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欧阳雪)》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语文共有8个专题,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包括“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两部分。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一)教学要求:
阅读本组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要求认识生字27个,会写20个字。
2.背诵指定段落:《草原》第1.2自然段。《白杨》指定段落。
3.重点课文
《草原》:A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D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第二单元:有趣的童年
(一)教学要求: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情趣,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21个,会写30个。
2.背诵第5课古诗词三首,第6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重点课文
《古诗词三首》A背诵、默写。B诗句解释 C《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A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B 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一)教学要求:学习本组课文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教学表达。
(二)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11个,会写20个。
2.背诵《杨氏之子》。
3.重点课文
《杨氏之子》A《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B背诵、默写。
C能联系注释翻译课文。
D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E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
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B《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C晏子:机智、勇敢、爱国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一)教学要求:学习本组课文,主要抓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一些准备。
(二)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32个,会写26个。
2.重点课文
《再见了,亲人》A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B反问句
E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桥》: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A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篇二:《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二》
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二
河的第三条岸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1、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2.这道题提问方向和考查能力点非常简洁明确。只要了解人物形象分析要点和基本方法,此题应该难度不大。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人物外在和内在的特征,本文没有描述或刻画人物外在的特征,主要是人物的内在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结合作品”中对母亲的一些细节刻画,例如“唠叨不停,牢骚满腹”、“脸色苍白你永远别回来”、“母亲觉得羞辱”、“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能偷到的地方”由这些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善良的、想过幸福生活、思想上传统守旧的家庭妇女,对父亲的行为她不理解也不支持。做这道题是关键要“结合作品”,否则只能得一半的分数。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3.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篇三:《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四》
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四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3年第3期《散文选刊》)
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欧阳雪阅读全文}.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①从久远的古代就倍受重视;②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经常感受着父亲的温暖。 答案: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答对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2.父亲多年在农村劳作,与蓑衣接下了深厚的感情。“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勤劳的人,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答案: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感情深沉的人。
篇四:《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五》
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五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
篇五:《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
201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
面 试
大学刚刚毕业的李欣到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足足守候了几个月,总算有一家小型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答应可以考虑一下。这让李欣有些喜不自禁,眼瞅着乡下父亲给自己寄来的几百元生活费又快花光了,正犯愁呢!这不,时来运转,工作好歹有了眉目。
最后一关是面试。连同李欣共三个人,全都是大学毕业生。
下午两点半面试正式开始,当李欣敲开经理室的门进去时,胖经理正在连连打哈欠。胖经理随便问了李欣几个问题,便示意李欣坐到旁侧的一张电脑桌前,让李欣在15分钟内设计出一个相对简单些的软件程序。这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李欣来说,无异于小菜一碟,于是李欣优雅自如地操纵着电脑,娴熟地进行着设计。
正在此时,门忽然开了,进来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开口向里面的人行乞。李欣估计这是公司经理谋划好的一道加试题。在经理厌烦的驱赶声中,李欣紧走几步,递给行乞者一张50元面额的钞票。然后,返回去,接着做完了软件设计。对于设计的结果,李欣很满意,他美美地想,经理一定会欣赏他的杰作。可出乎意料的是,经理只是快速地扫了一眼,冷着个脸,什么也没说。
面试的结果令李欣沮丧之极。他竟然没被公司选中!其余那一男一女也是相同的结果。言谈中,经理对他们每个人的技术都很满意,不满意的是他们像是约定好了似的对行乞者的馈赠。
胖经理皮笑肉不笑地对他们三人说:“商场如战场,最应该考虑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业绩。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可一个偶然出现的因素却吸引了你们的注意力,影响了软件制作成功的时间,这种员工并不是本公司需要的,请你们另谋高就!”{欧阳雪阅读全文}.
李欣和另两名面试者猜得很对,行乞者确实是公司故意设下的一道考题。不过它不是用来测试他们三个人的爱心,而是检测究竟谁能够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
1、试概括故事情节及作品主旨。
2、分析选文的主人公。
3、社会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请结合选文对此加以简析。
– 1 –
4、个性阅读。假如你也是一名面试者,你会怎样应对乞丐行乞的事呢?
答案:
1.本文通过对李欣参加面试经过的描写,表达了某些企业过度追求“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的理念,但却缺乏社会爱心的主旨。
2.要回答谁是主人公,应该先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并分析小说的主题。当然,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答案示例:(1)主人公是李欣。小说以李欣找工作为线索,叙写了他的忧愁、高兴与沮丧,所以,李欣是主人公。(2)主人公是胖经理。小说中的“乞丐行乞”情节是胖经理设计的,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企业的理念。所以,胖经理是主人公。(3)主人公是李欣和胖经理。没有李欣参加面试,没有胖经理的巧妙设计,就没有这个故事,也就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他俩都是主人公。
3.小说一开始说李欣到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足足花了几个月,生活费也花得差不多了。这短短的文字,却反映出当今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社会现实,突出了他们急躁不安的心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如果马上给乞丐钱,会让胖经理觉得做作,况且胖经理在一个劲地驱赶,我可以不予理睬,做自己的事。面试后,可向胖经理略加解释:“刚才,我忙着做事,要不我会给那乞丐献点爱心的。”
– 2 –
篇六:《2014140621信息检索》
2014140621周勇
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检索课实验题目
1、举例说明搜索引擎中filetype、site、双引号这三个高级检索语法的功能。
(1) filetype 作用:检索专业文档,是一种限制检索技术,提高检索的查准率 ,在互联网上许多文档以word.pdf.的形式存在,需要对文档类型进行限制,就要用到filetype
检索案例:有一体育生要考英语三级考试,需要三级考试的真题供自己参考,希望是doc
的形式
效果评价:对文档类型进行了限制,筛选出来自己想要的文档,文档内容很准确i。
(2)Site:作用:从指定网点检索,是一种限制检索技术,即限制结果来源,提高查准率。{欧阳雪阅读全文}.
检索案例:小明对公务员考试很感兴趣,想要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中准确的找到公务员考试大纲,需要用site
帮他完成。
评价:限制文档的来源地址,准确的找到文档的来源。
(3)双引号:作用:不让搜索引擎对检索词进行拆分,是一种限制检索技术,限制结果来源,提高查准率。当检索词太长,就可以为查询词加上双引号。
检索案例;一天小雯在意课外读本上看见一个引用的句子,句子是这样的“清晨,正要出门登山,才发现屋外正下着倾盆大雨”小雯很好奇想要知道是引用了那篇文章的句子,就用了双引号把句子从原著中找到了,他就知道了这句话出自林清玄的《走向光明的所在》
结果如下:
评价:当我们遇到的检索词太长时就可以用到双引号,就可以避免搜索引擎把句子拆分开,可以很快找到想要找的内容。
2、查询本专业经典书籍。
(1)体育必读书籍:《田径 》宗华敬 《 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 》(美)Bill Foran著 《足欧阳雪编著 《篮球的成功教学(第二版)》(美)摩根·伍腾,大卫·吉尔伯特著;潘祥译) 《排球 》朱明编著 网球》李杰编著 《 体育与健康教程》〉孙麒麟,顾圣益主编 《中国武术要义》王岗著 《大学体育(理论)》(陈立国,王文成主编) 《高校户外运动与拓展研究》余亮著 《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林岭,王华叶著 《篮球 》高玉柱编著 ,《 《体育理论》马列著 《中华武功体疗法入门和释疑 》奚潘良著 《 体育心理学》主编杨华东, 张莉 《 户外运动》 孟刚
(2)国内211高校图书管藏书: 《体育 理论》马列 著作(北京大学图书馆) 《 体育心理学》主编杨华东, 张莉(清华大学图书馆 ) 《 户外运动》 孟刚(四川大学图书馆)
(3)《足球》欧阳雪编著 第21页最后一行:转身踢球时,支持脚最后一步稍跳动,在落到球的侧方 》宗华敬第21页最后一行是:踝负重高抬腿扒地跑时要控制小腿上踢动作.{欧阳雪阅读全文}.
《中国武术要义》王岗著第21页最后一行是: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对军阵实战的梳离,使他在内涵和外都较军事技术更为繁荣,丰富,从而出现迥异而迷人的特质。
4) 通过搜索引擎找一下这些书的免费电子书?能找到英文版的吗?列出这些书的最直接下载地址。 《足球》欧阳雪免费电子书;
《田径 》宗华敬免费电子图书;
gRead.jsp%3FdxNumber%3D11669297%26d%3DAD7AB5767708B2514228D6C55D841ED1%26fenleiID%3D0G8020%26username%3Dgpscsf%26pdgcode%3DA722AD71261ABD14EEC61A1D064DEE70%26jpathkey%3D4254132293753&fenlei=0G80&sKey=&searchtype=mulu&spage=1&t=5&username=gpscsf&view=-1英文版:
《中国武术技术要义》王岗著免费电子图书:
&showAll=false
英文版;
1、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学习,从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所列示的
数据库中各查找一篇文献。
(1)我要检索的目标;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论文
(2)CNKI检索的结果是:/qk/89573X/201301/45591290.html要用到的阅读器是: PDF阅读器 万方检索的结果是:检索点:现状 检索词大学生 心里健康
文献题目: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作者:索利红
发表期刊:(1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表时间:2012年
(2)2007年亚洲杯中国队射门情况分析 第九届全
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发表时间:2011年
篇七:《期中测试卷》
仔细观察图片,把短文补充完整。
One day, a rabbit fell in some mud. He was stuck, He yelled, " Help ! Help! " A farmer (农夫) heard the
rabbit and came to help. The farmer pulled the rabbit's ears, but he did not come out. Then some animals came
to help. Look at the picture. The mouse pulled the ____________. The duck pulled the ____________. The pig
pulled the ____________. The horse pulled the ____________. The cow pulled the ____________. The farmer
pulled the rabbit's ears. Finally (最后) he came out. From then on (从此以后), rabbit's ears are always (总是)
long.
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Visitor (旅客): 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Beijing Library?
Girl: Take (乘) Bus No.320 and get off (下车) at the third stop (站). Then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 (交叉路口). The library is on your left.
Visitor: Thanks very much.
Girl: You're welcome!
( ) 1. The visitor is going to Beijing Library.
( ) 2. He can take Bus No.320 and get off at the second (第二) stop.
( ) 3. He must (必须)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欧阳雪阅读全文}.
( ) 4. Beijing Library is on his left.
读对话,并填空。
Danny: Jenny, this is my teacher.
Jenny: What's her name?
Danny: Her name is Zhang Mei.
Jenny: This is Wang Hong. She is my friend.
Danny: Hello, Wang Hong. Nice to meet you!
Wang Hong: Hello, Danny. Nice to meet you, too.
1. Danny's teacher's name is __________________.
2. How many girls? __________________.
3. Jenny's friend's name is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In China,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In the US,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too. In
England and Australia, however, drivers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If you go by car, by bike or on foot,
you must know the traffic rules.
( ) 1. In China,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 ) 2. In England,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