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堂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堂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堂
篇二:《五语下12、史马迁发愤写《史记》.滨湖望重学校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12、史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三、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我尝试围绕课题中的“发愤”一词,通过抓关键词、品读感悟司马迁的“勤奋刻苦”,深入文本,历史熏陶,内化体验司马迁的“悲愤交加”,从而,帮助学生体悟到《史记》的来之不易,感受司马迁非凡的意志力和超越常人的精神品质。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设计:
第一课时{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读题解题。{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请同学们读读、想想,从课题上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体会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怎样发愤写《史记》,从课文中我们还能简单地了解到《史记》。让我们先学课文,再读些课外书,争取对司马迁及《史记》有较多的了解。请同学们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发愤:决心努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3、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结果怎样?
4、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司马迁受了父亲怎样的影响?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读父亲临终之时的嘱托,司马迁是怎样牢记嘱托的?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找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语句,多读。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指导读“13年”、“52万字”,简介司马迁和《史记》,抓住书中有关《史记》两句话(1、第一自然段: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第四自然段: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来展开。
三、小结作业,练习朗读。
1、抄写词语。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抓住“发愤”
1、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学生读题。
2、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写成了伟大的《史记》。对此,书中有一个高度评价,让我们来看文章末尾的一句话。 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学生齐读,思考:读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板书:用生命写成)
(2)生讨论、交流,师相机指导。
抓住“毕生”、“生命”词语体会司马迁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候,司马迁都在发愤写作《史记》。有学生会提“前无古人”,师相机指导。)
3、过渡:是啊!司马迁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候,司马迁都在发愤写作《史记》。请同学们浏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具体选取了司马迁生命中的哪些时候?请找出有关时间的词句。
(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词句:从小、司马谈临终之时、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用了整整13年时间。)
二、自主阅读,品味“发愤”
1、现在就让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说说司马迁从小怎样?(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自主体会,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板书:受父影响)
(2)司马迁怎样做的?(“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小结:司马迁早年就努力读书,广积资料,为史记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2、司马迁正发愤读书的时候,父亲却壮志未酬身先死,谁来读一读“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略)
(1)司马迁怎样做的?(板书:牢记嘱托)(“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指名读,其他同学自主体会交流,师相机指导
指导读,抓住“泪流满面”、“千万不要忘记”“嘱托”理解。
(3)小结:父亲死后,司马迁牢记嘱托,整理、研读,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开始发愤写史记。
(4)朗读第二自然段
3、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开始专心致志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对他写作史记有什么影响?
(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了此残生。”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师相机指导(司马迁悲什么?愤什么?同学们,你替司马迁考虑考虑,告诉他:司马迁,你该怎么办?)
指导读,抓住“专心致志(想到其他成语)、飞来横祸(一般人无法承受,大多会绝望,走向死亡)、司马迁悲愤交加""了此残生。”理解
(3)过渡:是啊,“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受到侮辱。这时候他几次想到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想到了什么?
(4)生讨论、交流,师相机指导
①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A出示书法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直到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师相机指导。指导读,指导理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读懂这句话的意思。
读、对比理解“固、或”,再读
B在司马迁看来,怎样才算死得有意义?(重于泰山)在司马迁心中谁的死重于泰山?(父亲、古代英雄"")
C拓展: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吗?(岳飞、文天祥、孙中山"") ②“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从两个“一定”中读出了什么?反复练读。
③引读“想到这里""”
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师相机指导,读
A出示图,说图
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什么?(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什么?可以用成语来说。
生讨论、交流,师相机指导
B小结:
在忍受身心巨大痛苦的同时,司马迁忍辱负重,夜以继日,发愤写作。(板书:发愤写作) 齐读“想到这里""”
读后体会:此时,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 为理想把个人荣辱抛之脑后、忍辱负重)
看这样的画面,默读“想到这里""”感受司马迁的“发愤”。
(5)小结导读:
司马迁此时的内心十分悲痛,但他仍旧能顽强写作,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他曾经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最终还是尽力克制自己,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埋在心底,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在导读中感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延伸,内化“发愤”
1、引读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13年-耗时长,52万字-巨著辉煌,用生命写成"")
(2)这部《史记》从开始到完成经历了司马迁的一生,记录了他少年的发愤读书,青年的发愤写书,中年的痛苦耻辱,老年的发愤著书,正如文中的评价“这部前无古人""生命写
篇三:《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终于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主题:司马迁在身受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