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长沙,教案 人教平面教案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人教,长沙,教案

1.1《沁园春 长沙 》教案25(人教版必修1)

1.1《沁园春 长沙 》教案25(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景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 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2、点拔串联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

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分析课文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文,则更借凄清萧杀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

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毛泽东的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说重阳

1.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2.重阳节习俗:

①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②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③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赏菊:喝菊花酒。[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写作背景介绍

请一学生读注释⑥。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四、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与刚才我们所谈到的诗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五、分析鉴赏诗文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化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六、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篇二】人教,长沙,教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一)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诗词中的“意象”,为进一步学习诗歌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寻意象 → 解意象 → 品意象 → 炼

意象,进而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一、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明代胡应麟则说:“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诗词大多是利用意象来抒情的诗歌。本词是

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作,是学生学习意象的极好标本。

二、本词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诗歌,给指导学生一种科学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必

要的,从意象入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人教,长沙,教案

三、可以从学生试写一个秋天自然景观的小片段引入新课,然后逐层深入地研读诗歌:寻意

象:了解内容 → 解意象:抓住特征 → 品意象 :归纳主旨→ 炼意象: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本词主旨,总结毛泽东诗词将情、景、事、理有机结合的一大显著特色。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诵读、讨论、评注。

【教学工具】多媒体或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片段,引入意象。

1、 提供一张秋天景色萧条的图片(含有枯萎的荷叶、池塘边的枯草和光秃的树枝等),

让学生根据图片写景(100字左右)。然后,请几名学生朗读短文,由一名学生归纳几篇短

文所写景物的共同特色:凄凉萧条。

2、 引出“意象”概念。(幻灯显示)

【链接一】

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也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与纽带。大致分为动植物意象、自然景

观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三类。

【同步练习】试找出下列诗歌中的意象——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参考答案:有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描绘的是“静”和“闲”的意境)

二、寻意象:了解内容。

1、由一名学生朗诵全诗。讨论: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明确:主要有七类: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板书)

二、解意象:抓住特征。

1、学生找出本诗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并交流。

(明确:红、染、碧、流、击、翔、竞)(板书)

2、 学生尝试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明确:生机勃勃、意气风发)

三、品意象 :归纳主旨。

1、提供一组描写秋景的著名诗句,然后讨论:毛泽东在本诗中描写秋景为何是另一种感受

【链接二】古今文人写秋的名句举例

☆ “悲哉秋之为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

☆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2、齐读全词后,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原因。让学生说说下阙难以理解的词句。(可能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后结合注释与下列史实加以解释。

【链接三】毛泽东少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有关资料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

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

“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材!”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

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叹赏。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有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

他们经常在岳麓山下、楚怡小学,谈论时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

罗学瓒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他们这一群人的志向和抱负:

开怀天下事,不谈家与身。

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

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

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 写作背景:1918年,毛泽东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1919年创办《湘江评论》,组织

大批青年参加革命活动。本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

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

游橘子洲并填本词。

3、 发动学生讨论:上下阙分别写什么?最能决定作者写景情调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要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全词将情、景、事、理

有机结合起来,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词眼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板书:谁主沉浮 改天换地)

四、炼意象:总结规律。

1、首先解读下列小说片段——

【链接四】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

(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

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

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

地摇晃着。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

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

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

(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提示:黑色的天空和黑色的太阳,显然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但是用来表现格利高里失去

情人后的悲伤绝望,又在情理之中)

2、讨论:面对同样的意象,为何会发现不同特点,并抒写出不同的思想情调?

【明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的说法。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觉中与万物

无异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不

同触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缘情写景,情不是由景引起的情由景引起,同样的

景往往会唤起类似的情;情不是由景引起,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板书:缘情写景与触景生情不同)

3、小练笔:以“粉笔”为意象,写一首小诗。(附参考诗歌《粉笔》)

那是一截普通的粉笔,人教,长沙,教案

静静地躺在教室的讲桌里。

有一天,它被一位老师拿起,

终于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当身躯一点一点化为回忆,

它忽然瞥见老师霜染的发丝。

它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流逝———

它的血,它的肉,它的细胞,它的一切,

已在知识的海洋里荡起了涟漪

在它发出绝唱之际,

当再瞥一眼紧握自己的老师时,

那朴素的外表、干瘦的躯体,

让它不禁产生情思:

是它变成了老师,

还是老师化作了“自己”?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寻意象:了解内容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

解意象:抓住特征 红、染、碧、流、击、翔、竞

品意象 :归纳主旨 谁主沉浮 改天换地

炼意象:总结规律 缘情写景与触景生情不同(周振甫语)

【篇三】人教,长沙,教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三)

《沁园春长沙》

一、教材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是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文章。《沁园春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艺术的表现了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天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对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2、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四、教学方法

1、朗诵法 2、合作探究法 3、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名人少年多立志”, 如岳飞的“精忠报国”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他年轻时在长沙求学,后来再次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突发感慨,然后以“沁园春”为词牌写下了集中体现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是舒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诵读鉴赏

教师范读 学生正音

思考:听完朗读,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豪迈 大气 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

齐读诗词 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上阙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

(上阙: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3、鉴赏上阙

①思考:《长沙》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词的整体抒情形象入手, 那么,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我”的形象:立 看 怅 问

②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为:寒秋 (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里,将“独立”置前,为什么把独立置前了呢?

(这是用一个“特写”的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里的“独立寒秋”似乎与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③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思呢?

(要抒发出此时此刻的所见、所思。)

看: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 鱼 万类(看统领七句)

在“寒秋”的氛围中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屈原“哀秋冬之绪风”,想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么,我们之前讲过诗人作这首词时正好南下去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不是,这里明显描写的是一副色彩斑斓豪迈壮丽的秋景图,展现的是诗人阔达的胸襟。)

④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正如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忆人忆事抒情,上阙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看”字统领的七句

由远到近:万山—百舸 静景

由高到低:长空—浅底 动景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那么我们一边有感情的朗读,一边按着这些景物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想象,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壮丽秋景图。)

⑤读完之后你觉得上阙有哪些字用的生动传神?

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遍: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击:鹰应该是“飞”,改成“飞”可以吗?(不好,“击”能够显示出雄鹰振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而“飞”太一般了)

翔:鱼应该用“游”,换成游你们觉得怎么样?(不好,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

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不是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们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呀。

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染个尽,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传神。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竟自由”,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竟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怕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如同对被压迫的人民说:起来为生存为自由而斗争吧。这时候,诗人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

⑦直抒胸臆:怅 问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诗人为什么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中被压迫的人民、蓬勃兴起的各种革命力量,想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百感交集而“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出革命领导权问题,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那么到底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讨。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特定环境)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静景) 万类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景) (静—动) 霜天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 (上) (动景) 竞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 (下) (动景) 自由

(分)——————————————————————(总)

(景) ——————————————————————(情)

七、课堂小结

使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以及创作背景。

使学生领会诗人借景物所要表达的豪情壮志、关怀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八、课后作业

背诵《沁园春长沙》。

根据这首词写一段小散文。

【篇四】人教,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必修1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它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也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处于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时期,他们普遍比较单纯,诗词的学习也许会使他们产生共鸣,同时通过诗词学习,也让同学们了解如何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本词的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和本词的艺术特色并体味词的意境之外,加深他们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及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的全面认识,加深对本词核心思想价值观的认识,启迪他们的思想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词与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

2、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学习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步学习诗词鉴赏发方法。

3、背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诗词“三美”,体味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运用图片、语言、配乐朗诵等为学生感知学习诗歌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学习,体会诗词“三美”。

2、点拨法(启示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3、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词的规律去看待诗,去读诗。

4、图表教学法。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

5、情感教学法。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

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5、比较法。与作者的其他词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与其他诗歌做横向对比。

6、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理解、背诵诗歌,体会深秋意境美,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及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体会诗词“三美”。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很好,大家记忆力不错哦!这些诗句都各有自己独特的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大诗人——毛泽东。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伟人是如何于秋日赋词的呢?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为何请大家感受诗人秋日赋词,题目却有个“春”字呢?那么大家就要先来了解一下词的常识。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词的常识(PPT配合)

同学们从题目中看到了什么,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

进去。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但后人填词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内容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所以同学们看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属后者,“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并非写春天而是写秋。这首词是双调的。

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结构分为:单调→只一片(阕)

双调→两片

三叠→三片

四叠→四片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PPT配合)

题目为何叫“长沙”呢?(长沙写的),还有什么原因呢?(长沙是毛泽东的家乡。毛泽东是湖南长沙湘潭县韶山冲小山村的人,从这个小山村走出了一代伟人。此外,长沙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他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后来呢,在湖南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就是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毛泽东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和他的同学们在长沙曾经开展过多项革命活动,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国民大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同时敌我斗争形势更加激烈。1925年,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这是题目得到的启示。)

3、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学习、鉴赏一首诗或词,也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体味一首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词言志。(板书)

那么毛泽东的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一种志呢?又是用怎样的言怎样的艺术形式来抒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来鉴赏来领略。

诗歌的鉴赏方法有很多,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诗歌最讲究节奏、韵律,可以说是富有音乐性的文学作品。其实古代很多作品包括诗经,乐府,唐宋词,本有乐谱演唱,只有把它诵读出来,通过有声的语言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的艺术技巧它的韵味。所以先听配乐朗诵,整体感受一下词的艺术境界。

4、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排除方言影响。

5、比较并评价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同学们,想想刚刚听朗诵时看到的图片和这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呢?这里就是湖南长沙的橘子洲,是不是和太阳岛有点像啊?

1、赏析前三句人教,长沙,教案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前三句都交代了什么?

(人物、时间、地点。)

什么时间?(秋),为什么叫“寒秋”?(深秋时节了)。“湘江北去”, 滚滚滔滔的湘江向北流去,(这是环境),橘子洲头是什么呢?(地点)

前3句的一般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前置,是为什么呢?(是否像电影“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突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呢?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增强了表现力)

为什么强调是站在橘子洲的洲头呢?(我们先从音韵方面来看,大家知道诗词是要押韵的,这里强调 “头”字,那我们看看它是否和哪个字一起押韵呢?对,它和“秋”字都押ou韵),强调“头”字,音韵呢是其中一个方面,同学们,从图片可以看到橘子洲在湘江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岛,那站在橘子洲头,视野怎样?(对,非常开阔)。所以这三句词呢,就为作者下面的写景创设了很好很广阔的背景。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前三句描绘的情景给大家叙述一下?(时值深秋,毛泽东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滚滚北流,心情澎湃。)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内容给此情境加个小标题吗?【独立寒秋图】

(2)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诵读前三句

那么,开始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谁能试一下呢?(深沉、沉稳一点儿、读出一个伟人卓然而立的情景,语调要深沉、稳健、有力)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站在橘子洲的洲头,视野开阔,所以前三句词呢,就为作者下面的写景奠定了很广阔的背景。

(1)请同学们看橘子洲秋景图片,用自己的语言为橘子洲着色。我们一会儿来看看词人是如何着色的?

(2)下面几句着重描写词人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色。有一个字是统领下面几句的字,是哪个字呢?【看】。请问“看”字管到哪一句为止?(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讨论:这里词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有哪些意象?

学生代表回答看到的内容:

【山、林、江、舸、鹰、鱼】

明确:(万)山 ———— 红(遍) 红之广阔

(层)林 ————(尽)染 红得深透

(漫)江 ———— 碧(透) 清澈之极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千帆争发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矫健有力

鱼 ———— 翔浅底 轻快自由人教,长沙,教案

(【万】【层】【百】 ─→数量之多,竞争之烈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形象生动,语言表达贴切。)

(3)之前请同学为橘子洲秋景图片着色,有同学画了金黄色,我们看看毛泽东是如何着色呢?

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红遍】,【红之广】;【碧透】,【碧之极】;红绿辉映,色彩之浓)

一般描绘秋天用黄色,金秋。毛泽东写的却是大红大绿,为什么呢?(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4)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有什么特色?

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看】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观】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动静交错: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静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动态】

(5)炼字炼意

我们学习语言尤其是诗词就要学习它如何炼字炼意,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同学们这几句里你觉得哪些字写的非常好,给你的印象深刻,能不能做一下评论?(对,看这几个动词,它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争、击、翔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秋之深】。“争”字,红绿争辉,船

【篇五】人教,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b.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2、能力目标:a.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c.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d.背诵全词。

人教,长沙,教案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教时:1课时。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具准备:1.投影片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

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篇六】人教,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长沙,教案 人教平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