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读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有感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

话题作文 zuowen 3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美与丑、善与恶–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与丑 善与恶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展现出的是一幅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画卷。作者运用了美与丑的对照手法,夸张地突出了小说人物不同的特征与个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并贯穿了整部作品。加西莫多外貌无比丑陋,但却心地善良,勇敢、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但内心卑鄙的副主教克洛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西莫多爱上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后就忠贞不渝地爱着她,拼尽自己的全力保护她,最后抱着心爱之人的尸体殉情;而外貌英俊、风度翩翩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不仅抛弃了爱斯梅拉达,和作为贵族小姐的表妹结婚,而且成为带兵搜捕深爱着他的爱斯梅达拉的凶手。

爱斯梅拉达的爱是不幸而可悲的,但更不幸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制度。小说通过爱斯梅拉达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揭露了旧时封建教会的黑暗、专制政权的残暴,深刻地描写了善良的无辜者在这种专制制度下,遭受摧残和迫害的悲剧;谴责了神父、法官、国王的伪善和凶残;同时又赞扬了下层平民的正直善良和反抗精神。

整本小说人物很多,并且性格鲜明且各异。令我最有感触的人物便是卡西莫多。无疑,卡西莫多是一个忠诚的人,他跟着从小收养了他的养父克洛德作恶,就好比说故事开始时克洛德一声令下,卡西莫多便为克洛德打翻了吉普赛人的商铺,去强行抓捕了爱斯梅拉达,给读者与群众们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丑陋而暴躁无知,但事实上他的内心依旧是一个无比单纯的孩子。他对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爱是朴素的,并且同样无比忠诚的,他付出的是无私的关爱,即使爱斯梅拉达至死都深爱着弗比斯这个花花公子。故事最后那两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尸体更是显示出这份爱的至死不渝。

至始至终,卡西莫多都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先天的不足注定了他在那黑暗的社会饱受歧视与偏见,而在最后他杀死了养育了自己十六年对自己有恩的养父,却仍然没有救回自己的爱。虽然卡西莫多一直付出可是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只能眼睁睁看爱斯梅拉达被绞死而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克洛德活活被死亡的深渊吞噬而内心饱受谴责。可是他那美丽的心灵终是被人们看清,被人们正视。

一座教堂一本书,一段故事一份情,《巴黎圣母院》的结局浪漫而凄美,虽然不够圆满,但也确实是最好的结局,似乎留下袅袅余音给予读者最深刻的思考,

走近了那十五世纪的风风雨雨……

2014、9

第二篇:《美与丑,善与恶》

美与丑,善与恶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上派初级中学八(13)班 汪劲草

要说世界上何为美丑,大概没有人可以向我们解释清楚;什么是善与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因为美丑善恶本来就是事物的极端。读了《巴黎圣母院》我对美丑善恶的看法有了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这些也一样。维克多.雨果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好却又丑陋,善良却又凶恶的世界。

女主角爱斯美腊达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少女,而男主角卡西莫多,被人们看作是怪物,是个瞎眼又驼背的敲钟人,甚至是邪恶的化身。他俩简直是两个极端,谁也不会把他俩联系到一起。但是,当她受到种族歧视,心爱的小山羊被杀害,被人栽赃陷害成所谓“杀人犯”时,帮助她越狱的却是卡西莫多。

但卡西莫多并不像人们口中所描述那般无恶不作。他精心照顾她,把她隐藏在圣母院不被士兵发现""在旁人眼中,他一定是不自量力,愚蠢地认为爱斯美腊达会被感动。但是当士兵逮捕她时,他拼了命去保护她时,她终于被打动了。可没想到,最终她还是不幸被杀害,卡西莫多悲伤地抱着她的遗体,坚定地选择了与她一同死去""

有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爱情故事。但我不这么认为,说它是爱情故事只是片面的。他们之间是一种超越了爱情的感情,是世人眼中美与丑的完美结合,善与恶的激烈碰撞。如果这只是爱情,那么这本书就不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雨果要讴歌的是不分美丑的善。爱斯美腊达是善良的,卡西莫多也是善良的,只是在黑暗的社会中,善良的人却总是被人陷害,歧视,这是雨果内心的世界,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爱斯美腊达和卡西莫多的存在;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对穷富的不公平,虚荣的人们对正义的扭曲;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卡西莫多的善意之举;之所以邪恶,是因为善良的人却被杀害""

善恶不停留在表面,也许卡西莫多给不知情的人留下的印象的确好吃懒做,无所事事。但他内心也有爱,他没有虚伪的言辞,他是正义的,只有他肯为爱斯美腊达付出。

这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却折射着整个社会。现实中,也有像他们那样的人物,也会被一些勾心斗角,阳奉阴违的人陷害,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却能够伸张正义,小说里却不能。《巴黎圣母院》是对善的诠释,对心灵的洗礼,它让人们放下了虚荣心和功利心,以一颗质朴的心去理解它。

(指导老师:李祖海)

第三篇:《人间的善与恶 ——读《雾都孤儿》有感》

人间的善与恶

——读《雾都孤儿》有感

《雾都孤儿》这本书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孤儿奥利弗的悲惨身世及遭遇。他凭借着自己善良的天性,结识了许多同他一样善良朴实的人,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已故父亲的遗产,过起了平常人正常的生活。在他四处漂泊的过程中,不仅有好心人与他相伴,也有心地险恶、两面三刀的人不断改变着他的命运。

一个与奥利弗素不相识的书摊老板布朗多先生在他患热症的时候,把他接回家,悉心照料他;当“奥利弗”被迫成为盗贼时,被枪打伤失血过多而昏迷时,那户险些遭到抢劫的人家,仍然相信奥利弗真诚的话语,收留了他,而不是把他作为小偷送到警察局。

虽然好人总是不时伴随着他,但那些坏人却总是改变着他本已经走上正轨的生活。强盗索德斯就是强迫奥利弗去抢劫的那个穷凶极恶的坏人,他杀害了想要帮助奥利弗,曾经也是强盗的安娜姑娘;还有那个老扒手菲根,他培养了一群小偷,靠偷窃为生,他让他的徒弟把本已在布朗多先生那里安家的奥利弗又生生地捉了回来;不过在这些强盗中也有几个弃暗投明的人,查理·波兹,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成为了畜牧业新秀;还有可怜的安娜姑娘,她在奥利弗的感化下,决心帮助奥利弗逃出强盗的魔掌,但计划刚刚开始时,就被菲根发现,让索德斯杀害了。安娜曾经对收留奥利弗的露西姑娘说过一句话“如果像你这样的人多一些,像我这样的人就会少几个”。

这是一句多么普通而又宝贵的话语。的确,像查理·波兹“机灵鬼”这样的小扒手,完全是因为生计困难才去做了小偷,如果社会上有更多

的人关心他们,使他们接受一些基本的教育,给予他们一些基本的帮助和爱心,而不是歧视他们,抓捕他们,流放他们,甚至动不动就要把他们送上绞刑架。正如中国一句古语“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社会给予他们一些机遇,我们相信他们会拿出他们的那些“绝技”来造福他人,同样凭着他们自己的勤劳肯干的精神一定会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在这本书中,之所以那些人会去当强盗,是因为有很多歧视和虐待穷人的冷漠的“上等人”,比如济贫院这个机构,说是济贫,其实是让那些穷人干苦力,每天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碗粥,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能吃上几盎司的面包,这些人得不到社会的关怀,还常常受到别人的白眼,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去当一个扒手。

这就是人间的善与恶,到今天等级分化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但是如今仍有一些孤儿、流浪儿被强迫着去买花、偷东西、做童工,他们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只能像奥利弗那样四处漂泊,按说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很好,但是能像书摊老板那样无私帮助孤儿的人却很少,社会对他们的救助也显得很不彻底。所以说,直到现在善良与邪恶的天平只是稍微倾向了善的那一边,只有我们人人都愿意献出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良才能真正压倒邪恶。

对于孤儿,我们应该多一份关心,少一分歧视,让温暖的阳光照亮他们孤独的心,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正常的一分子;对于那些有过错误、甚至是犯罪的人,社会不应该歧视他们,让他们的身份边缘化,而应该健全法制,建立关怀体制,让他们成为改过自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篇:《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杨星宇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产生的深刻意义。

{读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有感}.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

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而这本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是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第五篇:《美与丑的差距——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经典伴我行

六年二班

王子怡

指导教师:胡明艳

2013.3.5{读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有感}.

美与丑的差距

————经典伴我行

六年二班 王子怡

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辨别美与丑。大多数人都认为长得漂亮就是真正的美,长得难看那就是名副其实的丑。但是看完《巴黎圣母院》我才了解了真正的美与丑。

《巴黎圣母院》正如作者所预言的那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这部小说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一个个人物都是那么独特,具有15世纪巴黎风俗的鲑明色彩。书中的一切可以用“奇异”两个字来概括。选举丑大王的狂欢节,奇迹宫丐帮的夜生活,落魄诗人甘果瓦的摔罐成亲,聋子法官开蹇制造冤案,敲钟人飞身救美女,行刑场上母女重逢又死别,卡西莫多的复仇和成亲,这些场面虽然不像丐帮攻打圣母院那样壮观,但是同样奇异,有的同样惊心动魄,甚至催人泪下。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的姑娘受斯梅拉达、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而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人面兽心阴险毒辣的宗教鹰犬弗罗洛、失去爱女而隐修的香花歌乐女、手挥长柄大镰横扫羽林军的花子王克洛班,等等,他们昀身世和经历都是奇异的,但是叉像史诗中的人物,比真人实事更鲜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一种魔力。

不过,书中最奇异的人物,还是无与伦比的巴黎圣母院。她既衰老又年轻,既突兀又神秘;她是卡西莫多的摇篮和母亲,又是弗罗洛策划阴谋的巢穴;她是爱斯梅拉达的避难所,又是丐帮攻打的妖魔;

她是万众敬畏的圣堂,又是蹂躏万众的命运的宫殿。她的灵魂是善还是恶,总和芸芸众生息息相关……{读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有感}.

艾斯梅拉达美吗?当然美。她能歌善舞,魅力四射,可爱怡人;然而真正使他登上美的殿堂则是因为她心地善良、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沙多倍尔美吗?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说会道;然而他不学无术、玩弄感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花公子,你能说他美吗?敲钟人加西莫多美吗?他独眼、驼背、跛足、哑巴,形容丑陋,令人避而远之,然而他心灵纯洁高尚、英勇机智、嫉恶如仇,你能说他不美吗?克洛德美吗?他学问渊博,声名显赫,然而他内心阴险、手段卑鄙,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样的人怎能谈得上美?那群乞丐,衣衫褴褛、肮脏邋遢、地位低下;然而他们敢作敢为、极富正义感。他们不也令人肃然起敬,充满着动人的美感吗?因此可以看出美更注重的是心灵,而不是外貌。

现如今又有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呢?现在,在大街上尽眼望去,如今打扮花哨的少男少女有的是——有的把头发染得花花绿绿,有的把指甲涂得大红大紫,不顾严寒的侵扰,每次出门穿的少之又少。试问一下,他们真的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吗?

符合社会公德,符合自己年龄而且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就是美的;不符合社会公德,不符合自己年龄而且给人带来揪心的感觉的就是丑的。

美和丑只有一线之差,如果想去美,但如果一不小心出了差错就会变成的丑了,《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

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读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有感}.

就像巴黎圣母院的钟塔的屋檐下传来的歌声那样:

别看外表,

姑娘,要看心灵。

英俊青年的心往往是丑恶的,

有许多心不能留住爱情。

姑娘,松柏不美,

没有杨树那般挺拔,

但冬天仍然枝繁叶茂。

唉!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不美的东西就不该存在,

美貌只爱美貌,

阳春不睬寒冬。

美丽至高无上,

美丽无所不能,

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东西。

对呀,就如那歌声一样,一个人的外表是先天的,即使你想改变也无能为力,但一个人的内在却能靠后天培养的,所以内在往往比外在更能说明事实,谁说不是呢?

第六篇:《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读“立爱惟亲”有感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读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有感}.

《尚书·伊训》载文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意思是说:树立友爱要从亲人做起,树立恭敬要从长者做起,最终推广及四海。也就是说爱国要从爱亲人做起。 一提起爱国,总能令人联想起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宏大历史场景;总会想到文天祥、邓世昌、岳飞、林则徐这些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不过这样的场景也只是战争年代所独有,也不是每个爱国的人都能成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那么,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呢?

试想,一个连亲人都不爱的人,能谈得上爱人民、爱祖国吗?爱国与爱亲人是一致的。只是高喊爱国口号,而不爱亲人的人,他绝对做不到爱国,至少不能真正的爱国。因为爱的本义就是无私付出。爱国就是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爱国就是要“立爱惟亲”,就是要爱亲人,爱身边的人。

立爱惟亲,不能“溺爱惟亲”。爱国主义首先是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基于人性深处关于善良、真诚、无私、利他、勤勉等美好情感的整体汇聚和绚丽释放。因此,正确地爱亲人,是“立爱惟亲”之根本。对待亲人要健康地、积极地爱,要处理好亲情与原则的关系,原则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来说,更应该处理好亲情与原则的关系,不能将亲情凌驾于原则之上。否则,就会造成对亲人的溺爱、错爱,到头来不是爱亲人,而是害亲人,也害自已,更谈不上爱国了。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对亲人进行健康的影响、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亲人们为社会、为祖国作出有益贡献的同时,也使我们自已真正做到“立爱惟亲”,实现爱国理想。

关于基层干部学思间辩证关系的思考

——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直是学习方法的准则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多年之后,重新读起这句话,对应工作成败,领悟到的不仅仅是学与思的范畴,更多的是政策理论与基层实践间的辩证关系。

基层一线是政策理论和实践认知结合最为紧密的一块阵地,基层干部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做到政策理论和实践认知的高度统一,是一名优秀基层干部必备的素养。

学习是党员干部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坚持常态化学习是我们紧跟新形势、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很多干部成为“纯理论干部”,忽略了思考、忽略了实际。在学习的同时,我们要多停停,多想想,避免只顾埋头书本,死搬硬套的教条主义。

实践是党员干部成长成熟的阶石,作为基层干部,生活在一线,工作在农村,坐的最多的是群众的板凳,听的最多的是乡情民意,无疑,获得最多的是基层的实践经验。然而,很多干部成为“纯经验干部”,忽略了学习,忽视了政策理论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我们要多看看,多学学,避免拍脑袋定决策的经验主义。

只有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我们才能避免“罔、殆”,避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在工作中的出现,才能真正地把党和国家的每一项政策落实到基层,更好更踏实地开展工作。

经典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读生活的善与恶,美与丑有感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