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怎样写学情分析》
怎样写学情分析
一、 学情分析的整体框架
1、整体与个体的学情分析
整体分析可以对所任教的年级、班级进行分析,如: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所以可以分析研究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格、能力、习惯等;例如对学生学习风格分析,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还有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第三对学生学习习惯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等;个体分析可以针对个别任教学生进行分析,如将学生事先进行分层: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再进行个别分析
2、 不同时期的学情分析进行比较
大家知道学生的心态、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等总是在不停的发展变化着的。我们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着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可以做不同时期的学情分析,如学期初的学情分析可以为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的教学打下基础,而学期末(学年末)的学情分析可以总结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转变,当然也可以做准备中考时期的学情分析等。因为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3、 整合教材进行学情分析
可以结合自己现任教的教材及知识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例如:针对教学内容,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
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合作学习的功效。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双边活动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教学中加强激励机制,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在双边活动中,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双边活动,实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其次,要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有
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尽早树立信心,大胆发言。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的具体切入点:
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作具体分析:
1、 一年来学生的成绩是否有进步(用数据说明)
2、 在你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多样化
3、 在你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是否有所改观
4、 学生是否喜欢你任教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信心、进取心是否得到提高
5、 你独特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
6、 在你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
1、观察法:通过课前、课堂、课后对学生进行观察,
2、做问卷调查:自己在教学一段时间后,设计有针对性的学生调查问卷,并做好数据统计分析。
3、师生谈心:可以通过与学生课后交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4、书面资料分析法:如对学生的成绩单、作业、笔记等进行检查分析、研究
5、课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作记录,并在一单元或是一阶段结束后进行整理、分析
6、测验并进行质量分析
篇二:《怎样进行学情分析》
怎样进行学情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说,分析学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学习者对于学习材料的元认知、探求兴趣影响着学习者在学习此材料时的状态和结果,而学习材料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学情分析的中心问题是建立起新的学习与学生的起始状态的相互联系,学习不仅受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的偏好方式、学习的能力状况等影响,教师需要探知学生学本教材要达成的目标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学生对今天这个材料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学的愿望;班级学生在学这个材料时,差异程度怎样归纳起来就是如下的五个方面:
学生的“已知”: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即学生学习的起点能力,它又包括知识起点能力、技能起点能力、态度起点能力,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得出的就是学生准确的起始水平;
学生的“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学生的“能知”: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教师引导与支持之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了解“已知”和“未知”的目的,是找到学生是否有发展的可能,可能发展的空间在什么地方,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区域到底有多大; 学生的“想知”:指除学习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内容; 学生的“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
学习材料是指学生在课堂里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具体承载物,比如一篇课文,一个章节,一个英语中的单元,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仅仅是界定了要教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未和学习者的需要构成一定的关系,学习材料是静态的,但不是僵化的,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需要剖析所学材料和学生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对学习这个学习材料具备了哪些基础、存在着哪些困难,并充分地调动起相关主题曾经留给学生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如何对
学习材料进行处理及学生应达成的三维的、分层的、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习材料的分析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 这个材料是什么?在一册教材中、在一单元中的地位是什么?
★ 这个材料有什么特点?
★ 这个材料的重点在哪儿?
★ 这个材料就材料本身来说最难的是什么?
★ 这个材料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什么作用?
一般说来,当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出来后,确定了学习主题,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教材与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领域进入未知的知识领域。教师要在对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组织选择要呈现的内容的序列、广度和深度,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重整、调整、优化组合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调整的外在依据一是学习者,二是课程标准,立于课程标准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整合的原则是符合与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在学情分析中,还有一块是教师对于自己先前教学经验的回顾与分析,这个分析的结果常常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基础与现状的判断上。学情分析是个融主观与客观于一体的过程,教师的先前经验影响其对于学习材料的解决和再处理,影响其对于学生的了解和要求的确定。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设计时,将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积累的课堂经验也纳入了思考的范围,使得设计既有了实际性又带上了个性化的色彩
在一些发展的比较好的学校里,形成了一套流程,帮助广大的教师学会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如下图:
篇三:《教材、学情分析》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4.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什么叫学情分析}.
一、切入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对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读几遍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4、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范例:
a、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感动的原因是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b、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c、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真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
小钱患的是白血病,小钱的生命就像 “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d、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给予是快乐的!很令人感动。)
二、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全班交流。
a、感谢为他捐献骨髓的那位台湾青年。
b、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C小钱还会感谢医护人员朋友亲人。
4、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深化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更多的时候需要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也许仅仅只需要说一句温暖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是,却能给别人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
(生齐读后,又指2生读,读得很准。)
师:谁来用“暂”组一个词?
生:就是那个,(很紧张)暂时。
师:好!读得很准确,回到句子中还能读准吗?(出示课文中出现“暂停”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
(一生读,不太流利,并且把“间隔”的音读错了。)
篇四:《学情分析论文》
学情分析,以学定教
现代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旧知同化或顺应新知的过程。学生原有知识状况,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影响新技能的迁移,即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而且是从三维角度来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分析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学生的非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