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八下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八下教学设计新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八下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3、培养大家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作者作品介绍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________,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的鼻祖。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有“________”之称,与杜甫合称________,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杜甫赞其诗歌“笔落惊风雨,________”。

3.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4.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

5.龚自珍,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驱者。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背景介绍

1、《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草堂。

4、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3),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5、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四月,龚自珍辞官南归,不久北上迎眷,岁未回。往返途中,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三百一十五首,总题《己亥杂诗》。

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

喧()金樽()珍羞()投箸()歧路()

罥()塘坳()布衾()庇()突兀()狐裘()

瀚海()阑干()掣()吟()岑参()

2.解释下词语的意思

俄顷:丧乱:何由彻:

安得:突兀:结庐:

尔:珍羞:济:

控:阑干:掣:

3.通假字

玉盘珍羞直万钱

(二)初读感知

1.熟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读《饮酒》,思考:“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2.读《行路难》,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怎样?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4.请赏析一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写景句。

5.《己亥杂诗》中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一)、原诗文默写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2.纷纷暮雪下辕门,。

3.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意,而岑参用,”的诗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4、,将登太行雪满山。

5.《饮酒》写诗人悠闲自得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

B.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下面对句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其中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言外之意是劳碌奔波于官场的过客,也应该远离世俗,寻找自己美好的归宿)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

4.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5.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都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失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历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诗人又增强了信心,坚定了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6.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E.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推荐阅读

杜甫《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30课

五、板书设计

   

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宁静致远

心远地偏————内心恬静

采菊悠然————生活闲适

淡泊名利

山夕飞鸟————内心愉悦

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欢乐气氛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苦闷

坚冰塞川大雪满山——道路艰险

闲钓碧溪忽梦乘舟——相信希望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充满信心

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胸怀天下

长夜难眠――――哀忧国忧民

广厦庇寒————愿

边塞奇丽雪景

咏雪边地奇伟风光

将士苦寒生活

 瀚海愁云

送别气氛雄浑雄壮

雪中送友

抒情叙事

点明离愁

移情于物

点明心迹

韩三其

【篇二】八下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预习交流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落实双基

(一)学习《饮酒(其五)》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行路难(其一)》

1.导入: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学生每说完一句,让学生用体会到情感去读相关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三)学习《己亥杂诗》

1、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6、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7、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四、达标测试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积累名句

二、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诗人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四、达标测试

玉平

【篇三】八下诗五首教案

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1)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可采用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

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篇四】八下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 下 人教版语文《诗五首》教案

30 诗五首(第一课时)八下诗五首教案

1

2

3

【篇五】八下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第一课时教案

《诗五首》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己亥杂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5.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八下诗五首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

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学习《饮酒》

(一)简介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朗读欣赏

(三)注释内容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构筑居室。

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尔:如此

悠然:自得的样子

日夕:傍晚、近黄昏的时候。

相与还:结伴回家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末二句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八下诗五首教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四)小结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五)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饮酒》陶渊明 在人境 融 意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景 境

无车马喧 情 深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理 远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为 含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一 畜

三、学习《行路难》

(一)简介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二)朗读欣赏

(三)背景/题解八下诗五首教案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四)品读理解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欢乐的宴饮八下诗五首教案

反差

苦闷茫然

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情之哀

诗人的“哀”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受阻

是不是行路受阻让诗人感到苦闷茫然?

不是,这里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溪边垂钓遇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乘舟梦日边,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重用。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也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在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是不是行路受阻让诗人感到苦闷茫然?

不是,这里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回到现实

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

节奏短促,声调低抑,

唱出出无穷忧虑和焦灼

不安的心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信心不失,追求不断:终有一天能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

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急速的迭变

宴(欢乐)——停(苦闷)——-想(希望)—–实(失望)——感(奋发)

(五)探究主旨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六)小结

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 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板书设计: 《行路难》李白

美酒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二、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象征仕途的艰难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四、“行路难”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充满乐观和希望

教后反思:

学习这两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篇六】八下诗五首教案

八下第25课《诗五首》教学案

八下第25课 《诗词曲五首》之三首

复习课学案

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曲。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曲。

2、赏析诗中名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以小见大、运用典故等写作手法,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前测诊断

1.文学常识积累

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 , 代诗人,我们还曾学过他写的短文《 》。诗题中的“酬”的意思是 。

⑵《赤壁》选自《 》,作者是 ,字 , 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 ”。本诗是一首 诗。八下诗五首教案

⑶《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是 ,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 、浮休道人。 代爱国诗人。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长精神 ⑵铁未销 ⑶自将磨洗

⑷东风 ⑸起一经 ⑹零丁

⑺丹心 ⑻汗青 ⑼干戈寥落

二、探求新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2)运用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

______ , 。

⑶《赤壁》中表示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

是 , 。

(4)《过零丁洋》中诗人自叙身世经历和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 。

⑸《过零丁洋》运用比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 。

⑹《过零丁洋》巧借地名,表现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的诗句

是: , 。

⑺《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三、巩固拓展

1、(2012贵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 、 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2、首联从哪两个角度来写自己被贬遭遇的?

3、(2012内蒙)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由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胜利。

B 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 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 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四、检测反馈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2、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4、对《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这首诗以赤壁之战为题材,是一首咏史诗。

B.本诗前两句从叙事开始,借一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事的感叹。

C.后两句是议论,赞美了周瑜用火攻巧计破敌,使周瑜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

D.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了自己的抑郁之情。

5、09资阳市)《过零丁洋》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

6.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7.《酬乐天》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

五、自案设计

六、课后反思

【篇七】八下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之五

《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篇八】八下诗五首教案

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可采用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

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八下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八下教学设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