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不要忘记当初为何出发

话题作文 zuowen 4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读《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有感

身为一个客居异乡的人儿这么一个书名儿会让我忍不住多看两眼,进而迷茫、思乡、孤独""一些列感情杂陈而至。我最初是被这个书名打动的,比较尴尬的是文章的内容和我的第一感觉没有丝毫关系,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这本书的评价,相反这是我最近两年看过的稍有的发人深省的作品。适合找就业中徘徊的,刚参加工作迷茫的,工作一段时间倦了的年轻人阅读。

本书从纪录片出发,以陈虻这个电视人为中心,讲述他怎样以影像讲述世界,怎样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怎样通过官方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央视人视为精神领袖的人。这本书是在陈虻去世后,徐泓教授以回忆录的形式介绍了央视制片人陈虻的生平,用记录他的经典语录以及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的方式纪念他的一生,肯定了他为央视纪录片带来一个新的时代。这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下面谈几点对这本书的感触。

第一、 规划自己的事业,勇追自己的理想

陈虻不是传媒科班出身,大学是学习工科的。就是这么一个央视看来的“门外汉” 却通过自己努力做出的成绩,取得了领导的认可和自己的话语权,最终顺利调入央视工作。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往往是骨感的,虽然进入了央视,可那里的工作并非像陈虻预料的那样光鲜,事实上他三年的工作都是在“打杂”。对于这么一个岗位陈虻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利用这三年“打杂”时间努力学习取景、镜头等拍摄专业知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缺失进行了弥补。就这样,陈虻勇敢地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投入到他钟爱的新闻事业当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的人力资源市场人才济济,可机会也多多,在就业中纠结的年轻人不知道在就业前有没有自己的理性的规划,规划后面对有没有勇气做出这种果敢的决定,工作得到了如果不如意又有没有这么大的耐心和执着继续着自己曾经钟爱的事业。这些问题都很值得人去思考。

第二、 尊重他人,赢得尊重

陈虻说过,尊重,始终贯穿在我与人的相处关系中,也是我管理中一脉相承的东西。陈虻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和追求,理应受到尊重。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应该因地置业合理利用长处,弥补规避短板。一个人没有绝对好坏、对错,关键是他呈现出好和不好的时候,看你用什么环境激发他,用什么方式对待他。陈虻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凝聚着他的栏目队伍,把中国电视媒体带入了一个新时代,自己也赢得了团队和业界的尊重。

最后,还是用书上的那句话来结束吧,“走的太远了,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既然想起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那就别忘记了继续赶路!”

《陈虻语录》

1.“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2.“我很反感媒体人利用自己手中的媒体来向公众表白自己很辛苦,我认为干什么都不容易,选择了一中工作,实际上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3.“角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还改变了信息的价值。”

4.“什么叫好片子?就是那些领导在家愿意看,开会不愿意表扬,同时又找不到理由枪毙的片子。”

如果上面有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让你心动,欢迎你阅读《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他能给一份力量、一丝坚定和一缕阳光。

第二篇:《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心得

—-农业院社区李科 前两天读了一篇文章《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让我想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有一天想要往墙上挂一幅画,就忙忙叨叨地找来锤子。当他把钉子钉进墙后,却发现这个钉子根本挂不住这幅画。怎么办呢?他说,那就只能往墙里揳一个小木楔子,然后再钉钉子。他去找木头。找到木头发现太大,又去找斧子。找到了斧子,发现这付木头不顺手,又去找锯子。锯子有了,又发现锯条断了,又去找锯条。这样一件一件东西找下来,等到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凑齐了,他已经不知道要干什么了,他早就忘记了那幅画了。

我想,这则故事,很多人大多也都听过,也都有各自己的感想吧。非常有意思的一则小故事,其实这也很像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忙忙碌碌,但是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很多人忙忙碌碌,从早到晚都在不停的工作,说起来也是忙了一天,可到了晚上,问自己一天究竟忙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却记不起来了。生活没有计划,没有目标,那就是在瞎忙,没有意义的忙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碌忙了一天,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就跟上面那则故事中的人一样,本来是要往墙上挂一幅画的,却因为找工具,准备工具而忘记了挂画。生活中的诱惑太多,磨难太多,而我们的心态、激情、志向、目标总会被欲望所影响,所拖累,直到最后才开始抱怨自己。

曾经,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有各自的梦想,都有各自的追求,激情万丈,准备大干一场。开始的梦想都是美好的,是值得向往的,为了梦想,我们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但当我们真正走入现实以后,经历的风雨多了、挫折多了、苦难多了、委屈多了。我们在追梦的过程中,梦想被残酷的现实给打磨的平谈无齐,渐渐的我们随波逐流、安逸求存,渐渐的也忘记了当初的梦想。就跟我谈恋爱一样,原来两个人很相爱,开始在一起变恋爱,谈得久了,经过社会的打磨,原本拥有的那份感情就开始谈化,也忘记了当初为什么会走在一起。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很大的,我们当初想的,未必将来能够成真。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弥补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为了我们的梦想才与实现斗争。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早就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今天,我们社会发展的航船正劈波斩浪,高歌猛进。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我们多一些清醒和冷静,时时检视和反思,追问目的,审视手段,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在正确的方向上稳健前行,才能走得更远。

有的时候,明明早上写的计划,计划今天要做什么要做什么,但是呢,在计划的过程中,总会因为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而耽误,时间是固定的,事情是多变的。当事情大于所拥有的时间时,我们计划面临崩溃。该如何调整呢?为了当日的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要学会自我分析,分析当日是什么事情耽误了自己大量的时间,是什么事情,花了大量的时间而没有效率。找出罪魁祸首,砍掉它。我们可以走远,但不能忘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永远是我们的行动向导。

第三篇:《走得太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龙源期刊网 .cn

走得太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作者:曹佰荣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04期

读了《人民教育》2012年第24期《掠夺,以教育的名义》后感慨颇多,掩卷沉思:这些年,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教育的对象是人: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是,教育的快速发展永远都不可能通过优秀人才的批量生产来呈现,不能用统一的规格检验产品的质量、用统一的尺度规范成长的进程,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灵性更是有差别的,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尊重开始:尊重人性、尊重个性,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中国的孩子,约有60%的人参加过英语或者其他培训班,有超过80%的家长选择孩子在小学阶段参加培训班。作为小学生,考试得了90分,可能会因为在班上排名倒数而挨打!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本应尽享成长的快乐,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却以“教育”的名义,以为孩子们“明天的幸福”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剥夺了他们“人”的属性!

{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教育要投入真正的爱,不能只以“爱”的名义。《掠夺,以教育的名义》一文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深刻地剖析了当前小学教育现状——三成小学生不幸福。“童年应该是人一生的快乐高地,是人生乐观精神的发祥处,是痛苦时心灵能回航的港湾。一个人连童年都不快乐,他还能期望什么年龄更快乐呢?”这一反问句,应该问醒我们教育人的良知,教育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尤其是小学教育!可孩子们的今天幸福吗?他们被剥夺了玩耍的时间,上各种培训班上到“麻木”,他们同时被剥夺的还有健康、快乐、好奇心、学习的兴趣。教育魅力之大,在于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因为教育的真正功能是以爱为前提帮助人全面成长、多元地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因为盲目追求“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禀承的理念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人是有品德、能力、知识等内涵的个体,每一个方面成为短板都将影响其最终成为人才,道德水准无疑是个重要元素。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明确提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必须成为校长、教师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2013年来自中国教育管理高层的一声命令:教育要回归本真!教育的最本质的责任是育人,应该以尊重人、培养人、助力人的全面发展为工作的目标和宗旨。我们都深知教要为学服务、“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应该让孩子保留着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优秀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可是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有时还是有些苍白和空洞。就是因为太多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泯灭良知地去教,因为我们还要为“考”而教!

这些年来,我们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路上,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之中,但是我们时常能够感觉到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尴尬。教育的工

第四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新闻】惠若琪:郎平口气像妈 朱婷给我压力大到想哭{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郎三期”集训倒数第二天,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惠若琪(微博)开心地拎着一包糖炒栗子赶来接受采访,但是栗子没吃几粒就哭得梨花带雨了。

即将过去的2013年,惠若琪的幸福感来得比队友要早,但是困难和挫败感也是第一个找到她头上。

遥想四月,突然得到自己仰慕已久的郎导愿意带中国女排的消息,她的眼睛睁得比任何时候都圆,“因为太出乎意料了,国家队主教练的事我压根儿没敢往郎导那儿想,没想到就梦想成真了。”

更令小惠惊喜的是,郎导一上任就把队长袖标交到了她手里,还是在少体校时当过队长的小惠感受到了教练的信任,心里感觉无尚光荣。

五月的北京、北仑和深圳,是小惠这一年最快乐的时光。有郎导出现的场合,总是不难找到在她身边专注地歪头看她的小惠。

“郎导让我又喜欢又佩服,我发自内心地想亲近她,愿意跟她交流,她说的话让人信服,而且是一定会去做的。”说到那段时间师徒间多张神似母女的照片,在把一颗香甜的栗子塞进嘴里以后,惠若琪幸福地嘿嘿了几声,“郎导的年龄本来就和妈妈差不多嘛,她对我们又特别关心,而且她一般都管我们叫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她提醒我们摸了一上午球,吃饭之前要洗手,那口气太像我妈了!”

前一分钟还是如此幸福满溢的小女孩,转眼就被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谁也没想到,2013年新启航的中国女排刚刚进入赛季,第一个在场上找不到感觉不知所措的竟是上个周期铁打的主力惠若琪。

“如果不跟自己较劲儿,可能也不算什么事。后来冷静下来想,才认识到是自己太钻牛角尖了。”四个月后回头看当时的情境,小惠显然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了,“大奖赛澳门站郎导让我们在北京调整,香港站是我的第一次亮相。那时候刚打完全运会,其实状态并不好,但是想

想郎导带我们有一段时间了,而且自己又是队长,总觉得该拿出好的表现。”

然而就在小惠急于展现在郎导手下变化的当口,年轻的朱婷横空出世。同样做为主攻,朱婷在网上的能力让一向争强好胜的惠若琪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

“其实我也知道我和朱婷是不一样风格的球员,在场上的作用是不同的,我俩把自己的长项都发挥出来,中国女排才会更强大,但是那个时候总是把这些和外界的期望混在一起,特别是爸妈也叨叨我,就很烦,很委屈,觉得他们在我不顺的时候不理解我,不安慰我。”无助的时候,惠若琪找郎导谈了好几次,“郎导跟我说,你自己要明确目标,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球员,在努力的过程中不能在意太多,能成大事的人不能什么事都斤斤计较。爸妈也好,朋友也好,包括球迷,他们可能不懂球,但都是希望你好,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在排球上。”{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对于一向好强的小惠来说,明白道理容易,真正把心态调整过来很难。{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有一天,她和张娴(微博)聊心事,张娴问了她一句:“惠,你还喜欢打排球吗?”

“自从打排球以来,每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特别斩钉截铁说喜欢,可是那天张娴问我,我犹豫了。”说到这儿,惠若琪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吧嗒吧嗒”往桌子上掉,“当时面对张娴,我也哭了,因为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犹豫,我明明那么喜欢排球的,怎么现在连这都不确定了""”

队友无意中的一句问话深深触动了惠若琪的内心,恰在此时,她看到了郎导在接受采访时引用的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看到郎导那句话,我就问自己,对啊惠若琪,你当年是为什么出发,为什么要打排球?因为我一直觉得打排球是开心的事情,在球场上没有爸妈管我,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我,我可以专注做我喜欢的事。但是现在为什么不确定喜不喜欢了呢?因为总是感觉所有人都看着我,包括家人朋友,我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关心的人议论的话题,我总是想努力达到别人的期待,总是担心我达不到会让大家失望,感觉不到快乐了。”

年少成名的惠若琪进入里约奥运周期,终于到了为名所累的阶段,“真是感觉今年遇到的问题,前两年我根本不会遇到,想都不会想。前几年,听到别人给我很高的定位,对我寄予很

高的期望,我会很开心去往前奔,我超水平发挥,大家赞扬我;我打得不好,不用我自己找理由,大家都会谅解我,我曾经很享受那种感觉。现在不是了,只有我超水平发挥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正常,否则就会很失望,我很害怕这个。在朱婷出现之前,在我没体会到挫败感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大家期望的并不是自己现有的水平,是高于现实的,超出我能力的期望,我还很不知疲倦地追随着这种期望,拼尽全力往上够着,总是怕达不到别人会说我。可能是够得累了,所以忘了热爱,失去了快乐。”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小到大看遍各种“心灵鸡汤”的惠若琪,终于开始给自己各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我对自己说,你有球打,有教练信任,还能有队长当,已经比很多人都幸福了;而且你有自己的梦想,可以为之努力,还有人为你创造那么好的条件帮你实现梦想,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人是应该朝前看,不断追求进步,但是在不顺的时候,就要停下来回头看看,珍惜有的,不去奢望那些没有的,做好自己,把握现在。”{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刚出道的时候,因为技术不成熟,差距大,每天努力过,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但是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再想跨越很难。那些成功人士不是说过吗?迈向最后的成功往往需要更久的时间,你要有耐心。”

""

至于自己什么时候不再钻牛角尖了,惠若琪也说不出具体时间,只是她敢肯定已经迈过了那道坎:“以后可能还有会新的困难,类似的或是更大的,但是有了今年这段经历,至少我知道再出现困难该怎么办了,不会再害怕。”

进入“郎三期”集训以后,惠若琪一边跟着郎导学习如何控制自己,带动队友,一边和比自己更年轻的队友一起磨练基本功。

“这是我们今年仅有的一段安安静静训练的时间,每天都练得很累很辛苦,但是感觉实实在在,特别踏实。”惠若琪最近正在潜心研读新的一本“心灵鸡汤”——卡耐基的《淡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貌似收获不小,“安静的环境中,我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体会,郎导从今年第一堂课就说小惠你要淡定,可是打到今年最后一场比赛,我还是急躁,这一段时间悟出来了。我之前是太急于求成才会急,总是想一板就打死对手,打不死我就急,其实郎导说的淡定不是针对哪一个球,重要的是一种心态,得能镇得住自己的内心。”

受采访的次日,是惠若琪和她的队友2013年的最后一天训练课。

全年三期集训一共134天,全部从头坚持到尾的,只有小惠一个人,这也算创了一个纪录。问她什么感受,小惠说:“辛苦是辛苦,但是心里踏实,至少郎导每堂课教的东西,我都没落下。”

第二天一大早,8点,在开始2013年最后一堂训练课之前,惠若琪发来一条微信,原话是:昨天我忘了说,这两天在收拾东西时看到好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球迷写给我的信,支持的言语让我非常感动,我应该感谢他们,我就是个普通的球员,能有一群人不求回报的支持我,我必须要感谢他们。

第五篇:《走得太远,别忘了我们当初为何出发》

走得太远,别忘了我们当初为何出发 摘自孙一帆《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

原标题:旅居音乐之都

1 就让我遇见我的梦

从小就受古典音乐熏陶的我,常盼望有一天能来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会。初中毕业时同学们互填毕业纪念册,每次遇到“最向往的城市”这一项,我都毫不犹疑地写上“维也纳”三个字。

我就读的大学提供很多去海外交换留学的项目。那时我对去巴黎的项目情有独钟,便开始学习法语,还宅在家中看了很多连法国人都没听说过的法国电影。 一天,坐校车回家,小时候去维也纳的心愿再次浮现在脑海中。为什么不去呢?是怕没有学长去过,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还是怕不是名校放在简历里不好看?还没来得及仔细斟酌,儿时的小小心愿就打败了一切。接下来的一年,我迎着周围的异样眼光,从法语课转战去了德语课。

“不瞒你说,去维也纳科技大学这个项目放了很多年都没人申请。它不是名校,还是全德语授课,你真的想好了?”项目申请的面试官皱紧了眉头。我却执拗地点了点头。面试官突然笑起来:“你这倒好,根本没人竞争。赶紧回去学德语吧!” 就这样,我踏入了向往已久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这个陌生又亲切的城市,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我很快就爱上了维也纳,一座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城市。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曾是拥有辉煌历史的军事霸主,也曾吸引如贝多芬和李斯特等诸多音乐大师前来定居。如今,这里四处是启蒙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街小巷散发着音乐与艺术的气息。而维也纳人,也都绅士而友好,似乎人人都可以抓起一把小提琴来演奏一曲。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正午时分,学校旁总有年轻人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聊天,露餐,或是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小憩。街角尽是精致的咖啡馆与甜品店,下午时分总是满座;行人们点一杯专属维也纳的咖啡Melange,然后看书,聊天,发呆,静静地打发一个下午的时光。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不要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不要忘记当初为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