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语文学习作文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作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中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中学生作文还是要提倡还原生活,努力表述生活中的真善美。那么,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呢?一、学习和领会根据《课标》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文教材写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面写作,而是将写作放到实践当中,放到生活当中,放到情景当中,实现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三位一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理念的科学性,在于它首先认识到作文是什么,意识到学会作文需要什么样的过程,所以,它充分重视利用外在和内在动力推动主体对作文原料的吸纳,改进大脑思维方式,训练多种表达能力,从而推进作文产品的优化。二、根据教材要求,充分挖掘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思考和表达生活,还原作文教学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要组织学生去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全面启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效果与得失。而我国传统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意的地方。那么,如何突破或摈弃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弊端,从新的高度确立课程教学的理念,全面挖掘课程教学的价值,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意义的缺失:传统课程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基于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观”,教学被窄化成知识教学,教学过程被视为一系列预先设计好的、可控的线性序列,学生被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充当教学舞台的主角。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观”无视课程教学的生成性、丰富性、复杂性,意识不到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把生动活泼、变动不居的教学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命的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程教学缺乏生命意义,这是传统课程教学的根本缺陷,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教学观念:知识传承观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教师把课程理解学科知识。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完成认识性任务是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甚或惟一的目的,学生的进步只表现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它必然导致两大弊端。一是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成长需要的关注的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大多数学科的内容与学生的成长缺乏内在联系,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困惑、好奇、期望以及许多潜在的能力和作为一个完善的人的其他一切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遏制。二是割裂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教学过程被庸裕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造成学生对不少知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来,更不知其之所去”的状态。这种对课程教学的片面认识,其后果是造成了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含的生命意义,更不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

2.课堂教学:“三惟”现象

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教案等材料具体规定了教师必须知道、讲解和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及学生需要做出的各种反映。教师把教材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讲清知识、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对教师而言,他所做的不过是执行他人的目的和计划,因此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只是机械性的劳动,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只是应付与无奈。教学中这种“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的“三惟”现象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使其无法感受到课程教学对于参与者所赋有的个体生命价值,因失去对工作的创新而产生异化和失落感。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也加剧了这种“三惟”现象的产生。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在于教师的创造,而在于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程度和水平,在于是否忠实地执行了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游离于标准化的行为都被判为不合教学要求而遭到批评或指责。

3.师生关系:教师本位主义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由这种角色定位产生的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但传统的课程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所以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控制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甚至控制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缺乏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和自主表达的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失去了作为学习的主人的创造和自主选择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有悖于人的本性的被动生存方式。

二、如何看待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人是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应当得到尊重,语文教学重点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总起来说就是培养他们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形成,又关注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

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学语文就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方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

追求、人格、志趣、品位、审美的格调等,或认同,或发问,或陶醉,或见仁见智,批注评判,这都是生命的交流。学生从这些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生活的品位。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生命能量的肯定和调动都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对学生的做人、对学生的生活和品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起前者更加深远,更加直接。正是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中,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爱护下,在这种生命的交流和和谐的律动中,学生具有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振兴民族文化的基础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于国把祖国优秀的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3.教师的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一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弹性化

课程教学尽管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如情态、意志、体验、合作能力、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的发展的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二是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用来承载、传输教学内容的。因此,在选择和利用教学形式的过程中,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教学内容的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于是,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贴近生活的操作模式供选择,尽量在遵从学生生活习惯的前提下,以相似于学生生活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参与教学活动是其本身的生活需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共享生活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自己在教学中是自主的,能够充分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在多种选择和利用中获得更多的宽容和鼓励,自己去寻求教学内容所蕴涵的生活的“真”。 三是教学氛围民主化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

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都需要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在这种氛围中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关注“物”,而是关注人;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树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

以往人们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有失偏颇,只强调工具性与教育性,没有把语言文字看作是学生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的工具,即学会做人的工具。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多为单纯抄写,机械记忆,没有把教育性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在功能,教育内容多为空洞乏味的说教,于“微言”中强求“大义”,与学生实际的思想、认识水平相去甚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第一,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来理解工具性。交际工具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交际是生命的相互展示,是生命价值的相互欣赏,是生命智慧的相互沟通、辉映和碰撞。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解读语文的工具性。

第二,人文性必然在工具性中得以体现。人类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做人的道理以及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都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视出真善美、假恶丑,就必然要通过读说等方式,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从语言文字中切切实实地去感悟、去体会,而不是微言大义地贴标签、说空话。所以,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也无从谈起。

2.树立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

首先,大语文教学环境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学习母语的特点。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的学习并不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的,而且母语的学习也不是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在广阔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完成。事实上,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就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具体比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课外的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可见,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语文课以外的语文教与学的广阔空间,这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大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局面,创建一个开放、多维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实现四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校的其它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3.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淡化分析的理念。

直到今天,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僵化与滞后。主要表现在把语文教学的重心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作为终极关注的追求。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汉语是一种重“意会”的语言的特点,妨碍了我们对母语教学真实面目及其规律的认识。因而,在教学中,常出现重思想内容的分析,重理性说教的“满堂灌”和“满堂问”的现象。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熏陶感染,就是重视潜移默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在文章中,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容,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生每有所感,必要有相似境遇的激发,有感于此,更抒发于彼。学生会调动自己个性化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再现或再造作者的生活原型;也会加以想象,构建自己认可的生活图景或事物形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观照自身,引发认知冲突,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语言靠近,向作者的人格靠近。

4.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二重统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二重统一,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二重统一。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已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2)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A 课前搜集信息。

生活是更大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所以说,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课前作一些准备,从书籍、电脑等媒体中

篇二:《浅谈语文学习方法》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语文学习方法

作者:曹励历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5期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语文熏染。每天都会有人不停地问:“到底该怎么学习呀?”要我说,这些问题纵是问了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用。我认为,学习就好比在船上驾帆,风大,你的力气也大,可到最终必定都要分出一个胜负来。最重要的是要靠有效的方法,若不这样,即使你用了再大的牛劲,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方法。

一、兴趣为先: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不佳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我在平时上课中能感受到哪个学生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有一位学生和我说:老师,我觉得语文课上起来是最快的。而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的语文成绩是几门功课中最好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导语和悬念的设计,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

二、贵在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只能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做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根据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三、必须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许多同学只会做题,从来不注意自己的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

篇三:《《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总目标的要求下又把各阶段目标定为:

第一学段(1-2年级)

1、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

1、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 课内习作每年16次左右。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习作。

第三学段(5-6年级)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3、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写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 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 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 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第四学段(7-9年级)

1、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 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篇四:《初中语文作文学习体会》

参加“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教学结题会”后的心得体会

元月7日至9日,作为“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教学”课

题实验学校的代表,我在襄阳四中义教部参加了“襄阳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教学结题会”,在报告会上,来自襄阳高新区的教研员王霞,枣阳市教研员王凯,南漳县中学教师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下面,作为课题实验人员,结合我校实际和初一语文的教学工作,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新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在文体上的写作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随着年级的增长,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在不断得到相应提高。因此对于“做到内容具体”这一要求,也自然会“水涨船高”,从小学毕业的简单记叙文,到九年级结束初中生活时写出的复杂记叙文,这其中必然会表现出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变化。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心中要有一条“记叙文”训练序列,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可以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单元“板块”教学引导出作文训练的“学期主题”,逐一突破作文训练要点。

在整个初中写作中,首先要考虑从小学的写实作文到初中的写实作文的过渡,然后按照中学生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结合课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各个专题的写作教学指导。

初一阶段:言之有物

初一学生的作文教学务必明确教学重点并非在文章的结构、记叙的要素或是表达的中心,而是在于打破原来小学作文教学的套路,使初一学生言之有物,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可以做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观察、写实”

教师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记录身边的事。任何事情都有个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学生写作是一定要求学生写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最初的要求是只要能把自己见到的事向别人表达明白。在此期间我们练习过下面的题目:《教室里的一件事》、《一件难忘的事》、《那天,我真—-》等等。

2、放飞想象

想象联想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描绘画面,不仅把有形的东西描绘在纸上,还要想象画面上没有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该有的东西填出来;连词训练,给学生几组不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进行创作;创作想象,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扩写或补写并结合合适的文章进行剧本和课本剧的训练。

3、精彩场面

场面描写主要想给平淡的记叙着点亮色。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怎样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的叙述全景是本阶段训练的重点。

初二阶段:言之有味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两点两段训练”,通过点和面的训练,解决学生会写文章的问题。两段:写人训练和叙事训练。两点:局部训练和全面整合。

写人的文章主要训练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描写;叙事的文章主要从细节描写入手把文章写活,和学生结合一定的例文,分析总结怎样在记叙文中穿插描写、怎样融情于景,怎样抓事物的特征以及怎样把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巧妙地表达出来。零碎的训练后怎样把人物融入到具体的事件中,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人物。

初三阶段:言之有序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五步教学让学生写好文章。

第一步:审题

审题有两个要求:审出“题眼”;“破题”要深。

审出“题眼”:比如以“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为题,题眼是“终于读懂”,题眼就是应该详细写的内容,那就应该详细写如何读懂的。再琢磨“终于”的含义,可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容易",二是“以前有误会”,要写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破题”要深:主要是针对一些以某种事物为话题来命题的作文,不要拘泥于事物的表层意思。如,以"镜子""风景"为话题,不能仅写现实生活中的"镜子"和"风景",那样行文会失之肤浅。需得挖掘出"镜子"的本质特点–能反映出自身美丑或优缺点的事物,都可以是一面"镜子":如一句名言、一条能让自己愧疚的红丝带,等等。

第二步:立意

1、立意要高远

立意高远,就应切中社会、国家的热点时事。与本话题相关的热点时事如:伊拉克战争、美国袭击阿富汗、恐怖主义行动、印尼海啸等,无不与生命相关,值得深思。

2、立意不能消极

考场作文应遵循健康、积极、向上的立意原则,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虽然我们不会提出“我体验骗人真爽”的歪论,有时却会因抒发真情实感,而误入了“消极”的圈套。

立意除了应做到积极之外,还应尽量反映时代社会的风貌而力求新颖。

第三步:选材

中心思想一旦确定,文章就有了“统帅”了,材料的取舍都由它说了算,否则就会离题。

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真实,书写真情实感;力求新颖生动;还要准确典型。当然,写作时还要章空材料的顺序和详略的处理。

例如《背影》的材料安排,文章写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都是一笔带过,因为这些都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

第四步:视角

善于选择写作角度,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角度,往往会流入下品。写父亲的文章很多,表达父爱的也屡见不鲜,但是朱自清的

能力辟蹊径选择特定的角度–背影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台阶》实际上是作者对尊重的呼唤。这种“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才能成就不俗佳作。

第五步:结构

把写作的内容有秩序的加以排列组合。考虑文章各层间的衔接、过渡和照应。写作文一定要找好切入点绝对不要只追求结构技巧程式化,为了作文而作文。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逐步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的问题。

写作时一种兴趣,也是一种技能,它显然是须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形成的,而这种训练应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作文训练序列化的目的即是让每篇作文都有的放矢。

二、关于本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

我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感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还很大,有时我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更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升学率”的阴影时时笼罩在我心头。在各学科重重挤压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写作时间,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如何取得家长的理解、学校的认可,更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文序列化教学实验”如何摆正“生活化作文与作文生活化”的关系等,还值得我去探索,但我坚信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

篇五:《语文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

一、语文天生重要

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纵使你心中有万千思绪,对生活有着透彻的思索,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表达书写能力,你也只能想想自己以前的学习,感叹语文的重要性了。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中我们从语文中品味语言的魅力。你平常如何与人交流以?语言。你是如何从书上了解一件事,你是如何快速拓展自己视野?阅读。当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时,你又是如何做的呢?书写

三、语文是学习其它科的基础

语文对于各科来讲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语文学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