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篇二】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__八__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概内容。

(2)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母亲形象。

(3)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母爱的伟大。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2)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筛选消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伟大形象的写法。 教学方法:

激趣法:通过听故事,走近母亲。

诵读引导法:读课文,了解母亲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上课时间及课时:2015年3月11日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5分钟)

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师放幻灯片,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母亲的辛劳:有时劳累了一天,回家后还要马上做饭给孩子吃,作为孩子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15分钟)

1、字词竞赛: (幻灯片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成果,并通过造句加深理解)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舔去(tian) 侮辱(wu)

2、速读抢答:母亲在文中充当了三种身份,哪三种?文中哪些句子有提到? 慈母、严父、恩师

文中句子:第(4)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6)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3、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母亲的慈母事情

(1)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2)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表现母亲的严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晚上,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C.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表现母亲的恩师事情

A.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B.如何与我的两个嫂子相处

——表现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C.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表现母亲的“刚气”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即文章最后一段。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 (35分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

4、请学生再选择一些类似的语句并把相关词语标示出来。

四、小结:拓展延伸 体会大爱(20分钟)

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仅仅在这些琐事中。有的时候,他们爱我们甚至胜过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妨来听听下面真实的故事。

(1)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亮了》,教师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 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 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潘子灏。

潘子灏的爸爸潘天奇和他的妈妈贺燕雯 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 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用伟大两个字 都无法去恰当体现的一个壮举。 这个壮举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 也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爱。 )

(2)多媒体展示“唐山大地震”的,图片教师讲述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丈夫被砸死了,她和不满一岁的儿子被困在倒塌的楼房里。没有食物,没有水,死神缠绕着她们。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她毅然咬碎了自己的三根手指,忍着剧痛让孩子吸吮指上的鲜血。坚持七天后,母子终于被成功救出。孩子安然无恙,而妈妈却因严重失血而休克,抢救数日才脱险。它一时被传为佳话,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我读了感动,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这是大震中的母爱。)

(3)听了 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用“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句试,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或者以自己的口吻给妈妈说一句话,也可以给故事中的妈妈或天下所有的妈妈说一句话,以表达

你的真情。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五、作业:(5分钟) 详见习题册

六、板书设计:

(一)、文章的顺序

(二)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文章的语言特色

【篇四】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 肖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2)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1-2分钟)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烂

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话俗字。)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慈爱

对我的关心:

我得眼病,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爱子情深

3、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4、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小结:母亲的性格: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八、齐唱《妈妈的吻》

【篇五】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法]

1.复述法。

2.美点寻踪法。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立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等。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在交流中懂得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学法]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讨论法。

4.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1-2分钟)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

亲》。(板书课题)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

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

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语言探究:

完成课后第二题,体会胡适用词的分寸感。。

四、拓展延伸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3、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和诗词歌曲。

五、类文阅读:《血色母爱》

学生自由阅读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六、板书设计:

我 的 母 亲

胡适

语言美:质朴、真切

结构美:严密、清晰

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情感美:关爱、敬意、怀念

【篇六】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激情导入:

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篇七】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

篇一:《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2、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法]

1.复述法。

2.美点寻踪法。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立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等。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在交流中懂得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讨论法。

4.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1-2分钟)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

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

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语言探究:

完成课后第二题,体会胡适用词的分寸感。。

四、拓展延伸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3、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和诗词歌曲。

五、板书设计:

我 的 母 亲

胡适

语言美:质朴、真切

结构美:严密、清晰

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情感美:关爱、敬意、怀念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参与热情,尤其是针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时,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堂课,似乎就要圆满结束了。但当我进一步把问题拓展延伸,问学生:“文章在结尾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积极、热烈,但对于后一个问题,便戛然而止。我于是让学生们互相交流,然后再汇报,但结果还是不近人意,发言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而且形成的答案跟课本的雷同。下课铃响了,我只好布置学生们回去练笔完成。 篇二: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__八__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

人物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

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一、导语设计

现在“中国妈妈”这个词在美国高中成了贬义词。华裔家庭的高

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永远是以

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而白人家庭的高中

生认为“中国母亲”像一只老母鸡,一直用翅膀保护着孩子,在家里

什么事都要她说了算。

时至今日,伟大的中国母亲难道就变成了这幅模样,听起来就是

一个虚荣心很强、又十分专制的女人。

那么,“中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

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典型的中国妈妈,来寻找你心目

中的答案吧!

现在,我要隆重请出这位“中国妈妈”,她就是冯顺弟。冯顺弟

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的女儿,与许多旧时代的女子一样,从没有

机会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妈妈,却能够培养出

一个一生拥有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儿子,那个人就是胡适。那么

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中国伟大的学者胡适。

【胡适简介】(观看胡适简介的视频)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

人。那么,那个毫不起眼的中国妈妈冯顺弟是如何教育出这样一个优

秀的儿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教学内容

1、昨天我要求大家阅读课文,并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提示:

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恩师、慈母、严父、严师

2、在这些评语中,胡适称母亲“母”、“父”、“师”。 “母”这

个称呼无须解释,但为什么又称母亲是“父”,是“师”呢?

【明确】称母亲是“父”,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三岁零八个月)

就没了老子,母亲就得即当妈,又当爸。

称母亲是“师”,是因为母亲督促“我”学习,又训练我“做人”。

3、母亲是如何督促我学习的?

【明确】天大明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印证】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

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过渡】可见母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业,这在《胡适自传·四十自

述》中还有些相关的例证,在此我再为大家引一例:

【资料】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

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

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

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

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 ——《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页

【过渡】由此可见,母亲对胡适的学业是非常重视的,可说不惜“重金”在栽培胡适。母亲

这颗望子成龙的心,古今都是一样的。想必同学们的妈妈也一定天天唠叨着:好好读书啊!看到你不理想的成绩,就千方百计地让你去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花大笔的钱,请家教给你进行一对一的补习。你是如何看待你母亲的这些言行的呢?

【过渡】我很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觉得母亲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胜过关心我。我感到她的关心让我非常苦恼。当然,现在我已经不这么看待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可能就会发生改变。这点胡适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后来胡适是如何看待母亲对他学习上的重视的?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中年胡适写在《四十自述》中的一段话:

【资料】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

——《胡适自传·四

十自述》,第24—25页

可以说,由这件事胡适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么现在你再好好回忆母亲的言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对她的理解了呢?(留白)

4、母亲除了督促“我”学习外,还训练“我”做人。那么她是如何做的呢?

【明确】a.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 b.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重点)

5、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我”做人上的训导。是极其严格的,胡适对母亲的评价中有两个词语也都出现了“严”字。那么,你能理解母亲的“严”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母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希望我上进,养成良好的品性。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确实是一种爱的表现, 严中透出的是爱,那么母亲对我的爱还有没有别的的表达方式?

【明确】慈中透出的爱。

【事例】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 做错了什么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的母亲胡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