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约炮营销 2012》
约炮营销 2012-8-12 20:33阅读(805)
下午到晚上,看遍了网上关于张小龙的文章,关于张小龙其人,虽然他在初期是很苦逼的,但绝对算是IT技术男中的成功的典范,尤其是是进入腾讯之后的这些年。从Foxmail到QQmail,再到微信,撇开婆家的口碑不谈,这三个产品都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产品经理满地都是,像张这样的成功者不多。
前面这段跟本文标题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对,还是有一点关系的。就是不止一次地,张小龙被问道,微信被很多用户当作泡妞工具方便了ONS云云。其实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产品经理是很冤枉的。仍然是一个古老的逻辑:枪的出现方便了坏人去杀人,但你不能因此怪罪于造枪的产品经理。嗯哼,因为这是一个用户选择,只要你的产品存在哪怕一丝丝的宽泛的接口,你就永远不能预测用户会拿去干些什么。用户群体是一个不太明确的黑箱,你给一个输入,无法预测有什么输出。就好比程序猿老爸就会用几行代码控制光驱,进进出出,给孩子摇摇篮——IBM绝对没这么想过。 用户需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范畴。不过我不是什么产品经理,所以不敢乱下断语。但我是一个用户,所以我又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发言权,产品经理都想听我说。于是,前者在很多时候都要把自己想象成为后者,不断地去揣摩用户的心思与习惯,乃至意识以下更深处潜意识里面的需求。这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说与技术无关,产品经理不一定非得是技术上的最强者,但一定要是最擅长发掘需求的那一个。本科的时候写一些小程序,我总要不断地想,如果是一个啥都不懂的菜鸟用我的程序,怎么办,不会操作怎么办,他会不会在潜意识里骂娘?于是我开始YY各种可能的情形,然后给出相应的应对方式。事实上我们说软件鲁棒性啊可操作性啊这种性那种性的,呵呵,其实主要靠开发者YY来保证,因为你必须假想,用户首先是傻逼,因为他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他们是哑巴,因为他们不会给你反馈,有一句话很经典:用户永远比你想象的冷淡。所以我一直有这么一种观念:优秀的产品经理可以不会写dijkstra算法,但必须是个经验丰富的YY帝。
写到这里我已经成为九成的标题党了,你很着急,怎么还不约炮呢。
这里我说约炮营销,其实既不是谈如何约炮,也不是谈如何营销。
你姑且去搜一下约炮神器,可以搜到哪些?微信肯定位列其中,但我想举的例子是陌陌。如果拿腾讯的东西来谈营销,简直就是侮辱了本文读者的智商——你看看,QQ又在右下角弹窗了。海量用户都点了一下关闭按钮,无意中瞄到了窗口内容。OK,腾讯的一次推广完成了。事实上张小龙自己都这么说,腾讯现在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资源,要做出一个东西,推广开,很容易。在10亿用户的基数面前,任何小概率事件都会收到巨大的反馈。所以微信的迅速发展,个人并不认为完全是张小龙的团队比别人牛逼许多,而是平台已经在这里了。看看人家米聊,做得比微信早,初期发展势头很好,但微信出来后就已经注定了被边缘化的结局。雷军叔叔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给你10亿用户,你给人家推荐个Hello World都会有亿级的运行实例。 :-)
反观陌陌就不同了,可以说从0开始,虽然对其运营公司不甚了解,但可以感觉到的是,大概是一家年轻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它出了一个产品,以前我从不曾知晓,直到我听说,有一个叫做陌陌的手机软件可以约炮——在这里,我是一个用户,跟你一样的那种……什
么?你不约炮?……我也不啊。从我的使用经验看,陌陌用户量目前已经相当大了,至于如何判断,只要看附近的人跟你的距离,距离近的用户越多说明越密集。
于是我开始了持续的疑惑,陌陌的注册量是如何发展到这个程度的。
我首先站在一个最原始的角度考虑: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的(功能)?我需要它吗(需求)?这是一个产品的存在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我想了想,不需要。它可以找到附近的人,可以聊天,发文字,发表情,发录音。我的好友用吗?很少,大概都用手机QQ。是啊,手机QQ现在都有这些相同的功能,而且你的朋友也都在用。那你用陌陌干嘛,你当初为什么装的?因为我听说它可以找一夜情,所以我装了(对于有这个需求的人) or 因为我听说这个是约炮神器,好奇,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对于没这个需求的人)。不管哪种情况,推广目的达到了。是的,陌陌是一种重复产品,但我还是安装了它。
——————–隔夜分割线—白天被老板带着去开会了,今晚接着昨晚的写————- 你现在一定开始觉得,我的想法太偏激,武断,片面,你怎么能说陌陌就是打着约炮的旗号做推广的?你有什么证据?对啊,我是没有什么证据,但是我也没有提出怀疑啊。 我相信微信也好,陌陌也好,绝对不是开发商为了做出一种一夜情辅助工具而创造出来的。但是我也相信一种可能性:当开发商发现了用户在使用它们寻找一夜情的时候,会下意识地以此作为一个卖点,暗中吸引更多潜在用户,比如广大的寂寞青年男女。假定我是一个产品的开发者/推广者,这么好的卖点难道我会因为怕掉节操而放过嘛?于是我可以在各种网站注册发帖,说某某产品真是个约炮神器啊,甚至可以绘声绘色大写特写,一传十十传百,宣传效应就出来了。但显然,这个过程我不会让别人知道。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约炮,会发现它很简单,无非就是想在一个需要的时间,触手可及的地点,寻求共同的刺激。你要知道,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种事情是不那么容易的。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时间同步了,LBS的出现使得位置靠近了,观念的开放促成了完整的事件。在移动互联网/LBS出现以前,也有类似的网站叫同城一夜情云云,为什么要同城呢,还不是因为近。但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所谓的“同城”简直弱爆了,网站实时性不强,而定位功能的出现可以使你们同社区同街道同学校,甚至……同宿舍楼?呵呵。 将一种大众产品的用户需求做到极致,就是对人性的解构。
但是,你却不可能希望一个凡夫俗子,去这样那样解构自己。这个事情,只能是少数人来做。因为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所谓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时代会将人类社会带到什么方向,但是一旦这个社会发展到了某个状态,里面的人却又感觉,似乎一切本来就该是这样。十年前你有想过像今天这样去找一夜情吗?
这不是用户驱动模式,主导潮流的,是开发者,是销售,是宣传,是你的策略与理念。你做什么,然后世界有什么。智商140的IT精英们为了3K的月薪拼命开发着app,智商50的老板悠闲地拿着iPhone玩着他们的作品,从社会角度看搞挨踢真是苦逼,但值得庆幸的是决定IT发展层次的最终不是那些低智商的老板。
当今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异常火热,传统巨头与新生的创业团队都在里面胶着。有一个很老的概念,叫做市场空白,试问,既然这个市场已经如此的拥挤不堪,那还存在让人生存的市场空白吗?在一个产品和服务发展到一定成熟度的体系中,传统可见的明显的空白显然已经少见了,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举这么一个例子。IE盛行的年代,IE插件如3721,获
得了巨大的安装量,但是随着插件的流氓化,周鸿祎背负骂名,而后“洗心革面”,决心“痛改前非”,还给用户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于是360安全卫士的最初版本出现了。360前期口碑很好,推广很快,因为用户实在是太需要一种系统辅助工具来清理那些不需要但是又卸不掉的流氓软件了。这个时候的互联网软件环境很特别,传统的杀毒软件的功能是杀传统的病毒,那时候也有杀木马,但力度很不够,流氓软件它不管,因为触动的利益链条很大。周总顺势而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安全辅助软件,并且不断地鼓吹,你是多么地需要一种软件来辅助传统的杀毒软件杀木马和清理流氓软件啊。周鸿祎不仅这样对用户说,也这样对卡巴斯基说,“绝不涉足杀毒软件行业”,于是传统的杀毒软件放松了警惕与之合作。然后有了卡巴斯基360安全套装。最后360做大了,后果你是知道的。几年之后回过去看,周鸿祎人品怎样我们先不谈,脑子还是很灵活的,他的很多做法都是顺势而成。当年如果杀毒软件厂商如果有意识,哪怕在产品上增加那么一点点的功能,并且在宣传策略上予以相应的支撑,也许就不会让360有做大的可能,也不至于最后落到被其免费旗号打垮的局面。这个例子太生动了。
你现在有何感想?所谓的市场空白,如果太明显,马上就有人进入。如果你已经发现人满为患,而用户又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需要了,你就得开动脑筋了。是的,现在已经不是用户指着一个空白对你说:快看这里有空白,而是你得口若悬河地使用户相信你:那个谁都没去过的地方(也许真的谁都没去过),真的需要一种全新的产品来满足你现在/将来的需要,你真的需要它,这个产品就是我手里的这个,用/买吧。市场空白已经不来自于用户,而来自于你,来自于你的idea。
需求得由自己创造。如果你只是简单复制了别人的东西,很难成功,你又不是腾讯。如果你的产品与别人重叠率很高,而又没有其他优势,死路一条,你又不是腾讯。你需要去挖掘出自己的意义,避其锋芒。你需要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选择我,而不是腾讯。死去的产品都一定是缺乏用户黏性的,要么就是黏不过更强的对手。用户黏性不是注册量与积分制,也不是不续费成长值就天天掉,而是你抓住了他内心的渴求,别人却没有。所以你必须骨子里与众不同。所以你必须开创属于自己的空白。马云叔叔说:大象很难踩死蚂蚁,只要躲得好。马云早期创办的中国黄页是个很好的例子。
假定你是产品方,有一天你拿着一个“专为约炮定制”的特殊移动设备对用户说,这个产品是未来每个人都需要用的产品,以后人手一个,现在新品上市买一赠一。如果你让所有人都信了,或者你真的创造了某种用户觉得舒服的体验,恭喜你,你创造了一个空白。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家一想到可以跟几亿人做生意就高兴得睡不着觉,因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空白,这是一个意思。
但我是一个用户。我的电脑没有安装什么杀毒软件,手机也没有这种那种卫士,9/10的人会说:你不怕中毒吗?嗯,看来他们对你的宣传与洗脑做得很到位。你觉得这个世界就应该是他们鼓吹的那样。不是你智商有多低多么没文化,而是他们深深地抓住了你灵魂深处的人性弱点:恐惧。你怕中毒。以至于你不愿意相信自己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可以避免中毒。
QQmail的漂流瓶是做得很好的,用户活跃度很高。当代都市人内心深深的孤独,让你迷恋上了写一段无需负责的话,扔向未知的远处。捞起一个瓶子,就像买了一张彩票刮开时的兴奋:也许瓶子里不大可能有一个美女说谁捡到就跟谁开房,但在打开之前你的意识深处永远也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更爽的是,彩票需要花钱,而这个不需要。
服,但对张不止如此。埋头搞技术的人,很容易陷入技术的无底洞,变得过于理性、刻板,专注于事物的技术性而忽略社会性以及所谓的人性。程序员改行容易转型难,张小龙从一线开发转型到产品经理却让我觉得很成功。至少,没有几个程序员出身的副总裁,会在做产品的问题上提及人性,哪怕只是一个较浅的层面(虽说周总现在微博标签也改成了首席用户体验官,但总的来说这并不妨碍他人品欠佳)。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是,技术存在相对的极限,一旦你处在巅峰之时,真的会主动朝一个你毫无兴趣的思维方向发展吗?其实,少见但也常见。就像很多西方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最后通通成了哲学家。这种高度也许鲜有人可以体会。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闪着光辉的产品经理,别怪我现在没有提醒你。
如果你要做个手机软件,赶紧暗示你的用户:可以约炮。
篇二:《迷信满足了你什么要求》
迷信,满足了你什么需求? 迷信行为,有 10000 个不合理——比如正月不能剪头发,除了给生活造成不便之外,看起来没有任何存在价值。
但是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有效满足了用户需求。
是的,任何一个事物能够长期存在,一定是满足了某种市场需求,迷信也不例外。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产品取代了迷信,来满足这些需求。
◇ 如果你登上一些太平洋的小岛国,可能会发现当地土著有这样奇怪的行为: 他们扛着竹竿,列队在岛上一圈一圈地行走,以此来祈求神灵的到来,赐予他们食物。这样的习俗,深深植入他们的文化不能质疑,不能违反,只需要相信就行了。
这当然是迷信,所有的证据都会证明“扛着竹竿列队行走”不会带来什么食物,至少肯定不如去海边打渔带来的食物多。
那么这样滑稽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在二战的时候,美军为了打太平洋战争,曾经进驻过这些小岛。然后岛上的土著就发现了奇怪的现象:
“这些白人,既不打渔,也不种田,就只是每天扛着长棍(实际上是枪)到处列队巡逻,这些行为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有这精力,怎么不去打渔)。但是却有大量的船每天送来可口的罐头、奶和牛肉,给这些无所事事的白人。” 所以岛上的巫师得出了结论: 这些白人看似在做无意义的行为,但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召唤仪式,在召唤“船货之神”。只要跟他们做一样的事情,船货之神就会到来,送来食物。 后来战争胜利,白人走了,但岛上的土著们却形成了这样的仪式:
扛着竹子,在岛上列队前进,召唤船货之神,渴望赐予食物。也以此形成了一个宗教“船货崇拜宗教”。
◇
这样的迷信如此滑稽,如此经不起推敲(就跟我们测生辰八字、正月不能剪头发等一样),但是却有大量的人相信并且持续地去做,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这些迷信行为,跟微信这样的产品一样,被设计出来,满足了某种心理需求。 比如上面的“船货崇拜”行为,虽然无法满足物质需求(获得更多食物),但是满足了土著的心理需求——提高了“控制感”,让土著们觉得自己更能控制周围的事物。
除了迷信,同样能满足“控制感”需求的,还有各种产品:比如定时提醒饮水的智能水杯,真正对身体健康的提升可能有限,但是满足了“控制感”这个心理需求。 而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持续满足某种需求,往往就会持续存在。
那么,一般来说,迷信满足了哪些需求?如何洞察这些心理需求,以设计产品和文案?
1控制感
对任何一个动物来说,这个世界都太多未知,太多难以预测,太多不确定因素——甚至不知道哪天小行星会突然撞地球把你毁灭呢。
如果承认这一切,就意味着我们会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事物正在脱离我们的控制,意味着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中。 这显然是不利于我们的生存发展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寻求“控制感”,通过制造一些虚假的想象(迷信),来让我们自己相信“周围的环境在我们掌控中,不用害怕。”
◇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机器摇骰子,自动筛选出刮刮乐(可能有奖)并且让人购买时,人们愿意为这个刮刮乐支付 2 美元。
而当人们自己摇骰子选择刮刮乐的时候,却愿意为它支付 9 美元——这就意味着人们潜意识觉得,自己摇骰子提高了中奖的概率。(虽然这是不可能的,摇骰子是随机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己摇骰子提高了“控制感”,而控制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
◇
人类大量的迷信行为都跟获取“控制感”这种心理需求有关: 海边地区的人吃鱼不能翻过来——想要通过“不翻鱼”的行为来获得控制感,降低感知上的翻船风险。
过年吃鱼,获得对“年年有余”的控制感。
中国人圣诞吃苹果,获得对“平安”的控制感,即使西方人圣诞并不吃苹果——按照这个道理,西方人过春节岂不是要吃弹簧(弹簧和春天在英语中是一个单词)? 还有,足球运动员 C 罗每次先穿右脚的袜子,走出更衣室也要先迈右脚,他认为这个意识会带来好运,但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控制感,降低对比赛失败的恐惧。
还有大量的烧香祈福、拜神、运气数字(8 =发,6 =顺)等,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控制感”需求。
虽然客观上,拜神并不会影响成功概率,但拜神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像摇骰子实验中“自己摇而不是别人摇”一样,提高了控制感,让我们心理上“更爽了一些”。
◇
如果这些迷信行为是“社会自发设计出来的产品”,那么它们很好地满足了控制感需求,同样,很多人为设计出来的产品,也满足了这个需求。
比如很多保健品,即使真的有效果,也是身体感知不到的(你吃了人参,身体是没什么感觉的),可是为什么还很多人能够坚持去吃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健品提高了人的“控制感”,让人觉得自己通过每天早上吃燕窝,可以控制自己的健康,而“控制感”是可以被感知的。
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产品,除了实用价值之外,也提供了类似迷信行为能提供的“控制感”价值。
比如各种记录类、健康类的APP——大姨吗(管理月经)、KEEP(管理健身)、FEEL(综合管理健康状态),提高了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感。
还有一些培训课程,号称“1 小时学会策划千万级传播”,虽然实用效果有限,但提高了很多职场人的控制感,让他们感觉“我为提高自己能力做了些什么”,缓解了职场竞争焦虑,提高了控制感。
所以,你的产品除了满足“吃”“穿”“用”的需求,想办法满足隐藏的心理需求,也能获得市场。
◇
实际上,研究发现:人越是处于焦虑、无助、悲观的状态时,迷信行为就越多,对能够提供“控制感”的产品需求也就越多。
比如一项调查发现,美军的轰炸改变了中东地区的部分文化,在轰炸越严重的地区,迷信行为就越多——他们想在不确定中获得控制感。
所以,如果发现一个人群担心不确定、充满焦虑和未知,那么为他们提供控制感的产品,可能会大受青睐。比如很多传统行业老板对互联网转型存在焦虑,一些缺乏实际专业能力的江湖术士,都能通过抄袭来给他们上课了,不管实际有没有用,至少提供了控制感。
2认知需求
未知是可怕的,所以我们大脑天生需要了解未知世界,了解事情的原因、结果。而很多迷信行为,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比如古人并不知道天上为什么下雨,如果按照科学的原则——“如果我不知道,我会承认自己不知道”,就意味着日常生活中这么大一个事件(下雨)无法得到解释,充满未知感,自然让大脑受不了。
所以为了满足这种“认知需求”,古人YY出了一套“龙王、风婆、雷神”组成的下雨系统,把下雨解释为神仙的操控。这虽然毫无根据,但是以形象化和简单的手法,解释了下雨这一未知现象,填上了心中的疑问。
人几乎无法长时间容忍未知感,所以很多迷信、文化等,就从这个角度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明明很发达,但仍然大量的人相信传统医学。因为虽然现代医学理论满足治病救人的需求远超传统医学,但在满足“认知需求”方面其实远远落后。
◇
是的,医学理论的存在并不是光满足治病救人的需求,还具有满足“认知需求”的功能,让人们能够理解未知的人体。
而在这方面,传统医学远超现代医学。比如同样解释“痤疮”的原因,请看下面两种解释方法:
(1) 痤疮是因为青少年阳气旺盛,在皮肤表面堆积无法外排。 (2)痤疮成因复杂,一般是因为内分泌变化导致睾酮水平提高,睾酮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皮脂腺发育,从而分泌大量的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如果你学识不高,又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但是又需要迅速理解痤疮成因,哪种解释可以迅速满足该需求?
肯定是第一种传统医学上的解释。
“阳气旺盛”“上火”等,非常形象化、容易理解(即使没有证据证明其存在),从而满足了大众的“认知需求”。
而如果是第二种现代医学上的解释,一个普通大众需要系统化学习生物学,了解什么是内分泌系统、什么是细胞、什么是细菌,解决认知需求的成本简直太高了。
◇
总之,人有认知需求,想要理解周围世界的运行,减少未知感,而很多理论、产品的存在,重要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的认知需求。 比如大量的养生健康类公众号、商业分析类公众号,虽然内容并不严谨,甚至是没有经过任何证明的理论(比如“支付宝布局失败的 3 大原因”),但是以相对简单轻松的方式解答了大众对于自己身体、商业社会的疑惑,从而满足了“认知需求”。
这个时候会有人问:可是,这不是真相啊?我们的认知需求,难道不是为了获取真相吗?这些理论又不是真相。
当然不是。实际上,认知需求并不是“了解真相”的需求,人本能大脑想要的,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解释,而不是真相。
因为我们的大脑被生物进化设计出来,并消耗了整个人体超过四分之一的能量,并不是用来追求真相的,而是用来保证机体存活和基因延续的。 比如一个物体在 40 米距离外以 10 米每秒的速度向我们脸靠近,我们大脑会在直觉上判断 2 秒内物体就要到了,所以赶紧伸手抱头。而真实的时间却是 4 秒。这个时候,我们大脑的直观判断并不是真相(4 秒),而是比真相更快,因为这样虽然远离了真相,但更加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加快反应速度)。
一句话解释:对大脑来说,真相并不能当饭吃。
3宣泄需求
人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憋屈和不满,这些不满都需要一定的宣泄途径,而有些习俗、迷信等,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宣泄需求。
比如很多地区扔保留着“跳大神”的习俗——生病时候不去医院,而是找巫婆解决。
跳大神经常把治病的原因归因成亲属成员义务和行为规范不到位,比如某男性生病,巫婆的结论就是“早年死去的媳妇,因为受不到善待,而冤魂来找。”
这些解释看似无厘头,但是也满足了需求——让很多人无法公开表达的不满得到了宣泄,比如后辈对长辈的不满,媳妇对婆婆的抱怨,家庭财产分配的不公等。 迫于文化压力,这些不满长期被压制无法宣泄,会造成心理扭曲,而跳大神通过把病因归因于“亲属行为不合理”,给这些受到压制的人以宣泄的机会,从而长期存在。
再比如“扎小人”等迷信,也是为了满足宣泄需求。
“宣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我们生活在压力中,遇到很多不公、挫折,需要找到释放口。而很多互联网产品,就替代了跳大神,满足现代社会的宣泄需求。
4掩盖动机
很多迷信或者社会习俗的存在,是为了掩盖一些真实的动机。 比如一些地方有闹洞房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人经常对伴娘或新娘有性骚扰,或者让新郎新娘当众做出亲密性行为。
之所以产生了闹洞房,一方面是源于过去没有自由恋爱,新郎新娘不认知,而且没有性经验,闹洞房可以加快新郎新娘熟悉,避免初次跟陌生人性生活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同村的人释放一下多年被压抑的性需求。
直接这样说的话,估计没人想来了,所以习俗自然演化出了“辟邪”之类的说法,用以掩盖真实的动机。
◇
篇三:《微信5.0与约炮洋妞》
微信5.0与约炮
我们先来谈谈舒淇与微信的关系。最后,我们会谈谈微信5.0和与洋妞约炮的关系。 近来,人们好像已经慢慢淡忘了微信可以“约炮”,就像人们已经忘了舒淇曾是三级明星。但微信其实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人性需要,5.0的“打飞机”,猥琐中透露出来的,恰恰是一种贴近人性的幽默趣味,延续了微信上市之初的“约炮”主题,但这种约炮已变得不再那么赤裸裸。
5.0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约炮神器!就好像上岸后的舒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感女神。 “勾引到妹子了?OK!你和微信说我要吃饭,微信就告诉你附近有什么饭店可以吃。你和微信说我要给妹子买新衣服,微信就告诉你有几件衣服还不错。你要和妹子逛商场,微信给你提供优惠券和会员卡。你要和妹子看电影,微信给你提供电影信息,提供电影订票服务。最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你对微信说,我要订酒店,微信就告诉你有什么酒店可以订。”
这是微信约炮的经典场景,曾被无数人引用。
长讯作为腾讯的深度合作伙伴,对微信有着情人般的依恋,因此笔者也比一般业内人士更关心微信商业化进程。笔者注意到,如果说一开始人们构造这个场景的时候,还处于虚拟化状态,很多服务都还没有真正落地,那么到了今天,这一切都随着微信5.0的诞生变得更加成熟,约炮也因此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约妹纸方面,如今,你不仅可以通过微信“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约到妹纸,微信增加的新功能,可以更精准地帮男淫们约到妹纸。愿意跟你同时按住该按钮的人,就是你的“精准”妹纸。
在讨好妹纸方面,提供优惠卡和购物信息的服务弱爆了,现在,从理论上来讲,你完全可以在微信上买到妹纸想要你给她买的任何东西。比如,你们出去逛街,你带的水喝完了,妹纸突然口渴了还想喝水,你大可直接对着喝完的矿泉水瓶扫描条码,这时就会跳出一个可以买到矿泉水的商城,如果商家服务到位,你的购物申请刚刚发出,商家已经利用定位系统找到你,把水送到你的手上了。
除此之外,男淫们其实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讨好妹纸。妹纸想要鲜花吗?想要K歌吗?想要美容吗?好的,打开街景扫描,立刻可以快速定位你的位置,周围店铺情况一目了然,妹纸尿急想要方便都可以找得到厕所。
这个功能更贴近完成讨好妹纸过程想要实现约炮“落地”的男淫们。要实现约炮的“落地”,酒店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可能带到家里去,这时,你甚至可以看到酒店的实景,周边环境更是一清二楚,彷如亲临其境,甚至连周围有没有派出所都知道,既安全又方便。
最神奇的是,微信5.0还可以跟洋妞约炮,你不懂英语吗?没关系,微信5.0“翻译”栏目帮助您,只要你有魅力,玛丽莲梦露都是你的菜。
篇四:《在朋友转疯了的文章》
在朋友转疯了的文章,一语道破职场饭局的真谛!
前言:吃饭也是政治。
吃饭,多简单的一件事,但硬生生被中国人变成了一场政治。对于社交来说,吃饭是最大的政治,对于职场社交来说,吃饭是职场政治的核心。
不关你是想约炮、谈生意、套交情,往往都是从吃饭开始的,一群人吃饭这件事从刚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政治属性。既然是政治,就得懂政治,否则你加不了薪也升不了职,只能徘徊在法门之外。从刚踏入职场开始,一直陪包括政府领导在内的各种老大吃饭,多少吃出了一些经验。但我所说的也未必全对,权当参考。 饭局的种类
公司内部日常饭局
公司内部聚餐,一般都是由老板或者部门老大发起,原则上来说算是正式工作餐,不需要体现出主宾关系,气氛可以轻松诙谐一些。但也要时刻注意,只要是公司内部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干什么,哪怕集体去东莞,你神经的那根发条不能放松,时刻警醒自己注意言行。
公司内部特殊目的饭局
特殊目的指的是欢迎新员工,欢送老员工,公司内部达成某种目标后的庆祝宴会等等。一般来说,特殊目的的对象和组织者同为饭局的东家,要体现出主宾之分。 和客户的饭局
和客户的饭局是最为复杂和难以处理的情况,一般来说,宴请客户的饭局,饭后的项目是酒吧、KTV还是大保健要依据客户的重要程度、签单进展、客户代表
的属性等等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要安排部门老大和直接业务对接人进行陪局。 和老大或老板单独饭局
一般来说,越多机会和老大或老板单独饭局的机会越好,这说明你被重视了,甚至是自己人了。要么升值加薪要么等着潜规则吧。这时候要记住,千万别乱说话,不要背后议论人,老板需要小道消息,但绝对不喜欢太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人。 同事私下的饭局
这种饭局是最危险的,要时刻提醒自己别乱说话,别议论老大和没参加饭局的同事,也不要就公司的业务细节进行吐槽。不痛不痒的话说的越多越好,真心话和重要的话说的越少越好。天底下没有不传话的人。
行业饭局
一群同行坐下来吃饭,由组织者做东,聊聊行业挺好的。但其实这里面会有很多隐藏关卡,比如想了解你们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状况,这时候可以随意说,但就是不能说真话,最好的答案就是圆润的绕过去。
招聘求职的饭局
有的时候面试会被安排成一个饭局,边吃边面试。这时候落落大方轻松自然就好,不要过多吐槽前东家的不好,也不要过多透露前东家的具体信息。简单到位就好。还有,不管对方怎么让,不要喝酒。
饭局的注意事项
饭局的本质
——饭局真的是为了吃饭么,当然不是,如果你想吃ABCDEFG,那你自己周末找个地自己吃去。
——饭局只是联络感情,拉近关系的手段而已。吃什么在哪吃真不重要,和谁吃聊些什么才重要。所以有些兄弟姐妹特别纠结饭局点什么菜,我觉得,只要不是吃屎,只要不是吃了就过敏或者不能吃辣的特殊情况,吃什么真的不重要。
——尽量多关注吃饭的人,而不是菜。尽量多关注大家在谈什么,你应该说什么,做什么。 饭局的目的
——预判对方请客的目的很重要。饭局的目的一定要清楚,没办法,人生处处是坑啊。 ——比如有的时候别人请笔者吃饭,我误判或者对方隐藏饭局的目的,结果吃完之后没多久就各种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你干这干那,那口气就好比红头文件似的。吃人嘴短,太麻烦了。 ——同时,你宴请别人的时候,尽量把参与饭局的人员和此次饭局的目的简单的传递给对方,这是基本的尊重。
饭局的装扮
——如果是工作日直接去参加饭局,那就没的说了,穿什么是什么。
——如果有足够时间,还是要充分准备下的,起码要跟参加饭局人员的想象装扮统一风格,尽量不要大家都裤衩拖鞋你西装革履,大家都西装革履结果你裤衩拖鞋就行了。 饭局的地点
——一般,如果是客户暗示或者指定的地点,那就这么定了。
——如果是其他场景的饭局,作为参与者可以提出距离折中的方案。
——作为饭局的组织者,尽量避免交通堵塞地段,并且好停车,尽量选在地铁口等交通发达的地段。有车的要为没车的考虑,没车的也要为有车的考虑。并且不要自私的将饭局定在自己家附近,这样是没有前途的。除非你是大土豪。
——关于地点选择还有另外一条很重要,就是不管是和客户、同事还是同行吃饭,尽量选在较少有同事、同行出现的餐厅,如果实在不行,就尽量选择包房。隔墙有耳可不只是一句{到位,约炮}.
成语那么简单。
饭局的时间
——饭局时间设置要避开参加人员的加班时间,下班高峰期,并且大家都认可的时间段。 饭局的座次
——中国文化里,一般以坐东朝西、坐北朝南为尊,所以主宾依次落座的时候,要主动让出东主的位置。
——如果没有东向的位置,就让出北面的位置。团队或者饭局里的二号人物和东主面向而坐。
饭局的档次
——可以整理一份本地的特色菜地图,根据不同宴请对象来安排。
——如果是请老板和重要客户,档次要高,但只要高出诚意即可,不要太高,人均300的地方即可,太高对方会有压力。
——如果是贿赂性质的宴请,就请本地最有名最贵的。
——同事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档次就随意了,一般团队Boss来听取大家建议,最后他来个民主集中制。
——有时候和对方的关系好到一定程度,饭菜的好吃和特色就胜过了所谓的档次。 饭局的言行
——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玩手机,重要电话和信息除外。
——尤其是陪客户、同行、老大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玩手机。
——同时要多说话,但是也不要话太多,不要过分劝酒,点到为止即可。
——如果是上司和领导,要多关心下属是否吃饱是否喜欢饭菜是否喝多了。
——如果是下属,要多关心领导和客户,勤倒酒斟茶,关键时刻递上纸巾,察言观色做好
眼色活。如果这个基本素质都达不到,只是低头玩手机顾着自己吃,你真是白吃。
——还有最后一条,不要真的往多了喝。所谓的酒品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不要硬和人品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没必要一定喝多了才是讲究才是地道,喝好了就行,其实大家都很讨厌一有饭局就喝多的人,尤其是喝多了之后事特别多的人。领导除外。
——别相信别人在酒桌的承诺,也别一兴奋乱做承诺。
饭局的眼色
——眼色也就是眼力见,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光顾着自己吃,上菜的时候要等重要人物先夹菜,至少要等东主先动筷子。倒酒斟茶递纸巾这些更是不在话下。 ——总之,一顿饭下来,你要仔细观察每一个人的状态以及需求,适时的做适当的事情,给人的感觉不是拍马屁,而是细心和关照。
饭局的尾声
——饭局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