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自私的占有 独家占有

话题作文 zuowen 3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做人不能太自私》

做人不能太自私

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这就是自私。

世界上一点都不自私的人大概没有,自私得透顶的人还真不少见。自私是有轻重之分的,一般程度的自私,只要是在情理之中,大概是可以理解的。譬如对待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会在乎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疼爱多一点,而对别人的孩子,大约就不会表现得那么爱之深而疼之切了。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好啊!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人难免不自私,但太过自私,就是唯利是图,继而就会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甚至失去了人性。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唯恐自己吃亏,处处不忘占人家的便宜,还以为自己聪明得很。

世上的事,有时是无所谓聪明,无所谓愚笨的。自私的人不可谓不聪明,但自私到了极点,就是愚笨。人们大多不喜欢自私的人,久而久之,自私的人便会没有朋友,他老是想占便宜,也许到头来不是得到了,而是失去了。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老想占有却不想付出的人,到头来还是吃亏了。他吃亏就吃亏在因小失大,吃亏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向他伸出援手。

对老实人来说,吃亏不一定是损失,多一点付出也没什么大不了。曾有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乡村中有四个孩童在池塘边玩耍,不料通通掉进了水里,刚好其中一个孩童的父亲知道了。他想救自己的孩子要紧,别人的孩子死活与他无关。于是,他不紧不慢,先捞起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待到捞起来是别人的孩子,再匆匆地去捞自己的孩子时,却已错过了最佳的营救时间,捞起来的两具软绵绵的小尸体是他的双胞胎儿子。

只想救自己的孩子,到底还是救不到。是自私,使这位父亲丧失了一对儿子。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必这位父亲将永远品尝到自私的苦果了。自私呵,真是百无一利。

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称,这把称会度量人心。做人不能斤斤计较,有些事情是要先失而后得的。老是想得而怕失的人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人是感情动物,老想占便宜的人结果什么也不会占到,因为他精明,并不意味着别人愚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相反,那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宁愿吃一点亏的人,到头来是得了,而不是失了。世事有时就是那么怪,绝不会让人真正占到便宜。

做人不能太自私。从不乐意让别人分享他的香甜的人,人们也不会愿意分担他的痛苦。一个人不自私,甚至有点牺牲精神,有好事时,人们就会想到他,乐意让他得到好处。相反,一个太自私的人,是不会容易得到他人的垂青的。

为人处事,是要先人后己,还是先己后人?先人后己者,人会拥之;先己后人者,人必弃之。身为人民公仆者,必先为人们谋利益,若只是为了中饱私囊,最终必将众叛亲离,到底还是把吞下去的吐了出来,并落个人民的蛀虫的骂名,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聪明反被聪明误。

无私者无畏,凡事如果从公正出发,就会光明磊落,义正词严。如果私字当头,站不正也立

不稳,就会底气不足,摇摇欲坠。自私的人,如果能够暗暗知道自己的自私,也许就不至于太嚣张,问题是他不会承认的,这样的结果,也只能是一步一步地跌入自己制造的深渊。 自私的人总是暗暗地叹赏自己的聪明,还以为别人愚笨得很,让他占了便宜还不知道。殊不知,自私到头是愚笨。其实,活得累的,常常是那些自私得很的人,他无时不算计,无处不贪婪,他的一生,大概也只能为蝇头小利而奔忙了。

人的一生不会太长,不会太长的一生只能去计算,却不能用来算计。无论是谁,若想在有限的一生里过得无憾一些,就要无私一些。无私,能使这社会少了一份争夺而多了一份和谐;无私,能使人们多了一份谦让而少了一丝仇恨;无私,能使这世界多了一份美好而少了一份丑恶……无私,也许只对他人有益却不一定对自己有好处,但它能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平和与纯净而不是忐忑不安。而这,正是每个人一生所孜孜以求的理想。难道,这不正是无私的人所获得的回报么?难道,这不正是无私的人所拥有的富有人生么?你,也值得拥有!

第二篇:《浅谈人性自私》

浅谈人性 “自私”

一、人性自私与否的争论有着浓厚的社会关怀意义

谈到“自私”,自古那些谋财害命的大奸大恶之徒总习惯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来为自己开脱其恶行,仿佛在向善良的人们宣示自己的行为有理有据。

关于人性的自私与否的论战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展开,无论是东方春秋战国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但终无定论。

近代马恩哲学的兴起对于“人性自私与否” ,在欧洲内部展开了论战。

“人性的非自私”对于论证马恩自己政治学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人性是自私的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

人性自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理论,是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他们称为“无赖原则”。假定人人都是无赖,作为管理社会的前提。

而马恩观点是“人性是非自私”的,其自私观念的形成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关系引起的。 他们认为人性的本质不是个人的固定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结此两方的观点,其实并未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两方对于“自私”的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前者立足的是一个客观现实,即人类不可能超脱出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只能承认现状—人类至少在现在的时代是自私的,未来不可定论,因此只能在该时代背景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公权力才有了介入私人的依据;后者则立足在人性是非自私的高起点,以此给与现在的人类于勇气和超熟的视野,寄希望于指引人类导向美好的目标。

无论是前者和后者的理论,事实上他们的目的是一样—为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指出明路。我本人较赞同前者脚踏实地的方式前进,而后者则像空中楼阁,纵然理想美丽但始终存在变数。

引用马恩哲学的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看当今世界“资本主义 一统天下”局面,马克思主义因为其理论的缺陷已经一蹶不正,其光辉时代已经远去。正是印证了马恩自己的哲学,人始终是该时代背景的人,该社会关系的人,该社会意识的人,该时代的人去预言或论证未来时代的结果,其预言和论证的正确性自然要大打折扣。

马恩死后有些事情是他们生前想不到的,在他们的理论特别是“资本论”的刺激下资本主义较之早期资本主义发生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福利的完善、公司制度的产生、股份制的产生、资本主义文化的变化等等仿佛预示着世界的发展并未向马恩预言的那样发展。

二、如何给自私作定义是关键

下面言归正传,在讨论人性自私与否之前必须给“自私”二字下个名副其实的定义。定义是论证的关键,如果定义不妥我想再精彩的论证皆徒然。 对于自私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自己的利益”。该定义不可否认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而非社会主流意识所默认的定义。 举一个简单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如果一个饿得快死的乞丐向某一户丰衣足食的人家要饭吃,而那户人家见死不救。请问那户人家是否是自私到了极点了?

答案是不言而谕了,如果那户人家自己也吃不饱饭那可以用 “ 自保”来解释,外人也能理解,虽然像该例子中这样极端自私的人已经很少,因为现在的人大可不必为一碗饭背上骂名。但 以饭 就是利益引申开来,请问当下有多少自私自利的富人宁肯自己

1

穷奢极欲也不愿多为工人涨上几块钱的工资或是向希望工程捐上点钱。

但如果以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来解释:这个富人算不上自私,因为富人和乞丐俩人并未有利益纠葛,只是贫水相逢而已。对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我认为是一种类似“侵权”的一种行为。不顾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肯定得伴随着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而他人的利益本身是其应该顾及到的。如果各得其所、自食其力,他人又凭什么说三道四的!

因此自私的定义更倾向于:极度地保全和实现自己,在道义上本应帮助他人却而不肯作出牺牲,这种牺牲可以是利益也可以是非利益的东西。这样一个定义相当模糊,因为人民心中都各有把尺,在衡量某一事情时会有出入,少数人可能会大不同。但强者应该适当扶持弱者。或者说的感情化些,就是生活过得好点的应该给与生活过得有困难的人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既是道义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三、自私与自保只有一线之差,往往会难以区分

保全自己是使自己生存的需要,实现自己是发展自己的需要。社会上说的“保全”包括了上述两层含义。因为在一定程度来说,发展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自私和自保的界限由谁来定呢?那只能是一种模糊的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并不见得就是真理。

自我保全和自我实现有多种方式。疯狂的聚敛财富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方式,在保持道义的情况下慢慢聚集财富也是一种方式。极端自私的人往往会采用前者的方式,而采取后者的方式,也并不能说明他不自私,只是采取了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来实现自我。

关键是看是否“过度”。而掌握这个“度”的人则是公众。如果过度保全和实现自己的方式和行为踏入了大众的心理承受极限,那么人们就会骂他自私自利。如果没有踏入,大众也懒得来说三道四的!

再举个例子,如比尔.盖茨。盖茨几百亿的捐款确实是源于其个人品质,但事实上也算他对社会的回报。在挣取社会的钱财时他会拿出一部分作为一种回报,这是一种很好的实现自我的方式,因此他名利双收。因此公众都认为盖茨不算是个自私的人,还是有博爱精神的。但微软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高价卖出软件却又不能不说是一种疯狂聚敛财富的行为。无论如何微软是盖茨创立的盖茨是总裁,他们脱不了关系。但人们不会去骂盖茨是自私自利,因为这种商业竞争和致富的规则已被人们认同和理解了。但如果盖茨在苏联,那么他就会被彻底打倒,人们可能会骂他资本主义的吸血鬼云云,除非他把所有的财产分给他们。

这个“度”,也可以说是大众心理的一把尺子。他有三个特点,第一、他具有不确定性;第二、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第三、其自然法的精神—正义和公正是不会变的。

因此愚人在这里硬是要划出条界限显然是徒劳的,而只能给大家一个模糊的答案 。

四、自保和自私从历史角度来说,甚至可以看作为一个共同体

上文已说明自保和自私往往难以区分,而实际上并不必要硬给以一个标准的定义。因为自私本身就是一个标准,是人们在自然法精神的指引下对善与恶,美与丑的情感反应和共鸣。

自保和自私从历史角度来说,甚至可以看作为一个共同体—-自我保全和自我实现。 而自私者则是在自我保全和自我实现时才采取了一种有违当时道义的方式,但他的目的仍旧是自我保全和自我实现。 像上文我所举的一个极端例子一样,那富人见死不救也不想牺牲掉自己的一碗饭,这是为何?不可否认那人人格确实有障碍,但这样一个人格有障碍的人他也要将这碗饭留给自己的将来所用。

2

马恩哲学硬是将自保和自私剥离开来,显然是有他的政治意图的。但事实上他们所作的皆徒然。因为自私与否(马恩哲学所认为的自私)并非是论证其共产主义的关键所在,其关键所在是—-人们都为“保全和实现自我”着想,这才是第一位的(历史角度的自私定义)。

尽管古往今来不乏为国献身和为自己所爱所亲的人牺牲的事例。但和“保全和实现自我着想,这才是第一位的”并不矛盾。每个人首先为自己着想 是 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每个人除了利益观也有各自的价值观,这种价值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崇高的道德。因此每个人实现和成就自我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是舍生取义,就是为国捐躯、就是为爱献身,但要知道他取得是谁的义?为的是谁的国?为的是谁的爱?都是自己的义、自己的国、自己的爱。因此他们最终选择了他们存在的价值,放弃了他们的生命。

五、 人们“保全和实现自我是第一位的”心理与生俱来

“保全和实现自我这是第一位的”这种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大众所谓的心里的那点“私心”。我把他看作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在高等动物上也存在,如猩猩群体内因地位高低分配食物存在多寡。

为何与生俱来?因为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马恩哲学通过对原始部落的研究得出他们只有为公之心显然是错误的。一个集体他首先要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谈何集体?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也从来没有实现彻底的“平均”。也是奉行“强者多劳,多劳者多食”这一规则。而私有制的产生并非当时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则为这种“私心”的社会化和制度化提供了土壤。

所谓事物的发展必然有其因果,若人类本性中从来未有过这种私心,试问它怎么说有就有了呢?要 知道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顶多只是个外因而已阿,内因才是原动力。这岂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悖论?!

而“私心”即可以存在于个人也可以存在于一个排他性的集体,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个人。原始人类乃至高等动物甚至是低级动物聚群存在的原因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不同的是人类的拥有高等智力,他不像低级动物因为存在了而存在,他能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因此每个人不得不考虑到集体的利益,为维持集体的存在让出个人利益。

试问即使是原始人类,又有哪一个不像吃的更多些穿的更暖些?难道他们就不曾想过将所有事物占为己有?也只是想想而已!如果其他人包括他的亲人都饿死了,他一个人也没法活,再说他还得面对集体的制裁!为何有集体的制裁,如果人人奉公,试问还要制裁作何?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人类早期可能是重合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个人利益。随着集体存在的能力的加强,个人利益才有了从集体利益挣脱出来的可能。

六、马恩主义的乌托邦悲剧—-共产主义

对于马恩两位伟人是值得人们敬仰的,但不值得人们去崇拜。正像他们所说的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他们也有。《资本论》一书的历史功绩和经济学价值是伟大和宝贵!

马克思看到的资本主义只是早期的资本主义,只是西欧的资本主义。他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深受资本家的压榨。为了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他如同一个天外来客一般审视了整个人类的文化包括原始人的生活方式,而从试图探寻建立“天下为公” 的社会的方法。

所谓棋差一着、满盘皆输。马克思不是古人类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一位完人!他可曾想到他死后,他的理论—共产主义却成为了野心家的工具,他的理论被被他们随意扭曲,成为了奴役人民的工具。在所谓的“公”的大帽子下,个人利益却被践

3

踏、被抹杀。

共产主义试图建立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如同宇宙的黑洞,深邃而不可测。在时代的条件的限制下,物质始终是有限的,欲望却是无限的。人性的“自私”让个人都希望占有更多地社会资源来发展自己,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刚分开的那一个似乎就注定永远都不会有重合的那一天,善良的人们阿,“平均”似乎将永远不可能!

七、结论:

人类欠缺的不是欲望,而是实现其无穷欲望的工具和途径;人类关心的不应该是人类是否自私,而是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和谐的方式;人类欠缺的不是理想社会的梦想,而是实现其理想的智慧。

4

第三篇:《自私心理论文》

摘要:

所谓自私,就是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行为。在集体环境中,我们要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以此感染幼儿,影响幼儿,帮助幼儿消除自私心理,从小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心态健康,对社会有用的新时代人!

关键词:自私心理、合作意识、分享、家庭环境。

消除自私心理,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工作单位:郑州市金水区黄委会幼儿园:姓 名:谢 艳 艳

消除自私心理,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所谓的自私,就是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行为。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他们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当幼儿有了这种心理之后,其后果是什么呢?——利己、说谎,甚至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幼儿的暴力倾向,自我封闭等等。当具有这种心理和行为的幼儿长大成人以后,那么可想而知,对己、对社会将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因此,在幼儿期,对幼儿出现的自私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幼儿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

1、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幼儿,他集家人的爱于一身,家中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耍脾气闹情绪,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发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服从幼儿,这就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再加上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幼儿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2、幼儿的年龄特征。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的。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3、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幼儿好模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自私心理的产生,与成人的自私言行有关,成人自私的言行造成了幼儿自私的心理取向。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幼儿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幼儿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此为乐事,认为幼儿“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这些,都会助长幼儿的自私心理

4、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行为。

社会愈进步,物质生活愈丰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助长了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

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而哭闹时,成人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二、了解“自私行为”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

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幼儿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例如:婴儿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自我意识在幼儿心中开始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自私的占有 独家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