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佛是怎么看待感情 佛怎样看待地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理智与感情—净空法师开示

1 待人接物,用理智而不用感情,这叫观照;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

2 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3 佛法里面所讲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

4 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迷了;理智里头不迷,理智里头没有贪心。

5 不动感情,无憎无爱,能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

6 佛法是把情转变成智慧。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情,是愚痴的智慧。 7 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感情觉悟了就是智慧。

8 一念觉,超越六道轮回;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堕落三途,这个利害得失太大了。

9 佛在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

10 悟了,烦恼的感情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变成烦恼、变成感情。 11 为什么佛经里面不讲爱而讲慈悲?这里头有一点差别。爱是从情生的,这里头带着感情,染污;慈悲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不染污。

12 清净的爱就叫慈悲,不清净的慈悲就叫爱。慈悲跟爱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迷心,一个是觉心。

13 觉悟的心起作用,我们叫它做“慈悲”;迷心起作用,就叫它做“爱情”。“爱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

14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怎么回事情?慈悲方便要没有理性,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

15 慈悲心,跟容忍、方便法,都要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础上,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16 现在人多半感情冲动,换句话说,头脑不够冷静;头脑冷静,那就是理智;用理智才能真正判断正邪、是非、真妄。

17 用感情观察外面境界,会起“爱见”,就是生烦恼。“爱见”,包括了爱

与不爱。爱的你就要贪得,不爱的你就要它远离,这都叫做“爱见”。

18 “爱见”里面,顺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嗔恚心,这都是增长无明烦恼,

19 感情冲动的人,的确是不辨是非,不晓得好歹;那就没法子,佛也没法子教他!他不知道好歹,一切都顺着情欲,那怎么得了!

20 佛,是顺理智;理智是觉,感情是迷。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

21 佛菩萨用理智不用感情,凡夫用感情不用理智。

22 真心是智慧、真心是不动!唯有不动才有智慧;心一动,就叫无明,智慧就没有了。

23 佛看十法界,一切平等,决不动感情。

24 世间人的情,是从迷妄里面生的,那种情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会变,当然就不是真的。

25 唯有从理智生出来的,那是真的,永远不变,这就是真情。天天读经,跟佛菩萨往来,是跟“永恒不变”往来。

26 若起爱憎,即有苦乐;乐受,生贪爱;苦受,生厌离。

27 对自己、对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留恋;心中对人事物,还有丝毫牵挂,是迷。

28 对学佛的人来说,妨碍最大的是情执;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

29 我们现在讲理智、感情,你与理智相应就不迷,与感情相应就迷,就这么回事情。

30 理智是不生不灭,感情就是生灭,阿赖耶识就是这么一个情形。

31 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以理智来处事,没有恐怖,没有畏惧。

32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没有不坏事情的,所以一定要理智。

33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转变成理智,这是修行里面最重要的。

34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常常有法喜,修得心里很欢喜!可是你要明了,如果这个境界是从感情当中所动的,这不是真法喜。

35 真正的法喜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真正的法喜,是从清净心生的。

36 “法喜充满”,绝不失清净心。心中有“法喜”,身心依然是清净的,这与世间所讲的“欢喜”不一样。

37 世间那个“欢喜”是烦恼。你看七情五欲,“七情”头一个就是“喜”,“喜”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

38 诸位要特别留意,不要把“烦恼”当作“法喜”,那就坏了! 39 佛在经上叫我们“依智不依识”。

40 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佛叫我们: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智慧不要依情识。

41 佛菩萨的行持是理性的,凡夫的行持是感情的。感情才有烦恼、苦难;理性就没有烦恼。

42 理性所显露的,不是烦恼,也不是痛苦;理性所显露的是智慧,无量的智慧。

43 学佛的人一定要理智,不要轻易动感情,感情的选择往往会错误。 44 有些人看到师父的相貌很端庄,很喜欢他,就跟他学了。这就完了,你是情感跟他学,不是理性的!

45 佛教诫我们:要理智,不要动感情;你要把情识转变成理智,修行功夫才能达到。

46 依感情,生死一边的事,是轮回。

47 依理智,才能了生死、超越轮回。

48 待人接物,要有理性,不要重感情!

第二篇:《佛弟子对待夫妻感情》

佛弟子对待夫妻感情

做丈夫的人不可把妻当作寄生虫看待,以为她不能独立生活,是依靠我吃饭的。要知道治理家政,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内顾之忧了。假使男子要兼顾家务,那么,他在社会服务方面就难得到满意的成效。所以治家也就是服务社会。直接为丈夫,间接为社会为国家而服务哩,做丈夫的应该明白家庭服务要比社会服务痛苦得多。做妻的在家庭做事,琐屑而又费力,日日为着饮食衣服操心,孩子们还要啼哭叫号,搅得她神经发胀,这是何等辛苦的工作啊。做丈夫的要时时想到对方的苦处,对方的好处,时时想到自己有什么对不起她的地方,这样想念,自然夫妻间的一切纠纷就可以减少了。妻倘没有信佛,必须劝她信佛。妻信了佛可以使她的贪瞋嫉妒的脾气,化为宽宏柔和慈淑,能够使你的家成为幸福的家庭。佛训诲女弟子:“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女人能够遵从佛教,真是做丈夫的福气啊!

有一类的丈夫,或是鄙弃妻的出身贫贱,或是嫌妻的容貌丑陋,或是憎妻的性情愚笨。于是她稍不如他的意,他就同她不和,他既不以和待她,她也自然不以和待他了。他们并不曾想到:许多富贵人家出身的妇女,习惯了娇与傲的性情,常会欺负丈夫,看不起丈夫,反不如贫贱人家的女子,肯代丈夫辛勤劳苦呢。至于容貌的丑陋,实在不该加以厌嫌,要晓得美有体态的美,和品性的美;而品性美更为重要。往往有美貌的妇人,不能得夫婿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她的体态虽美而性情并不使人可爱,而且美色日久看惯了,也不过如此。时日久了,所引起的美的观念也越久越淡。譬如美食,天天吃,吃惯了,并不觉得这是美味了。只有情是最重要的。情是愈久愈深的。佛所称许的女人的端正美丽是着重在“心行”的,换句话说,就是着重情爱的,而不是色爱的。妇女倘只有美好的容貌,而“心行”不端正的,那是不足取的。

如果嫌她愚笨呢,我就得请问他,究竟要怎样聪敏的女人啊,因为聪明是没有止境的。只要她能守贞操,能节俭,能洒扫,没有搓麻将,吸香烟,喜游荡等恶习,就是够得上做标准的妻室了。既然双方做了夫妻,应该要体贴她,要怜悯她。聪明与愚笨,这是各人夙业的不同,正应该耐心地教导她才是呢。

对于这一般丈夫,除了请他们接受上面的劝告外,还须请他们严格地呵责自己,为什么在当初不慎重择偶,精细考虑呢?

我佛在《善生经》里,定下待妻的五条规律。佛说:“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亵。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这五条待妻规律的涵义,我把它演述在下面——

相待以礼

女人最欢喜丈夫对她温存体贴,如当她休息或疾病的时候,你得细心地去照应她,使她感觉到家庭生活的甜蜜。粗暴慢忽的丈夫是被每一个女人所厌恶的。

女人也最爱丈夫对她表示感谢。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如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你。”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话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无限的快慰哩。

欢喜丈夫称赞她的美丽,也是每一个女人都如此的。做丈夫的要把妻优美的地方,如眼、耳、鼻、齿和姿态等,碰到机会,就加以称赞。女人受到丈夫的赞美,就会格外感到快乐。 女人欢喜她的丈夫当着别人面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不仅心里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她最讨厌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她的短处;或是指摘她的错处,使她面子上难堪。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可千万不要被父母儿女或邻居和其他的人听见。

妻有意见,不管是对的,或是不对的,应当虚心听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尊重对方的意见,一定可以引起对方愉悦的感情;而且凡事多一个人讨论,就多一些参考的资料,而得到圆满的结论,俗语所谓:“三个皮鞋匠,可抵一个诸葛亮”。

威严不亵

所谓威严不亵,并不是叫你板起一副呆板的面孔,摆起丈夫的架子。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自爱,不亵是不可轻慢。待妻的举止应该庄重雍穆,不可学轻薄子的轻慢的举动。对于性生活要有节制,要自爱而不可断丧宝贵的健康。纵欲是最可畏,应该“严”与防范的。佛说:“节己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这是威严不亵的解释。

衣食随时

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爱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价值昂贵的,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里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要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实在是世上唯一的爱人了。

庄严以时

这庄严以时就是要给她的服装,装饰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的心理,谁都是有的。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她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异,那非独流于奢侈,而且也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整一身的容仪,保自己的品位,在选择和制作的时候,应该要顾到这两点的。 委付家内

妇女为家庭服务,也可说就是为社会服务。丈夫在外面为社会国家服务,妻能够把家务处理得整整有条,使丈夫无内顾之忧,专心致志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提高其服务的效率;那么,妻虽不是直接为社会国家服务,实在间接的为社会、为国家尽了她们最大的责任;对于社会国家可说是和丈夫分工合作。

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须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椿椿亲自去监察管理。男人家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无地自容而感到没趣的。所以即使妻处理事务有失当之处,也要“言色相和”,要“忍受”,使她有自新之路。 对于妻个人的费用须有相当的供给,穷奢极侈固属不可,而鄙吝苛刻却也不可。

对于家常日用的支出,应该给与妻以合理的信任,自由支配的权力。只要能夸奖她,勉励她,说她有处理经济的手腕,会料理家计,那就比查她的日用账更来得有效。她一定会替你节省多余的钱,而决不致浪费的了。

第三篇:《一个佛对爱情的理解的故事》

一个佛对爱情的理解的故事深夜,寺里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人:圣明的佛,我是一个已婚之人,我现在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该 怎么办。 佛: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吗? 人:是的。 佛:你离婚,然后娶她。 人:可是我现在的爱人温柔,善良,贤惠,我这样做是否有一点残忍,有一点不道德。 佛:在婚姻中没有爱才是残忍和不道德的,你现在爱上了别人已不爱她了,你这样做是 正确的。 人:可是我爱人很爱我,真的很爱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与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她应该是很痛苦的又怎么会是幸福的呢? 佛: 在婚姻里她还拥有她对你的爱, 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对她的爱, 因为你爱上了别人, 正谓拥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应该是她失去了我,她应该才是痛苦的。 佛:你错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爱的一个具体,当你这个具体不存在的时候,她的真爱 会延续到另一个具体, 因为她在婚姻中的真爱从没有失去过。 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是痛 苦的。 人:她说过今生只爱我一个,她不会爱上别人的。 佛:这样的话你也说过吗?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不知道,好像都是一样的亮。 佛: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 女人何止千百万万,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你 为什么又能确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哪根最亮。 人: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 佛: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 佛:其实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所谓爱由心生,当你 感觉你爱她时, 你用心去看就觉的它最亮, 当你把它放回原处, 你却找不到最亮的一点感觉, 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人:哦,我懂了,你并不是要我与我的爱人离婚,你是在点化我。 佛:看破不说破,你去吧。 人:我现在真的知道我爱的是谁了,她就是我现在的爱人。 佛:阿 弥 陀 佛,阿 弥 陀 佛。生命是场注定的圆舞,而轮回是时间的游戏。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

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就让我来了却这尘世间的是非恩怨, 尘归尘,土归土吧!

第四篇:《佛门如何看待人间情爱》

佛门如何看待人间情爱 —— 星云大师 佛门如何看待人间情爱 —— 星云大师

一般人对于这个问题,总觉得很好奇;因为,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或男男之间的情爱才叫做爱情,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

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等;还有人喜欢动物,养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从何处而来的?”佛经里面便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有时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佛是怎么看待感情}.

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希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可是,爱,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怀,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个层次来跟各位讲人间的情爱。

一.人间凡夫的情爱

所谓凡夫的情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种:

(一)爱的对象不对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凭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使君有妇、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也应该当浅则浅,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的结果。

(二)爱的观念不对

有的人以为家财万贯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分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拿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像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论婚嫁;或者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三)爱的方法不对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有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加以挑剔,眼睛彷佛蒙上了一层阴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事:有一个富翁非常宠爱他那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饭是一勺勺喂着吃的,像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三十岁,这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五十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阳寿是八十岁,而儿子只能活到六十二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的哭起来了:爸爸呀!你只能活到八十岁,那时我才六十岁,还有好几年要活;那时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却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做出正确的抉择。二十几年前,现在在西来寺住

持的慈庄法师决定出家的时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泪一面含着微笑看她完成剃度。为什么她的父母会悲喜交加、又哭又笑呢?晶莹的泪珠之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在当今的佛教界,有很多大学生发心出家,知识青年献身佛教已经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台湾佛教界风气尚且闭塞未开的时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投身到佛教里,的确是很难的。她的父母对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远能承欢自己的膝下,但是他们之间更有道情法爱。做父母的,在微笑与眼泪之间,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其实,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的。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男女青年谈恋爱,已经成了胡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事生非的乱爱,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我们中国,以我从旁观察,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情爱是一场丑剧呢?大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佛是怎么看待感情 佛怎样看待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