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写作素材】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震灼古今的前后赤壁赋。 无论是诗,还是赋,都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是他内心最真诚的告白。
【素材激活】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托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他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他的豪放诗作。他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你,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你,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的人间祝福。{关于赤壁赋的作文}.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苦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樽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关于赤壁赋的作文}.
1、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2、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选自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3、苏轼一生致仕,忠君用世,反遭贬谪,怎不生悲?可贵的是他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赤壁赋》中的“客”之感人生短暂渺小的消极,“主”之对人生理想追求的豁达,仿佛让读者聆听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触景伤怀,由“月明星稀”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可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不也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了吗?更何况默默无闻的渔樵者、侣鱼虾者,友麋鹿者呢?想自己而今不在朝廷,政治上无所作为,只能飘零江湖,举杯相劝,望浩浩如烟海宇宙,感受渺渺人生,怎不忧伤愁苦?“客”的态度虽然消极,但很客观地道出了文人士大夫政治失意、生活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和迷惘。苏轼以“江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以“明月”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来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宇宙万物无穷,人生绵延不息。诚然,人生苦短,但生命传递永不枯息,更何况“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大丈夫一生的追求吗?又何羡何怨呢?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在受众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第二篇:《素材:赤壁赋》{关于赤壁赋的作文}.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关于赤壁赋的作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代表作:《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朝日载升》 苏轼
代表作:《石钟山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辙
代表作:《栾城集》《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三篇:《前后《赤壁赋》读后感》{关于赤壁赋的作文}.
读后感
中国的文人们,有种不一样的风采,他们很少追求精神的解放与自由,他们更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一大批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文人怀揣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政治理念在向往中踏上政坛。而文人千千万,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是完美的君臣范本,又有几个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中笑到了最后?又有几个因这名留青史?
苏轼在官场无疑是不幸的,可是他那充盈着才气的作品留在了历史的另一块版图上。泛舟游于赤鼻矶的两篇《赤壁赋》是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两块拼图,正是两片拼起了苏轼创作的分期中重要的一环:黄州时期。
前后两篇《赤壁赋》在抒发的感情上基本是一致的,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更多是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
许是写作的时间不同,秋日的天空辽远微风飒飒呈现在苏轼的笔下是一派柔和超然的水墨画,多了些飘飘彷如羽化登仙的仙气,波光潋滟的缥缈水汽,少了世俗的尘嚣的炊烟气。优美的长短句错落排开,气韵连绵,兼有骈文的华丽散文的灵动,浑然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带有旋律。
冬日的后篇,带着凛冬后覆着白雪的梅花气息,扑面而来的是醒脑的冰凉,是光秃秃的枝桠的干净利落,是白茫茫一片中一点红的直击心底。三字句和四字句的节奏感更快,使令人产生紧张与急迫感,而这与前篇的闲适自然形成对比。
前后《赤壁赋》虽是一脉相承,但是犹如一株生长的松树,前篇
是年轻的枝叶柔软,后篇则是中年的枝干苍劲。
也许苏轼在政途的顺利全部移到文途了,他的文学之路走得比官场之路更长更顺利。而前往黄州似乎也成了上天对他的馈赠。
元丰五年,赤鼻矶。
苏轼泛舟于他心目中的赤壁古战场上。
上天赐予他诗情,而他将这一份感情化作实体的礼物,留给了中国文坛。
第四篇:《《赤壁赋》与《白发苏州》的怀古散文的比较》
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赤壁赋》与《白发苏州》的怀古散文的比较 作为一种怀古的散文,无论是《赤壁赋》,还是《白发苏州》,都有着一种深刻的历史感、人生感。都是感概历史的著作,都是借助历史而发出一种人生、生命的感慨。但是作为两种不同时代的历史性著作,由两位不同性格的作家创作的文章,必然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散文创作方法,有着不同个人情感。
而自从苏轼《赤壁赋》诞生以来,人们便将目光投向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对于《赤壁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一、关于《赤壁赋》感伤情绪的解读与诠释。
无疑《赤壁赋》拥有着浓厚的感伤情绪、个人情感的宣泄,有些文章便从这一角度去分析苏轼的感伤情绪的变化,虽然《赤壁赋》末尾有着一种旷达的心胸,但贬官的遭遇、政治的打击,苏轼并不能完全去除这份感伤情绪。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答秦太虚书》中了解到,苏轼依然有一种忧伤的情绪,无法排遣。
从《赤壁赋》中我们能初步看到苏轼此时的遭遇依然郁闷,苏轼的心情依然不顺,这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种深刻的感伤情绪。正所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感伤情绪溢于言表。
二、 对于《赤壁赋》叙事模式的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而且研究的并不是非常的深刻,苏轼的《赤壁赋》叙述模式便是借用第三者——船客之口,表述了一系列的关于人生的观点。
但这应该更可能是苏轼本人自己的言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此深刻的道理,又岂止是一个船客所能知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苏轼或许在政治的打击中渐渐明白: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去表达言论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在《苏轼<赤壁赋>的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关系》(邓莹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福建师范大学邓莹辉对《赤壁赋》的评价指出指出:“在这篇文章中所采用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架构模式,很显然也是自成系统的圆形结构。”
三、 对于《赤壁赋》中审美意蕴的分析,从美学的角度去赏析。
对于这一方面的论文研究非常少,只有一些文章从此篇文章的散文创作的手法中感受到借景抒情的审美意蕴,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心胸,但文章的论述深度还远远不够,指的进一步研究。在《从<赤壁赋>看庄子美学对苏轼的影响》(何正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中,何正力指出:“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苏轼《赤壁赋》深受这种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的影响,在赋 的开头,苏轼就描绘了一种空灵、澄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唯一的艺术境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这与庄子的的身与物化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四、研究《白发苏州》的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层面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关于赤壁赋的作文}.
余秋雨的散文都有一种怀古的情调、文化的思考、人生的感悟。《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尤为显著,而其中的一篇散文《白发苏州》更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
“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我们领会历史的文明,在那些古迹之上,文人洋洋洒洒地喷墨留字,抒发自己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开头的论述中便有着一种对历史的深深审视,逐步上升到一种生命的层次,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余秋雨也从这穿越千年的江南小城中体悟的一种感性,体悟到一种苍凉感、人生感、历史感。当然,也要从余秋雨的两部散文集中去整体感悟他的文章中蕴藏的文化与人格内涵。一部是:余秋雨 《文化苦旅》 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另一部是:余秋雨 《山居笔记》 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
五、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并且有一些浅近文言的写作方法。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引证丰富,立论高远,结构匀称,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既有博雅的文化内涵,又无一般学者文章大掉书袋的生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想象、引经据典等多种手法熟练运用。
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可是却不偏激,字里行间充溢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与平易朴实,这与他在散文中娴熟地利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她不仅仅只代表着风景、园林、建筑、美女。可是,苏州是沉默,如那丝丝白发没有语言却讲述着一个完整生命的故事,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这短短的一段话,便有着众多的修辞——反问、拟人、夸张、想象等等,读来深切动人,发人深思。
六、对余秋雨《白发苏州》的对比艺术的分析。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有一篇论文——《难以割裂的“天堂梦”——试析余秋雨<白发苏州>的对比艺术》(鲁建平,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2月),文中说:“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在"大文化观""大历史观""大时空观"的背景下,综合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以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浓烈的文化感悟来关注、审视、反思这座持续繁华了2000多年的古城,从而凸显出古老苏州内敛含蓄、兼容包含、侠骨柔肠、张弛有度的文化特质。”
文中虽然论述了余秋雨《白发苏州》中的苏州内敛、高傲、脆弱、坚韧、侠骨柔情等众多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苏州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文化内涵,关注这一对比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余秋雨 《艺术创造工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
2、杨长勋 《余秋雨的背影》 花城出版社 2000年
3、余秋雨 《文化苦旅》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年
4、余秋雨 《山居笔记》 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9年
5、余秋雨 《霜冷长河》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9年
6、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
7、贾玉荣 《苏轼诗词中的主体人格精神》[学位论文]硕士 2005年
8、许外芳 《苏轼艺术哲学论纲》[期刊论文]兰州学刊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