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河中石兽》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第27课《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古今异义
①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②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③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④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但知其一(古义:仅仅,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⑥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2.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众服为确论(认为)
3.词性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特殊句式翻译
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第2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采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布答案,以节省时间。
(二)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课须探究的题目,小组合作学习。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三位,他们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背诵课文
周丽枚
【篇二】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一、初一(1、2)班语文管理目标
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复习,取得理想的成绩,特制订复习计划如下:
1、12月14号之前结课,然后进入复习阶段。
2、检查基础,阅读训练交叉进行。基础复习要把一班和二班抓紧,重视小测验,基础内容要人人满分,尤其是重点抓二班。通过这次月考初一一班基础部分这次错误也较多,在紧抓二班的同时也不要放松一班的基础部分的内容,同时提高两个班的成绩。
3、目标:与月考相比,1、2两个班平均分提高1分,1班没有不及格的,2班不及格人数减少2人。
二、具体复习内容:
1、1—4单元生字的复习。
2、附录10首古诗的复习。
3、15课4首古诗的复习。
4、文言文《论语》《虽有佳肴》《河中石兽》《世说新语两则》。4、名著《繁星春水》
5、阅读:记叙文。
比如重要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同学们需要仔细研究课堂笔记,争取不要在这里丢分,说白了,这里比拼的是记忆力了。
课内文言文方面,《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则》是首选复习
第一: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尽量不要有,否则会被扣分。
第二:不要忘记把题目抄上,或者把半命题补全。
第三:不要保持小学时候的三段论文体。
第三:审题要看仔细,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写进入初中以来的事,你可千万别写小学时候的啊!
第四:建议准备一些素材,可以在自读课本中与第三单元同步的文章里迁移一些为我所用,当然,这里不是让你直接抄写,我的意思是如果碰上这类素材,岂不妙哉啊!另外,再准备一些传统的题目的文章,比如《难忘的一件事》《童年》《秋之韵》《成长》《一个熟悉的人》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可是包罗万象,要注意素材的嫁接,作文要用如下的格式:
第一段:排比式的开头,增强语言气势。建议三行左右结束本段。
第二段:写一个自然过渡的段,不能做到承上,最好做到启下。免得文章显得突兀。
第三段:写你要写的故事,或者你要大发特发议论的东西,这里是最详实的部分,大量的描写,修辞都尽量这里呈现吧,当然,这里你可以把第三段分两个到三个小段,具体情况具体操作吧。
第四段:故事或者议论已经说完了,这个时候你要说说你想表达的道理了,这个段落就是中心了,没有这个段落,我们就不知道文章到底要说些什么内容了。
第五段:也叫可有可无段,如果你第四段已经结尾了,那么这一段可以不要,否则,第五段可以点题,升华一下主题,尽量用修辞结尾,与开头照应,增加文采。
二、班级管理
1、初一一班的期中考试和月考成绩较好,要更细化班级管理,争取保持并提高一班成绩。
2、年级100名目前成绩还可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同学学习的指导。
3、提高一班的数学成绩,多关注数学成绩较弱同学的学习状态,多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4、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周
【篇三】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
(5)不更颠乎(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河中石兽》检测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 作者是,字县人。 代 家,这是一本以 形式写成的 小
说,内容以记述 、 ————
—————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
二、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 ) 圮( )于河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
( ) 木杮( ) 湮( )没 啮( )沙 溯....
( ) 欤( ) .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加线的词语:
1.临: 2.河干: 3.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
4.棹: .
5.设帐: 6. 尔辈不能究物理: 7. 是非..
木杮:
8.湮: 9.耳: 10.啮: 11.坎穴: ...
12. 不已: .
13. 遂: 14. 溯流: 15. 如其言: 16.但: ...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17.据理臆断: 18.求石兽于水中: 19.竟不可得: ..
20. 凡河中失石: 21. 曳铁钯: 22. 以为: ..
23.盖: 24.闻之: 25. 固颠: 26.二石兽并...
沉焉: .
27.然则: 28.乃石性坚重: .
四、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不亦颠乎?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
五、 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语。 ( 注意中考必考八个虚词:而、之、
以、于、为、其、则、乎)
闻之笑曰 山门圮于河 ..
沿河求之 求石兽于水中 ..
一老河兵闻之 2、于 湮于沙上 ..
1 当求之于上流 当求之于上流 ..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 ..
至石之半 果得于数里外 ..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其反激之力 ...
然则天下之事 4、其 如其言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
3 众服为确论 如是再啮 ..
啮沙为坎穴 5、如 如其言 ..
六. 下面句中哪个词语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请用横线标示出来,并解
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 棹数小舟
2、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七. 下面加线的词语属于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请解释它的古义和今义。
1、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
5 (古义: 今义: )
6 (古义: 今义:已经)
7 (古义: 今义:坚固)
八.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4)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
(6)众服为确论。译:
九、主题思想 :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5)通“癫”疯狂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3)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4)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或者: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17、“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河中石兽》练习 (新版)语文版
27 河中石兽
1.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曳铁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a.与“湿”相对,b.做,读gàn) ②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④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常作动词,表判断)
⑤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3)一词多义
【之】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其】
①其反激之力(代词,代指河水)
②如其言(代词,代指老河兵)
【如】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状语“于水中”后置)
果得于数里外。(状语“于数里外”后置)
②省略句
以为顺流下矣。[省略主语“大家”,即“(大家)以为顺流下矣”]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介词“于”,即“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3.主题解说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4.重点突破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
提示一: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
着。
提示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石头埋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沉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提示三: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成陷坑,渐渐地越冲越深,当坑洞大到石头的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坑洞中。像这样不断地冲,石头不断地滚,一直滚个不停,最后石头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2)谁的方法正确?为什么?
提示: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难点攻克
文章最后一段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提示: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情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6.结构图解
河寺僧——求之原地——不可得
中 寺僧——求之下游——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众服,未果
兽老河兵——求之上游——果得石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
曳( )铁钯( ) 是非木杮( ) 湮于沙上( ) ....
啮沙( ) 溯流逆上( ) 臆断(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 .
(2)山门圮于河( ) .
(3)阅十余岁( ) .
(4)求石兽于水中( ) .
(5)竟不可得( ) .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6)曳铁钯( )( )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8)众服为确论( ) ..
(9)然则天下之事( ) ..
(10)可据理臆断欤( ) ..
3.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阅十余岁 .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棹数小舟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石必倒掷坎穴中 D.渐激渐深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河中石兽》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____》。
7.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体现某人性格的话。(80字以内)
A组:仁慈 自信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油然而生 事半功倍
B组:虽然""但是"" 如果""就""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材料一:2012年龙年的8月2号,恰逢纪晓岚诞辰288周年,为了纪念这位龙年诞生的一代文学宗师,纪晓岚故居与南区邮电局及中国国家民俗协会联合制作的1 000版个性化邮票已经精彩出炉。个性化邮票主票为中国邮政岁岁平安邮票,边饰为纪晓岚肖像画照及故居收藏的阅微草堂、耿耿其心、人寿年丰、润物细无声、华夏壮哉等多款由清中期至民国的多名篆刻家篆刻的16款印章图案。
(《千龙网讯》)
材料二:大臣和珅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亭额。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和珅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1)请用一句话把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告诉给你的同学。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说说乾隆皇帝哈哈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3)某班要开展“缅怀先贤纪晓岚”的综合性活动,请为班级策划活动内容。(不少于两项)
阅读课文《河中兽》,完成下列题目。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
(2)以为顺流下矣( ) ..
(3)棹数小舟( ) .
(4)湮于沙上( ) .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
(6)遂反溯流逆上矣( ) ..
10.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喻皓造塔
欧阳修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_____________ .
(2)人怪而问之 ______________ .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2)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16.文段记述突出了喻皓什么特点?
17.从人们对喻皓的态度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文言文对照翻译
沧州 南,一 寺 临河干,山 门 圮于 河, 二 石 兽 并沉 焉。阅 十余岁,
在沧州的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旁的)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过了十多年,
僧 募 金重 修,求 石兽 于 水中, 竟 不可得,以 为 顺 流 下矣。棹 数
寺里的和尚募集资金重修庙门,在河水里寻找两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大家认为石兽顺着水流被冲到下游去了。于是驾着几只
小舟,曳铁 钯,寻 十余里,无 迹。
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几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注释]沧州:今河北省沧县。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山门:佛寺的外门。圮(pǐ):倒塌。于:介词,在。并:一起。焉:兼词,于此,在那里。阅:经历。竟:终了,终于。以为:认为。下:下游。棹(zhào):船桨,这里指划(船)。曳(y^a):拖着。
① 一 讲学家 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 究 物理。
是 非 木杮,
一位教书的私塾先生在庙里设立学馆讲学,他听到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②岂能为 暴 涨 携 之去?乃 石 性 坚 重,沙 性 松 浮, 湮 于沙上,
渐 沉 渐 深 耳。
怎么能被洪水带着它走呢?这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河沙的性质松散轻浮,(石兽)埋没在河沙里,就会渐渐地越沉越深。
沿 河 求之,不 亦颠乎?”众 服 为 确 论。
顺着河流寻找它,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心服,认为是正确的意见。
[注释]讲学家:私塾教书先生。讲学,讲解经学。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之①:代词,指到下游寻找石兽这件事。尔辈:你们这些人。尔,某一类人。究:探求,研究。物理: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是:此,这。杮(f^ai):削下的木片。岂:怎么,难道。为:介词,被。暴涨:指洪水。携:带。之②:代词,指石兽。乃:是。坚重:坚硬而沉重。浮:轻。湮(yān):埋没。于:介词,在。渐:渐渐。耳:语气词,吧,罢了。颠:颠倒。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①②一 老 河兵闻 之,又笑曰:“凡 河中失石, 当 求 之 于 上
流。 盖 石 性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到教书的私塾先生的议论后,也笑着说:“凡是河里掉进石头,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它。因为石头的性质
坚 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 其 反激 之 力,必于石下 迎水 处 啮沙 为 坎穴。坚硬沉重,河沙的性质松散轻浮,水不能冲动石头,它的反激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篇五】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练习
七年级语文十四周周测试卷
一、阅读训练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
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湮于沙上(湮: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然则: 但: )一寺临河干(临: ) 山门圮于河(圮: )竟不可得(竟: )求石兽于水中(求: )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 究: 物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 ) 乃石性坚重(乃: )渐沉渐深耳(耳: ) 不亦颠乎(颠: ) 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溯: ) 如其言(如: )转转不已(已: ) 果得于数里外(果: 数: )是非木杮(是: )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到底没有找到。) 8、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0.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
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
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诗词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天净沙 秋思》,回答(1)至(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人名)。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表达作用。
2、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作者 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1
答案:一|1、2略3、河的下游 顺流而下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C B
5、经过 划 拖、拉 埋没 冲击 既然这样,那么"" 只 靠近 倒塌 终于、到底 寻找 你 推究 事物的道理 怎么 是 罢了 通颠,疯狂 于是 逆流而上 依照 停止 果然 几 这 6、(1)被 (2)认为(3)成为、形成 7、B 8、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它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冲成坑穴。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了,可以根据道理主观臆断吗? 9、(1)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词(2)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
10、D 11、C 12、D 13、道理:天下的事情,不能凭主观臆断下结论. 句子: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1)马致远(2)C(3)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2、(1)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 观沧海 (2) C(3)B
2
【篇六】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精典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25.《河中石兽》阅读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二)1.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2.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篇七】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后题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新同步练(含答案):第24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第24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内精读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 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6.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i
2.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2)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6.画蛇添足
7.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时练习
基础达标
1.给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注音。
伫立( ) 依傍( ) 伶仃( )( ) ....
酒酿( ) 忍俊不禁( ) 仙露琼浆( ) ...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1)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挑逗:
(2)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忍俊不禁:
(3)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伶仃: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
(3)“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写看紫藤萝花是按花瀑、花穗、花朵的顺序来写的,即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B.文章把紫藤萝比作瀑布,在描写时使用了“垂下”、“流动”、“迸溅”三个既形象又贴切的动词。
C.文章中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稀落是为了说明那时候人们生活贫困,无暇顾及花木。
D.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结尾用“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做照应,文章结构完整紧凑,线索清晰明了。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8—11段,完成问题。
5.第8段首句有什么作用?结句又该怎样理解?
6.仔细揣摩第9段的含义。
7.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8.结合全文意思品味最后一段的含义。
【答案】
1. zhù bàng líng dīng niàng jīn qi^ing
2.(1)逗引 (2)忍不住要发笑 (3)孤独,没有依靠
3.(1)比喻 (2)排比、拟人 (3)拟人、反复
4.C
5.首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花的香;从结构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自然引起下文的回忆。结句为十多年前人们伤害花而感慨,同时说明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将永存心底,也为下文花盛开做铺垫说明生命是永恒的。
6.花又开了,开得这样“密”,使“我”感到生命是永恒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给人强烈的震撼力量。
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8.作者凝望盛开的紫藤萝花瀑布,驱散了心中的悲痛和焦虑,感悟到生命的永恒、顽强和美好,并以乐观精神投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