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如何才能修炼城佛 仙佛修炼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初学佛应该怎么修行》

初学佛应该怎么修行?

发布日期:2014-02-26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学佛,要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到心里去.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

初学佛法者,最忌人云亦云。我们凡夫遇事非常容易起执著,所以初学的同修,只要诚敬,不要知见。并按照以下几点学佛:

1、以慈悲心待人,凭智慧做事。

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 而学佛,就是学习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说: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2、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礼佛、诵经、念佛是修行,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贪念时,内心贪的力量就会增强;当我们产生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也就得到增强了;当我们起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我们念佛时,所念的佛号,就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我们诵经时,就在自己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要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就要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有人会说:我也想学佛,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普通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听讲经,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学佛、修行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3、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作为在家的居士,学佛和世俗生活并不矛盾,无需对立起来,更不应该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著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样不仅能给他人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

比如说,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也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再比如说,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著想。因为我执的关系,我们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现实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而学佛,就是说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4、顺其自然的生活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附加内容。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这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而以平常心吃饭,就是说感觉饿了才吃饭,饭菜也以吃饱即可为原则,简单唯一,而且吃饭就是吃饭,不想其他,饭就吃得开开心心。

吃饭如此,睡觉亦如此,生活中的一切都简简单单,自自然然,也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第二篇:《如何修佛》

如何修佛

学佛,除了“信”,更重要的是“悟”。

修佛过程可分为:学,戒,持,静,清,空,明,渡。

学:佛法虽无边,但只要学懂《心经》,也就能一通百通了。

戒:佛教的戒律很多,可以说是除了善待自己,其他一切不能善待众生的思想行为都要戒。

持:坚持不要破戒。

静:持久则能静,不会再受各种欲望的困扰,安心修佛。 清:心清,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个正式的大学生啦。

{如何才能修炼城佛}.

空:无物无心无我,融入其中,无善无恶,浑然一体。能进入这种状态,已经得道了。

明:明了一切,顺应自然。这就是可以被称为佛的境界了。

渡:因缘化相,因势导利,渡一切可渡之人。这是修道的最终目的,普度完众生,佛也就没事干了。

大多学佛修行的人,一生都只在“戒”与“破”里打转,根本无法摆脱自身的欲望的驱使和“狮子虫”的诱导,于是乎,戒了又破,破完再戒,没完没了。“贪,啧,痴,疑,慢”是人的本性,执着于表象而不能放下的人,是不可能超越的,就算是对佛像做再多的礼拜,熟读再多的经文,做再多的苦修也是枉然。 既然无法超越,还要继续修行吗?当然要,修行就是修行,与修成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关系,老想着结果,就成为妄念,对自己有害无益,说到底,就是他们并没真正明白《心经》的真意。其实,如果人人都在“戒”,这个社会就已经很平和友善,堪称人间乐土了,就算有破戒行为也会再戒,佛行也已经很圆满了。

修行,确切地说,是修心。一个人的心态,会左右自己的行为,心修正了,行就不会偏,也就能结正果。至于用什么方法,则因人因势而异,住家出家,清修苦修闲修,不拘一格,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别人爱怎么说由他说,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修行,是修自己的心,不是在做表面文章,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看酒肉和尚济公,疯疯癫癫的也是活佛;男扮女装的观世音,一样可以慈悲普世;聚众淫乱的欢喜佛,也高居佛位。。。这些严重破戒逾矩的家伙还能长受香火礼拜,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得道”,无戒无矩,无善无恶,明明了了,因缘化相行普度之举。

人的本性难移,本性是难移,不是不能移。修行遭遇“戒与破”的圈圈怎么办?放下就是了。此时放下的不是修行,而是放下“戒与破”的困惑,不要去理会它,持修,遇佛杀佛遇魔杀魔,想的越多越逃不出这个怪圈。若真能放下,就是“大彻大悟”登堂入室,修行至“空”的境界,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不过,这个放下,的确很难做到,偶尔放一放,很快又会被拿起,恒持,是一道坎。

放下,在佛学里经常用到,虽然这个词有时候不能刨根问底仔细推敲,但要修行,就必须要放下。不能顿悟,就一点一点放,渐悟也能悟,由量变到质变,贵在恒持。最终,全部放下,包括修行,包括自己,包括佛,包括“放下”。明,无所谓放与拿;修,不一定要修佛,万教归一。因缘化相,回归自然,就能超脱轮回。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清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既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道教,也讲求静清空明渡的。万法归一,万变不离其宗,择一而恒行,贪多则妄。

人,根本就是属于自然。修行,修的就是回本之心,自然之行。 人,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重要的是过程,是当下。

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感恩别人,感恩自然,这才是正道。

第三篇:《学佛经历与如何修行》

惟贤长老:学佛经历与如何修行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1-7-21 21:21:06 繁體版

2010年6月14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惟贤长老在在重庆合川天花苑精舍接受了台湾生命电视台采访,内容如下:{如何才能修炼城佛}.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到了大陆的重庆市合川区天花苑精舍,采访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佛教协会会长以及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长——惟贤长老,大家掌声欢迎!在这儿呢,我们作为莘莘的佛子,在学佛道路上遇到了种种问题,我们想请惟贤长老给我们开示一下您老人家学佛的因缘,请长老开示一下。

惟贤长老:嗯,我首先欢迎远至万里、从台湾来到大陆重庆市合川区天花苑精舍,我对大家的访问表示感谢。这第一个,谈到我学佛的因缘。我出家是十二岁,十二岁就出家了,因为我生长在学佛的家庭,我的父母亲、我的家庭都是一个学佛的家庭。我有一个三哥叫苏兆林 (音),他早年学佛出家,法名叫惟圣(音)。因为他的引导,所以我就依止于蓬溪白塔寺定光老和尚剃度出家。这个

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特别是由于我三哥的出家学佛摄受了我。我出家以后,也就是说,正当孩童时期,就在庙上学习了《佛教三字经》、《唯识三字经》、《沙弥律仪》和有关佛教历史(的书籍)。我喜欢历史小说,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民国初期,这些历史小说啊,我基本看完了的。那么这个,这段时期啊,初步到寺庙熏陶很深、感受很深,对于三宝的偈语、师父的传授,我深受益处啊,受益不浅。以后接着呢,十三岁到十五岁,我就在中国国学家——最有名的王先生——王恩洋先生办的"龟山书院"那里读了三年。在这三年中,更加奠定了佛学基础,读了很多古文,那个时候我的古文背得很熟,可以背两三百篇古文,读书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感受王先生的教育,内心觉得只有走出家这条路,是光荣的,所以信仰就选择了。这是(我)最初出家、在“龟山书院”读书的这段经历。

主持人:好,慈悲的长老啊,我们知道您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啊,就开始走上了弘法利生的事业。包括您也创办了大觉佛学院,任副院长,以及创办了《大雄月刊》等文摘。那,请您谈一谈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段弘法时期的一些弘法的感受和经历。

{如何才能修炼城佛}.

惟贤长老:这个只能说是十六岁到二十一岁,二十一岁到三十岁这两个阶段。十六岁到二十一岁,是我在北碚缙云山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各宗派的思想有所融合、有所贯通。其中特别的,太虚大师是我们那儿的院长,我们讲“人生佛教”、讲“八宗平等”、讲“菩萨学处”,那么像这些思想对我啊也是启发很大的。拿“人生佛教”来讲嘛,我觉得“人生佛教”就是做人的根基、道德的根基、也是学佛初步的根基,本身应该根据“人生佛教”的思想来做。由“人生佛教”到达菩萨乘,而且应该在佛教界乃至于在一般群众中宣扬“人生佛教”思想。八二年,这个“人生佛教”思想啊,由中国佛教协会赵朴老把它发扬出来,叫“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一个思想、三个优良传统、五个建设,这是一贯的、融贯的。在我的心目中呢,也受到的启发很大。所以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汉藏教理院受到的教育很深。二十一岁以后到三十岁,由于抗战胜利,太虚大师回南京,我就到重庆送行。在这个期间,二十六岁到三十岁我在开县佛学院,一半教书,一半读经。

主持人:长老啊,听说您在这段时间还阅读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不是? 惟贤长老:对,对的。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这方面的感受?

惟贤长老:就在开县教书这个阶段,我读了《大般若经》,包括《阿含经》等,大部头的书吧,特别是《大般若经》六百卷。我是在利用晚上啊,都在翻阅。那么,读的时间呢,可能有半年,读了这个《般若经》讲到这个般若、十八空、二十空,这个般若的精神就是要出相,出相破执,要破尽一切执着,直见真相。所以我读《般若经》也有启悟,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最高的涅槃法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说到呢就是说《心经》——《般若心经》,这中间自己私心杂念,我执法执,这个现行初步得到克服。那么就发愿把一生贡献给佛教、贡献给众生。这可以说是我在开县接受的佛陀的教育,启发很大,这是二十六到三十岁。三十以后到四十一岁左右""

主持人:就是三十岁到一九四九年中国解放了是吧,有大批的僧人都还俗了,但是长老您的心,却一直都没有动摇过,就是要修行,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一直的这样坚定不移地走了下来?

惟贤长老:在西南(地区)来说啊,正式解放是四九年,四八年我已经回到重庆——原来我在养病——之后回到重庆,可以说当时啊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这么一个景象,那么就在这个大浪淘沙中啊,这个大变动,很多寺庙没有了,很多青年还俗了,这个当时受到了鼓励。我当时的思想是什么思想呢,由于过去受佛教的恩惠,也接受了佛教的教育,我的想法呢应该是生之于佛教、养之于佛教、用之于佛教,在这个佛教动荡的时候假若自己失了这个立场,可以说就是不能报佛恩、不能报众生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谈不到,所以就坚定下来。

主持人:长老啊,我们知道在您三十四岁的时候进了监狱,您在监狱里边呢都还是不忘读书,但是那个时候呢就是不让您读佛经嘛,只让您读西方哲学、马列主义、还有学医,您都是自学成才,还在监狱里面继续的教书育人,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的谈一下您在监狱里的故事?

惟贤长老:从四十岁,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零年,一九五零年已经解放了,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四年,因为我的信仰没变呐,坚定在佛教立场上,尽管当时也有当普通教师的机会,也有当干部的机会我都不干,为什么呢,(因为我)信仰坚定,信仰坚定来自于正见、知见,知见有关系。所以这个于是就在当时成立的临时佛教协会筹备工作组任秘书长,在那个情况之下,在寺庙中,还是讲佛法、讲佛学,还是坚持。到进入了监狱时,就是三十四岁,我壮年时期。这个入监狱也可以说当时我因为由于信心,不能与时俱进,在现在来讲就是不能与时俱进,坚定自己的立场,后来就进监狱。在监狱是二十六年多,出来我已经六十岁了,

可以说我的青壮年时期,那段有用的时间就是在监狱度过了。但是在监狱中我还是不忘读书,读书是我一生的兴趣。我有系统的读过马克思的书、恩格斯的书、列宁的书、毛泽东的书,马恩列斯毛的书我都读完了,有系统的读。除了读马恩列斯毛的书以外,还读西洋哲学,康德、黑格尔这些,还有霍尔巴赫的,我也读了。在这些书比较之下呢,我自己觉得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决定,更加强了我对佛教的认识,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信心更加足。那么,必须知道佛教要因时制宜、因己制宜、因地制宜,不能铁板一块。原则是不变,方法应该有变动,所以我在监狱里面呐,在那个千人大会上我也讲马克思主义、讲毛泽东思想,我还得了奖的啊。那个时候我的学问呐,可以说是中国的、中国历代的到近代的,还有国外的、欧洲的我都综合在读、在看,还有我们中国的易经,我特别研究得深,读懂易经也是在那个时候。所以我的受益很大啊,尽管说是铁窗生活,我也等于是在闭关、进学校,受了益处。

惟贤长老:我从监狱出来已经是一九八零年了,八零年秋天。那个时候慈云寺经过文化大革命,当时的文化大革命,庙子的名字都已经改了,改成什么呢,改成了“立新社”。僧人都蓄了头发,穿普通衣服。

主持人:那个时候有多少出家人?

惟贤长老:那个时候全市有三、四十个,还是不少。都蓄了头发,都穿普通衣服。我初到慈云寺呢,我看来我还是比较壮年——六十岁还是壮年,在那种情况下呢我就担任厨房的伙食采购,担着挑子到市场上去买菜""

主持人:买菜,买米""

惟老答:买菜,再自己挑回来。平常就打扫卫生、把垃圾倒出去,打扫卫生、扫殿堂,有时候客来了还到客堂去接待客,就这么一个生活。就在这中间,政府政策逐步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返正,当时的拨乱返正,逐步落实。落实以后我就把慈云寺的招牌改过来,慈云寺还是慈云寺。这个僧尼是蓄了头发,穿的普通衣服,一律把头发剃光,穿僧衣。大雄宝殿的香火也没有了,冷冷落落的,(我叫他们)把大雄宝殿打开,钟鼓重新响起来,早晚功课恢复,从此以后我就接受接班人。

主持人:哦,那个时候,就是在您六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任慈云寺的方丈了,是吧。

惟贤长老:对,六十四岁升任方丈。我当时就接受接班人,培养青年。担任方丈以后呢,原来我是回慈云寺是担任的副主任,管理委员会的。现在就过度到正式成为、正式担任方丈。以后殿堂慢慢地就恢复了,香火也兴旺了,信众也多了,这么增加起来的。由最初的几名、少数僧人,信众也不多,发展到现在全市是五六百僧人,信众是七八十万。发展到现在,也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吧。

主持人:在师父您六十四到您九十一岁,任了二十七年的慈云寺方丈,同时您又是重庆佛学院的院长,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重庆佛学院的办学特色?

惟贤长老:因为当时规定佛教协会就要办佛学院,原来这个佛教学院在罗汉寺,罗汉寺最初设培训班,后来恢复佛学院。但是因为地势窄了,以后就移到了现在的华岩寺。当时的方丈心月法师他比较开明,他全盘接手,包括学生住宿、学生伙食,都把他包下来。这是当时心月法师有功,但是道坚法师也是继续了他这个志向,没埋没他师父的心愿,这是好事情。

主持人:我们知道,我们的惟贤长老真的是非常的伟大,从他很小的时候,读小学,十岁啊,就将这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法。这可以说就是菩提心,为众生完全的牺牲自我,一起去利益众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如何才能修炼城佛 仙佛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