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朋友之情感悟 关于朋友的感悟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感悟友谊》

感悟友谊

“千里相逢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细细品味着:友谊是什么?

友谊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和朋友在极小的院子里玩耍时的快乐时光,是和朋友为了一点小事而发生矛盾时那难熬的时光。友谊是那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友谊是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的深深思念之情,是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怀念之情,是那“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是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对朋友安慰之情。

友谊是一潭水,是一潭深的看不见底的水。适当毕业后分别时才得知朋友是多么宝贵,是那经常用电话保持联系时我们谈话时那开心的表情,是我们一起约好要开心的出去玩时却有人去不了时那失望而伤心的表情。

友谊是那浩瀚无边的宇宙,是儿时我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时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是前天我们在一起商量这一道难题,是这个暑假让我们感受到了友谊是多么的宝贵。

友谊有时也会成为一个没有水的水池,那是我们之间友谊破裂的时候,是那时我们俩哭红的双眼,可过一会儿就是那一个充满水的池子,是因为我们俩再也忍耐不住那孤单的滋味,于是我们各自写了道歉信和好了。原来友谊即是哪苦水,又是那甜水,我这才明白友谊是会让你尝尽“五味瓶”的所有滋味。 友谊是那时我们俩为了合作手抄报而累坏了身体的时候,是合作的那份手抄报获得一等奖时那微笑的脸庞和那惊讶的表情。

友谊是那永远也说不完的话,是那永远也看不懂的书,更是那尝尽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

这就是友谊的意义。友谊是珍贵的,友谊也是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彼此想着对方。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假如你没有好好珍惜这份友谊那么你必定、一定以及坑定的后悔一辈子的。

第二篇:《感悟朋友》

感悟朋友

什么叫朋友?

天天与你在一起吃饭喝酒的人是不是朋友?

在你得志时与你贴得很紧的人是不是朋友?

应该说,这也是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

朋友,你有多少个朋友?朋友,你到底有几个是真正的朋友?朋友,对于朋友你有没有静下来认真的想过?

朋友这个词,在我们的汉语中早就有了,《易经》上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说法,《论语》里边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样的名言。但是古人说的“朋友”与我们现在说的朋友不大一样的。《易经》和《论语》里说的“朋友”相当于现在的“同学和朋友”的两个意思,而现在的朋友是指志趣相投,性情能够合得来的人。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十分紧张,人际关系非常复杂,朋友的种类是越来越多。

有这样的朋友。相传唐朝的时候,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常靠朋友王茂生夫妇接济。后

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当打开酒坛,发现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薛仁贵一连喝下三大碗。薛仁贵喝完后对夫人说说:“我们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荣华富贵。现在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也有这样的朋友。相互利用,互相吹捧,阿谀奉承,甚至尔虞我诈。这是小人之交,是不长久的朋友。

总之,朋友的种类有很多,有君子之交、有生死之交、有莫逆之交、有忘年之交、有泛泛之交等等等等。

小说家马克吐温说过,‘神圣的朋友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

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应该是那种能在心灵上达到共识,理解和通融的;是那种能在朋友陷入困境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之手,给对方雪中送炭的,而不是落井下石的;在朋友稍有成就时,毫不吝啬地用一颗真诚之心,给对方锦上添花的,而不是冷嘲热讽的。

因此说,只有善良、朴实和心灵高尚的人才会有持久永远的朋友。{朋友之情感悟}.

当然,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不是反对朋友间的礼尚往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朋友之间的“雪中送炭”的行为最能体现朋友间相互关心和友爱的心情,当朋友有困难时,无私的支持,这才是真朋友的表现。

听了我的一番话,现在,朋友,你又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让真正的朋友共同来分享友谊的快乐和幸福吧。

第三篇:《幸福的感悟》

幸福的感悟

如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的精神需求质量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全国上下都对 “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极大的憧憬,可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却在怀揣期待、美好梦想的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与困惑。尽管我们慢慢地适应大学那种没有太多约束的自由散漫的生活,可一旦当我们的内心沉淀下来时,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行为做出反思,会问自己:什么是幸福,我现在是否幸福,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怎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生活,怎样追求并让自己拥有幸福。

幸福,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有时会觉得有些空洞、抽象,虚幻而不切实际。幸福的定义虽然空泛,但它仍存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美味可口的食物,追求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追求梦寐以求的工作,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其中就包括幸福!什么是幸福?对于这个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只能凭借自己内心的感觉去慢慢感受,用心去感受。而前人对于幸福的看法则是:

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幸福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

{朋友之情感悟}.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幸福是人们内心的感受。

马克思定义幸福: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对于我们自己,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大学生被幸福熏陶了十几年,却很难表达出幸福是什么。但是,幸福绝不是简单的字眼,对于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他们对幸福有自己的理解、感受,有着属于自己的对于幸福的诠释。有人认为衣食无忧是种幸福,有人认为能够在家人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成长就是幸福,有人认为能在自己觉得理想的大学里学习想学的知识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假期能和朋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旅游就是幸福""

现实中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幸福就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幸福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每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大部分忙碌奔波者坚信唯有取得成功的那一刻才是幸福的,只有在获得了各种名誉、成就后才会得到幸福。其实,这样我们只能生活在“幸福的假象”中,我们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以为一旦目标实现后感受到的解脱与放松就是幸福,我们不停地从追求一个目标的实现到另一个目标。到最后,当我们取得最终成功时可能会觉得失落,因为我们并没有产生那种料想中的幸福感。

我们应该在努力过程中追求和体验幸福,不要只看终点而忽略过程的幸福,要学会避免让自己陷入那种忙碌奔波型的人生,不要以为一生苦苦忙碌后取得了成功就会幸福,大多数时候没有了痛苦并不代表幸福就来临了,成功也并不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我们要铭记:幸福无时无处不在,为了追求所谓的终点幸福是得不到过程的幸福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本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人不但是生物性的存在、社会性的存在、同时是精神性的存在。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优裕是人之常情。但是倘若把肉体和物质上的享乐视为人生的主要内容,那么也终将得不到幸福。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在他生命的盛年,只知道吃吃睡睡,他还算什么东西!简直不过是一头畜生。”也就是说,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人是有思想、情感、理想、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如果一个人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满足,

只把物质享受当作幸福,那么他所拥有的幸福只是动物水平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要建在物质追求的基础之上注重文化修养、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只有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崇高信念、理想的精神追求中才能感觉真正的幸福。

我们大学生深受社会舆论、家长、老师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都用功苦学,努力地追求考试排名和奖励,以为考得好成绩,得到奖励就会快乐、幸福,这样以来就忽略了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和幸福。其实学习是件很幸福的事,尤其在校学习的过程,可以享受到同学之情,老师之情,朋友之情,恋人之爱,可以体会到只是给人带来的欣喜和充实感,感受到校园和学生时代的相对纯洁,因为成绩好坏并不代表人生的失败,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每一个的排名也只有一个位置,人生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并且有意义的事并付诸努力与实践就好。即使期间会有困难、挫折,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会心甘情愿去付出。

有句话说:越单纯越幸福,越简单越幸福。大多数时候,幸福并不真的像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它距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只要用心感受,留心生活,就可以发现,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会慢慢发现一顿温馨的晚餐,一个妹妹的懒觉,一个健康的体魄,一颗积极良好的心态"";朋友之间一声温馨的问候和一条祝福的短信;在温暖的阳光下坐在图书馆向阳的座位阅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或躺在床上十分惬意地聆听自己喜爱的音乐,甚至为了自己热衷的活动而熬夜策划,为了自己的学业而勤奋刻苦地学习""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幸福的原因。

我们觉得自己不幸福,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善于发现阳光积极面、缺乏信念、总爱和别人比较、对于周围的事物总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等。如果一个人总是怀着消极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各种负面报道的感染:认为生活是很悲观的,没有好的,感受不到幸福,觉得自己是个很不幸福的人。对于生活,缺乏信心,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总是担心害怕,害怕应对那些问题,畏畏缩缩的。很难独立地或与其他人共同完成生活中所面临的事情。总爱和他人进行比较,总是在那些永远没有结果的答案上、问题上纠结着。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着或大或小的缺陷,可是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老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要学会扬长避短,学会让别人肯定、欣赏自己。

幸福是要人们去追求,去感受,去创造的,它是人们在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的过程中,一种可以体验和感受的有价值的心态。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我而言,幸福就是能够好好地爱自己的家人、朋友,能够尽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让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赤裸裸地离开这个世界,好像自己从未来过一样,总要为这世界留下些什么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幸福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的,而不是在那儿坐等幸福从天而降,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幸福也只会眷恋那些为追求它而付诸了诸多努力的人们,没有谁会给我们幸福,幸福,只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好好爱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好好爱自己的家人,好好树立属于我们的人生的目标,然后努力地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去努力并认真付诸实践,让自己感到自己的一生并不是虚度过去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到很多,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有,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开点,凡事都得往好的方面多想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地去应对,想想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把事情做到更好,做得更加完美。好好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这样我们会感觉幸福其实离我们不远。当幸福与我们擦肩而过时,我们不要太伤心难过,这只是说明我们所付出的努

力并不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幸福,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耐心等待幸福的下一次来临,最后我们一定会拥有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尚未感受到幸福,我们可以随时启程,因为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认真追求并感受这份幸福的感觉。

第四篇:《学员心得体会》

学员心得体会:

来自平凡中的不平凡

——听邬教授讲授讲座后的几点感受

{朋友之情感悟}.

九月的秋风里,安徽省合肥市现代型中学优秀教师培训班一行一百多人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十多天的学习既紧张,又丰富;既短暂,又难忘。邬志辉教授的智慧,孔凡哲教授的深邃,朱玉民教授的活力,王小英教授的启迪……仿佛秋天的细雨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心里,又如秋日的艳阳那么高远让人顿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果便知秋之实!现将听邬教授讲座后的几点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感受一:“教育有其重复性的,但教育有其非重复性的” 曾经听过一位专家说过:教师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分为书匠→园丁→达化之师。如果教师只停留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批阅试卷……长此以往,无论你的工作多么认真,态度如何端正,没有反思,没有总结,没有改变,没有自己的风格,最后,也就成了工作的一种程序,反复的程序。重复着那几步,你就是一位“匠人”了!有这么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你仅仅停留在“迎来送往”——引来新生,送走老生,老师,就成了教育吧台上的一位接待员,甚至于招待员、服务员。真正的静下心来,去想,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教育是有其重复性的,——教书育人,其目的性,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对象是一样的——学生。但是,教育有其非重复性:教育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在改变,教育的对象——学生,在改变。所有这些改变,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必须学会改变,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自育,不断进步。

感受二:“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谨慎” 也曾听过这么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说白了,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我想,老师在对待学生上,特别是对待那些“学困生”时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去帮助他们。不能因为一点小事甚至是你认为的“大事”上去妄下结论,把人看扁,把话说绝。有位伟人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想,对于教育者而言,面对任何发生在教室里的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就事论事,分析缘由,了解学生的内心,经过充分的“调查”,合理地、公正地去解决问题,并及时地总结,去反思,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古人讲的好:“吃一堑,长一智”。虽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人,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怕问题,怕的是我们不去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不怕困难,怕的是我们随波逐流,麻木地面对困难,轻易地解决困难。

感受三:“你全身心地感受到了,这就是体认”。 教授关于“体认”的概念讲解激发了我的另外的思考:在日常工作中,我的每次上课都体认了吗?每个学期的工作都体认了吗?每天的工作都体认了吗?每年的工作都体认了吗?对每位学生都体认了吗?对每位同事都体认了吗?反思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多遗憾,有很多感动,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体验了。为什么有了不同的感受呢?因为我以前没有认真地去体认,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上麻木了,工作生活中倦怠了,不敏感了。作为教育者,在生活中认真去体认,就会感受到生活之

美;在工作中认真去体认,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人相处之中认真去体认,就会感受到同事之情、朋友之情……让我们认真去体认吧!

作为普通教育者中的一员,一位极平凡的教育者,只要认真地去反思、去总结、去体认,就会感受到平凡的教育之中的不平凡。

此次培训结果,不可仅仅停留在内心的几点感触;也不可仅仅停留在几篇口号式的文章里,而是切合实际地将先进的理念转化到工作实践中去,用此次秋天里收获的“果实”在合肥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安大附中 何黎明)

感悟大师品质,追寻教育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2010年9月10—21日,我有幸作为合肥市首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班成员来到美丽而富有的深厚文化积淀的东北师范大学。早就耳闻东北师大的治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培训由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承办,学院安排了丰富而实用的课程,从理论提升到实践考察,学习方式灵活,内容充实,为我们此次研修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升平台,收获巨大,感悟丰满。

本次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而于我却是眼界的开阔,是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是对教育更深刻的理解,是对教育的责任感的深度唤醒……必将会受益终身。这次培训学习主要有专题报告、专题研讨、交流互动和参观考察学校几种形式,内容切合实际,互动性强,指导性强。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消除了个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10天下来,虽然课程内容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大家学习很紧张,回到宿舍已很疲惫,但我们的精神收获是愉悦充实的,为接受到了新的理论、理念而兴奋,为教授们生动讲课而久久不能平静,更为教授们所传递的科学课改理念和人文精神而深深感染,下面我就谈谈参加这次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领略大师的博学

在这近十多天的日日夜夜里,我聆听了近十位东北师范大学的顶级专家教授们精彩的讲座,这些讲座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有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心理的关注、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等等。如邬志辉教授作的《智慧型教师的实践品性》报告;孔凡哲教授作的《中学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报告;刘晓明教授作的《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报告;路海东教授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应用》报告;朱玉民教授作的《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报告;王小英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李泽宇教授的《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漫谈》;吉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潘丽作的《反思教学行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报告;吉林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朱明佳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等等,教授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惟妙惟肖的演说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朱玉民教授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教授已过古稀之年,头发花白,有些稀疏,却精神矍铄,无论是

其声音还是肢体语言都极富激情与感染力。他忽而双眼圆睁,忽而纵身跳跃,忽而一个箭步冲过来、对你高声“传道”,忽而张开双手、手舞足蹈,全身心地投入与专注。他的声音底气十足,高亢激昂,呈现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赤诚情怀。

二、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教育具有复杂性,又具有非重复性。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发展,同一类事情的发生环境、时间、地点和任务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在处理这类事件的方式、方法或者说策略不同。东北师大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邬志辉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回到具体的特定的情景之中,去分析问题,找出合理的处理方法。灵活处理,没有固定可操作的规律,这就充分地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智慧,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悬置法”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中止判断,把一切先入为见,一切既定的观念、理论或前提、假设全部括号内,暂时搁置起来。“存而不论”。对一切判断保留态度。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对一切既定的知识都打上可疑的记号,从而进入一种“无遮拦”的状态。

其实,简单地说,教育机智也好,教育智慧也好,最重要的是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从孩子的尊严或者说面子出发,也就是“换位思考”。

每一个教育事件都呼唤着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用爱的心灵,要用智慧的思维去认真对待。哪怕是你一个关注的眼神,会意的微笑,认真的倾听,果断的处理。

“善待孩子,换位思考”是教育智慧最好的诠释。

三、做幸福快乐型教师

东北师大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晓明教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让我认识了什么是职业倦怠。刘教授风趣实在语言切实地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要在今天严峻的教师职业倦怠的事实面前学会争取从外部加强教师减压,要学会懂得从自身内部加强教师人格修养,养成积极应对问题的心理素质,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这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朋友之情感悟 关于朋友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