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明朝宰相周 明朝宰相列表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明朝宰相名录详细》

明朝宰相名录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 洪武十三年(公元1370年),为防止权臣争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从此这一官称绝迹。朱元璋改设内阁,置学士协助他处理六部事务。这时的内阁大学士公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高。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大小朝政都有由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参议,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奏的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部门。

明世宗朱厚骢(嘉靖)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凌架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由于明朝的内阁类似唐代的政事堂,唐代政事堂的官员都互称“阁老”,所以,明朝大学士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时为一人,多时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明朝设有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

《明史》自成祖朝起,以侍读以上官称为宰辅。为了保持持其系统性,明朝的宰辅,追溯至惠帝(建文帝)朝的侍读。

明太祖朱元璋朝(公元1368~1398年) 洪武 徐 李善常遇达 长 春

赵 庸

汪广廖永胡惟洋 忠 庸

明惠帝朱允文朝(公元1398~1402年) 建文 齐 黄子方孝泰 澄 孺

明成祖朱棣朝(公元1402~1424年) 永乐 黄 淮

胡 广

解 金幼缙 孜

胡 俨

杨 杨士荣 奇

明仁宗朱高炽朝(公元1424~1425年) 洪熙 杨士奇

杨 荣

黄 金幼淮 孜

明宣宗朱瞻基朝(公元1425~1435年) 宣德 杨士奇

杨 荣

黄 金幼淮 孜

杨 溥

陈 山

张 瑛

权 谨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35~1449年) 正统 杨士奇

杨 荣

杨 溥

马 愉

曹 鼐

陈 循

苗 衷

高 谷

张 益

明代宗朱祁钰朝(公元1149~1457年) 景泰 于 石 陈 高 王 江 王一萧 商 苗 谦 亨 循 谷 文 渊 宁 殂 辂 衷 彭 时

俞 纲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57~1464年) 天顺 徐有贞

许 彬

薛 瑄

李 贤

吕 原

岳 正

彭 时

陈 文

明宪宗朱见深朝(公元1464~1487年) 成化 李 贤 尹 直

陈 文

彭 时

吕 原

商 刘定辂 之

万 安

刘 羽

刘 吉

彭 华 明孝宗朱祐樘朝(公元1487~1505年) 弘治 刘 吉

徐 溥

刘 健

丘 浚

李东阳

谢 迁

明武宗朱厚照朝(公元1505~1521年) 正德 刘 健

谢 李东迁 阳{明朝宰相周}.

靳 贵

焦 芳 蒋 冕

王 杨廷鏊 和 毛 纪

刘 宇

曹 元

梁 储

刘 忠 明世宗朱厚熜朝(公元1521~1566年) 嘉靖

费 杨一宏 清

杨廷和 顾鼎臣

蒋 冕 严 嵩

毛 纪 许 赞

费 宏 张 治

贾 杨一咏 清 李 本

徐 阶

谢 迁 袁 炜

翟 方献銮 夫

夏 言 明穆宗朱载后朝(公元1567~1572年) 隆庆 徐 李春阶 芳

郭 朴

高 拱

陈以张居赵贞殷士勤 正 吉 儋

高 吕调仪 阳

明神宗朱翊钧朝(公元1572~1620年) 万历 张居吕调张四马自正 阳 维 强 赵志皋 吴道南

张 陈于沈一位 陛 贯

申时行 沈 鲤

潘 余有晟 丁

许 王锡王家国 爵 屏

朱 于慎李廷叶向方从赓 行 机 高 哲

明光宗朱常洛朝(公元1620年8~9月) 泰昌 方从叶向刘一沈 史继何宗朱国

韩 ?

哲 高 燝 灌 偕 彦 祚

明熹宗朱同校朝(公元1620~1627年) 天启 叶向刘一高 燝

沈 史继何宗朱国孙如孙承顾秉

韩 ? 灌 偕 彦 祚 游 宗 谦

黄立丁绍

极 轼

冯 施凤张瑞李国铨 来 图 普

朱国朱延魏广周如祯 禧 微 磐

明毅宗朱由检朝(公元1628~1644年) 崇祯 施凤张瑞李国来宗来 图 普 道 周延何如钱象温体儒 宠 坤 仁 何吾王应张至黄士驺 熊 发 俊 程国杨嗣方逢蔡国祥 昌 年 用 魏藻黄景德 昉

杨景周道钱龙辰 登 锡 李 刘鸿成基标 训 命

孙承文震吴宗郑以徐光钱士宗 孟 达 伟 启 升 孔贞运

林 贺逢刘宇焊 圣 亮

傅 薛国冠 观 谢 陈 升 演

范复姚明张四魏照粹 恭 知 乘 方岳范景贡 文

丘 瑜

吴 李建发 泰

第二篇:《明朝宰相李善长》

明朝宰相李善长

开国功臣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他“比之于萧何,未必过也”①。后因“谋反罪”被杀,故鲜为世人所传。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读书不多,粗通文墨,但为人有智计,喜欢法家学说,“策事多中”,里中推为祭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淮河南北大震,李善长出于对元朝统治的不满,“欲从雄,未果”②,乃避乱东山中。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校,用计收得横涧山兵二万,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在路上,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很礼貌地接待他,双方谈得很投机。朱元璋问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李善长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为人气量大,看得远,善于用人,不乱杀人,五年功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与沛相去不远,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天下太平也就快了。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嘱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烂,仗要打得好,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文武不团结,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败不可。将士垮了,主帅势孤力单,也相继而亡,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协调诸将,不要学那些幕僚的坏样子。从这时候起,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随他“下滁阳,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很受信任。随着事业的扩大,四方将士来投效者日益增多,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处分不积极的将吏,使部下能人尽其才,安心做事。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李善长就“委曲调护”,致使不发生矛盾。①但是李善长的乡里观念很重,在战争年代,这个缺点还不很明显,到明皇朝建立以后,他的同乡观念不免有结党之嫌,最后则成了致祸的口实。

至正十四年(1354),郭子兴南下,率万人至滁阳,因统朱元璋军,并欲夺善长自用,李善长不愿,朱元璋曰:“主帅,我父也,安得不去?”但李善长极力推托,始终未往,久之,郭子兴也不再相强,而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②。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代领其兵,镇守和阳(今安徽和县)。有一次,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临行嘱曰:“敌人一旦来犯,千万不要出击!”当时元朝王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也先先后屯兵新塘、青山等处,闻和阳城虚,急来偷袭。李善长临危知变,暗设埋伏,大败敌军,朱元璋闻报喜曰:“不意缝掖乃办执戈!”③因共谋渡江,李善长说:“我兵众粮少,舟楫不备,请稍候。”

①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② 李贽:《续藏书》卷二。

①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②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

③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

碰巧巢湖水帅俞通海、廖永安等,以水军万余来投,李善长大喜曰:“天赞我也!”便决定渡江,败蛮子海牙,拔牛渚,下采石,乘胜取太平。在军队进城前,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不许掳掠,违令按军法处置!”等太平城一下,就四处张贴,军士们看了,“肃然无敢犯”。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留下良好的影响。乃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任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军纪好,民众都放了心,这名气传遍了,朱元璋军事上的成功和巩固便有了保障。这年,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李善长。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常比我为汉高祖,你是酂侯。至于徐达吗,也比得上淮阴侯,可留侯在哪里呢?”李善长答:“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可当此任。”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①可以这么说,以宋、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与淮西力量发挥着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至正二十年(1360)夏,陈友谅约张士诚合攻应天,朱元璋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命康茂才速使陈友谅来攻,李善长不解曰:“我正以来为忧,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朱元璋解释道:“假如陈张相结,我怎么抵挡得了。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攻破友谅。陈败,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李善长称是。遂出兵,大败陈友谅。②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时犹承元制尚右。李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擅长辞令,朱元璋有所招纳,往往由他代草。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今江西九江)、两平洪都(今江西南昌)、援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

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下武昌,都由李善长留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前方战事频起,命将四征,百万供给,皆由李善长转调。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不久复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①。吴元年(1367)九月,平吴,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赏赐无算。时惩元纵弛,颇用重典,法律有三条关于“连坐”的款文,李善长建议除大逆以外皆免之,朱元璋遂命他与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称帝后,命李善长为大礼使,定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仍旧。不久,又上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祗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存恤国初都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禁淫祀。总之,明初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各种典章制度,事无大小,皆由李善长和刘基、宋濂及其他儒臣共同商量、斟酌制定的。

①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

②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①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国定身死

洪武三年(1370),以徐达、李文忠班师回京,大封功臣。当时,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小的也攻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留守南京,“雍容无所见绩”①,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与我共事的时间很长,又努力保障后勤供应,功劳很大,进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然犹位在李善长之下。

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多刻薄,进封大国,却受爵不让;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其所厚者中书都事李彬犯法,刘基铁面无私,置之于法,李善长“恶人先告状”,以致刘基被迫告老退职。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他作了皇帝以后,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他们不但有汗马功劳,也有了政治地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势下,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李善长既富且贵,骄横专擅,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满。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朱元璋只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曰:“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②。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长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与魏国公徐达等。洪武五年病愈后,命他督建临濠宫殿,凡数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担任府州官员。洪武九年,又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拜为驸马都尉。光宠赫奕,时人艳羡。婚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也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宣至殿前又不谢罪,大不敬,请付有司议处。”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李善长“自是意忽忽不自得”①。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获诛。胡惟庸是善长同乡,初为宁国知县,时善长当政,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贿赂之,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②。累迁中书参政,又以兄女嫁李佑,因相互往来。惟庸任相后,“与善长深相结”③,“贪贿弄权,无所畏忌”。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遂以“擅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④,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⑤群臣请并诛李善长,朱元璋以彼为初起时心腹股肱,置不问。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许之。

①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明朝宰相周}.

②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①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②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胡蓝之狱》。

③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胡蓝之狱》。

④ 吴晗:《朱元璋传》,第251 页。

⑤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

自胡惟庸被杀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特别是随着自己年事的增高,懿文太子又柔仁,便决心消除“棘杖上的刺条”,使下一代保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⑥。凡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员、大族豪强,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随时扩大。最初增加的罪状是“通倭”,接着又是“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是当时明朝两大敌人,通敌当然是谋反了。史载:“时四方仇怨相告讦,凡指为胡党,卒相收坐重狱。”①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诏免死,发放崇明。李善长知道个中缘由,也不去道歉,朱元璋衔之。

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耄不检下”,然仍欲增隆其第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汤和密以闻。四月,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李善长又数次请托,免其所亲丁斌等。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严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结果词连李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诧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遗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②“又旬日,惟庸谒善长,延之东西向座,屏左右款语良久,人不得闻,但遥见颔首而已。”③这时,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劾李善长:洪武二十一年(1388),将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掳获元宗室大臣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无数,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而李善长却匿不以闻。④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⑤这时,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亦上告他与胡惟庸“通赂遗,交私语”①。狱词锻炼完毕,朱元璋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恰好天象显示有灾变,占得应在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②李善长子祺,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第二年,御史解缙、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朱元璋得书,竟未怪之于罪。

⑥ 徐祯卿:《翦胜野闻》。

①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胡蓝之狱》。

②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③ 李贽:《续藏书》卷二。

④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⑤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①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明朝宰相周 明朝宰相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