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和方言有关文章 潍坊方言文章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语言与方言关系》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 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

全部集中在Krashen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那么,我们就先从Krashen的理论谈起。

可以说,Krashen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习得”与“学习”之上。Krashen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如同第一语言掌握的过程。当习得发生时,习得者不一定总能意识到这个过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掌握有意识的知识,是“知道这种语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并没有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习,而没有习得。由此可见,Krashen自己的主张是“习得”加“学习”。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认为,仅靠学习不能使得学习者达到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习得”,而不存在“学得”。换句话说,按照他的观点,仅靠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没有听与读的语言实践过程,人们无法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因为按照他的观点,仅依靠“学”,是学不“得”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可以置换的。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父”美誉的Ellis,就曾明确地在关于语言习得的专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语言习得的概念等同于语言学习(learning)。

至此,我希望说明的问题是: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对国外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来说,是不加以区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论,才会特别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国际上有关研究文章中提到“语言习得”这个用语时,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本文所指的语言习得正是指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前面已提到语言包括主体语言或母语,以及客体语言或外语,方言对这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 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人们往往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体现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树立自己语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对于人们学习普通话大致有三大影响: 1、普通话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他们成年后对方言母语的语音知觉就很敏感,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觉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普通话辨音能力受到影响。成熟后的发音器官的活动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定势,有时即

使感知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也难以改变方言母语发音的习惯性定势,普通话语音发出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2、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方言区人往往不熟悉,只能听懂却不能积极地表达出来,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语和句型又不便翻译,只好放弃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词语和句型,以致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以方言为内部语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话的语感,运用普通话交际时,还要经过一个内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由于多了一道翻译的手续,他们理解和表达普通话的敏捷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运用普通话交际时就没有运用方言交际那样流利自如,因而显得有些笨嘴拙舌。 3、心理上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认同心理,学习普通话时,心理上会发生碰撞,暂时不适应时,会对学习普通话产生抵触情绪,对普通话缺乏归附动机。另外,从语言学习心理角度来看,成年人已过了最佳语言学习年龄,学习标准普通话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由于这些潜在的心理障碍,使得很多人只满足于勉强应付低水平交际的地方普通话,不愿意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 ((((二二二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

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 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对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一个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方言能够帮助他们缩短这种文化适应的过程。 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 4、容易对标准外语的学习产生误导 方言可以缓解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缩短其适应过程,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但是,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弊”还是显然易见的,例如刚开始若是跟着方言学会了不标准的发音,那么以后很难改正。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便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认,载承着一方水土风情的方言对这种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三三三、、、、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或是为了利用好的影响,或是克服坏的影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习得语言,加强各际的文化交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对学研习得的影响呢?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以供学者或语言教学者参考: ((((一一一一))))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讲好普通话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

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普通话二方言+声调。其实不然,因为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等诸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区域的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即或是同为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区域,也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是我国语言的特点。因此各方言区的人要讲好普通话,必须了解其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点,然后进行改正,这样才能讲好普通话。 ((((二二二二))))建立一种建立一种建立一种建立一种““““方言方言方言方言++++标准语标准语标准语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 笔者认为,在促使学生选择学习外语的众多因素之中,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学习的根本原因。可从目前我们对语言习得环境的综合利用上来看,重课上学习而轻语言实践习得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是对语言习得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只喜欢跟自己统一语种的人“扎堆”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良好有利的语言习得环境实际上仅限于

课上环境,课外环境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课方言开发和利用,并努力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标准语仅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工具,而真正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的是方言,我们必须重视方言的文化交流作用。 四四四四、、、、结论结论结论结论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将世界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注重依赖语境。 汉文化无疑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留学生在汉语习得或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熟悉他所处的文化语境才能顺利进行交际,否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际障碍。地方文化语境是来华留学生最先直接接触的具体语境,他们在华期间的一切生活和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语境对汉语习得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言是地方文化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加以“扬长避短”。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强跨文化的交际,才不会出现那种仅会讲语言,但不懂文化的现象。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2、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英语教师》,天舟文化出版社 2008年第1期。

3、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3期,四川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和方言有关文章}.

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

朋友们:

语言是人类由蒙昧走向开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沟通的主要媒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受到多么严重的限制。如果说文字是语言的衍生物,那么相对于文字而言,语言则是一种缺乏固定性的沟通媒介。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域、种族等客观因素的交替影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现代人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体系,同一国度的现代人也由于上述原因,逐渐形成了细化的语言派别。其主要特点,即依附于同一种文字(指汉字,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但口头发音略有区别。在习惯上,我们把这种依附于同一种文字,但口头发音略有区别的汉语称为“方言”。

虽然语言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但随着地域交流的频繁和深入,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在一点程度上呈现出萎缩的现象。普通话的作用是便于人们的口头交流,事实证明它也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的现象已经基本成了历史。在普通话推广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今天,只要一个人的口语能力没有太大问题,他(她)在沟通方面就不会有什么困难,普通话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通行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普通话为人们消除了种种沟通障碍的同时,也无形中侵占了方言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方言的萎缩。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转变,人们逐渐由乡村涌向了城市。而相对来说,城市的普通话氛围要比乡村浓烈得多。另外,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70后从小学开始就满嘴的普通话,紧随其后的80后、90后就更不在话下了。虽然由于上一辈的缘故,方言不会在上述三代人手上消失,但在这样一个普通话占据主导地位的语境下,特别是人口大流动的今天,他们的下一代会有多大的几率继承家乡的方言呢?当然,由于人口大幅度流动,方言有可能被用交叉感染的

方式被外地人继承,但这种互补就像美国人背《论语》背得比中国人熟练一样,是一种莫大的反讽。

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方言理应像我们生命中的遗传密码一样,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世世代代传下去。假如这种延续变得刻意了,甚至是仪式化、职业化了,那就证明我们的语境出问题了。它原本最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这就证明它应该永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份不言自明的遗产。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或许能给后代留下各种各样的遗产,但他们最需要其实只是一种纯正的方言,是带着乡土气息的无声召唤。他们凭借着那一声召唤,就可以循着到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包括一些很琐碎,但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方言继续萎缩下去,势必会带动地方文艺的萎缩,以戏曲为代表的地方文艺将越发后继无人。虽然地方文艺的萎缩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但如果没有了方言这个根基,正宗的地方戏曲必然会荡然无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会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假如没有几个90后会说安徽话了,我们难道就用普通话唱黄梅戏吗?

面对这个看似滑稽的问题,我们应该沉默,并且行动起来。

第三篇:《方言中的头》{和方言有关文章}.

天长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主要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天长市位于安徽省的最东面,延伸到江苏省的境内,与扬州市、南京市和盱眙县等江苏城市接壤。所以在语言上有交叉之处,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扬州大学的张其昀先生2009年在《中国语文》第5期上发表了《扬州方言表微标记“头”》这篇文章,探讨了扬州方言中在计量性数量短语后面“头”的性质和意义。随后华中师范大学的尹燕飞发表了《再议扬州方言后的数量短语后的助词“头”》,对张其昀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她认为扬州方言中某些数量短语后的“头”并不仅仅是“表微”作用,也不同意将其称作“标记”的说法,而将这个“头”称为助词。看了两位学者的文章后,我联想到自己方言中数量短语后的“头”,觉得还有探讨之处。因此,想通过结合北大语料库对天长方言中的“头”作一个全面的描写,重点在于揭示其发展轨迹及与扬州方言中数量短语后的“头”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的异同。

一、“头”的词义演变

从《汉语大字典》对“头”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头”有两个读音[thou35]和[thou]。天长方言中“头”也有两个读音[th24]和[th],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说文解字》:头,首也;首,头也。“头”和“首”互训,其本义即为“首”。“头”产生于战国时期,“首”出现的时间要比它早,后来“头”逐渐代替了“首”。“头”本来是用来指人的首部,后来也可以用来指动物的头部,或器物的头。由“头”的本义引申为物体的顶端,如:笔头、山头。天长方言中用“树头”表示树的顶端,主要指树梢的部分如:今天一点风都不得,连树头都不动一下子。“树头”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用例,但意思比天长方言更广泛,指树干以上的部分。如:

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唐·《唐诗·王梵志诗》)

三分春色一分休,始见桃花着树头。(宋·梅尧臣 《和公仪龙图小桃花》) 根据语料库的搜索,现代汉语中的用例比古代汉语少很多,只有31条,如: 不幸中的万幸,是一棵大松树救了这颗星,坠落下来的卫星正好砸在树头上,起到了缓 冲作用,从树上掉下来的卫星又正好落在斜坡上弹起来。(1994年报刊精选)

屋顶和树头刚刚露出水面。(1995年人民日报9月版)

二、方位词+“头”

这里的讨论的方位词除了单纯方位词东、西、南、北、内、外等,还包括广

义上的方位词,即借用名词来合成,如:屋山头、河边头等。方位词+“头”的结构中,“头”一方面表示的是一种相对的范围,如“外头”是相对于里面的位置范围;另一方面可以不翻译,用来修饰前面的方位词,如“河边头”即“河边”的意思。

三、“头”+数量短语

“头”+数量短语的结构中,“头”的意思可以表示“第一次、第一”,如“头一天”即“第一天的意思;还可以表示“前、前面的”,如“头三年”即表示前三年。下面请看具体的用例:

我头一回到你家的时候,你家还是个小平房呢,这次来都变成个大楼房了。 这里的“头一回”即“第一回”。 你头一个手机是什么牌子的啊?

“头一个”即“第一个”。

我又不是头一天在这个厂里上班,你还想骗我啊?

“头一天”即“第一天”。

这些例子中,有的数量短语后面还可以加后缀“子”,可以说“头一回子”、“头一天子”、“头一年子”等等。但是如果数量短语后面是名词短语,就不能加“子”了。如“头一个手机”我们不能说成“头一个子手机”,“头一件大衣”我们不能说成“头一件子大衣”。因为如果“头+数量短语”有自己所修饰的对象,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紧密的,实际上“头”修饰的就不仅仅是后面的数量短语,而修饰的是数量短语及其修饰的对象。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在中间加“子”来割裂它们。

“头+数量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就有用例,如:

贾明叫道:“蒋五叔,你不知道我好玩笑吗?拍门是我,头一回你出来,我就向这儿跑,你没追,第二回你才追我。(清·张杰鑫《三侠剑》)

“头一回”和“第二回”相对而言,可见这里的“头一回”即“第一回”。 这里看的人又是哄然一响。我生平的耳朵里,倒是头一回听见。(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四、数量短语+“头”,

{和方言有关文章}.

前面提到了张其昀和尹燕飞两位学者都对扬州方言中的“数量短语+头”进行过研究,且二人的观点也存在分歧之处。张其昀认为若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某计量性数量短语表示的数量微小,就可以在数量短语后面加上一个“头”。因此他把数量短语后的“头”称为表微标记,并且认为其是短语的外加成分。尹燕飞不赞成其把扬州方言中数量短语后的“头”称为“标记”,并且认为某些数量短语后的“头”并不仅仅具有“表微”作用。她把扬州方言后的“头”称为助词,进一步论证了助词“头”的语法意义和语义功能。在阅读了二位学者的文

章后,我发现天长方言中也有很多“数量短语+头”的用法,与扬州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天长方言“数量短语+头”的结构中,“头”所表达的意义。请看例句:

这件事情你找我就对了,我一天头就给你办好了。

我家离这不远,我就不坐车子了,一脚头就到了。

喝中药别怕苦,你看就这么点个,一嘴头就喝了。

这三个例句中,;头”修饰的是它前面的数量短语,这和表示后缀的;头”有着明显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和方言有关文章 潍坊方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