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大学之道 北海道大学

话题作文 zuowen 5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古往今来的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的智识;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第二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Way of University

3月20日,星期六,上午九点。好孩子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成人在职教育昆山班开课。婴幼儿产业集团首席执行长梁旭晖博士与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一起参加开课典礼,并发表讲话,与大家分享他关于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和价值的认识。

从梁博士的讲话中,我们能感到,婴幼儿产业集团正着手为员工的“育”采取措施,以便大家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婴幼儿产业集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里鼓励一种坚持一生学习的风气,希望大家不仅在专业上不断超越,而且在素质上也断提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能更多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思想和行动。

主持人、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的同仁欢聚于此。

今天这个课堂跟我们在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所办的短期教育训练不太一样,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界的培训,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大学课程。我今天就换一种身份,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利用这三十分钟,跟各位分享一下《大学之道》。

大学溯源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大学的起源。“大学”在英文里叫做“university”,它起源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在中世纪,这个词意指工会、社团、行会这样的组织。在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1158年所颁布的法律里面就明确规定,“university”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影响的团体。我们中国人从西方引用的“大学”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团体,是一个不受任何政治、任何党派、任何思想影响的自由团体。

一般来讲,依照考证,并且有比较多的学者认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而我们中国的近代大学比西方晚了大概八个世纪。历史学与教育学方面的学者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雏形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是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西方的学界一般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说到最早的大学,我们不得不提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关于它的成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英国的国王亨利二世跟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发生争执,英国国王把在法国留学的学者和学生全部召回,在1168年成立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现在牛津大学里的建筑依然宛如一座座城堡,就是受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影响。后来,牛津大学的一些学生、老师跟当地的老百姓发生了争执后,跑到了剑桥,在1209年成立了剑桥大学。

再来说说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在1776年发布《独立宣言》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高等学府只有大约十所,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最有名的就是在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以及在1701年成立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当然还包括之后成立的威廉玛丽皇帝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它们基本上都是仿照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建立的。在独立建国之后,美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增加到了现在的将近1800所。

回到我们中国的古代。它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回溯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长安太学,中国历史上正规的大学成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并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达,大概有1200所书院。但是中国在近代实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大学。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经考证,中国近代的大学成立于1862年,其成立本身是我们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写照,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所1862年成立的新式学堂,即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堂。后来还有上海的电报学堂、武昌的自强学堂以及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很多所我们所谓的新式学堂成立,但后来真正演变为近代大学的没有几所,除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武汉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水师学堂。我们现在一般的说法,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应该是指1895年成立的天津大学,也就是北洋大学堂,即当初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奏请光绪皇帝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大学的理想

我们讲了大学的起源,下面来考虑一下,大学的理想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念大学,或者大家现在开始进入大学的殿堂,到底要做什么?古希腊的说法是,大学以培养一个有教养的、高贵的人为目标。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以文法学、逻辑学、修辞学、几何学、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学习的内容,这里面重要的是通识的教育,即我们中国大陆所说的“通才教育”,所谓的liberal education,这个是大学真正要做的。

回想到我以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校长斯蒂文·怀特爵士在开学典礼上曾经引用德国一位对近代大学发展影响至深的著名教育家洪堡的话勉励我们。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大学的真正成就是鼓励学生在终其一生的某一段时间里面获得一个机会,不含任何目的地追求科学,献身其个人的道德与精神的完善。简单来讲就是,各位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一段时间,不为其他任何目的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完善个人的道德和心智。这句话我一直谨记在心,在这里我也送给各位。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我很尊敬的一位中国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基本上就是研究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学问的一个地方、一个团体。我很尊敬的学长、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曾经讲到: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大学培养的是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完整的人。所以,不管各位学的是工商管理、机电一体化,还是企业管理,实际上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人文的、综合性的学识的培养。

大学的精神

各位在大学里面学的不仅是怎么样做事,同时,应该关切的还有你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to do,一个是to be。我刚刚引用了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所说的话。实际上,在洪堡于十九世纪初创立的最知名的学校柏林洪堡大学,他奠定了几个原则,“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大家想,各位在大学的殿堂里面,在学习的时候,你要free your mind,就是真正地解放你的心智和思想,真正自由地学习。美国高等教育也有三A原则,“Academic Freedom”、“Academic Autonomy”、“Academic Neutrality”,就是所谓的“学术自由”、“学术自制”、“学术中立”。那我们中国呢?

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以前大概只有200多所,学生人数大概只有11万到12万左右;在1979年,邓小平主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大概已经有近六百所,在学人数大概有86万;到1993年的时候统计,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了1000所,在学人数将近300万;来到今天,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1600所,在学人数将近500万到600万。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中国的大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近代大学已有百年的历史。简单来讲,在各位所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的前50年,也就是建国之前,整个大学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西方,来自美国。在49年建国之后,大概将近40年的时间,受到苏联式的教育影响,大学走向专门化,比如说军工大学、工业大学等一些专门性的大学,都是应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目前中国大学的特色。但是慢慢地我们回归到现在,就是各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大学的真正目的,应该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通识性的、全能性的教育跟培养,尽管各位所分工的学科不一样。

大学的价值

中国的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回到我们中国的古语中,就是《大学》开宗明义所讲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我打了一个括号,写了一个“新”,是因为在南宋期间,我们的理学大师朱熹把《大学》原版中的“亲”改成了“新”,中国大陆的学生目前在读的很多《大学》的新解大概都是用“新”,共产党的前领袖毛泽东也比较倾向于“新”。但是以儒家学派来讲,《大学》的本文应该是“在亲民”。不过,这两个字对大学之道的阐释不会有影响。

简单来讲,用现代化的说法就是,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是给学生以“通识”和“知类通达”的学术训练,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会的“新民”使命,让学生具有自然、社会和人文三方面的知识。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大学之道”。各位在学习成为一个“士”的过程里面所应该知道的是,大学之道就在于很清楚地完善你个人的道德,在移民易俗,在亲民,在止于至高至美的境界。

合作办学

我们讲到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追求卓越”,正好跟我们上面讲到的大学之道非常接近。就我所知道的武汉理工大学,其前身有一部分是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之后还合并了几所大学,在2000年正式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现在是一所211的重点工程大学,也是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学。从根本目标来讲,该校所培养的是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跟我们所讲的大学的理想和精神、大学的价值正好相契合。{大学之道}.

武汉理工大学跟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的合作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呢?现在请允许我恢复到CEO的身份,把我们的期望,我们定位,好孩子婴幼儿集团在座的同仁跟武汉理工大学合作读书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向大家交待清楚。我认为这是一个最优秀的教授跟最优秀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尝试。未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这里,或是在我们婴幼儿产业集团的训练中心上课,而不是在武汉理工大学将近3000亩的大学里面读书。这让我想起中世纪的大学刚成立的时候,真正的大学不是在校舍,在硬件设施,而是在于大师跟追求真理的学子的结合。早期欧洲的大学的化身就是一个发现真理的智者,他拿了一枝鹅毛笔,拿了一瓶墨水,写了很多他自己认为的真理、创新的东西,并把它发表出来,逐渐地,有年轻人觉得他讲的话有道理,便聚集过来,听他说这些话,慢慢就形成了大师跟学子之间的结合,“所谓大学者,不在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任重道远

在这里,我引用唐朝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现代的话翻译出来就是:山不是只有高才好,只要有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是只有深才好,只要有龙就会有灵气。虽然我们身处的是陋室——当然这里称不上是陋室,只是这里的硬件条件跟武汉理工大学可能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各位能够在坚持真理的追求与个人道德的完善上多努力,这里就不会是陋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各位未来跟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彼此积极互动,就是我们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会达到一个境界,照孔夫子的说法,“何陋之有”?所以各位千万不要受硬件设施的局限,认为不如在武汉理工大学或在其他大学的殿堂里面学习。各位都是好孩子非常优秀的同仁和员工,我们会敦请武汉理工大学派遣最优秀的教授来跟各位互动,我相信这一定会激发出一些好的创意和成果出来。在座的这一两百位同仁,有本科的,有大专的,我们拭目以待各位在读完这个大学之后的发展到底会怎么样。{大学之道}.

我有几句话想送给各位。孔夫子曾对一个人的一生作了规划和期望,他说的几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曾经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在读完大学之后,在学习完通识教育之后,能够尽早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那样,你将能够更真实、更完美地度过你的一生。我也送给各位我从大学到读完博士的座右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把这句话当做跟各位的共识,希望各位未来能以“士”自居,以国家安危、民生疾苦为己任,以人生圆满为最高的修养和境界。

{大学之道}.

以此与各位共勉!

第三篇:《大学之道 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大学之道}.

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之道}.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

第四篇:《大学之道》

第一眼看到选作的三道题目,诸如“培养手册”,“大学心愿单”,“开学致辞”之类的词语,心想这明显是给大一大二学生的题目嘛,对于一个已经淹没在各种项目和作业的大三学生来说,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可是仔细思来,当我刚刚踏入校园之时,也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校园生活,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心愿,也思考过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干什么,我在期待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把现在的想法与当初的想法进行对比,以回顾的眼光去看自己的梦想和实践,品味得与失,那或许能够从某个方面领悟到所谓的“大学之道”吧!

时隔两年,校长开学时的讲话我已经基本记不得啦,但其中一句话深深得印在我的脑海里——“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当初对这句话大约是没什么理解的,经历过两年的大学生活之后,我渐渐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自由者,盖是人格的自由,思维的独立,一个人能够不因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自己人格的底线,不因舆论的导向和宏大叙事的宣传和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对人对事有自己的判断思考,有自己的底线,不受外界的牵制和压迫,这大约可以称得上是自由。而“无用”我理解为“无为他用”,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意思,而是说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人,不会沦为社会的机器,技术的工具,而永远都保持灵魂的独立性,“无为他用,为己用”便是由自己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式,人格的塑造,批判的思考。在我看来,复旦所提倡的大学之道,便是让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实践何为“自由而无用的人”。这也是我一直所追寻的。

而我起初对大学的梦想又是如何呢?说实话,当时的梦想是以未知为基础的,脱离了高中辛苦的生活,感觉自己来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又太多想做的事情,比如:好好研究古诗词,写一本自己的诗集,能够学一门古代乐器,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踢足球,把高中同学去的大学都参观过一遍,参加社团工作,参加学生会工作,交很多好朋友等等,也思考过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如改掉自己一些坏习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人文涵养,发扬自己的个性等等。以上这些可以称得上是我入学之初的大学“心愿单”。

两年过去啦,其中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大学之道 北海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