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有关于佛的文章 关于佛的文章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佛教文章》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处处埋怨

圣严法师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来得少,就如俗谚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对你好一点,你会希望他能对你更好一些;或是别人已经借你钱,却还觉得不够多,反过来嫌别人小气。

如果有这种想法,便是不知感恩图报的人,只希望别人付出,不想回馈,而且还贪求无厌。不仅怨恨不给自己好处的人,甚至也会怨恨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不知道感恩。这种心态多半认为,别人对你的照顾是应该的,所以父母、兄弟姊妹对你好也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认为别人帮助你可以得到快乐,所以他们对你好也是正常的。以至于一旦别人的态度稍微不好,就心生怨恨。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对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怨恨。晴天时他会埋怨:「太阳这么大,是不是要热死我,为什么不是雨天呢?」雨天时则又发牢骚:「这么冷,怎么不出太阳呢?」即使四季如春,还是会埋怨节气不分明。这种人对天气、对环境、对人都不满意,在这个世界上,好象没有一个人、一件事是他需要感激的,总是处在怨恨的情绪之中。

所以,忘恩负义的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怨恨别人。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怨恨心生起;怨恨心生起以后,也要想方法予以化解,才不会影响内心的平静。

消除怨恨最佳的方法,就是多从感恩的角度来看人和事。人不可能离开万物独自生存,因此生活在天地之间,包括吃一口饭、喝一口水,甚至于呼吸一口空气,都要感恩。能够如此,怨恨心就会减少,甚至于冰消瓦解。

一个人满不满足、快不快乐,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或是别人如何对待他,关键在于自己心里的感觉,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佛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世间万法都是由心念所产生的,如果我们能感恩、知足,生活就会满足。即使已经一无所有,但如果对喝一口水、吃一口饭,甚至呼吸一口空气,都觉得满意,认为应该感谢的话,便能天天都活在快乐的世界里了。

篇二:《材料作文“我心有佛”导写及例文》

材料作文“我心有佛”导写及例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灯会元》记载: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对于这则材料的审读,可以根据其记事、记言兼而有之的特点,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来思考。我们可以发掘出以下重要信息——人物:豫通大师、世人;环境:遭逢战乱,迁徙途中;情节:唯有大师一人坚持早课。当我们充分感受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仔细品味命题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价值倾向,就可以从材料中获取以下内涵:在备尝艰辛的时代氛围与处境中,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坚守理想、信念、追求的人格精神,值得赞许和推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核心立意——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当然,对于材料作文而言,不排除反向立意的可能,但对于本则材料而言,正向立意显然更为恰切。

虽然材料内容来自佛教典籍《五灯会元》,记录的也是僧人豫通大师的言论,但透过其“佛”理的表层,仍然可以发掘出以“诚”护“心”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信仰准则。

从正面立意时,以理论观点着眼,可以思及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以及《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可以引用《淮南子》中的名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等等。 从事实论据着眼,也可以发掘《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或者介绍《后汉书》中记载的杨震以“四知”言论退金的著名典故;以至“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

斯所说的“追求完美,就是做柜子时,在别人都看不到的柜子的背面也要用最好的板”等言论。

当然,若能从反面立意,适当地陈述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那些信仰缺失、道德堕落、良知泯灭、阳奉阴违的人事例证,使得论述上正反结合、对比鲜明,无疑更会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例文

静默的绽放

素色的花,悠远的香,茉莉这害羞的小生灵总怯于在赞美中留下自己的清雅舒张,总在沉郁的夜中绽放,空留甜香。

读罢《五灯会元》中的记载,忽觉得中国的读书人虽不语怪力乱神,但却是有信仰的,那是被五千年黄沙堆砌成的宫殿,深埋于不周之山,只待共工一撞,便又显出峥嵘的风采。

豫通大师那句“既诚我心,是诚我佛’不过是借谈佛理,敲打众僧心中的业障,将那慎独之心重拾。而赶考书生不去采摘无主之梨的论述:“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又与豫通上师何其相似。故而我说,读书人是有信仰的,那尊佛是为道德,那卷经是为慎独。

春秋时期卫灵公在宫中与大臣议事,时已深夜,街边驶来马车之声清晰可辨。行至宫门,车辙之声戛然而止,仅留轻微的马蹄叩击地面发出的脆响。而经过宫门后,马车复又疾驰而去。卫灵公只听声音便断定此人定然是蘧伯玉,因为只有他,方能在夜深无人之时依旧克己复礼,坚守君臣之道。

这份恪守坚持比起僧侣的苦修毫不逊色,甚至更有过之,因为这是超乎肉体之上的精神戒律。若人人皆能如蘧伯玉般慎独守己,又何来礼崩乐坏的战伐攻取,百里无鸡鸣?又何来脑满肠肥的硕鼠酷吏,阮籍穷途哭?

淮南子有云: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止休。先有道,继之以义,正是我国自古儒生的终生追求。

杨震月夜退十金,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将自身的道德通天彻地,化身万千,却又坚守一心,这比那些佛法大成的高僧不遑多让,且又更多了些烟火气与人间的生气。

所以,当我们觉得时代已信仰缺失的时候,与其绞尽脑汁去重塑,倒不如踏踏实实挖掘。让曾子的三省之思回归,让陶渊明的高沽回归,让孔孟的守礼回归我们的信仰将坚如磐石,将灿如骄阳,却又内敛深沉,在无言中昭示华夏古国的光芒。

君子如同茉莉,他们不在乎时辰之差,甚至更乐于在黑暗中绽放。既然这天幕是黑的,那便用我的香来点亮。当万千的香化为巨龙,惊醒梦中之人时,他会看到无穷的白色的花海。用自己的光芒驱逐黑夜,点燃黎明。

他不得不赞叹,这静默的绽放!

考场点评

本文于入题之时便别开生面,以茉莉的淡雅绽放“起兴”,将读者引入静谧清新的氛围,又将“中国读书人的信仰”喻作深埋的宫殿,笔力转而遒劲,足见其视野开阔。紧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从材料切入了“慎独”的主题,并围绕它组织了蘧伯玉不欺暗室、淮南子引言、杨震奉金等材料,层层递进,条分缕析,巧妙地将主题迁移到了知识分子的人格信仰,把材料引入了作者熟悉的领域,并由此倡导了传统道德的回归。行文及末,作者再一次呼应开头,用茉莉的无穷绽放象征道德的普遍回归。应当说,除却内容的充实和语言的精湛,在议论首尾缀加景物描写也是本文布局谋篇的一大亮点。

篇三:《材料作文“我心有佛”导写及例文(整理精校版)》

材料作文“我心有佛”导写及例文

作文辅导

0324 20:48 ::

材料作文“我心有佛”导写及例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灯会元》记载: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对于这则材料的审读,可以根据其记事、记言兼而有之的特点,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来思考。我们可以发掘出以下重要信息——人物:豫通大师、世人;环境:遭逢战乱,迁徙途中;情节:唯有大师一人坚持早课。当我们充分感受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仔细品味命题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价值倾向,就可以从材料中获取以下内涵:在备尝艰辛的时代氛围与处境中,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坚守理想、信念、追求的人格精神,值得赞许和推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核心立意——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当然,对于材料作文而言,不排除反向立意的可能,但对于本则材料而言,正向立意显然更为恰切。

虽然材料内容来自佛教典籍《五灯会元》,记录的也是僧人豫通大师的言论,但透过其“佛”理的表层,仍然可以发掘出以“诚”护“心”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信仰准则。

从正面立意时,以理论观点着眼,可以思及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以及《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可以引用《淮南子》中的名训“兰生幽谷,不

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等等。

从事实论据着眼,也可以发掘《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或者介绍《后汉书》中记载的杨震以“四知”言论退金的著名典故;以至“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所说的“追求完美,就是做柜子时,在别人都看不到的柜子的背面也要用最好的板”等言论。

当然,若能从反面立意,适当地陈述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那些信仰缺失、道德堕落、良知泯灭、阳奉阴违的人事例证,使得论述上正反结合、对比鲜明,无疑更会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例文

静默的绽放

素色的花,悠远的香,茉莉这害羞的小生灵总怯于在赞美中留下自己的清雅舒张,总在沉郁的夜中绽放,空留甜香。

读罢《五灯会元》中的记载,忽觉得中国的读书人虽不语怪力乱神,但却是有信仰的,那是被五千年黄沙堆砌成的宫殿,深埋于不周之山,只待共工一撞,便又显出峥嵘的风采。

豫通大师那句“既诚我心,是诚我佛’不过是借谈佛理,敲打众僧心中的业障,将那慎独之心重拾。而赶考书生不去采摘无主之梨的论述:“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又与豫通上师何其相似。故而我说,读书人是有信仰的,那尊佛是为道德,那卷经是为慎独。

春秋时期卫灵公在宫中与大臣议事,时已深夜,街边驶来马车之声清晰可辨。行至宫门,车辙之声戛然而止,仅留轻微的马蹄叩击地面发出的脆响。而经过宫门后,马车复又疾驰而去。卫灵公只听声音便断定此人定然是蘧伯玉,因为只有他,方能在夜深无人之时依旧克己复礼,坚守君臣之道。

这份恪守坚持比起僧侣的苦修毫不逊色,甚至更有过之,因为这是超乎肉体之上的精神戒律。若人人皆能如蘧伯玉般慎独守己,又何来礼崩乐坏的战伐攻取,百里无鸡鸣?又何来脑满肠肥的硕鼠酷吏,阮籍穷途哭?{有关于佛的文章}.

淮南子有云: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止休。先有道,继之以义,正是我国自古儒生的终生追求。 杨震月夜退十金,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将自身的道德通天彻地,化身万千,却又坚守一心,这比那些佛法大成的高僧不遑多让,且又更多了些烟火气与人间的生气。

所以,当我们觉得时代已信仰缺失的时候,与其绞尽脑汁去重塑,倒不如踏踏实实挖掘。让曾子的三省之思回归,让陶渊明的高沽回归,让孔孟的守礼回归我们的信仰将坚如磐石,将灿如骄阳,却又内敛深沉,在无言中昭示华夏古国的光芒。

君子如同茉莉,他们不在乎时辰之差,甚至更乐于在黑暗中绽放。既然这天幕是黑的,那便用我的香来点亮。当万千的香化为巨龙,惊醒梦中之人时,他会看到无穷的白色的花海。用自己的光芒驱逐黑夜,点燃黎明。

他不得不赞叹,这静默的绽放!

考场点评

本文于入题之时便别开生面,以茉莉的淡雅绽放“起兴”,将读者引入静谧清新的氛围,又将“中国读书人的信仰”喻作深埋的宫殿,笔力转而遒劲,足见其视野开阔。紧接着,一针见血地从材料切入了“慎独”的主题,并围绕它组织了蘧伯玉不欺暗室、淮南子引言、杨震奉金等材料,层层递进,条分缕析,巧妙地将主题迁移到了知识分子的人格信仰,把材料引入了熟悉的领域,并由此倡导了传统道德的回归。行文及末,再一次呼应开头,用茉莉的无穷绽放象征道德的普遍回归。应当说,除却内容的充实和语言的精湛,在议论首尾缀加景物描写也是本文布局谋篇的一大亮点。

篇四:《《佛教概论》阅读文章(新)》

{有关于佛的文章}.

一、人间佛教思想

二、证严法师著作选摘

三、一行禅师著作选摘

四、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

五、与青年朋友谈学佛

六、在家学佛之道

七、大乘根本加行论

八、佛教的出世精神

九、禅宗“呵佛骂祖”的真义

十、《坛经》中的净土思想

目录

人间佛教思想

——星云大师研究

陈兵

“大师”一语,在近世中国佛教徒中颇有被降格滥用之嫌,甚至被当作对比丘尼的专称。其实,大师(梵语Wastr)在佛教中本是一个相当高级的称谓,按《本事经》解释,是指证到须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圣僧,此等人出现世间,以佛法的智能化世导俗,令诸众生得无量义利安乐,万世师表,故称大师。《瑜伽师地论》卷八二:“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大师又为菩萨的德号之一。中国佛教界历代被尊称为大师者,如道安、僧朗、慧思、智者、吉藏、玄奘、惠能、善导等,日本的最澄、空海、圆仁、圆珍,及民国的太虚、印光、弘一,皆是影响巨大、堪为万世师表的法门龙象,多属某一宗派的重要祖师或为弘扬佛教作出巨大贡献的祖师级人物。当今佛教界,真正称得起大师尊号者,当推星云和尚为第一人。

愿力宏伟,慈悲广大,佛学渊深,解行相应,智能明睿,辩才无碍,这些佛教大师一般应具备的条件,星云和尚可谓当之无愧。与历代大师们相比,他还有其特出的品格、胆识、才干,及特别辉煌的业绩:他极善于针对现代人的机宜说法讲演、撰文编书,深入浅出,隽语连珠,把艰深的佛法从寺院藏经楼中解放出来,化为汩汩法水,滋润人们焦渴的心田;他是位佛教革命家,极富革故鼎新的胆略、勇气和开拓精神,极多新的创意,已写下了台湾佛教史上的五十多个第一,其中许多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第一,赢得“佛教的马丁·路德”、“佛教的创意大师”之誉;他极善于创业经营,具卓越的领导、管理、组织能力,所开创的佛光事业,已经是道场遍五大洲、信徒逾百万众,为佛教树立了千秋典范。 诚如张培耕《以二十年的时间读一个人的感想》所说:星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界第一位足以与其它宗教分庭抗礼,而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佛教争一口气的人”。[注1] 弘一大师曾称赞印光大师为“三百年来一人”,从弘法愿力、革新创意、经营才干、辉煌业绩及与时俱进的精神来看,星云大师起码可称佛教史上的“千年来一人”。末法苍茫之际,厄难重重的中国佛教界,能出此等伟人,亦佛法之一大不可思议,乃我等炎黄子孙的一大荣耀! 星云大师的辉煌业绩,以其振兴佛教以利人济世、令“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菩萨悲愿为用之不竭的动力,而其所说所为,表现出一种鲜明的主导思想:人间佛教的宗旨。人间佛教,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佛光山上高扬的旗帜。

人间佛教,并非星云大师所首倡,他被称为人间佛教的实现者。他弘扬人间佛教不遗余力,使人间佛教真正成为千百万人的生命实践,并凝固为有目共睹的硬件软件;他很好地表述了自己人间佛教的主张、思想,是人间佛教理论的三大重要建构者之一(其余两位为太虚、印顺)。他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等专论,编有《人间佛教》专书(《佛教丛书》之十)三十余万言,系统阐述人间佛教思想,内容颇为丰厚全面,其它大量演讲、文章、日记、格言、文艺作品中,也多处论述人间佛教,在在闪耀着人间佛教思想的智能火花。正如他所自言:“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甚至可以说,星云大师的所有著述,所有业绩,皆以人间佛教为主题,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星云人间佛教学”,在佛教思想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笔者孤陋寡闻,近几年才有幸拜读星云大师的主要著述,对其中表述的人间佛教思想至为服膺,深受启迪,有闻道恨晚之叹。本文作为一篇学习大师著述的总结报告,想对自己所见闻解知的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作一番梳理,以供想了解大师的读者参考。

关于人间佛教,大师曾归纳为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六大特性[注2],实则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质和要点,不止于这些。本文拟从十个方面谈谈大师人间佛教思想。

{有关于佛的文章}.

一、从太虚人生佛教到星云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源于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太虚大师(一八九○~一九四七)于民国初年提出的人生佛教,为青年太虚轰动一时的“三佛革命”口号中“教理革命”(初称“学理革命”)的主题词。太虚以“人生佛教”为题,陆续发表过一系列讲演、文章,以一九二八年五月在上海俭德储蓄会所讲《人生的佛学》阐述人生佛教之意趣最为系统。一九三三年十月,太虚在汉口市商会作《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反响强烈。“人间佛教”与“人生佛教”大旨略同,其区别主要在人生佛教重在从个人信仰的角度着眼,人间佛教则重在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着眼。一九三四年。由太虚大师创办的国内最佳佛刊《海潮音》特出“人间佛教号”专刊,发表了有关人间佛教的文章十八篇,作者皆为当时僧俗中的俊彦如大醒、竺摩、岫庐等。人间佛教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一股新思潮,获得不少佛教徒和社会人士的赞同。 抗战期间,曾就读于太虚所主持的闽南佛学院的慈航法师(一八九五~一九五四)在星洲创办《人间》佛刊,浙江缙云县出过《人间佛教月刊》。太虚门人法舫在暹罗讲说人间佛教,撰有《依圣言量来建设人间佛教》等文。一九四四年,太虚大师汇集他历年来关于人间佛教的著述,新撰代序,编为《人生佛教》一书出版,系统阐述了他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之同时,湖南顾净缘居士提倡“人道佛教”,湖北陈耀智居士提倡“人间佛学”,其精神皆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相近。

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其出发点是对明清佛教“非人间性”之弊病的反省批判。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在封建专制及与之相应的儒家文化专制的环境下,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下,被迫定位于专管出世,逐渐形成了隐遁山林、超尘避世的清高性格。如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的目的〉一文中所说:“旧行之佛教,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无生之寂灭”,“每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显佛教之功效”。又顺应民俗信仰,以经忏斋焰、送死度鬼为职事,自降品位,蒙受低俗迷信之讥,太虚大师称之为“鬼本神本”的佛教。提倡人生佛教,旨在纠治明清佛教偏离佛陀正法的弊端,将畸重出世、鬼本神本的佛教引向以现实人生为本,强调学佛须先做好人,以佛陀本有的人乘正法为导,过好物质的、伦理的、精神的生活,发达人生,完善人格,由人而佛,所谓“人成即佛成”。人间佛教,则重在实践服务人群的“菩萨行”,“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建设“人间净土”。

太虚大师从教证、判教、修证、理想等各个方面,建构起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基本理论,开辟出佛教重兴的生路,其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了一代新僧和许多在家佛子,被不少人实践。几十年来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海峡两岸的佛教,基本上都是沿着太虚大师所开辟的人间佛教的路子行进的。当然,由于保守思想的抗阻,及时势环境的原因,人间佛教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与教理革命相表里的教制、教产革命的失败,大大遏制了人间佛教的推行。太虚大师在《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中将三佛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他自己性情气质的缺陷和实行能力的不足,他自信自己的“理论和启导确有特长,如得实行和统率力充足的人,必可建适应现代中国之佛教的学理与制度”。现在看来,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论也尚未十分成熟,对运作上“必然遇到的不少问题,太虚只是提出了思路,未能解决。”[注3]

太虚大师的高足,目前尚健在的印顺法师,立足佛教学术研究,对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修正。印顺对中国佛教传统的反省较太虚更为彻底,对台、贤、禅等宗的理论基础真常唯心论及求至圆、至顿的倾向持批判态度,主张“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以龙树为菩萨典范,但须防梵化之机),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

[注4],将《弥勒下生经》中“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弥勒比丘实为实践人间佛教的现代菩萨僧典范,为人间佛教标明了坚实的经典依据。印顺提倡的人间佛教不仅对治偏于死与鬼,{有关于佛的文章}.

而且对治偏于神与永生,并强调法与律的统一,注重集体、青年,在家信众。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对台湾乃至当今大陆佛教的导向,起了重大作用,为人间佛教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印顺法师受日本佛教学术研究的影响,严谨有余而圆融不足,正如大陆学者邓子美兄所评论:

从宗教社会学看,印顺的确把握了现代社会宗教需求的主流--理性化,但他对现代社会宗教需求的多元化似估计不足,其理性化也有绝对之嫌。……似乎也把他主张的人间佛教与中国化佛教的各宗派对立起来,轻忽了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现代化的可能,同时,也排斥了借鉴国外宗教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这样,反使人间佛教理论失去了应有的普遍意义。[注5] 另一方面,印顺法师是一位学者型的高僧,非长于经营而能将理论变为现实的人物。但适应现代社会的人间佛教思想,必然会展现其蓬勃生机,在台湾政治经济所形成的适宜气候条件下,终于在具备实行能力的星云大师、证严尼师等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星云大师,正是太虚大师当年所期望的那种既长于理论和启导,又“实行和统率力充足”,堪以担当“建立适应现代中国之佛教的学理与制度”之重任的法门龙象,是在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僧中的佼佼者。他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战火中(一九二

七)降诞于江苏扬州江都一个兼营小香烛铺的农家,其最初的佛教因缘与太虚大师颇为相似,都是受外婆笃厚信仰的熏陶,自幼持斋礼佛。他从小便经受了一个承担天降大任者必经的劳瘁痛苦之锤炼:“经年累月,三餐不饱”[注6],“多次在死亡的边缘游走”[注7],在日寇的枪口刀光下担惊受怕,深受少年亡父之痛,饱阅苍生罹难之苦,铸成了坚忍达观的性格,激发了救世济民的悲愿。十二岁出家后,受戒、参学、打七、作务,在传统丛林的大熔炉里历经十年淬炼,“接受善知识炎热严威的考验,也尝到寒冬冰雪般的严峻教化”[注8],养成了传统的衲子本色,既继承了宗门丛林的优良传统,又深切认识到传统佛教积弱不振的诸般弊病。在有“佛教之北大”之称的焦山佛学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国文基础,初露擅长写作的头角,与同学创办《怒涛》月刊,主编《徐报》副刊《霞光》,投稿江苏地方报纸,以文字弘法。这期间,他接受了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以满腔青春热血,发下了振兴佛教的宏愿,“爱教热忱、护教勇气在心中翻腾,每次自问:兴教度众,舍我其谁?一股沛然之气涌上胸怀。”[注9]其家师志开上人之重视经营,创办学校、农场、染织厂等实业的作风,对他也有很大影响。{有关于佛的文章}.

太虚大师是当时青年衲子心目中的导师,星云非出太虚门下,只见过太虚两次面,听过一次开示,但他读过很多太虚著述,对太虚大师由衷敬仰,引为楷模,实际上是太虚大师未竟志业的忠实继承者。星云大师多次谈到对太虚大师的景仰和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认同,如在纪念太虚大师八秩诞辰会议上的讲话《浩浩乎,巍巍乎!》中说:

大师是我向所敬仰而崇拜的长老,大师的人格与德业,慈心与悲愿,一向是我所倾慕而愿意效法的。[注10] 后来回忆往事时,他说:

我从小出家时,就一直希望能有一位领导者能让我追随效法,当时太虚大师有感于中国佛教的积弊甚深,所以极力推动教制、教理、教产改革,他的悲心愿力,他的深厚学养,他的热忱为教,他的勇于承担……在在都成为许多青年僧伽心目中最景仰的对象,虽然我只有亲聆教诲一、二次,但心常向往之,甚至经常想到:如果有一天能为他效命,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注11]

太虚大师对佛教提出的兴学理念:“教产革命,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成为我最早心仪的复兴佛教之不二法门。[注12]

一九四六年七月,太虚大师在镇江主持“中国佛教会第一届会务人员训练班”,星云得知消息,毅然放弃出家以来好不容易获准的第一次探亲机会,争取参加。他在《往事百语》中回忆说:“大师在会中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

篇五:《佛前忏悔文》

《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的四句忏悔偈: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佛前忏悔发愿文

从于无始, 以至今生。 毁坏三宝, 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 断学般若。 杀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 破他梵行。 毁坏塔寺, 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 拔无因果。 狎近恶友, 违背良师。{有关于佛的文章}.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 生大惭愧。 克诚披露, 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 慈悲摄受。 放大光明, 照触我心。

诸恶消灭, 三障蠲除。 复本心源, 究竟清净。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七种忏悔心】

忏悔的时候,有所谓的七种忏悔心,借由这七种心,一方面对自己产生深刻而强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唤起利他的慈悲与智慧的空观。

首先是“大惭愧心”,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人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忙碌。由于一味地执着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迷己逐物”。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唯有对自己的言行生惭愧心,才能进一步有忏悔的意愿。

其次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业深重,知道业果的报应不爽,而生起担心命终堕入恶道的恐怖心,这种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随时随地注意身口意三业。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所种的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作的业因,又正是自己未来应受的果报,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错,即经中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在丧失了因果正见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纵,使得世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暴力枪杀频频发生,人们居无

{有关于佛的文章}.

宁日食无安日;贪心的放纵,使得上行下效,人们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顾一切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于五欲之中的人们开始饱尝难以尽述的苦难:风雨不调、污染严重、灾难频仍,天下之大已经难以找到一方纯洁的净土;没有了亲情的抚爱和传统美德的熏陶,现代孩子只能任随社会的污流毒蚀幼小的心灵;杀业的泛滥、性欲的放纵,带来了癌症、爱滋病等可怕的绝症,人们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胁;吸毒的瘾君子们被毒品摧残得成了人间活生生的饿鬼。有了恐怖心,也就能产生“出离心”,知道生死流转的恐怖与无奈,并能因此对这种流转之苦产生出离心。

但是只知道自己出离是不够,还要能希望众生也远离这种流转之苦,这就是“菩提心”。发起无上菩提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不分亲、疏、厚、薄,也不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没有差别,这就是“冤亲平等心”。

而我们之所以能从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萨的慈悲智慧以及诸大善知识的指引,因此在忏悔业障的同时,也应生起“感恩心”。

最后,则应以佛法的究竟义来看忏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缘而生、颠倒妄执而起,“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

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积极忏悔罪业,一方面在忏悔之后,放下心中的挂碍,以清净心继续精进修行。

【七种忏悔心】 [出慈悲水忏] 。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二恐怖心谓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三厌离心谓我等汉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四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欲得如来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五冤亲平等心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六念报佛恩心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欲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七观罪性空心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篇六:《最新佛教经典语录150句》

1、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6、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7、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8、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9、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10、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11、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有关于佛的文章}.

12、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13、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14、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6、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7、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8、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1、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2、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有关于佛的文章 关于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