西方建筑的原版模式,完全强行地将一个西方巴洛克或是哥特式风格鲜明的建筑矗立在中国殖民地城市的街头。而这样的一种模式,也正是传达出了传统之外的世界的直观影响,通过建筑这一直白又清晰的窗口展示了西方世界。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建筑形象无疑是最能传递文化的形象。看到西方建筑的瑰丽宏伟,由直观而生羡慕、而生比较、而生追求,之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
而在早期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城市的城市面貌从此改变,例如当时的上海和青岛,然而至今,走在青岛的街头,任然可以感受到由青岛殖民地时期建筑所带来从前浓郁的殖民地气息。
2、 第二条路径
由近代时期的中国政府主导的建设,,按时间顺序又可分成“新政”
及以前时期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以及地方军阀政府)等
各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促发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旨在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并进一步审视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从此以后,建设统一、富强的民族国家的目标成为近代中国各方的共同诉求。建构民族国家的努力体现在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建设上,大致经过了西方化(“新政”时期的官署建筑)到民族化(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与上海等地的建设)的过程,这也是民族主义兴起、深入的具体过程。
同时,随着近代化的进行,不同时期官厅建筑的建筑式样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清政府实施“新政”,其设立的资政院(1901年)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Curt Rothkegel)参照德国柏林国会大厦设计,体现了清政府仿照西法,蓄意革新的意图。而南京政府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城市建设,从建设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需要出发,则以传统文化为旗帜,在主要官方建筑上采用中国固有形式,“所以发扬光大本国之固有文化” ⑤{尘埃里的花散文}.
这些例子的共同特征,是都使用了西方最新的技术,某些方面也受到了西方审美的影响⑴⑥,但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旗帜下进行民族国家建设,以此体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1927年以后的这些城市规划和“传统复兴式”建筑,一方面体现了民族主义建设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极欲说明其与传统文化绝不完全一致,而更多的要展示近代特征、新国民性以及统治的正统性。由官厅建筑式样的前后变化折射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
南京总统府,内景 希腊式的拱顶和中式连廊
第八篇:《尘埃里开出鲜花》
尘埃里开出鲜花
“低到尘埃里,并且在那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说的话,很受一些年轻人喜欢,也算是名言了吧。的确,这句话写得很美,很动情。然而,这世上,有多少人愿意“低到尘埃里”,更勿谈“在那里开出花来”?
对于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他们平凡,不富有,只能低在这“尘埃里”。而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挣脱出“这尘埃”,能高一点,再高一点。
而那些生活在高处的人,特别是那些身在名利场上的人,有几个肯放低自己,能够“低到尘埃里”?
前不久,单位开展一项活动,在接待某位商人时,安排其与人合住一标准间,而他坚持要住单间,因为不能满足,竟然拂袖而去;某次就餐,有某位官员,因未安排主桌,当场大发雷霆……这样的事情,我经历过太多。
吃要讲究名菜,穿要讲究名牌,做事讲究排场,处处都要面子,住的宾馆要在几个星以上……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不是吗?
你说,这生活中,哪能事事都能如自己所愿?哪里处处都会受人追捧?如不如意,如受冷落,心里则不愉快,甚至大发牌气。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过得累且烦。
老扛着那个又大又臭的架子,老戴着那个又假、又不透气的面子,老抱着那些让人行动不便的浮名和虚荣,岂不过得累且烦?放下来多轻松快乐。
真的,如果能“低到尘埃里”,多好!吃不讲究,饱了就行;穿不讲究,舒适就行;住也不需要几级宾馆,干净卫生也就行;而到某地出差,也未必就要专车,搭个车去也不麻烦多少。这样一来,省了多少钱,自己多自在。
当然,也有一些人,却是那么心甘情愿“低到尘埃里”!
这让我想到了佛陀。佛陀是什么人?他是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