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小星星变奏曲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由关于“星星的诗句”导入

回忆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绍和朦胧诗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三、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四、请大家朗读,要求:

(1)读准音。

(2)体会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满怀希望的。朗读语调是深沉的。

颤(chàn)动闪烁(shuò)朦胧(ménglóng)覆(fù)盖

疲倦(píjuàn)静谧(mì)憧憬(chōngjĭng)劫(jié)难凝望(níng)

五、再读:把握意象,读懂诗歌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六、具体体会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假设的句子“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是借用此术语来说的,具体特征有以下两点:

①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

②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

第二课时

七、自读

1、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黑暗笼罩大地,诗人向往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第二节: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肯定)

2、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八、小结

1、主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2、结构示意图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3、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使得诗歌含蓄朦胧。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九、探究

1、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十、作业处理: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如果我是一张白纸

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

如果我是一根蜡烛

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

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

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

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类肆意的破坏

使这一切都变成了虚幻

刘历英

【篇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望江南》(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望江南

温庭筠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4.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设想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

教学方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因为喜欢江南,所以一直以来我特别喜欢一首诗,郑愁予的《错误》,在坐的有没有我的知音?(如果没有人说读过)没关系,我想通过我的介绍,我会让大家也喜欢上它。(出示这首诗)老师范读,看得懂吗?有没有哪个词语让你觉得很特别?“美丽的错误”,一个女子一直在等待一个声音响起,那就是“达达的马蹄声”,因为这个声音也许就意味着自己心爱的人从远方回来了,每一次的“达达声”都会拽出一颗悸动的心,然而那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马背上的人只是过客,不是归人,所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就如“莲花的开落”,很凄美的故事。齐读一遍,接下来老师还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同样凄美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他生而貌丑,但才思敏捷,诗词俱佳,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温庭筠是中国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成为“花间派”的创始者,婉约派的先驱。

三、朗读感知

1、请听录音范读,注意朗读的感情基调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词的大意

出示以下词语:

倚(yǐ)(凭靠)斜晖(夕阳的斜光)

脉脉(mò)

白蘋(pín)洲

动手写写吧

3、齐读,其他同学想想: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讲出:(一个女子盼望丈夫归来)

四、赏析全词

1、你从哪里读出了“盼望”?

(独倚望江楼)

师:这个“独”字表明什么?

(女子孤独寂寞)

师:这个女子一早起来就梳洗打扮,凭栏眺望,体现女子怎样的心情?(激动、满怀希望,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生齐读这这句)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女子在“盼望”?

(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一个“皆”字体现了什么?表现女子怎样的心理?

(没有等到自己想等的人。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

师: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一天)

哪里看出来?(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

师:从清晨到黄昏,等到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同学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呢?(失落)指名读这句,(读后请学生评价)

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多么凄美的画面啊,假如你是电视导演,要把这句词所表达的意境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你会怎样来表现?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注意远景、近精和特写镜头的搭配)

2、师:同学们的画面描述得很美,斜晖脉脉,江水悠悠,然而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失望之余,怨恨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

A: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白蘋洲”原是长着白蘋的水边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蘋洲作为送别地点的代词。这里的白蘋洲,也暗指过去与心上人离别的地方,)

B:理解“肠断”《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后世用肠断比喻心中极度悲伤。

4、你还能说出用“肠断”表现悲伤诗句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师:(现在白蘋花又开了,丈夫却仍远在天涯?怎能不伤心欲绝呢?)齐读这句,注意读出这种悲怨的情感。

3、多么凄美的一首相思曲啊,让我们配着这首《望江南》的曲子,再次齐读全词,背诵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词非常简短,但词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却悠悠无尽。假如你就是这位女子,你想对远在他乡的爱人说些什么呢?

学生写后交流

师:听了同学们的诗句我非常感动,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出示时配上神秘园的音乐)

你走后,

我的思念化作绵延的芳草

追你到天涯海角

习惯了一个人独守明月

把酒寄相思

品尝泪的苦涩

习惯了一个人独倚江楼

看千帆飘过

让视线慢慢模糊

远方的爱人啊,

你可曾留意日升月落?

那是我等你归来的身影啊。

作业:

1、请同学们将这首词改写成一首散文诗

2、背诵、默写这首词

板书:望江南

温庭筠

独倚

皆不是凄美

肠断

【篇三】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知识导学

作家作品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他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瞩目。

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达了他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却依然执著的豪情

布局谋诗人对光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第二部分(第2节):诗人对黑暗冰冷的严酷现实的否定,表达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写作特点

1采用象征手法来抒发感情。

这首诗以“星星”来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而用“冰雪”“风”“僵硬的土地”等来代表苦难,寒冷和黑暗的现实。

2结构精巧,一唱三叹。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上下两节各16行,都以“如果…”的假设起头,再以“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等多次反问的形式,引出一组递进式比喻。这种结构整齐优美,具有我国古代诗歌的结构及其音韵之美。

难点探讨

1.“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比较课文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点,简述这两节诗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的?

两节诗都采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的句式开头,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不同点在第一节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第二节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句式。

上下两节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但第一节主要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节由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变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围绕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相关知识

有关“星”的古代诗词名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鹊桥仙》(秦观•北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无题》李商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课前预习•打基础

正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寂寞()颤动()覆盖()冻僵()

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颤:()颤动○2角:()角落○3难:()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近字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栖()栖息○2蝈:()蝈蝈

洒()_______蛔:()_______

解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

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弥足珍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验收•提能力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安慰________

柔软________疲倦________覆盖________

2.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3.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诗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6.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

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

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那么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请谈谈你的分析。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最欣赏的句子:

我的赏析:

9.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的感受:

10.“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类文鉴赏

阅读课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选自《刘益善诗选》)

1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1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表达

15《星星变奏曲》一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其实许多诗人都在自己诗

(2)谈谈这幅漫画给你的启示:

                 

3星星变奏曲

课前预习•打基础

正字音mòchànfùjiāng

多音字○1颤(chàn)颤动/(zhàn)颤栗○2角(jiǎo)角落/(jué)角色○3难(nàn)苦难/(nán)困难

形近字

○1栖(qī)栖息/洒(sǎ)洒水○2蝈(guō)蝈蝈/蛔(huí)蛔虫

解词义

(1)聚精会神地看。(2)孤独,冷清。(3)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宝贵。(4)安静。

课后验收•提能力

1.chàn,níng,wèi,róu,pí,fù

2.于友泽朦胧

3.(1)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飘动的旗子火

(2)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瘦小的星

4.“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这样辉煌灿烂的光明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点拨】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5.示例:七八个星天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7.这首诗的上下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8.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10.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11.初夏、星星、萤火虫

12.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数星星

13.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14.都认为自己数得很清楚,都认为自己有理。/啊,两小无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

15【点拨】:你可以先朗读一首诗,再联系诗的意象说说描绘了怎样的理想世界,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理想世界,还应说说诗中描绘的理想世界对读者的影响。总之,要让听众随着你的发言走进诗人的心中。

16(1)有人为追求很小的一点经济效益,却丢掉更大的环保事业。真可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意近即可)

(2)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失去人类长远的发展。或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近即可

谭义专

【篇四】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星星变奏曲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课标虽未对第四学段的现代诗的教学做出明确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是一个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颂歌,而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和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中招考点

近年来的河南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能够结合自身欣赏诗歌的经验,初步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但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中“星星”等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重点语句,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师朗诵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是啊,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么,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星星变奏曲》展示的就是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面对困苦时的态度。(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诗人是文革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反思现实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 2、“朦胧诗”派

朦胧诗:多用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种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给诗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他们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三)新课讲解

(四)当堂训练 1、写作练习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2、诗歌欣赏 (五)、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谈后,师总结)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星星、诗、蜜蜂 夜、冰雪 萤火虫、睡莲 僵硬的土地 春天、鸟、白丁香 瘦小的星 光明、美好的理想 黑暗、冰冷的现实

【篇五】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WORD版精品教案学案-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导读]

《沁园春·雪》描写雄壮而又妖娆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雨说》它借助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倾诉,唱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星星变奏曲》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蝈蝈与蛐蛐》和《夜》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蝈蝈与蛐蛐》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3、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理解诗的主题,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一、预习检测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政治抒情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古代神话组诗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 )凝望( )闪烁( ) ...

朦胧( )疲倦( )覆盖( ) ....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凝望:集中目力远看。 B、颤抖:哆嗦;抖动

C、朦朦胧胧:诗中指明光不明。 D、疲倦:疲乏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的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去表现。在本诗中, 作者用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来代表黑暗冰冷现实世界的物象又有哪些?

(1)象征光明美好世界的物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表黑暗冰冷现象世界的物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渴望?

三、拓展反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níng)望 安慰(wèi) B.颤(zhàn)动 闪烁(shu^i) ....

C.朦胧(méng 1"ing)寂(jì)寞 D.僵(jiāng)硬 疲倦(juàn) .....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谁还会/在夜里凝望(聚精会神地看) ..

B.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和,温柔) ..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

D.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因压抑、束缚得不到温暖而发抖) ..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遥远的安慰”指星星,人们把星星当做遥远的.....

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B.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朦朦胧胧”描写出白丁香的朦胧美,将人们带进一种朦胧迷离....

的美好意境)

C.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周围都是黑暗和寒冷,只能燃烧起一堆篝火,温暖自己寂..

寞的心)

D.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睡莲”在这里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表现了诗人对..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光明的向往)

4.下面有关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新时期兴起的朦胧诗歌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诗歌主题上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

B.本诗多用拟人手法,诗中的“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等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C.本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D.诗歌上、下节分别以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为主,形成强烈对照,并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5.仿照下列句式写一段话。

例句: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仿句:

6.请写出两句你学过的有关“星星”的诗句。

(二)课外类文拓展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黎 明 鸟

程光锐

夜是辽阔的,

夜辽阔得像海洋一样。

你困惑于夜的遥远的航程,

在这被长久的黑暗封锁的林子里, 很久很久,你没有唱出歌声了。 夜里,一切对你都太适宜, 夜里,一切对你都是讽刺。

夜的寒流包围着林子,

你蜷曲于白杨和槐树的枝丫上,

忧郁地期待着谛听黑夜崩溃的声音。 有时月光像雪花一样凝结在树丛里, 凝结在树丛以外的土地上, 于是,你为这雪亮的月光所诱惑。 突然从梦中醒来,惶惑而又急速, 你就殷勤地开始歌唱了。

夜,始终走着溃灭的路,

夜,终要被你的歌声放逐。

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

你被透明的光亮惊醒,

甚至还未擦亮蒙咙的眼睛,

还未抖一下被沉重韵忧郁压抑的羽毛, 你又激动地唱起了黎明的歌。 你愉快地歌唱着,歌唱着,

一直到最后一颗星星从天边逝去。 当黑暗的闸门打开的时候,

看那从远方奔泻而来的

使你久久等待的炫目的金色阳光啊! 看那劳动的人们在最初的阳光下, 又开始忙碌于苦难的土地了。

你心中的众多忧郁的云被阳光逐走, 你殷勤的歌声赞颂着永恒的太阳。 当我第一次看到黎明

我就爱上你的歌声。

当我第一次在黎明里听到你的歌声, 我就更爱太阳。

【篇六】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教学要求

诗歌意境:

要知人论诗。

要品读意象。

要领悟情感。

(一)知人论诗

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二)品读意象

1.先读课文。

2.找出文中所描写到的事物并根据他们的感情色彩进行分类。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通过上下两段诗歌中冷暖色调的词进行比较,得出全文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3.诗中用了什么句式将这些意象组织起来的呢?

第一节: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第二节:对现实的否定。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三)领悟情感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如果让大家选择一个表情来说明你此时的心情,大家会选择哪一个呢?

再读课文,按照以下要求

1.语速

2.正确重音

3.情感

三、总结全文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

落而又不失坚定的情怀。

四、课堂练习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幸福寒冷严酷

【篇七】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教案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2、.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课时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篇八】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一对一个性化讲义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整体把握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处女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它是指舒婷、江河、顾城、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

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

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第二课时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中流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篇九】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小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

《小星星变奏曲》教案

【教学内容】

1、歌曲复习《摇篮曲》

2、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3、拓展欣赏及表演《小星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片段,在游戏、模仿、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体会乐曲不同的情绪。

2、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乐曲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动作,结合歌唱,做到以情感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唱听一体化。

【教学重、难点】

1、用断、连的方法唱好歌曲《闪烁的小星》。

2、欣赏几种版本的“小星星”音乐,体会、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情绪即兴配上合适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歌曲复习

(一)复习演唱《摇篮曲》

(二)教师指导学生演唱《闪烁的小星》,并进行歌曲处理

(三)创设情景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夜晚的情景,一起动手营造安静、祥和的氛围。

(四)歌表演

要求:学生手拿荧光棒,即兴摆造型并边唱边表演,表达对歌曲的体验。同时教师用铃鼓为学生伴奏。

二、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一)初听

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主旋律以及音乐的变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钢琴演奏。

(二)复听:游戏“变变变”

1、教师介绍游戏要求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 小星星变奏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