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2,比较诗文体悟创造形象的区别。

3,合作学习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1,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请从三个场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认真品读,读出感情。你们认为在这个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体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板书: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3.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胡曾《乌江》: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王安石《乌江亭》: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李清照《咏项羽》: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4.作业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补充相关知识介绍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篇二】《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 ))

) ))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第二课时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篇三】《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 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

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

“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

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

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④“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

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篇四】《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 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

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

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

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

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

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

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

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 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 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

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

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

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

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

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

自负。

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 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

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

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

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

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

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

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

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 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 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 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

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

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 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

义、 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 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

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

【篇五】《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2015赛课教案《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执教: 何佑文

教学设想: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字词句难度不大,学生可通过看注释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上,并结合单元教学重点简要分析创造形象,散文和诗歌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思考其性格与命运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创造形象,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霸王别姬》营造气氛)

一曲《霸王别姬》,让你想到了叱咤风云的哪位英雄?(项羽),项羽号称西楚霸王,他出身贵族,少有壮志,24岁即起兵反秦,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当他的军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这位一路凯歌的英雄, 又将何去何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感受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

二、检测预习。

1、重点字词释义。

2、重点句子翻译。

三、梳理情节。

指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三个主要场景。

提示: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四、赏析形象。

(一)赏读垓下之围。

形象特点:多愁善感 儿女情长

运用手法:个性语言 动作神态 侧面烘托

(二)赏析东城快战(学生用合作探究、旁注点评法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旁注点评。

3、师生共同归纳:

个性语言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动作神态 :呼、驰、斩、瞋、叱

侧面烘托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形象特点 :勇猛善战 气概豪爽 极度自负

(三)赏演乌江自刎。

1、指名三位学生分别扮演项羽、乌江亭长、吕马童,上台演《乌江自刎》短剧。

2、看完之后请大家思考这个场景中写了哪三件小事?分别表现了项羽的哪些性格特点?

3、归纳:拒渡(知耻重义)

赐马(心地仁善)

赠头(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四)小结并归纳散文创造形象的特点:重在描写 具体细腻 直观可感

五、比较阅读。

咏 项 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思考:李清照笔下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据此归纳诗歌创造形象的特点: 重在评议,凝炼集中,想象升华。从而得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结论。

六、迁移探究。(弹性设计)

斯人已逝,启示永存,俗话说得好:“成王败寇”,但战败的项羽却一直被人们怀念。联系《鸿门宴》和《项羽之死》谈谈项羽的一生给你哪些启示?

七、情感结语。

板书设计

令人心动 令人心碎

矛盾的悲情英雄

【篇六】《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市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七】《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 翟爽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易把握。按照本单元的鉴赏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赏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领会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差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人生与志向。

[教学重难点]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导语: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遭遇任何一种悲剧,都是极其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但有一位孤胆英雄却独自承受了七大悲剧: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走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这位悲情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因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军帐外四面楚歌,万千汉军重重围困,翻开课文,且看英雄如何谢幕!

预习思考:

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请以“地点+事件”的形式,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主要场面。

(明确:垓下悲歌、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欣赏,品读:

(一)垓下悲歌

“你用刻骨柔情,换我豪情天纵”——再现项王悲情形象

l,情景再现:请两位同学来配合再现末路时的项王,探究人物形象。

请学生根据文中对项王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同学的表演做出具体的评价。 (明确: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司马迁用了哪几个动词来写项羽的反应,这些动作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

(明确:惊——起——饮——歌——泣,一“歌”一“泣”之中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啊!四面楚歌声中——想到分封天下的霸气豪情,面对被围垓下的无奈悲怆,一曲悲歌唱传尽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无情未必真豪杰,落泪如何不丈夫”,这一连串的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情无欲的神,而是一个真实、丰富、有血有肉的人!(板书:神,人!)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碉性格特点: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二)东城溃围

“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描摹项羽神态动作

l小组合作探究,根据上下文,特别是项王自己所说三句话的内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在横线处填入项王的神态、动作描写,并说明理由。

①项王自度不得脱。项王 乃谓其骑曰:

②项王 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③项王 曰:“何如?”

补充: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后代写人物,凡是写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项羽这个样子,《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比较《三国演义》中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多媒体出示)这显然是司马迁的夸张。

明确:①迷信个人能力,自负;②豪迈自负,勇猛无敌;③写得意、写自负,骁勇善战。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自负神勇、超群武芦

2.思考:这样的项王像是“帝王”吗?

(明确:更像战神!项羽心中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让他对战争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经自己定位成了战无不胜的战神,而非深沉谋划的君王。项王“做个战神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帝王”!)(板书:帝王?战神!)

3分析东城溃围之战的三次行动,找出相关动词。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明确: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孰为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第三次:项羽——弛,斩,杀数十百人; 亡两骑

(明确: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乌江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揣摩项王心理变化

l男女生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思考:到达乌江后,揣摩项王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欲渡变成拒渡)

:项王为什么拒渡?他自己怎么说的?哪个理由更充分?

(明确:“天之亡我”“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后者理由更充分)

3仔细品读亭长的话,亭长的话怎样刺激或者说打动了项王,分析项王心理变化的原因。 (明确:考虑角度——江东小,足以王,独船,人物性格)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善良仁爱知耻重义

[总结]

生,可以践志;死,可以明志!无论如何,对项羽而言,这都是一种高贵的选择,他只能死在自己的宝剑之下,用鲜血淋洗出高贵的灵魂!套用余光中先生评价屈原的话说:他是站着死,他的死就是他的不死。此刻让我们齐背《垓下歌》体味那伟大的灵魂!(板书:枭雄 鬼雄!)

课文总结:项羽是一个有侠骨柔情、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善良仁爱的英雄形象。

[选做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恰当展开联想想象,选做一题,字数要求300字左右。

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