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反省了自己,并总结出三点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以上是于自身的规范,但是于父母,与家人的规范我认为可以很好的用“入则孝,出则弟”来解释。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 《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第二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
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第三篇:《弟子规读后感–十二篇》
读弟子规有感
范文一: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
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
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
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
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
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
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
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
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
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
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
更加甜蜜。
范文二: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
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
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
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
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
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
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
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
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
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
“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范文三: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
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
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
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
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
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
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
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
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读弟子规后感}.
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
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
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
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读弟子规后感}.
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
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
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
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
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
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
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
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
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
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读弟子规后感}.
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
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范文四: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
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
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
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
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
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
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
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
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
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
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
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
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范文五: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
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
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
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
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
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
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
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
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读弟子规后感}.
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
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
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
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
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
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
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
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
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
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