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杨利伟《太空一日》全文阅读
杨利伟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17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了什么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行的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而来。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迹,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36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
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49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
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65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篇二】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太空一日原文(七年级下册22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①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 火箭起飞了
③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⑥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14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15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16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17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了什么
18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行的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而来。
19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20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21 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22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23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24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迹,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25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26 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27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28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29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30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31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32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33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34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35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36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37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38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
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39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40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41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42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43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45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46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47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48 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49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50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51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52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53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54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55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56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
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57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58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59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60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61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62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63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64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65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66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67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篇三】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教育部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新同步练(含答案):第22课《太空一日》课时练习
第22课《太空一日》课时练习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炽( )热 赫( )兹 舷( )窗 烧灼( ) ....
遨( )游 严谨( ) ..
2.解释下列词语。
本末倒置: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3.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B.人体对大约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C.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中国、某地乃至某省上空的时间都很短。
D.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就只是淡淡的红色。
4.本文的作者是 ,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课内精读
阅读“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回答问题。
5.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共振?
6.选文中出现了很多科学术语,有什么作用?
7. 1960年,中国登山健儿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创举;2003年,杨利伟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中国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请结合选文,谈谈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
【答案】
1.chì h xián zhu á jǐn
2.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3.A
4.杨利伟
5.突出杨利伟的痛苦,说明当时的情况很危险,为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6.突出材料的真实性,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7.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敢想敢做,富有创新精神,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时练习
基础达标
1.给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注音。
伫立( ) 依傍( ) 伶仃( )( ) ....
酒酿( ) 忍俊不禁( ) 仙露琼浆( ) ...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1)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挑逗:
(2)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忍俊不禁:
(3)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伶仃: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
(3)“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写看紫藤萝花是按花瀑、花穗、花朵的顺序来写的,即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B.文章把紫藤萝比作瀑布,在描写时使用了“垂下”、“流动”、“迸溅”三个既形象又贴切的动词。
C.文章中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稀落是为了说明那时候人们生活贫困,无暇顾及花木。
D.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结尾用“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做照应,文章结构完整紧凑,线索清晰明了。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8—11段,完成问题。
5.第8段首句有什么作用?结句又该怎样理解?
6.仔细揣摩第9段的含义。
7.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8.结合全文意思品味最后一段的含义。
【答案】
1. zhù bàng líng dīng niàng jīn qing
2.(1)逗引 (2)忍不住要发笑 (3)孤独,没有依靠
3.(1)比喻 (2)排比、拟人 (3)拟人、反复
4.C
5.首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花的香;从结构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自然引起下文的回忆。结句为十多年前人们伤害花而感慨,同时说明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将永存心底,也为下文花盛开做铺垫说明生命是永恒的。
6.花又开了,开得这样“密”,使“我”感到生命是永恒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给人强烈的震撼力量。
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8.作者凝望盛开的紫藤萝花瀑布,驱散了心中的悲痛和焦虑,感悟到生命的永恒、顽强和美好,并以乐观精神投入生活。
【篇四】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22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导语设计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 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太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严谨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空 在太空中 科学
一 神秘的敲击声 日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 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 3. 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篇五】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太空一日》教案
四川德阳五中 肖冬
教学目的: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探究生趣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炽热(chì r]):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释然(shì rán):疑虑消除
幅度(fú dù):①振动过程中振动的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值。②两个可能极限之间的距离或长度。
急剧(jí jù):快而剧烈;急速
抖动(dǒu dng)①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②颤动。
共振(gng zhn):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
敏感(mǐn gǎn):①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②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 预定(yù dìng):意为:在事前筹错。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轮廓(lún ku):轮廓,指边缘;物体的外周或图形的外框。引申为事情的概略。 辨别(biàn bi)指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期待(qī dài):期盼,等待。
俯瞰(fǔ 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分辨(fēn biàn):区分辨别。
呈现(chng xiàn):展示出。
视野(shì yě):空间范围或见识 。
验证(yàn zhng):检验或测验精确性或准确性
确凿(qu záo):真实,确实。
纯净(chún jìng):①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物质或杂质的。②无污染的;单纯洁净的。 轨道(guǐ dào):①轨道指用条形的钢材铺成的供火车、电车等行驶的路线。②天体在宇宙间运行的路线。也叫轨迹。③物体运动的路线,更多的是指有一定规则的,如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和人造卫星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④行动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或范围:生产已经走上轨道。
【篇六】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太空一日》优质课比赛课件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杨利伟
亳州学院附属学校 雷通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
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参考资料,准备教学设计,制作ppt课件
2.学生:了解关于中国航天和杨利伟的信息,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
3.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熏陶法 问题引导法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2.学法: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科幻大片”。 (师播放《飞天》电影预告片)
师:电影的预告片很精彩,那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呢?
生:航天、探索太空。。。。。。
师:是的,飞天啊,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这种梦幻般的渴望积压着,直到2003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 (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 杨利伟 )
二、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师: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下面我想检查一下大家有没有认真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呢?
生:故事讲的是。。。。。。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坐,老师相信大家都认真预习了。这看似简单的一冲、一进、一返,却可以用惊心动魄,险象迭出来形容。那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旅程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在书中勾画流露作者感受的句子。
(师ppt展示问题,板书 冲出地球 进入太空 返回地球)
三、精读文本,提要勾玄
师:好了,老师看到有小组完成了,谁能来说一下?
生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师:这说明火箭起飞时,“我”感觉怎样?
生1:紧张
师:很好,理解的很准确,请坐。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2: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这是多么巨大的疼痛啊!但杨利伟他挺住了,为什么他能忍受如此的痛苦呢?
生2:他有着坚强的毅力
师:是的,是铁一般的毅力在支撑他,也是祖国的重任让他战胜了巨大的痛苦。很好,请坐。谁还要补充?
生3:外面有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师:飞船返回时,穿过大气层,面对极高的温度,尖利的呼啸声,不停的震颤,杨利伟说“不怕!”“不怕”,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生3:勇敢、镇定
师:是的,坐上飞船的时候,杨利伟就应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献给了航天事业。但杨利伟也不是神,他也会紧张。非常好,读得很认真,请坐。
师总结:短短的一日,却可谓惊心动魄,而杨利伟具备了哪些素质,让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呢?
四、分析人物形象,向英雄学习
师:谁能说说,在你看来杨利伟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ppt展示题目)
生1:勇敢、坚强
师:嗯,相信杨利伟的勇敢坚强打动了你,才让你如此印象深刻,很好,请坐,还有谁要说说?
生2:冷静沉着
师:嗯,面对突发的意外,杨利伟的确表现的非常冷静,请坐。 生3:爱国,有民族责任感
师:说得真好,没有这份爱国和民族责任感,就不会有现在的杨利伟和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掌声在哪里?同时也为我们的宇航员们,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鼓掌!
同学们,2003“感动中国”,杨利伟的名字赫然在列,下面也请大家给这位航天英雄写一份颁奖词。
(师ppt展示问题)
五、为英雄颁奖
师:恩,我看到有的同学呢已经写好了,谁先来给英雄颁奖?
生1:神州一跃,巨龙腾飞。飞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宇宙,也不再是中国人的禁区。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你迈起,勇敢坚毅的中国人会在浩瀚星海越走越远!
生2:你从星空找寻着长城在地球上画出的弧线,你从宇宙看到一只昂首报晓于东海的雄鸡。你乘坐着翱翔苍穹的巨龙,向全世界,展示伟大中华的复兴!
师:大家说,他们写的好不好?掌声!
六、唱响《高飞》,为理想高歌
探索宇宙需要杨利伟,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未知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是我们应有的精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唱响《高飞》,为我们的理想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