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传承散文 美德传承散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散文之“余情”与“杂学”传统的继承及传承意义》

散文之“余情”与“杂学”传统的继承及传承意义

【摘要】散文的文体特征使衡量散文优劣的尺度具有一定难度。

从散文本质来看,衡量散文的标准仍然是散文中“余情”与“杂学”

的呈现程度。“余情”与“杂学”传统的继承并未中断,但当下散

文的变化弱化了散文传统特征,使得散文中“余情”与“杂学”传

统的传承意义重大。

【关键词】散文;余情;杂学;传承;意义

如要细究,中国现代散文与古代的散文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分法之下的散文是指除了韵文之外的所有散形文章。四分法之后

的散文,把诗歌、小说、戏剧文学以外的所有文类都归入散文,散

文成为有类无体的文类。因为文类的庞杂,衡量散文优劣的尺度就

一直是个问题,王国维曾说:散文易学而难工。其所谓“工”即是

指散文的内在意蕴,一篇散文的好坏就在于散文文字背后所体现出

来的文化内蕴、情调、趣味、诗意的审美表现等等,这就是周作人

所提出的“余情”。“余情”就是“‘把叙事说理抒情’,都‘浸在自

己的性情里’了。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有我’的文字”。[1]“用

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要写得从容、随意、丰饶、有余味、耐

咀嚼。”[2]“余情”是散文很重要的内涵与底蕴,是衡量散文作者

和散文本身的重要标尺。但是“余情”的概念有些内隐,并非在文

字表面明确显现,于是写散文与读散文成为相互对应的二者。

杂学既是指博学,又非普通意义上的博学。这不仅仅是指学识本

第二篇:《论周作人的书话散文创作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论周作人的书话散文创作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传承散文}.

摘 要:书话散文创作在周作人的中后期散文创作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隐藏着他一生中一以贯之的两个主题:“爱智”与“别择”。这两个主题的贯穿与发挥,造就了周作人书话散文的独特魅力,也开出了20世纪主流散文之外的另一支脉,使得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发展更趋向于多样化。{传承散文}.{传承散文}.

关键词:周作人;书话;爱智;别择

周作人的书话创作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自己的园地》为代表,第二个时期以《夜读抄》为代表,第三个时期以《书房一角》为代表。周作人的书话,从文笔上说,吸收了古人题跋的某些长处,主要表现为清涩、冲淡等特点。他中后期的一些书话作品,如《夜读抄》中的《苦茶庵小文》以及《书房一角》中部分篇目,干脆就采取了题跋的形式。此外,周作人的书话也兼具清人藏书志、读书记的某些特点,其中间杂对版本源流的考辨,颇为精细。但是,从本质上说,周作人的书话与古人书话是大有区别的。包括他抄古书的文章和《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中类似笔记的小文,都不能简单视为复古。在《药堂杂文》的序里,他解释说:“其实我的文章写法并没有变,其方法是,意思怎么样写得好就怎么写,其分子句法都所不论。假如这里有些古文的成分出现,便是这样来的,与有时有些粗话俗字出现正是同一情形,并不是我忽然想做起古文来了。”①这是实话。周作人的书话创作看似多变,实则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在其中。因为这种精神是现代的,受了“五四”运动和西方文明的淘洗,故周作人的书话也可说是现代的。如果要笼统地归纳一下这种精神是什么,那么可以分为两点来说:一,是“爱智的”;二,是“有别择”。

一{传承散文}.

在《夜读抄·后记》里,周作人写道:“自己觉得文士早已歇业了,现在如要分类,找一个冠冕的名称,仿佛可以称作爱智者。此只是说对于天地万物尚有些兴趣,想要知道他的一点情形而已。”②“爱智的”在古希腊即是哲学的意思。周作人在这里自称“爱智者”,显然是受了苏格拉底的影响。很多人习惯称苏格拉底为智者,但事实上,在古希腊,“智者”与“爱智者”有根本的不同。智者在古希腊语中是sophistes,原指有智识者,但到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派声誉渐已不如起初那么好,这个词就专指一批收费授徒、讲修辞学和诡辩术的人了。“爱智者”即philosophers,是“哲学家”的意思。“爱智者”与“智者”的根本不同在于,后者认为自己是“有智之人”,有“智珠在握”的信心;前者则只宣称自己是“爱智之人”,“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语)。周作人显然近于前者。他曾在文章里称道过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认为极其明智,同时他也极口称道古希腊人那种“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好学

第三篇:《论余秋雨的散文》

毕 业 论 文

题目:

学 院: 陆丰电大

{传承散文}.

姓 名: 林彩屏

学 号: 114400140613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11春

指导教师: 洪文宜{传承散文}.

二0一三年 四 月二十七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 3

一 体裁的创新"""""""""""""""""""""" 4

二 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4

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4{传承散文}.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5

三 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5

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5

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6

四 强调“崇高”""""""""""""""""""""" 6

五 文化的沧桑感""""""""""""""""""""" 7 注释"""""""""""""""""""""""""""8 参考文献"""""""""""""""""""""""""8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余秋雨的散文力作《文化苦旅》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潮流,“文化散文”兴盛起来。其散文主旨非凡宏大:文化传承、人格建构、历史与民族等等。余秋雨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一,体裁的创新;第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第三,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第四,强调“崇高”第五,文化的沧桑感。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创新;文化沧桑;崇高。{传承散文}.

一、体裁的创新

在散文家苦苦求索,而没能改变散文面貌的情况下,余秋雨横空出世,他夹带着悠远的历史,博大的地理,以及苦楚行走的文人豪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散文模式,即体裁以“故事+诗话语言+文化哲理”为标志的秋雨体。余秋雨写出的系列作品,在散文界赢来一片喝彩之声,更有后来者摹仿其手法,也同样博得了交口称赞。余秋雨创作的系列文章,境界之高,文笔之美,在散文界罕见,且令人荡气回肠。一般散文作家难以望其项背,当代散文家也大都难有其深刻内涵。这种风格的形成,要有多种因素的有机融合,这些因素是:一要博闻多学,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不亚于对自己家中的物什,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二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悲壮的忧患意识,对历史有一种个人特点的思想和卓尔不群的识见;三是有清醒的、开放的(而不是盲目的、保守的)现代意识;四是在行文上不拘章法,天女散花,随物赋形,决不矫饰造情,以真诚、自然贯通文气。当代文坛通其一点乃至二、三点者并不少见,但能将这四点熔为一炉者鲜矣。因此,其作品获得好评,并非偶然,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获得的称赞最高,它是学术性、文化性、思想性的文化大散文的代表,它的问世,冲击了当代散文文坛充斥的小家子气。公刘先生认为:“其品位之所以居高,不从众,有魅力,端赖于作者充沛、厚重、成熟的文化感。”“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它融文学、美学、哲学、史学,以及其他学科为一体,因而顶饥,解渴,且养人。”“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致之的,余氏带着属于自己,但又想着众生的脑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得去,回得来,进得去,出得来。体会这一点,即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公刘先生所言极是,他说出了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不仅只有公刘先生这样评价,而且女散文家梅杰在病中读了余秋雨散文后,抱病写文章盛赞《文化苦旅》“是中国当代散文的一座山峰,山峰上盛开的鲜花、摇曳的绿树都是中国当代散文的魂魄!”可见,余秋雨的散文在散文陷入迷茫的适当时机,以崭新的姿态,为散文带来了新的辉煌。

二、 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为什么我们阅读余秋雨鸿篇巨制的散文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会爱不释手呢?我认为,这跟他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不无关系。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你同时也在享受一篇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小说是靠故事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而散文一般是靠情感和哲理来征服读者的,在散文中适当地穿插故事,有不少作者也有过,但余秋雨运用得十分频繁和熟练,让文章变得轻松生动,也克服了大文化散文的凝重和抽象的弱点。

《老屋窗口》讲述的阿英的故事也十分感人。阿英是个乡间姑娘,因抗拒包办婚姻。在老师的帮助下,十五六岁与五六岁的作者一起上小学,她每天要翻山越岭上学,当她走在崇山峻岭中时,作者还在梦中,她那红色的身影出现在山上时,就是母亲呼唤作者起床的讯号,作者对这个童年的记忆终身难忘。这个故事支撑起老屋窗口,也支撑起作者对美的希望,“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显得分外耀眼。”尽管这个问题乡间女人后来终身劳作,默默无闻,却深深印记在作者的心灵中。

余秋雨讲述的故事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广为流传的,如虎溪三笑,如巫山神女;一种是听朋友讲述的,如马师傅;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如阿英的故事,《老师》中回忆中学时的老师。而亲历的故事更为亲近,动人。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三、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余秋雨文化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式,对此,我把它概括为“戏剧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余秋雨文化散文具有戏剧的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散文与戏剧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有连续性、完整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传统散文为了体现主题只是截取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场景,用以凸现主题。如《风雨天一阁》给我们讲述了天一阁作为文化象征传承流转的整个过程。如创始人范钦在为官生涯中如何费尽心力地收集书籍孤本,对于天一阁的文化传承如何处心积虑,清代姑娘钱绣芸为了自己的文化渴求如何嫁到范家;而同时对范钦的健全的文化良知、天一阁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贡献,以及民国初年遭到盗毁的打击等等进行了具体描述。对于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的情节塑造,非常到位。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 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这些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如倒叙式、细节性描写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悬念设置等,使散文具有了强

第四篇:《教师如散文》

教师如散文

总有这样的感觉,离一样事物越远越能看清它的美好,正应了那句话:距离产生美。对教师的懵懂认识缘于那首《长大后我便成了你》,听着宋祖英的天籁之音,看着唯美的画面,教师成了心中一棵参天的大树:她美丽动人,柔声细语使孩子如沐春风;她温柔可亲,宽厚的胸膛给予孩子母亲般的关爱;她博学多才,输送给孩子源源不断的知识养分""那时,教师是我心中的圣者,我是必须仰望着的,心中忍不住呢喃:怎会有这样美好的人呢?

现在想来有些好笑,因为我也成了一名教师,和这样一个职业完全没有了距离,感受到的只是他的平凡与普通。曾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走在大路上,走着走着就飞到月球上,这是诗歌;一个人走在大路上,忽然间就掉进了水里,这是小说;而一个人只是走在大路上,这便是散文了。教师,平平静静地生活,忙忙碌碌地工作,有所思有所不思,有所梦有所不梦,有所留有所不留,有所求有所不求,有所得有所不得,有所失有所不失,既没有走着走着就飞到月球上如诗歌般的美妙,亦没有走着走着就掉进水里如小说般的曲折离奇,教师似乎就只是这样从容淡定地走在大路上,亦如散文。

教师有着散文般浓郁的情思。教师是多情的,从踏入这行业的第一天起,他便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奉献着。无论精神上多勤奋刻苦,教学中多智慧出色,即便桃李满天下,也无法为带来金钱、名利、掌声或赞誉,因为他从事着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势必燃烧自己成就学生。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陪伴着的是咯吱作响的粉笔,是沉默无语的黑板,是换了一茬又一茬闪烁着求知欲望的纯真的眼神,有的是汗水,是坚守,是让人感动的满腔热忱。教师是多情的,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总会激发出他内心无限的爱意:会为学生一声小小的问候回味半天,会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疼不已,会为学生善意的举动感动很久,会在孩子犯错时用十二份的信任去期待他的改进。自从成为了教师,他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爱身边的孩子,像宽容他的亲人的小脾气,原谅他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教师知道: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教师有着散文般深邃的内涵。记得在博客上看到过关于教师内涵的一段话:“有了“内涵老师”,才会有内涵课堂;有了“内涵老师”,才能“时尚”与“实惠”兼容;有了“内涵老师”,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幸福感。做“内涵教师”成为了教师的主动追求: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有一桶水。为使自己的这桶水活而全,他勤奋学习着,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为使自己的底蕴更加厚重,他突破学科的界限,勤奋地读书,流行的、古典的、技术性的,生活充实起来,心灵充实起来,眼光变的平和,内心变的平坦,坦然的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提问。他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他的内涵由内而外散发光泽。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坚定着这样的信念:每天做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在某个阳光和煦的午后,你或许正和三五好友喝着下午茶,他却在伏案而思:这样的教学环节是不是可以设计得更巧妙?这样的引导是不是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某个饭后的深夜,你或许正在KTV豪情放歌,他却在博客上涂鸦:今天的教学中有什么不足?今天的班级发生了什么大事?像这样每天反思课堂中的闪光点,归纳自己的新见解,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没有美酒在握,没有物质享受,看似贫瘠的教师却拥有富裕的精神财富,内涵让他的生活熠熠生辉。

教师有着散文般美的特质。教师之意境美哉!“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教师诠释着散文的意境之美,温婉含蓄却显露着摄人心魄的风采和魅力。谁也无法预料灾难会在何时降临,地震发生的瞬间,孩子们惊恐的刹那,是他张开有力的双臂,将孩子们揽入怀里,用生命捍卫教师这圣洁的称谓,孩子们悲泣,天地也为之动容,他留给人们的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从繁华的大都市到炊烟袅袅的乡间小村,他背上行囊义无返顾地加入到支教的队伍中,带着对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和满满的斗志,告别了喧闹,告别了浮躁,一学期、一年,或许更久,他只是静静地工作着,脸上洋溢的同样是幸福的微笑。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深知身教的重要性,他用表里如一的诚信、仁爱熏陶着所有的孩子。教师之情感美哉!教师信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真理进入这个职业,从而也选择了一颗平凡心。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

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教师有的正是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谁无七情六欲,但作为教师必须要淡泊名利,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教师美就美在能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常的心态,满腔的热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教师之语言美哉!课堂教学中,他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将学生引入一幅幅美妙画卷;分析人生哲理时他情真意切,发自肺腑;对待后进生,他坚持“不抛弃、不放弃”,鼓励的话语使孩子如沐春风,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房,无数颗心被牵引激荡。他不是演员,却用最美的语言吸引着学生饥渴的目光;他不是歌唱家,却用最美的语言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他不是雕塑家,却用最美的语言塑造着一批批学生的灵魂。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教师的语言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将自己的思想神奇地根植于孩子心中,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教师,就是这样的散文。不张扬不煽情却形神俱美,娓娓道来字字珠玑,在属于自己的大道上一步一步静静地走着,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怀着绿叶般的情怀,默默去成就果实的辉煌,平凡的一步、平凡的一辈子,一代一代传承着为人师的精髓,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传承散文 美德传承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