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在作文教学中“变脸”艺术该如何体现》
在作文教学中“变脸”艺术该如何体现
京剧,有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和“国剧”之称。京剧脸谱,精美传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川剧的标识。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一张脸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余张之多,真是值得惊叹的艺术。不管是京剧的脸谱千变万化,还是川剧的变脸独树一帜,对作文教学而言,他们那善于表现、富于变幻、让人好奇不已的魅力,让笔者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尝试多一点“变脸”艺术,会不会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而学生也会像京剧、川剧迷那样,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作文教学的“变脸”该如何体现,或是角度转换,或是方式创新,一切以教得生动、有效,学得有收获、有兴趣为目标。虽无定法,却有迹可循,在此,我且试着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结合亲历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这作文教学的“变脸”艺术。
一、变换内容,用鲜活的生活资源激发作文意趣
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当然也包括作文教学资源的“变脸”。
2012年,我和来自连州教研室的省级骨干培训班学员一起开展了《让农村资源走进小学生习作的研究》,为农村的孩子摆脱作文短板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其一,开发特色课内外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玩,不会玩耍的学生还能写出体验独特的文章?老师们因地制宜,设计很多简单实用的乡土游戏,组织学生玩“抛石子”“转陀螺”“泥塑”、“沙地画”“赛纸飞机”等,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其二,开掘农村家庭生活场景。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引导学生参与家事,如“割禾”“摘菜”等;与家禽家畜为友,“喂猪”“看牛”等;和小伙伴比赛,“发豆芽”“我的泥娃娃”等,促使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
其三,开拓农村社会生活。利用生活这本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东陂的圩日、三月三的来历、东陂水角和东陂腊味的制作过程等;了解东陂抗日英雄冯达飞的事迹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丰富其心灵。
其四,开展亲近自然活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他们开展“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重点介绍“连州东陂地下河”;观察小鸡、小狗等家禽家畜的样子、生活习性;观察水稻、油菜、菜地等植物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注目特有的劳动场景图:秋收图、种植图等。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美,发现美,写出美。
其五,关注农家农事。新农村建设又是农村资源习作的极好素材,老师们带着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养殖专业户等,出示家乡今昔的照片,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开展“家乡的变化”讨论后,学生的振奋之情自然流于笔端。引导学生注目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网络进家等,进行“时空对比”训练——歌颂农村的新风尚。听自村事、谈自家事,激起学生爱家乡之情,习作时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变则通,这作文内容的“变脸”经历说明:只要转变一下思路,作文教学的空间是大有可为的。
二、变换时空,用鲜明的现场体验激发表达需求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小学生涉世未深,生活体验远远不足,经历过的人或事,往往也因为阅历不足,并没有像成人那么丰富的感触。写起作文来,也难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设计现场作文或唤醒回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使他们“有较为丰富的
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是极为必要的。笔者曾上过这样一节几乎称不上作文指导的作文课:
一上课,我就宣布:“欢欢喜喜吃柚子”比赛现在开始。规则:1、各组商定选柚方法,并由代表说出各自的高招;2、挑选柚子;3、动手剥皮分瓣,无论甜酸一律吃完;4、收拾干净,最快的一组为冠军,依此类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关:各支高招选柚子
因为隔着彩色的塑料膜,他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手轻拍,有的煞有介事地东按西按,有的神秘兮兮地闻闻,还有的二话不说,干脆拎一个就走。选柚的理由更是妙趣横生:“拎一拎,挺沉的柚子水分就多,好吃”,显得很有经验;“按按柚子的‘肚脐眼’,软和些的可能熟一些,也就甜了”。这个高招比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还要搞笑;“我想闻闻这柚子的香味,香一些的应该好吃”,又引来一阵笑声:“你的鼻子赛过警犬咯!”至于“没招,只好碰运气”的,被公认为最“听天由命”的无奈。
第二关:齐心协力吃柚子
一声令下,各小组就忙开了:用手抠的,用剪刀划的,还有七手八脚帮着按住柚子的,都拿出了武松打虎的架势,脸蛋涨得通红,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不一会儿,各小组陆续把柚子剥好,去皮剔子,塞进嘴里,有的美滋滋地连声称好,也有的愁眉苦脸,大呼“酸死了”。不管如何,柚子很快就吃完了,“战场”也是在笑声中争先恐后地清扫干净。
第三关:诙谐风趣评特色
冠、亚、季军诞生了,师生们一起为各组命名:风卷残云之冠军;囫囵吞枣之亚军;狼吞虎咽之季军细嚼慢咽之最后一名。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是哪个组,都一脸喜气,一脸热情。尤其是听说第八小组的柚子虽干涩无汁,但他们却食之殆尽时,更是引起诙谐的称赞:“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勇夺冠军,佩服佩服!”
第四关:自由命题写感受
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写下了这节飘着柚子香味的课,有参与有体会,有内容有感受,习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通过预设或唤醒回忆的“变脸”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参与的兴趣、直接与体验对话,从而使作文过程与观察体验、与合作探究相统一,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
三、变换角度,用无限的想象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关于创新,课程标准的叙述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牙膏公司征集提高销售量的最佳方案。有的提出打折促销,有的提出附赠纪念品吸引顾客,从众多方案中胜出的方案只有一句话:请将牙膏瓶口增宽一毫米。“一毫米”,简单易行,不花一分一文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作文的要求可以增宽一毫米呢?那将有多少学生不再举笔维艰呢?
例如: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改编经典,向文学大师们发起挑战,让独特的创意融入到名著名篇中去,同时又要让文学经典变成笔下汩汩流动的字符,让经典为学生所有,让学生享受经典,创造经典。
“原作好比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古董酒瓶,如果不想它只是你们家客厅博古架上的摆设,那你就酿一壶茅台或五粮液式的美酒再装进去吧。”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马上明白了改编要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要别开生面,柳喑花明又一村,不要翻炒剩饭,拿一张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
学生们或是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雪灾中的中国,还救护了受伤的高压线他维修工人,奇特的构思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份关爱生命和温暖人心的真情,更是让人感到温馨,让人不由得为“温暖无国界”而拍掌叫好;或是根据《凡卡》创作背景,也就是“我”(契
柯夫)童年的生活经历进行改编,想象“我”帮助凡卡的逃离虎口,并且联系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设想凡卡成为一个有理想的正义之士,参加了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为穷人谋幸福种种奇思妙想,个个不落窠臼。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必躬亲。”怎样帮助学生练得这寻找“源头活水”的本领?作文教学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指头,只有不拘一格的“变脸”,一招一式地精心研磨。
四、变换教法,用具体的作文指导培养习作能力
在与香港的学校合作进行作文课题研究时,我体会到他们的课题小而实,例如《怎样写好比喻句》《学写说明文》等。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觉得,这种重视学习方法的思路是务实的,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应该是兼收并蓄的。 我听过两节高年级篇章仿写作文课,执教老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就给予了学生确切有效的指导。
第十册《养花》一文,她紧扣“乐趣”二字,从“长知识”、“益身心”、“同分享”、“伤菊殃”四个方面,极尽养花之乐: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学生特别喜欢这篇结构简单,语言亲切的文章。接着,引导学生自拟文题,学生不仅能运用此文的行文结构,还不知不觉地模仿老舍行文的语气,写下了许多极富生活情趣的好文章,不仅形似,还颇有几分神似。{小学看图作文:学习成绩变脸}.
第十一册的《第一场雪》按照“雪前”“雪中”“雪后”“雪的联想”的时间顺序,酣畅淋漓地描述了第一场雪。问及学生可以将此种写法运用到哪些场景描写时,他们很快就有了多种选择:写雨景,写日出
方法培养了,意识加强了,审美的敏感也就相应地提升了,好的句段和章法都会不知不觉地拿来琢磨,拿来为我所用。句子的生动、结构的严谨、手法的新颖,也就尽在这具体务实的指导之中!从而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则可“其文若出吾之手”,进而做到“仿而能作,作而出新”,这源于勇敢的“变脸”之功。
五、变换途径,用小报、博客等放大评改效度
新课程标准提倡“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是互评互改往往流于形式,自评自改也常常因能力和阅历限制,难以实现有作用的“自我批评”。
基于此,尝试用编小报、写博客等的方法,促进学生自评自改和互相评改,从而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作文教师改不如学生改,学生改不如集体改”的境界。
1.学习合理安排篇幅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练习。”学生平常写作文随意性大,篇幅、字数随意,而小报篇幅则要求学生简练文字,学会剪辑精华段落。这样对学生概括、提炼语言的能力有了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2.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崔峦提出:“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学生平常的作文里的语病、错别字等,一般是依赖老师批改,未能养成认真检查、修改的良好习惯,而办小报的作文是要给同学看的,因而学生都产生了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每个小组也重视自己将要展出的小报,希望办好小报,展示小组实力和编辑水平。他们的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自然也是用心多了。这正是作文修改和评价的好时机,也是编辑作文小报的目的所在。
我觉得,无论作文途径如何“变脸”,它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生,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个人网络博客和班级博客群的作用,让学生作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接受更广泛的大
众点评,让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是批评家,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惟一或最后裁定者。网络及时新颖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引导学生把写作延续到校外和课外,让写作成为随时随地的习惯和爱好。
六、变换方式,让网络作文成为写作“嘉年华”
今天我们把电脑压缩成平板,让手机充满了智慧,使QQ拥有了魔力,让博客插上了翅膀这些生动时尚的通讯工具对小学生而言,既是必不可少学习工具,又是不可多得的智力玩具,每个孩子都爱不释手。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学生不一定每天放学后结伴游戏,但几乎都会用QQ聊上几句;一个青少年不一定喜欢看中央台的《探索发现》栏目,但很有可能会互发几个段子、互通几段微信。我们如果利用好这些学生和家长都擅于使用又乐于使用的日常通信工具和社交平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可能事半而功倍,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也有可能因此而突飞猛进。
有一次,班里爆发流感,防疫站要求停课,我和学生约定在QQ群里上一节作文课。没想到,上课时间还没到,学生已经在群里自动点名完毕,比平时上课主动多了。{小学看图作文:学习成绩变脸}.
讨论的时候,争着发言,还会回应其他同学的话语,偶尔有调皮捣蛋灌水的孩子,很快被班级的群管理员屏蔽,急得直打我的电话,要求我帮他说说,给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少学生还会搜索相关的材料来阅读,有的是下水文,有的是相应的名家之作,贴在群里共享。一时间,QQ群里热情高涨,热闹非凡,48位学生无一“漏网”,全员参与。
返校后,查看他们的作文,有不少学生记录了这兴奋的第一次“触网”的语文课,笔端流淌着的是兴奋与喜爱。
由此可见,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他们喜欢尝试新的变化,童真是最宝贵的。作文教学要及时“变脸”,适应学生需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写作素材,讨论写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写作过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篇二:《作文教学不妨多点“变脸”艺术》
作文教学不妨多点“变脸”艺术
汾西县第二小学 范佩俊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引得许多国际友人、有识之士对它充满了好奇与着迷,不由自主沉醉其间、探索脸谱的奥秘;川剧的变脸绝技,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一张脸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余张之多,真是值得惊叹的艺术。不管是京剧的脸谱千变万化,还是川剧的变脸独树一帜,对作文教学而言,他们那善于表现、富于变幻、让人好奇不已的魅力,让笔者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尝试多一点变脸艺术,会不会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而学生也会像京剧、川剧迷那样,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作文教学的变脸,或是角度转换,或是方式创新,一切以教得生动、有效,学得有收获、有兴趣为目标。虽无定法,却有迹可循,在此,我且试着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结合亲历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这作文教学的变脸艺术。
一、变换内容,用鲜活的课程资源激发作文意趣
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当然也包括作文教学资源的变脸。
2013年,我校开展了《农村学校特有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为农村的孩子摆脱作文短板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其一,开发特色课内外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玩,不会玩耍的学
生还能写出体验独特的文章?老师们因地制宜,设计很多简单实用的乡土游戏,组织学生玩抛石子转陀螺泥塑、沙地画赛纸飞机等,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其二,开掘农村家庭生活场景。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引导学生参与家事,如割禾摘菜等;与家禽家畜为友,喂猪看牛等;和小伙伴比赛,发豆芽我的泥娃娃等,促使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
其三,开拓农村社会生活。利用生活这本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师家沟清代民居的来历、师家沟清代民居的建筑特色、师家沟清代民居的艺术成就等;了解师家几代人的事迹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丰富其心灵。
其四,开展亲近自然活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他们开展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重点介绍连州东陂地下河;观察小鸡、小狗等家禽家畜的样子、生活习性;观察水稻、油菜、菜地等植物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注目特有的劳动场景图:秋收图、种植图等。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美,发现美,写出美。
其五,关注农家农事。新农村建设又是农村资源习作的极好素材,老师们带着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养殖专业户等,出示家乡今昔的照片,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开展家乡的变化讨论后,学生的振奋之情自然流于笔端。引导学生注目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网络进家等,进行时空对比训练——歌颂农村的新风尚。听自村事、谈自家事,激起学生爱家乡之情,习作时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变则通,这作文内容的变脸经历说明:只要转变一下思路,作文教学的空间是大有可为的。
二、变换时空,用鲜明的现场体验激发表达需求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小学生涉世未深,生活体验远远不足,经历过的人或事,往往也因为阅历不足,并没有像成人那么丰富
的感触。写起作文来,也难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设计现场作文或唤醒回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使他们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是极为必要的。笔者曾上过这样一节几乎称不上作文指导的作文课:
一上课,我就宣布:欢欢喜喜吃柚子比赛现在开始。规则:1、各组商定选柚方法,并由代表说出各自的高招;2、挑选柚子;3、动手剥皮分瓣,无论甜酸一律吃完;4、收拾干净,最快的一组为冠军,依此类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关:各支高招选柚子
因为隔着彩色的塑料膜,他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手轻拍,有的煞有介事地东按西按,有的神秘兮兮地闻闻,还有的二话不说,干脆拎一个就走。选柚的理由更是妙趣横生:拎一拎,挺沉的柚子水分就多,好吃,显得很有经验;按按柚子的‘肚脐眼’,软和些的可能熟一些,也就甜了。这个高招比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还要搞笑;我想闻闻这柚子的香味,香一些的应该好吃,又引来一阵笑声:你的鼻子赛过警犬咯!至于没招,只好碰运气的,被公认为最听天由命的无奈。
第二关:齐心协力吃柚子
一声令下,各小组就忙开了:用手抠的,用剪刀划的,还有七手八脚帮着按住柚子的,都拿出了武松打虎的架势,脸蛋涨得通红,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不一会儿,各小组陆续把柚子剥好,去皮剔子,塞进嘴里,有的美滋滋地连声称好,也有的愁眉苦脸,大呼酸死了。不管如何,柚子很快就吃完了,战场也是在笑声中争先恐后地清扫干净。{小学看图作文:学习成绩变脸}.
第三关:诙谐风趣评特色
冠、亚、季军诞生了,师生们一起为各组命名:风卷残云之冠军;囫囵吞枣之亚军;狼吞虎咽之季军……细嚼慢咽之最后一名。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是哪个组,都一脸喜气,一脸热情。尤其是听说第八小组的柚子虽干涩无汁,但他们却食之殆尽时,更是引起诙谐的称赞:
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勇夺冠军,佩服佩服!
第四关:自由命题写感受
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写下了这节飘着柚子香味的课,有参与有体会,有内容有感受,习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通过预设或唤醒回忆的变脸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参与的兴趣、直接与体验对话,从而使作文过程与观察体验、与合作探究相统一,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
三、变换角度,用无限的想象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关于创新,课程标准的叙述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牙膏公司征集提高销售量的最佳方案。有的提出打折促销,有的提出附赠纪念品吸引顾客,从众多方案中胜出的方案只有一句话:请将牙膏瓶口增宽 一毫米。一毫米,简单易行,不花一分一文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作文的要求可以增宽一毫米呢?那将有多少学生不再举笔维艰呢?
例如: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改编经典,向文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