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以水为师读后感 水孩子读后感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以水为师》

以水为师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显然表达出一种对水不求上进的愤懑。可是,都去坐轿子了,谁来抬轿?这倒也不是一种不上进的借口,只是在为人处事中,太过锋芒毕露实属不智,也有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古语有云:大智如愚!

在世人觉得水不知上进时,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他为何对水的评价如此之高?我想“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或许正是水打动这位智者的地方。他认为水具有最美好的德行,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试想在今天,哪一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当然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水还是那个水,可惜已经没有人能领悟到它所包含的大智慧了。处众人之所恶,想必没有人能受得了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更何况还要悠哉乐哉的安居乐业。但是水就不嫌弃,总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冲刷那些污秽的东西,却丝毫不在乎弄脏自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大家都往高处走,势必会存在“争”,起争执,动手脚,有时也在所难免。此时若有人懂得退让,怀着谦卑的心态甘于人下—这不是怯懦—这是一种“不争”!或许别人都争得头破血流,而自己懂得退让,明哲保身。俗话说“人善人欺天不

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保持善良谦卑的本心,终会得到想要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若只是看眼前,你或许真的获得了一点。可是眼光放长远,你失去的却会更多!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每一条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世人都因“水往低处流”而看不起水,然而当水蒸发化为白云在天上俯视着他们时,不知他们该作何感想。水的本质是清明的,从不会受外物的影响,荡涤所有的秽物,但只要一停下来,自身又会恢复到纯净的状态。我们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吗?能抵挡住外物吗?能时刻保持自己的本心吗?想必都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吧?水秉持着一颗仁爱的心,不管是石子还是宝石,她都会轻轻地拂去他们身上的灰尘,绝不会因为参天的大树而放弃对小草的灌溉。生活中的人不趋炎附势的又有几个?水的流动完全按照大自然的指示,绝不会主动的决定自己的前进方向,率性而为,就那么随意的流着,奔向自己的目标,也不会刻意的去加快速度,总有一天会到的,急什么。宽的时候有几十米,窄的时候仅仅几米,这种能屈能伸的程度,试问几个大丈夫可以做到?现实生活中又还有几个大丈夫?想必都去争所谓的功名利禄了,在名利的诱惑下,又怎么还能收得回迈出的脚步,只怕争得不够狠,更何谈“不争”,估计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中摸爬滚打的人,真的是“一家欢喜千家忧”,何必呢?何苦呢?

避高趋下不是不上进,而是谦逊;荡涤污秽不是愚,而是奉献。人生在世,就应该秉持着一种淡泊的心态,学习水的善行,润万物,淡名利,虽不争,却无人能与之争!上善若水,近道者,水也!

第二篇:《向“水”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

向“水”学智慧

——读《道德经》有感

聂 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天上有雨水,山川有河水,丛间有露水;农业要用水,工业要用水,生产要用水,生活要用水。总之,水是再普通、再常见不过的了。水不仅滋润了大地、孕育了生命,还给不少迁客骚人、文人雅士带来了灵感。骆宾王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李白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杨万里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嘉佑有“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王观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其实,“水”的功效要比我说到的这些大得多,“水”中是有哲学的。 古代圣贤之中没有比老子再推崇“水”的了。相传老子的恩师是常枞。老子在常枞临终前,向他做最后的请教。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我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说完就闭上了眼睛,老子流着眼泪,向恩师揖拜。从此,老子便悉心体会老师的临终教诲。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就留下了许多关于老子推崇“水”的名言,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等等。

老子的话总是哲理深藏,没有悟性的人不配读他的五千言,对他颇有微词的人是没有真正读懂他。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高尚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与世无争,地位低下而又无怨无悔。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

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衡的人类世界里,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水之性最接近于“道”之理。因此,老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向水一样为人处世,与世无争。后人还拿水的品行与土作比较,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老子这样一种清心寡欲的思想对前人影响不小。

孔子曾求教于老子,留下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孔子认为:只有智者,才能透视到水在柔静中蕴藏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洞察到水在谦卑中蕴藏的伟大;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的力量。孔子算是为数不多的深谙老子思想的人。

唐代刘禹锡在《叹水别白二十二》中写到:“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静皆然,交情淡如此。君行金谷堤上,我在石渠水里。两心想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刘禹锡也似从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道。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讲:“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者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清人的理解虽浅显直白,但却至真至信。

老子“水”中的哲学,使我不禁联想起《幽窗小记》中的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凡事静心、净心、尽心,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没用。用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这是何等的心境啊,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如此境界呢?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郁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不断加重,精神愈发空虚,思想愈发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发展,文明也在不断前进。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以得到利益为目的,其结果一是深陷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二是只追逐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人

生价值。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荣辱、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欲壑难填我们却非要去填,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我们就会坠入失落、失意乃至失志的境遇。或许我们真的要向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取经,向“水”学智慧,常常付出却不索回报,清心寡欲,宁静致远,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又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攻坚策略是以弱胜强,这便是老子所论述的“以柔克刚”的中心思想。水滴石穿,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住水滴的长久进攻,只要有足够的压力,水也可以爆发出令人畏惧的力量。“水”是百变的,人也要有多面,正像七匹狼男士夹克做的一句广告词:“男人不只有一面。”硬碰硬可以,但结果总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人要懂得以柔胜强,忍得一时之气,才能笑到最后,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硬碰硬地跟着上。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抗日时期的游击战,那用的就是“水”的哲学。遇阻则退,见缝就进,周转迂回,最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那种硬对硬的战争,看上去激昂刺激,实际是求死之途,非上策也。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借力打力,四两拔千金,这些也都是“水”中的哲学,运用的无非是水能以柔克刚的特性。正义面对邪恶,一开始,总是落于下风,但是时机成熟便能一举定乾坤,因为什么?因为正义就像是水一样,是生命必需要的,缺少不得的,而怀有正义之心的人便要有水的这种特性,创造万物,柔化刚强,让世界生气盎然,和谐的社会,少不了人之水性的成长。

《老子》全书不过区区五千言,但是一个“水”字中就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智慧。如果能参透悟尽全书,那定当位于圣人之列。纵使仅读懂半数,那也是终身受用。图书馆里,一杯清茶,一本《老子》,二十岁的我仿佛有了六十岁的心境。

第三篇:《夏志平 读后感》{以水为师读后感}.

爱生敬业 师品高尚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爱,首先要表现为爱学生。爱,充满着人性、人情和人道。教师从事的事业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上最宝贵的就是人,就是人的生命.有了爱,就不会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用爱心培育爱心,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回报社会,用生命铸就未来,是教师的天职.用自己的爱使学生学会爱父母,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否则爱社会、爱人民、爱人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爱,其次表现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有了对事业的爱,就有了无穷的工作动力,就不会觉得教师工作的清苦.我曾听学生说:“我们发现老师是起得最早而睡得最晚的群体.”可见教师工作的繁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竞争机制,分配体制的不健全,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教师收入明显偏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教师连最基本的工资也难以保证.于是,有的教师就不热心本职工作弥补尽心尽责,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创收或第二职业上,有的甚至以职谋私.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一种“知足常乐安于清贫”的心态.看者广大的农民家庭中,有一些家庭连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成问题,相比之下,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教师就应知足.有些教师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当工资被拖欠数月之久时,虽然嘴里发牢骚说:“真不想再管学生”,但事后仍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却答道:“良心使然,我们不能为了钱而毁掉一代人.”这样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这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他们想到的不是一己私利,而是为人,为师之道.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仍能保持为师者的高风亮节.

我们的学校不是培养少数人的摇篮,教育要面向全体学校,要为全面育人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奉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人的智力,品质,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世上本不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不能苛求他人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好学生的培养,更加加强对“差生”的鼓励和关爱.身处困难和逆流中的人们,最渴求的是理解,最期盼的是鼓励,最需要的是援手,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无异于见死不救;冷嘲热讽,幸灾乐祸,无异于落井下石.这都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利于他们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就会形成敌视,自卑,报复心理.对待差生,我们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讲究诚信.言而无信,行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教师应做讲究诚信的楷模.事事讲信用,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个具备这样品质的教师,往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意见,尊重他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建立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更是绝对平等的.教师对待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动辄对学生进行斥责,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是与诚信背道而驰的.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创新教育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也充分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基于教育工作者的民族使命感,共产党人的民族责任感。我从事的教育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求真务实,高瞻远瞩,始终以“人民满意”为办学的终极目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实干、创新的活动特色。

任何改革都应该有其需要和基础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一样。由于后工业时代的客观来临,一种称之为“后现代教育”的教育模式也随之出现了。由于后现代工业社会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为基本特征。注定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以这些客观存在的需要为改革的哲学基础。

课程目标在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再以单纯培养学生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主张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2012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分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划一的教育教学制度,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课程改革目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项艰巨的战略性任务。因此,创新教育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随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引发了“知识爆炸”。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将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但是,科学的高度分化虽是科学进步的表现,但也造成了对客观世界有机整体的割裂。事实上,各门学科本来就属于同一个整体。科学的综合化、整体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时代呼唤这人才。综合型人才决定了现代教育必然是综合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综合课程设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课程设置。

崭新的思想性 很强的操作性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2012—2013下学期,在忙忙碌碌中,寻求一片安静的空间去读书。按照自己的计划,将2013年的《人民教育》通读了一遍,说是通读,只不过是有选择的将自己平时关注的文章再仔细地咂摸一遍,有些文章就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尽管如此,仍旧感觉阅读的收获很大。

作为一份权威性、引导性都非常强的面向基础教育的杂志,真的很喜欢《人民教育》,她有政策指导,有典型经验,更有教育理念的引领。她的这种引领,既蕴含着崭新的思想、观念,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她有理想的追求,又没有陷入“理想主义”。毫不讳言,读《人民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丰盈了我的心灵,也让我对教育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以前,总觉得她离我们很远。这一年来,总是在热切的盼望中捧读《人民教育》,所以能真切地感到她离我们很近。在她的首页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的文字“一本注重思想含量的杂志”,与其他地方教育类期刊相比,《人民教育》确实给人一种庄严,端方,坚硬,冷峻之感,也许是“人民”一词过于神圣和强大吧!待我们真正走近她,就会发现其真正水灵的另一面——在“教学大观”“思想前沿”、“热点与争鸣”等栏目中,你会从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共鸣或困惑;“对话名师”推出的一位位教育前辈,他们在教育之路上的追寻和探索让我们倍加尊敬;“教学研究”一个个新课程教学案例的呈现,让我们感性地陶醉于课堂描述的情境中;“名校巡礼”让我们置身于各具特色的全国名校,感受其独特的教育魅力; “专家观点”让我们跟随李希贵、柳袁照等专家型校长一同思考教育""丰富的栏目,前瞻的思想,这本历史悠久的杂志承载了中国教育太多的期望,每每捧读,心中都是充满敬意,同时我们自然会感到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最近的阅读中,尤为关注的是李希贵校长的学校管理沉思录,作为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他将自己教育生涯中的积淀下来的经验、思考述诸笔端,每一个问题均指向当前基础教育的脉门,在抛出问题之后,他都能用生动鲜活的例子,进行解说诠释,让读者在共鸣中接纳他的观点。“教师的业绩在哪里?”“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每一个观点都让我们警醒,每一个案例都让我们振奋,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看到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状态,同时我们也努力地审视自己的工作,寻找我们的差距,探求工作新的生长点。

如果有时间,你也读读《人民教育》吧!她会给你很多的点拨,让你有很多的收获,我们一起用这收获的种子,去播撒美丽的春天!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一代一代的永续发展。

由此看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要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国家建设者,在这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以改革求发展的今天,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能否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人才成为关键。因而教育被置于改革的风口浪尖,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燎原星火,在神州大地迅猛发展,教育正经受前所未有的锤炼。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现在的教育在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是很有差距的。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在人民心中也是印象欠佳的。近年来的行风评议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现状的严峻。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实现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的伟大目标,是我们每位党员教师应思考的现实问题,应主动承担的责任。

作为承担基础教育改革任务的小学来说,更应该在保先活动强劲精神力量的推动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扬党性,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祖国培养符合21世纪国家建设要求的国际竞争者,贡献自己不可替代的力量。

第四篇:《《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所收入的文章,以评论和教学随笔为主,见证着教师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读了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不只是阅读和接受别人的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断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以水为师读后感}.

读了此书我也深深的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把自己塑造好了,才有资本去改造教育 。

师道,实乃“学”之道。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本位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无非是向我们厘清一个事实,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师道》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就是站在“学”的立场上来阐述为师之道的,如《我们的“维生主义”》、《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等文,这些文章不仅对“以生为本”进行了科学诠释,并辨析了操作的误区。《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是基于对“教”中心的课堂反思而碰撞出来的智慧花火。这个“学道”,不仅仅包括如何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还包括如何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做课堂上的一名学生,做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师道,亦是;变”之道。林金炎的《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改变了,你才有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以水为师读后感 水孩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