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人教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要提高中小学生的作文成绩先要从培养作文兴趣,激发作文动机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被动写”为“主动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反之,如果学生缺乏这种作文的心理需要,心理欲望,再好的指导方法也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针对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向,要培养中小学生作文兴趣、调动作文的积极性,我们可采取这样一些方法。
一、把握标准,不吝啬分数
作文经常得低分,这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批改作文时,“分”抠得很紧,学生辛辛苦苦写过一一是把学生的作文当文学作品看待;二是用成人文章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三是把大纲中小学生作文的总体要求最终目的作为统一标准去评价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从而导致在教师的眼睛中,学生的作文很差很粗糙的定势心理。因此,教师应抛弃这种片面认识,正确把握中小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认识到中小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习作业,一种学习过程。要根据大纲中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作文要求,按照中小学生作文有个逐步提高,逐渐达标过程的规律来确定标准考虑评分。不要吝啬分数,只要达到了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就要给较高的分,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中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
三、表扬强化,使后进生增强信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儿写得不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作文难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四、讲究批评艺术,多用鼓励性评语
在作文批改中,有的教师看见一些差的作文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或者气呼呼地写上一些批评、挖苦、斥责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时理,由怕作文到厌烦作文,有的干脆拖欠不写,或胡乱抄几句应付了事,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
五、组织活动,丰富作文材料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又一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你成天在课堂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生活丰富多彩作文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就不会一拿起笔来就感到无处下手了。
六、乐中求学,训练形式多样有趣
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讲究趣味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喜欢去做,积极去做。
作文要多写多练,但形式单一,老是老师出题,学生照题写也会厌倦乏味。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把活动与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谁写的人物被别人猜得又快又对,谁就获奖。又如:用录音机把事先录好的各种声音放给同学听,让学生分辨是什么声音,用词句摹写,并进行想象推断,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成一篇文章。
七、鼓励创新,允许模仿
作文可不可以模仿?我认为可以。当然,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的作文要写得有新意有特色,但也允许适当地模仿别人的作文。写字,画画都有临贴、临摹这个阶段,作文也会有个先模仿的阶段,尤其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学生习作,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可以降低作文难度,先“扶”再“放”,不至于一开始就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八、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平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使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教师要因人施教,按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作文目的、作文要求、作文任务,分类进行指导。对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培养爱好,从作文的技巧、艺术性上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写作小组,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以满足他们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设计坡度减少难度,分步实现作文目的,使他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每次作文达到一个小目标,有一点小进步,从而培养写作兴趣,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追忆
【篇二】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花香蝶自来,课醇生喜爱《妙趣拟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认为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飞跃。所谓反思是指新教师应善于总结学习及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达到成长的质的飞跃。实践是中心,反思是中心之关键。在反思中,自己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虽然这份教案曾几易诸稿,但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对课堂中的一切还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结合备课时的构想及操作中的实况谈谈这节课的优点与不足。
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以其命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打破了传统命题作文的弊端,深受师生的欢迎。但是受聚合思维的影响,话题作文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拟的标题,由于思维不畅,存在雷同单一的弊病,丧失了标题作为文章眼睛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本文拟从思维的角度,探讨初中话题作文拟题存在的思维问题及对策。
话题作文,就是围绕一个话题,寻求可以直接描述或议论的对象,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对这个话题的认识或关照,运用联想、想象、辩证、批判、发散、聚敛等多种思维方法,运用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
话题作文很受欢迎,因为话题作文以其宽松、开放、灵活的特点,彻底打破了套在学生身上的旧框框,给“新八股”迎头一击。“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可以说,这一命题形势为中学作文教学这潭死水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水,让人倍受鼓舞。由于受聚合思维的消极影响,学生在写话题作文的时候,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拟题。亲情是我们息息相关的,我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自拟题目,结果直接以“亲情”为题目的占了55.3%,其他的占了44.7%,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只有一个——《灯光下的微笑》,这样的一种现状,让人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仔细分析每1、题文不符,比如《安详》;2、过于宽泛,大而无当,比如《亲情》;3、俗套。比如《母亲的温暖》。我觉得问题的症结除了学生把“话题”和“题目”这两个概念混淆以外,主要还是思维不畅的原因。研究表明,初中生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面聚敛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这样看来,拟题的单一实际上是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联系在一起的。为此我设想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思维定势的束缚,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一新,从不同角度获得拟题的途径和方法,思路一下子开拓了,如:《父爱如山》、《父爱如水》、《明月何时照你还》等等,学生思维越来越开阔,想到的好题目也越来越多,此时也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
首先分析清楚“话题”和“题目”两个概念的区别,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话题的文章,内容情真意切,题目如此多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
结合课文学习,选择部分课文,结合文中关键句,要求学生分析标题或重新给课文拟定一个标题,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比如教学鲁迅的《风筝》,我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给课文的标题加上适当的定语,已表明这是怎样的风筝。”短暂的思考过后,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言了,说法五花八门,如:
渐渐远去的风筝
熟悉而又陌生的风筝
与我有隔膜的风筝
不值得留恋的风筝
融入手足情的风筝
令人痛苦的风筝
风筝上的悔恨
无法忘却的风筝
通过学生所拟的标题,不难看出,这个教学设计已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领域。
我对学生说:“世界上的文章是丰富多彩的,一篇篇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的。文章的标题,可以从这个角度拟定,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拟定,没有固定不变的拟题方法。学生的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向纵深发散。
上公开课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展示,也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体现,某种意义上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更不可能出彩。这次我上课的课题是关于作文拟题,结构比较简单,就是讲解方法和讨论练习,要使这节课能够出彩,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广泛参与讨论,所以在这方面,我花了不少功夫,从上课的效果看,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1、中低年级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歌曲等感兴趣。因此以生动有趣、优美动听的音乐导入,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多方面多渠道的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讲、敢说。
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让学生上台来写下他们拟的关于“亲情”的题目。由于是公开课,学生有点羞涩,只有五六个人上台来写,我灵机一动,说道:没有上来的同学回去就写关于“亲情”的600字作文。哗啦——一听这话,讲台上涌现了那些刚才犹豫不决的学生,哇!二十多人,争先恐后,好一番热闹景象啊!,如果不及时阻止,白板不够写,可能会写在白墙上哟!白板上拟的标题,五花八门,精彩丰富。为我接下来讲拟题的原则及方法,铺好了路子。这种以师助生,以生教生的教学模式,形象、直观地帮助有疑惑的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在新时期做一名教师不容易,想做一名出色的教师更不容易,尤其是做一名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包容的范围太广博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理智情感、人情世故,这些都是积累,都是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素材。我想我要做的就是总结、内化教学前辈对我的教诲,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细致备课、悉心上好每节课,积累知识、累积生活。当哪一天能够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润物无声,我想那才算是真正踏进了语文教学艺术的殿堂了。
抛砖引玉,瑕瑜互见,执教本课时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值得批评指正的。
马乾
【篇三】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亓新平李丹枕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搞好班集体工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间,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首先,给每个学生提供做班干部的机会。
特别是对于刚成立的新班集体来说,学生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不难看出大都积极要求上进,想被老师看上、同学看起,想为自己打开一个新局面。于是,在决定班干部的工作上,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定期任小组长。为那些自治力差,工作能力低的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的机会,他们无论能力大小都能尽职尽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一些课目的课代表要定期调换。
比如,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揭晓后,各课代表随之改换成绩最好的。这就促使学生在平时刻苦学习,产生竞争意识,使他们多少受到改革开放热朝的影响。让学生知道,没有真才实学,不努力上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第三,每次大考过后,总分排在前几名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不妨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座位。
以这些学生受到优惠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多样激励学生的方法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心理素质也会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他们不愿落后,都能将自己与班集体融为一体,珍惜班集体的荣誉,从而产生“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思想,班里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践说明,如果班主任老师对班集体工作能统筹安排,看准时机,及时、合理地处理班务工作,班集体将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班集体。
【篇四】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刚刚入学的六、七岁儿童,他们在学习中的新鲜感和兴趣要远远高于他们所要学的知识。所以,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常常只采用一、两个固定的模式进行机械性地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则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与取得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乐此不疲,收获丰厚呢,经过半个学期在教学中的不断思索和尝试,我有以下教学见解和感悟:
一、重视孩子模仿兴趣,体验动手乐趣。
一年级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较差,长期在家庭百般呵护的温床中养成了很强的惰性,许多孩子的潜能未被发现和发掘。其实他们与高年级的学生相比,对任何事物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的,他们喜欢仿效生活去思考、去探索,然后自己动手,体验其中的快乐。所以,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的亲历探知,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
二、重视教师激情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认为,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最重要的应该包括激情在内,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激情,那么在引导学生时就不能达到更有效、更和谐的效果。同样,在面对低年级的儿童时,教师更该在教学中焕发激情,甚至是更多的激情,因为小孩子更喜欢在课堂上学习时感觉老师像在和他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做游戏。所 —1—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地迸发自己全部的激情,同时更把这种激情用话语、用眼神、用动作甚至用歌声传递并融升给我的每一个学生。
三、重视用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老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我在平时教学中常常用不同语气语调唤起学生的倾听意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课堂上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往往只集中注意那么几分钟,就又“各忙各的”了。所以,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改变自己的说话语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自己编一些短小、精炼且带有游
戏性的语言并教给学生从而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都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比喻得恰如其分。不仅是低年级的儿童学习兴趣很重要,就是到了中学、大学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同样重要,甚至会伴随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所以,作为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开启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到乐趣、乐于学习。
—2—
【篇五】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怎样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孩子们的积极性一定是要建立在自信上的!当一个人自信时就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其潜在的能量!所以说一定要多多鼓励夸奖小学生!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就不会故意去
让老师失望,或积极性不高的!谢谢!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的头脑绝不是一个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有人说“学生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它燃烧”。的确,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可以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在参与性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只有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经不可能为每个人准备好够他终享用的知识和技能。当今教育的着力点是让学生能自学、乐学、学会终身学习,锐
意进取、永不满足,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把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就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寓教于“乐”,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
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正常和谐,因而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反之,消极的课堂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由此而产生不满、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人们常说儿童是情绪的“俘虏”,他们的喜怒哀乐通常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强烈的,往往直接支配他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变苦学为乐学,为孩子创造幸福的童年生活,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情感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寓教于“乐”,正在于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地学,这无疑有利于发挥情感的增力作用。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能看到:当学生充溢着快乐学习时,往往能使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观察、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也会朝着
教学需要的方向积极发展,出现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我在任教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时曾做过统计:全班40位学生,当大家情绪高涨时,一节课中的课堂提问数多达27个,举手发言多达126人次;而情绪低落时,课堂提问数只有2个,举手发言仅9人次。这正如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也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给成人上课,哪怕内容枯燥一些,他们也能通过意志努力支持着耐心听下去(当然效果不会很好),但是给小学生上课时,一旦他们觉得乏味,便会骚动、混乱,无法自制。而另一方面,当学生感到快乐时,则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忱甚至连小学生也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我班有个学生,语文课总是坐不住,但他在美术课上却异常专注,常常为了画好某一幅画而忘了下课,这就告诉我们:孩子愿做的事、喜欢学的知识,哪怕时间再多,他也会认为是一件乐事。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上看,寓教于“乐”在小学生中实施更能显示出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 寓教于“趣”,满足学生娱乐、求知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世界500位成功人士做调查,当问及他们成功的根源时,80%的人回答是“兴趣”。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认知过程还不成熟,一切都凭感觉、凭兴趣。小学生学不进去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对学习的过程和
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他感到是被迫去做一些别人要他做的事。其实,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兴趣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感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培养能力的起点。那么,“寓教于趣”的秘密何在?我归纳为如下两点:
(一)“诱发”兴趣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按规定程序、接受规定内容、进行规定的智能操作的活动。这一系列的“规定”,客观上使这种学习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会使学生因缺乏学习准备状态而难以完全适应由各种“规定”所限制的学习情境,从而产生枯燥感或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趣味化处理。上课伊始,趣味化的出现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惊奇感,兴奋思维;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致,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发挥兴趣的诱发功能,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版小语教材第八册《黄山奇石》一文时,老师一开始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游览过以‘奇石’而闻名于世的黄山吗?今天,‘金色假日’旅行社打算带你们去欣赏‘奇石’一但主要是为了从你们当中选一批小导游,谁能胜任呢?”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怎么这节课变成了导游招聘会?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趣的学习情境,整个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 三、 寓教于“爱”,争取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深厚的爱生感情,能促进教师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增多与学生对话的机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们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寓教于“爱”,符合小学生依恋的需要,它可以消除学生初入校门的陌生感,避免师生间由于不熟悉造成的隔阂,减少由于误会造成的抵触对抗,降低学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感的影响。“你的心中有学生,学生的心中就有你”。教师自身的真挚情感能孕育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而儿童又很容易因为对老师的信任与热爱而入迷地喜欢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爱心就是点燃学生对自己任教学科热爱的火花。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社会里,“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不打不成才”等阵腐观念,今天非改不可。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它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受教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如果师生能够真正平等相处,以诚相待,教师给学生的总是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怎么能不高呢? 四、 寓教于“精”,努力使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
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要尽可能大大超出学生的预期,
【篇六】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谈谈为什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的头脑绝不是一个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有人说“学生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它燃烧”。的确,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可以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在参与性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只有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经不可能为每个人准备好够他终享用的知识和技能。当今教育的着力点是让学生能自学、乐学、学会终身学习,锐意进取、永不满足,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把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就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下面,我从五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寓教与“乐”,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基本类型。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片冈德雄把积极的教学氛围称为“支持型气氛”,把消极的教学氛围称为“防卫型气氛”。他认为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正常和谐,因而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反之,消极的课堂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由此而产生不满、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人们常说儿童是情绪的“俘虏”,他们的喜怒哀乐通常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强烈的,往往直接支配他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变苦学为乐学,为孩子创造幸福的童年生活,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来看一节美国的生物课——《蚯蚓的认识》:教师手捧一罐蚯蚓走进课堂,告诉学生这节课就是认识蚯蚓,然后给每人发了一条。学生立刻高兴起来,有的把蚯蚓捏在手上仔细观察,有的让蚯蚓从桌上爬到地上,有的跑去翻阅资料,有的用细线系住蚯蚓,让它往口腔里爬""很长一段时间后,老师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由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在汇报时各抒己见,很快认识了蚯蚓是环节动物、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以及他们的再生等知识要点。情感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寓教于“乐”,正在于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地学,这无疑有利于发挥情感的增力作用。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能看到:当学生充溢着快乐学习时,往往能使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
定。观察、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也会朝着教学需要的方向积极发展,出现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我在任教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时曾做过统计:全班40位学生,当大家情绪高涨时,一节课中的课堂提问数多达26个,举手发言多达128人次;而情绪低落时,课堂提问数只有2个,举手发言仅11人次。这正如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也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给成人上课,哪怕内容枯燥一些,他们也能通过意志努力支持着耐心听下去(当然效果不会很好),但是给小学生上课时,一旦他们觉得乏味,便会骚动、混乱,无法自制。而另一方面,当学生感到快乐时,则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忱甚至连小学生也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我班有个学生,数学课总是坐不住,但他在美术课上却异常专注,常常为了画好某一幅画而忘了下课,这就告诉我们:孩子愿做的事、喜欢学的知识,哪怕时间再多,他也会认为是一件乐事。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上看,寓教于“乐”在小学生中实施更能显示出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独特作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寓教于“趣”,满足学生娱乐,求知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世界500位成功人士做调查,当问及他们成功的根源时,80%的人回答是“兴趣”。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认知过程还不成熟,一切都凭感觉、凭兴趣。小学生学不进去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对学习的过程和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他感到是被迫去做一些别人要他做的事。其实,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兴趣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感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培养能力的起点。那么,“寓教于趣”的秘密何在?我归纳为如下两点:
1、“诱发’兴趣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按规定程序、接受规定内容、进行规定的智能操作的活动。这一系列的“规定”,客观上使这种学习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会使学生因缺乏学习准备状态而难以完全适应由各种“规定”所限制的学习情境,从而产生枯燥感或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趣味化处理。上课伊始,趣味化的出现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惊奇感,兴奋思维;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致,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发挥兴趣的诱发功能,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小语教材《黄山奇松》一文时,老师一开始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游览过以‘四绝’而闻名于世的黄山吗?今天,‘金色假日’旅行社打算带你们去欣赏‘四绝’之一——奇松。但主要是为了从你们当中选一批小导游,谁能胜任呢?”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怎么这节课变成了导游招聘会?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如一位老师在作文课前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音响:电话铃声——锅碗瓢盆的叮咚声——开门声——笑声,让学生据此想像可能发生的事情,注意各种声响之间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听完录音就好奇地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这样,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小作者的心中已经酝酿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老师要求他们把这个故事生动地写下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并轻松地发现:原来作文就这么简单,这么有趣!诸如
此类的作文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很高。
2、“引爆“兴趣
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事物深藏的奥秘。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为强烈。如果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对知识的兴趣也会随之熄灭。因此,我们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引爆”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在教学《航天飞机》一文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天晚上,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从多媒体教室出来,就像看了一场生动的电影,心情非常愉快。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那奇妙的电脑显示的多彩画面浮现在我眼前。我想,科学家们能发明创造这样先进的东西,真了不起!我一定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也当一个发明家,发明一些更先进的东西供人们享用。我想造一种车子,既能在水里航行,又能在空中飞行,还能在陆地奔驰;我还要制造一种东西把癌细胞杀死,让患癌症的人都能恢复健康;""”从日记的内容看出,这个孩子的兴趣已经由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了。再如,一位五年级老师让学生写练笔文《我的新发现》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结合实践,先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看一看,然后再写。结果,孩子们有的趴在草丛中观察到了各种昆虫的活动,有的挖起泥土看到了地下的“宝藏”,有的蹲在抽水马桶上发现了“虹吸原理”的奥妙""丰富多彩的题材折射出孩子们各自不同的兴趣,但是孩子们通过此次实践写作体验到的那种理智高于现象的“权利感”却是相同的,他们的兴趣被“引爆”开来了,对生活的探索热情被激发出来,对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三、寓教于“爱”,争取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深厚的爱生感情,能促进教师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增多与学生对话的机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们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使我想起了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同时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为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把她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后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他日思夜想,茶饭不思,最后感动了宙斯(天神的领袖),把这个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是却说明了一个心理学的原理: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多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那么,在教育中有没有这样的实例呢?
一天,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老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级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教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8个月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都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品德、兴趣、师生关系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应”的重要原因,是“权威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望和较多关爱,正是这较高的期望与关爱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便按照教师所愿望的方向和水平来重塑
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望效应。以皮格马利翁命名的神奇的期望效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手势或表情都会使他们受到鼓舞,增强勇气。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借分”的真实故事:一个孩子平时成绩不怎么好,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58分。放学后,他泪流满面地找老师“借分”,他说家长看到他不及格会打他,他保证以后用满分还给老师。一般说来,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不是很信任,有的甚至会挖苦讽刺,巴不得借家长之手好好“整治”一下学生。但这位老师却答应了该生的请求,并表示为该生保守秘密。结果,那个“借分”的学生由于获得了老师的信任与特别关爱,开始渐渐喜欢这位老师,并喜欢上这位老师任教的学科——数学。他鼓起了奋斗的信心,终于从考不及格到考了满分,实现了自己的许诺。试想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或者是“恨铁不成钢”地对该生责骂一番,那孩子会是怎样的结果?寓教于“爱”,符合小学生依恋的需要,它可以消除学生初入校门的陌生感,避免师生间由于不熟悉造成的隔阂,减少由于误会造成的抵触对抗,降低学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感的影响。“你的心中有学生,学生的心中就有你”。教师自身的真挚情感能孕育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而儿童又很容易因为对老师的信任与热爱而入迷地喜欢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爱心就是点燃学生对自己任教学科热爱的火花。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社会里,“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不打不成才”等阵腐观念,今天非改不可。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它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受教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如果师生能够真正平等相处,以诚相待,教师给学生的总是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怎么能不高呢?
四、 寓教于“精”,努力使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
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要尽可能大大超出学生的预期,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感上的震动进行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我们:“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那么,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被学生接受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尝试。
(一)精心利用教学手段,优化学生感性认识效果
尽可能以鲜明、生动的直观化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这既符合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满足他们对丰富的感官刺激的需要,有利于优化学生感性认识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手段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教学,老师让学生欣赏瀑布图片,同时播放有关瀑布的录音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这是动静结合的方法。数学课中也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思维。如一位老师教学“8的认识”时,他用装着8颗种子的小葫芦跟学生做猜数游戏。他问学生:“8颗种子倒出一颗,剩下几颗?倒出2颗,剩下几颗?倒出3颗""”当一年级孩子看到美丽又可爱的小葫芦时,就被吸引住了,都在专心猜想小葫芦里的“秘密”。
就这样,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既形象地记住了“8”的字形像个葫芦,又很快记住了“8”的分与合。四年级有一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一种水果。上课时,我让学生每人带上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一进教室,香气扑鼻,孩子们个个面带微笑。再一看,苹果、香蕉、梨子、葡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水果。我让学生对照实物,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再说一说。学生积极性很高,立刻行动起来。有一位同学带的是马奶葡萄,他是这样说的:“马奶葡萄和樱桃差不多大小,但它是椭圆形的。它的颜色白里透着青,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它的皮很薄很薄,我不敢去摸它,生怕一不小心把它捅破了。我趴在桌上闻了闻,有一股清香。禁不住它的诱惑,我摘下一粒放进嘴里, 甜里带酸、酸里带甜,真是馋死人了!我忍不住又摘下第二粒、第三粒""这节课就是通过实物观察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精心组织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触教学内容
小学生活泼好动,采用小学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尤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具体的教学形式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段有所区分。低年级可以将教学内容融于各项游戏之中,以满足孩子强烈的娱乐需要。比如一年级拼音教学就可以进行“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游拼音动物园”等多种游戏形式。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可以采用猜字谜、编故事、编顺口溜、编儿歌等多种方法帮助识记。中年级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满足儿童成功的需要,激发学习热情,竞赛方式可以分为集体擂台赛、小组对抗赛、男女生竞赛、师生较量赛等。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给予一定的获胜目标,如“夺红旗”等。高年段可以结合动手操作满足儿童在动中求乐的需要。例如六年级数学教“圆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分别做出一辆“方形轮子”小汽车、一辆“三角形轮子”小汽车、一辆“圆形轮子”小汽车,还分别设计了一只猴子做司机。然后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小猴子在“方形轮子”和“三角形轮子”的小汽车上被颠得上窜下跳时,笑得前仰后合,而坐在“圆形轮子”小汽车的小猴子则摆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让学生们称赞不已。在笑声中,在观察与操作中,学生既知道了生活中的道理、巩固了所学知识,参与学习的意识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样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初步感知事物其中抽象的原理和道理,还可以为其长大后进一步挖掘事物的内涵做好铺垫。
五、 寓教于“评”,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成功者还是培养失败者,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明确,但在教育实实践中,实际的教育效果好像并不那么明确。因为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教育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让少数学生取得成功,而多数学生都处于一种失败者的地位,形成的是一种失败的心态。天津师大教育学院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里,有厌学情绪的比例从小学到初中连年递增,到初二时到达顶峰,高达66%,在自我观念方面,自信心水平普遍偏低,有57.63%的人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有15.88%的人对自己的将来不抱什么希望,这种现象如不能及时纠正,教育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在学生心态方面,他们帮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在管理上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鼓励机制,设置了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奖励制度,如学习习惯进步奖,学习成绩进步奖,为班集体做好事奖,课外兴趣活动奖等,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奖励,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经过3年的实验,八中的面
【篇七】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浅谈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做法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做法 作者:季桂荣 赵媛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3期
新课程标准下的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轻松而有效的,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分析了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策略。
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来,彰显小学语文课堂特色,提高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给学生思考、讨论、活动、质疑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精彩课堂的实现。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性
古语有云,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是如此。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开始的导入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快乐探秘的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利用谜语、小品、故事、悬念等素材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圆明园天价国宝归国》这则新闻报道,然后提出圆明园大家了解吗,它怎么会毁灭等问题,钩起了学生探秘的热情,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丰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知识点与生活知识点之间寻找联系,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话剧进行角色表演、组织参观风景名胜点、组织学生调查某一课题等等活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及感情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也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言堂”颇受学生反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标准下,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作为集声、色、形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较快地形成好奇心,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文章时,教师可以播放黄山的视频片段,学生会被黄山的秀美景观所折服,也就加深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就不断得到提高。
【篇八】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奖励在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应用
奖励在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应用
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叶闵 【内容摘要】奖励是学校情境中教师经常运用的手段,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以真正收到实效,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关键词】 奖励 低年级学生 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的心理状态。所谓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基于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而产生的认真的态度、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和主动进取精神。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才会表现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通常体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毅力等方面。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大多数的孩子还没有从幼儿园那种游戏的学习气氛中走出来,很多孩子在上小学时没有及时调整心态,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做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1、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在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只注重体质与营养,物质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而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训练,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勤奋、独立自主精神,不注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锻炼。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求上进,可是孩子勤奋好学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家长认为“我们吃苦头,就是因为没文凭,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罪了”。一句话,父母不想要孩子吃苦。现在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不吃“苦”的环境,将来孩子的“苦”谁为他去分担,孩子形成了生活中“不劳而获”习惯,学习上又怎能不劳有获呢?
2、家庭的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家长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
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因此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是打就是骂,这就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后果。
3、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
由于留守儿童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空虚固执、怪异、孤僻感、自卑感、忧虑感、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造成他们学习动力的不足,他们由于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也就造成他们学习动力的严重不足或缺失。
4、学习方式沉闷单调,越学越觉得枯燥乏味
有些学生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来报答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但由于没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经验,结果还是事倍功半。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的老师都想出了奖励这一“绝招”。奖励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的三大定律分别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其中的效果律指出:有机体针对一定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而后因这一反应受到奖励则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度倾向于增强,若因这一反应而受到惩罚则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度倾向于削弱。在这一定律中奖励和惩罚在改变刺激与反应联系强度上,作用的方向相反,但力量相当。后来桑代克进一步认识到,奖励比惩罚在改变刺激和反应联系强度上更普遍。换言之,桑代克更看重奖励在改变学生行为中的作用。桑代克的这一思想后来被美国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接受并发扬光大。之后奖励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心理学家雷珀做过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
结果三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其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的危险。孩子还小,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用奖励作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一是容易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只以获得奖赏为目的,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展;二是靠奖赏激发起来的行为不可能持久。
用奖励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时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时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动机。因而如何运用奖励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正确运动奖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应正确理解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系。
用物质诱因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 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物质、精神奖励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单独使用效果不明显,而综合使用,则可同时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效果较好。
2、要充分考虑物质奖励的时效性。
学生准备充分,小组合作加强,作业态度端正,这一系列现象只是短时间内出现的效应,偶尔为之效果较明显,若经常如此,学生就会厌倦,就觉得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了。因此,应注意物质奖励的时效性,不要单纯迷信物质奖励的作用,否则,只会“吃力不讨好”。
3、逐渐把物质奖励转为精神奖励。
对于已经习惯在物质刺激下学习的孩子,要重新把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向正确的方向,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突然改变,孩子的心理承受过于激烈的突变,会产生逆反或消极的情绪。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对物质刺激的依赖,但是我们停止了对他们的物质奖励,有的孩子就出现了明显的退步现象。这正是由于变化的速度过于猛烈,孩子还没有建立新的联结,就打破了原有的联结,他们无所适从。
4、奖励因人而异
不同的学生对不同激励形式的反应不一,效果也不同。有的学生看重物质奖励,而有的会因老师的一声赞扬激动好一阵;有的学生对这种奖品有兴趣,有的倒认为不如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网站上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区别对待。
5、赞美是你可以给予孩子最好的奖励。
要让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行为,赞美非常重要,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奖励,赞美都不可少。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他为什么获得奖励。
例如,你可以说:“我很高兴你今天写完作业后就把课本收好。”让孩子明确什么是适当的行为而不是用“你是个好孩子”这类的赞美。孩子无所谓好坏,只有他们的行为才有好坏之分。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奖励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因此,在运用奖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时,只有针对个体差异,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酒红艳.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J] . 学苑教育. 2012.
2、萨塔尔 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新疆教育报.2004
3、汪亚利. 奖励的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建议[J]. 心视界. 2009
4、坤都孜.特里曼. 学生为什么缺乏积极性[J]. 新疆教育报.2005
5、沈冬青. 红花多的背后—“物质性奖励”盛行现象引起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2012
【篇九】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精神容易分散。据研究:7~10岁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如何使他们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
一是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课上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摆实物,把他们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促进了脑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差,学习时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果教师还只是按以前传统的教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显得呆板无趣,学生感到乏味,越学越提不起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来调动学生学
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完《5的乘法口诀》后,先做基础口头练习,全班齐读口决,分组对口令,师生对口令,同桌互对口诀;接着,做笔头练习,教师先给出口决的一部分,让学生把口决补充完整,学生出口决,指名同学回答;最后,玩找朋友游戏,例如:教师把3、5、5、6等数字卡片发到学生的手中,拿到卡片的同学上黑板找到15、30的好朋友,并把相应的数字卡贴在15或30的旁边,然后再根据三个数字朋友说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如:3、5、15,3×5=15,5×3=15。
三是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的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的条件下显得更加努力学习,因为小学生都怀有很强的好奇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就算在竞赛中遇到较大的困难,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去克服。作为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种好胜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得到的苹果多”,“看谁是口算能手”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愉快的游戏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因而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