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雨点苏教版第二课时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二单元第6课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小学 杨启兵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高了,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独立性也增强了,大部分学生愿意动脑筋,很多事情自己能够处理,教师教给的任务也能很好地完成,说话有一定的条理,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自学、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并且逐渐地会使用网络进行查阅资料。他们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2、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镇定沉着、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视死如归 "")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预习和复习的方法,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不但检查了学生的自学、预习、复习情况,而且促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本堂课的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2)、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段视频来共同回顾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那天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起走进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谭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齐读)

(3)、观看视频。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并且逐渐会使用网络进行资料查阅。他们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查阅,对汶川地震有了初步印象,对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人和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并不深刻。特别是文中谭千秋老师的所作所为认识,还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缺少感性的认识。我为学生剪辑了相关视频材料,制作了课件,重点突出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语言和行动,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为他们创设特定的情境,使他们在视觉上受到冲击、心灵上得到震撼。】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地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在旁边写上批注。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省略号)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两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省略号) (拉、撑、护)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愿意动脑筋,很多事情自己能够处理,教师教给的任务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让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正面描写: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他们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句子。我让他们赏析句子中的一些重要标点符号和关键词语,来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

4.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过渡:从这些对谭老师正面描写的语句中,使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不仅是一位注重言传身教的老师,而且是一位为了学生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

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在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些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掉呢?

5.学生自读品味,集体交流

(侧面描写: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为了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加上适当的环境描写,那就更好了。

【学以致用,既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6.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我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运用课件,把环境描写的句子和谭老师当时的言行对应起来展示,去掉了多余的句子,简洁明了,使学生对谭老师的理解更为直截了当;同时为他们配上《心有千千结》音乐,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而且渲染了当时的那种深沉、紧张的气氛。】

过渡: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哪三个人物的语言,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

2、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

(侧面描写: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也能说明谭老师的伟大。)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这最后的姿势真正的含义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 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舍己为人的姿势、视死如归的姿势"")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5)、谭千秋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 把生的希望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说是责任那又因为爱学生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

(7)、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六年级的学生说话已经有一定的条理,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谭千秋老师高尚品德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由崇敬的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像谭老师这样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受到思想教育。】

过渡: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8)相互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四、升华情感

1、观看视频,思考:

(1)、汶川地震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衣食住行、建筑、交通"")

(2)、你认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国家、社会、人民、朋友"")

(3)你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不屈不挠、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学生讨论交流。

3、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例文,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文本的感悟,很快能感受到谭千秋老师的伟大,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但我认为达到这一步还不够,应当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可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此,我收集了汶川地震前前后后的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省、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及其他国家对汶川的关心的有关视频,并进行了剪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知道了汶川地震后很快得到了重建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身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并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五、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为""为""为"" 爱 责任

""!""!"" 正面描写 镇定自若

拉 撑 护 恪尽职守 天空阴沉沉的"" 环境描写 大公无私

人们 学生 教师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篇二】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学语文: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苏教版六年级上)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看。(出示课件)。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动 精读课文地震前、地震时,说说课文中谭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等行为最让你感动? (学生在读中理解,抓住谭老师上课、语言、动作等)

四、再读课文,追忆谭老师

救援人员—————

获救的学生————

一位老师—————

学生的眼中————

(你的心目中————)

过渡:是的,从教26年来,谭千秋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接读课文最后两段)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谭老师说什么?(谭老师我想对您说……)你还想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灾区小朋友,我想对你说……)

2、你还知道抗震救灾时的哪些英雄人物,简单说说。

六、总结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灾难,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感人故事。谭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七、作业

继续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或者你身边的英雄人物,相互交流,召开英雄故事演讲会。

八、结束语 让我们凝聚每份爱,共建美好家园,祈祷平安四川,平安中国!让我们在《凝聚每份爱》的歌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乐)

九、板书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 爱和责任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秋

教学反思: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灾难突如其来时,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自己却不幸遇难。谭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人生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所说的话时,我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行为,感受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篇三】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6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推想“最后的姿势”的表达作用。

2.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三、前置学习活动

1. 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2.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感知内容

1.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的许多感人事迹却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坎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中华名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

2.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谭千秋老师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出示 :

过渡:课文中写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三)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聚焦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迅速。

(4)指导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出示:

①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②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指导朗读。

③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3)出示:

①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②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4)出示:

①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

②“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③指导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5)出示:

①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①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②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齐读。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聚焦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1. 出示: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引导学生谈体会: 抓住“死死地”谈: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4)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5)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出示:

(1)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2)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3.出示:

(1)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2)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指导读好句子。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

4.出示:

(1)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 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

5

.出示:

(1)再读这句。

(2)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聚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配乐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2.出示:

(1)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2)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拓展阅读,

读写训练

出示《口技》全文:

【篇四】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最后的姿势》参赛教案

《6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表达顺序,说清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推想 '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断练笔。

5.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描写的部分,并体会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推想 '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积极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品悟人物形象,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难点:进行片断练笔。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的部分,并体会表达作用。

三、前置学习活动

1.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能理解、会运用'。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图片。了解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浏览本单元课文内容及写法,体会其共同点和不同观点。

3.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检查初读情况

1.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体

【篇五】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滨学校杨晓红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共3处)

三、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

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

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

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

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

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播放视频)

10、过渡: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西南处,国有殇。(图片)

11、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12、齐读4—7自然段。

四、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已经快顶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

你把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注意:飞身)

5、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理解“生死攸关“: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

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呢?

6、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暗含英雄的特质。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7、小结: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练习

(2)教师小结

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价

六、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篇六】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语上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4.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2.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词文对照,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查阅的相关资料

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播放视频,创设环境,情景导入

1. 播放谭千秋老师相关视频《大爱千秋》

同学们,老师相信刚才的这段视频一定勾起了大家许多酸楚的记忆。2008年5月12日,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它使川西北许多美丽的城镇乡村在瞬间变为废墟,无数的同胞在这一天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也是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令我们刻骨铭记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些动人故事中的一个——《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认读生词。(出示课件)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凹凸 洗漱 生死攸关

(先默写,再出示课件集体评改,并注意书写规律。)

(2)教师针对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

2.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问题:(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谭千秋老师)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个

学生的生存)

(3)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幻灯片展

示)

(4)为什么会以这样的姿势定格?(分析课文,寻找答案)

(5)重读课文,明确结构(幻灯片出示)

第一部分(1):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课。

第二部分(2-7):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部分(8-10):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11-12):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环节二、部分理解——品读文字,感悟人物精神。

(三)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3、交流、小结:谭老师(关爱家人,热爱工作)

(四)作业:1.借助词典完成课后第三题。

2、熟读课文,感受谭老师的英雄形象。

第二课时

(五)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谭千秋老师,谁来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面对死亡,谭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世界,解读他的师魂。

【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说和读,迅速唤起同学们对谭老师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六)品读文字,感悟人物精神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照应课题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堂伊始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浏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等于找到了解读文本、品味文章的金钥匙,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课堂教学。】

(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生命永恒的瞬间。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谭老师是怎么说?

1.指名答

2.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引导抓住“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大家快跑”体会

真是一个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的好老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向我们展现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1.指名答

2.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幻灯片出示)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引导抓住动词“拉”“撑”“护”体会谭千秋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2)正是谭老师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保全了4个孩子的生命,却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一刻定格,让自己最后的动作成了他一生——(指读课题),谁来读好这句话?

(3)指导感情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中,紧扣文本谈理解、说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悟更有依据,更实在。】

过渡:刚才我们从谭老师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位爱护学生、忠于职守的好老师,这样描写人物的方式在写作上我们称之为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接下来,让我们从侧面,也就是他人的语言、介绍来感受谭老师崇高的精神品质。(板书:侧面烘托)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对远在天国的谭千秋老师一诉衷肠吧!

【在读写结合中,读是写的基础。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找准动情点,适时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倾吐欲望,使学生真情勃发,至此练笔,水到渠成,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幻灯片定格——最后的姿势——英雄不死,大爱千秋,)

九、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正面描写

谭千秋 爱与责任

侧面烘托

《最后的姿势》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识字。自学生字词语,然后读正确、同位互相帮忙默写。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教版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雨点苏教版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