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重要语句,体会“悲剧”中蕴涵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本文生字词较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内容的把握同桌互查,并写一
本文
一、新课导入
(教师隆重推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学们,这本传记文学,有人翻过吗?(如有生读过,让他(或她)列一列,作者为哪些人物作传记)大文豪托尔斯泰、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总统威尔逊,十月革命列宁等等,都是人类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茨威格为这些成功者,胜利者尽情作了歌功颂德!(出示ppt1)但是,对其中唯一的一位失败者,茨威格更是笔端饱含深情地为之树碑立传。他是谁?《南极探险的斗争》中的斯科特!为什么作者对失败者斯科特表达崇高的赞誉?同学们从课文《伟大的悲剧》(ppt)中,可以寻找到震撼人心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抢答有关问题(ppt),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同时勾画出令你感动的细节两三处(为合作研读准备)。
2.抢答后,一句话概括,先小组交流,再抽号(学号)、推举各一人全班发言,之后ppt。
三、合作研读
剖题入手,研读课文。
1.课文题目“伟大的悲剧”。大家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那么,文中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发言,组员补充。教师归纳(ppt)。
(1)失败之悲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死亡之悲
A.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B.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C.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4)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2.这四“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呢?为什么?
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同样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3.“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分组讨论。组长发言,组员补充。朗读,或组长或组员或全员,或全班。教师归纳(ppt).
A.事业伟大:要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B.精神伟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C.人格伟大:为对手作证,有令人敬佩绅士风度和伟大胸怀。
D.态度伟大: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进行科学观察。
E.情感伟大:生命的最后一息惦记的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祖国和人民。
……
4.从内容和情节的分析中,同学们体会到了“悲剧”何以“伟大”的实质,把握了两者的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如果用文中语句来表达,你看可以用哪句?所以,这句话就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如果用自己语言,生动表述一下,可以怎样表述呢?
“伟大”和“悲剧”并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虽然在探险中牺牲了,虽然他们有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中,他们始终扮演者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了它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
5.课堂小结,先生后师,再ppt。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这蕴含着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仰慕,给后人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作者为失败者树碑立传的原因!
四、体验反思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这《再看斯科特一行五人》。
2.推荐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兰传福
【篇二】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学习对比、拟人、排比、列举数据等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4、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过程和方法
1、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理解文章的思维路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法和写作目的。
2、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课文情感,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
第一部分:预习任务
1、识记、理解生字词。
萧瑟(xiāo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阅读全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变化原因。
罗布泊的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第二部分:新课教学
一、整体感知:写了什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小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而20世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后,在他那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却这样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在欢娱地歌唱着……”同是“罗布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反差?到底哪一个是真的?谁能告诉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2、教师:罗布泊仙境般的美丽;罗布泊的荒凉、恐怖,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仙湖消逝了呢?请同学们勾画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准备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
3小结板书
变之昔——仙湖。
今之变——戈壁滩、荒漠。
变之故——改道;盲目
变之过——沙化
4、从文中找出展示今日罗布泊荒凉景象的句子或词语,用你的声音把这种荒凉展示出来。
5、指名学生朗读今日罗布泊荒凉景象的句子,教师做好点评,激励学生,创设感情氛围。
6、教师小结:水没了,湖干了;绿色没了,黄色来了;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最终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不愿倒下的身躯,讲述的是痛苦,是悲惨,是挣扎的往事,一望无际的罗布泊已经脱尽了它绿色的外衣,让我们看清的是一道道黄色的裸露的肋骨,沧海桑田的痕迹,上演的是沉重、无奈的故事。课文为什么具有如此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呢,让我们在文章的写法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方面进一步探讨。
学生回答。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词语,小组合作交流,准备朗读、讲析。
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读一读、说一说”之一:“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人为改道,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缺水,只是原因之一;致命的、深层的原因是在下面。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决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决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一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是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到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四盲’像一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的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河道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学生记录,体会
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词语,小组内交流展示,做好班内朗读展示的准备。
学生激情朗读。
学生仔细听讲,做好下一段学习准备。
二、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提示:本文是一
(1)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有关“真实性”特点的句子,体会,分析。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鼓励。
2、感受形象性:
(1)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它们在强化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
(2)指名学生读句子,说修辞,析作用。教师引导、指导的重点要放在朗读上。
3、体会抒情性:
(1)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并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指名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指导的重点要放在朗读上。
3、小结板书:
新闻:真实性
报告文学﹛形象性
文学﹛
抒情性学生用心听读,做好笔记。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小组合作,分析、体会。
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叙述事实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列举数据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小组合作,分析、体会。
学生读句子,说修辞,析作用。朗读时感情要充沛。
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①对比手法
罗布泊的今昔的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②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果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③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相关的句子,朗读、体会,准备交流。
学生激情朗读,说说自己对文句的理解。
学生展示时可能会涉及以下内容。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的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
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学生听记。
三、个性表达:听听你的声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畅想表达:
1、多媒体展示109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教师提示:结合课文内容,紧扣罗布泊百年的历史,要投入感情。
2、2、你能让罗布泊重现昔日的美丽吗?请展示你的智慧。
教师注意总结:引水入湖;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珍惜水资源
学生看图片,思考,并自由发言。
学生思考,发言。
四、结束语:
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成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决策,这里有摘自搜狐网的一段话: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的省、市、自治区有: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宁夏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广西等,共四亿人口。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说明了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密切关注因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天,我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堂课:科学,需要理性精神;自然,呼唤人文关怀。愿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
第三部分: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清澈()欢娱()罗布泊()
滋润()和煦()干涸()庇护()
2、改正下列句子的错别字。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状。()
原来费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厂。()
3、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罗布泊,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好?为什么?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结合上下文,说说人制造了一出怎样的悲剧?
6、“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的是什么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7、“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段,介绍青海湖、月牙泉的目的是什么?青海湖、月牙泉的近况怎样?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8、结尾的呼吁给你怎样的心灵震颤?
【参考答案】
1、sèchèyúpōrùnxùhèbì
2、璧—-碧状—-壮费—-废厂——场
3、一望无际浑然一体
4、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用拟人的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
6、抒发了作者对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痛惜之情。将罗布泊拟人化,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展现了罗布泊令人痛心的现状。形象的描写,拟人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形象性、生动性的写作特点。
7、目的是说明悲剧并没有止住。水域面积缩小,大有干涸之势。运用列举数据的方法。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体现真实性的特点。
8、略。
【篇三】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新)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积累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感情的升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细节,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虽输却胜”的内涵。
2、深入体会探险队员们临危不惧的崇高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
1、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3、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 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1、字词过关(预留预习任务)
描摹南极的“风雪”:凛冽、吞噬、阴森森、呼啸、狂风怒号、凶猛。
描摹南极的“冰原”:荒无人迹、无垠、毛骨悚然、单调、茫茫无际、白雪皑皑、白茫茫、寂寞。
描摹“探险人”:焦急、坚持不懈、风餐露宿、怏怏不乐、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语无伦次、踉踉跄跄、精疲力竭、羸弱、蹒跚、遗孀。
2、小测验: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齐读以上词语。
三、初读感知,概括文意
1、请用上上述词语中的至少6个概括文章大意(指名说)。
屏幕出示:斯科特一行在“无垠”的南极雪原“风餐露宿”,拖着“疲惫不堪”的“赢弱”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凛冽”而“阴森森”的狂风“吞噬”了他们,使自己的妻子成为“遗孀”。
2、重走探险路,体会悲壮与伟大。
同学们觉得屏幕上的这段话有没有完全概括出故事的情节?(没有) 那老师觉得咱们有必要来个时光穿梭,重走一下这条探险路。(大屏幕出示时空图,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
指名概括故事情节,屏幕出示: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5人于1912年1月18日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极点。他们忠实地接受了挪威同行的委托,携带挪威人在南极留下的信件和自己采集的珍贵的岩石标本回返大本营。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于1912年3月29日在距离大本营十几天路程的一个“贮藏点”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伟大的长幕悲剧。
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人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做些解释。指名说(学生可能会从悲剧和伟大入手,也可能会找到文章最后一段)。
同学们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最经典的话语(段落)来诠释文章的题目。(指名说,教师明确:最后一段。)
齐读,思考:哪些地方照应了“悲剧”,哪些地方照应了“伟大”?(指名说)
2跳读课文,理解“悲”之所在。
文中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指名说,学生可能会回答“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等。
教师引导:理解“悲”,不能只停留在“死亡”这个结局上。更要知道死的方式以及人们对死的方式的反应。
比如:第一位死者是?埃文斯。
“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个时间,还有“屠宰场营地”这个地点。特别是时间的精确,这是海军军士埃文斯死亡的时间。显然,这是从斯科特的日记中发现的,他这样庄重地记载下第一位伙伴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可见他对伙伴的心痛。痛苦和尊敬就在这精确的数字中。
第二位死亡者是奥茨,文中没有交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只能大体推断是在3月2日至
3月21日之间的某一天。是斯科特日记没有记还是茨威格没有写,不得而知。但是,文中详细交待了奥茨死前的情景——奥茨理性地选择死亡,以免因自己的病体拖累伙伴行进的速度。这时“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既不能阻拦,又不能面对,这是矛盾的,无法选择。这就是悲剧。奥茨勇敢地走向“死神”,这是壮烈,是伟大;伙伴不敢阻拦,不能握别,这种矛盾则是悲哀。
在日记中,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不断记录自己的伙伴如何离自己而去,最后写下自己的遗嘱。演完悲剧的最后一幕。
3、圈点批注,品味“伟大”。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悲剧性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这恰恰是最令人感动的。身体倒下了,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2、6、7、8、9、10、11、12、13、14、15段,划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屏幕出示示例:最能打动我的细节:“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
理由:在困难面前,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宁愿选择牺牲自己,而同伴们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读到这里我被他们舍己为人、团结协作的精神打动。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情节:
①关于奥茨的那一段很感人,很悲壮。(不畏死亡、为别人着想)
②关于威尔逊博士的一段。(有事业心、敢于为科学献身)
③斯科特一行明明知道失败却还为阿蒙森做证这一段。这一段很感人。(诚实、守信、品格高尚)
五、拓展延伸(教师在上一环节品读完成后引入英雄形象。)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相信同学们心中都有英雄,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英雄的故事吗?
指名板书英雄的名字并将自己心中的英雄的故事说给学生听。(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
六、小结:
此次南极之旅即将结束,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寻却永远不会结束,英雄人物的高尚心灵给人们带来的激励与震撼永远不会停止。能用一句话概括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教师表扬并小结: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人以精神的鼓舞。这是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要谨记: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这里,我想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中的一段来表达我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哀悼:(大屏幕出示)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它们活着时给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
让我们大声读出他们的名字:(大屏幕出示)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七、作业:
1、将文中感人的情节说给家人听。
2、将你心中的英雄的故事写在周记本上。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板书设计
勇于探索
死亡之悲 悲剧 伟大 团结协作
心灵高尚
【篇四】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执教老师:宜阳县莲庄镇初级中学 田国营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重点词语
2.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
3.合作交流,品味文章语言的潜在美
4.探究主题,体验情感的震撼力。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主旨,理解文章标题
教学准备:用南极图片做课件PPT,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课前学生播放多媒体画面:南极自然风光画面,
学情分析: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下面, 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叙述)
教师板书课题:伟大的悲剧
二、检查预习
教师出示课件,请两组同学回答(看谁读的有准确)
1、读一读,注意红色字体读音
拽( ) 无垠( ) 癫狂( ) 凛冽( ) 吞( )噬 销蚀( )羸弱( ) 步履( ) 告罄( ) 角逐( ) 遗孀( )坚持不懈( ) 风餐露宿 精疲力竭( ) 毛骨悚然( ) 耀武扬威 怏怏不乐( ) 姗姗来迟( ) 忧心忡忡( )
疲惫不堪( ) 畏缩不前
(重点识记文中成语及意义)
2、了解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作家 。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传记《罗曼·罗兰》、 《三位大师》,唯一的长篇《焦躁的心》。特点:不拘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个性。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第一阶段:自主阅读
请同学们用速度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件:明确速度要求:(1、不动唇,不指读,忌回视。2、眼扫视,心专一,脑直映。3、抓重点,记大意,明中心。4、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生速读课文之后思考并同桌二人交流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1、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2.梳理课文情节,填表复述故事。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从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思考)
4、你认为文中的哪个段落能够起到点题的作用?
(1)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线索后,还要弄清在作者叙述的这段时间内,发生了那些事情,从1912年1月16日到11月12日,要抓住每一阶段的典型事例。
这篇文章的主要事例大致有:
主要情节:
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极点惊现挪威国旗——心情无比沮丧失望——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归途 遇上暴风雪——遭遇疲惫、冻伤和饥饿——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燃料越来越少——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3月29日三人静候死神来临——斯科特记日记直到生命最后一息——10月29日救援者发现他们的尸体和遗物。
(2)描述激动难忘的细节。看看文中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第二阶段:展示成果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鲍尔斯—?威尔逊—博士,负责科学研究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2、根据表格复述课文内容
3、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的是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地到达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的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沮丧地踏上归途,在恶劣的气候下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学法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及结果等要素进行概括。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其他进行补充。)例如:时间:1912年 人物:斯科特一行5人(或斯科特)地点: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 事件:不幸遇难(覆没、牺牲)
4、你认为文中的哪个段落能够起到点题的作用?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课文最后一段)
四、合作交流,品味语言
教师:以课后练习二为主要讨论发言提纲: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重点语句含义。
(教师出示多媒体)问题展示:
1、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明确: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
2、“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表现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明确: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 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佐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明确: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
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显示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 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五、探究主题、体验情感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讲述法,突破难点)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着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 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3.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4.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颂扬: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课堂小结
课文写的事件发生在 年, 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 ,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 人阿蒙森迟了 ,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歌颂他们勇于探索、 、 、 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胜利和失败有了新的认识吗?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 拥有梦想
死亡之悲 坚守梦想
诚实守信
伟大的悲剧 作证之悲 舍己为人
世人之悲 团结协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伟大的悲剧》
执教老师:田国营
宜阳县莲庄镇初级中学
【篇五】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教育部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伟大的悲剧教案
【篇六】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_教案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导语设计
设计(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二)用多媒体播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骄人成绩。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爆炸、“哥伦比亚”号返航时解体的画面。播放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帮马峰时不幸遇到雪崩,5人遇难等画面。说明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悲剧,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
2.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3.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读一读,写一写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癫狂(diān)
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
馨(xīn) 温馨 赢(yíng)输赢
罄(qìng)告罄 羸(léi)羸弱
磬(qìng)钟磬
1、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2、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5、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6、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7、忧心忡忡(chōng):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南极简介
★南极之最★
最大高原——–最大冰库——–世界“寒极”——–世界“风极”
二、独立自学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
★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复述课文内容。(提示六要素)
★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最后教师介绍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4、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时间、人物、地点、结局)
(讨论、提问、归纳:1912年3月,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5、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文中的哪一部分体现的(找主旨句)?有何作用?(点明主题) (讨论明确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2、既是“悲剧”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勇士们的肉体悲壮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3、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 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 悲剧———— 伟大 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 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 给人精神鼓舞
四、拓展延伸
师: 课文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请用“悲在____,而____伟大”的句式,表述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例:“悲在全军覆灭,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精神伟大”等。
联系各科所学知识及课外阅读积累,展示所学成果。
1、 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及对你的启示。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抗洪抢险、抗非典等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黄继光等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沉冤三百年;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瞬,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2、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者的故事?
(提示: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等。)
五、课后作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文中哪些情节、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挪威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使我们深受震撼,勇士们敢于冒险,挑战自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现在起,希望你们树立科学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同大自然进行挑战,让斯科特他们的精神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一直相随吧!让我们记住这五位英雄的名字: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课件显示)
请大家一起念他们的名字,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吧!(学生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步骤】
一、研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
文中哪些情节、语句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请概括说明。
★例如
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探险家诚实守信的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敬佩。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科学家为事业自我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令人心灵震撼。
4、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5、“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使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此刻,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们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舞扬威、洋洋自得。
7、“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执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斯科特只能接受这一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
8、“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他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们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
9、“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二、思考探究
1、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找出文中的相关的语句并大声诵读。 通过直截了当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颂扬之情。
例:“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2、作家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这五位探险者,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作者给他们作传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三创造阅读,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
2、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会为谁作书立传?你如何评价失败的斯科特?
提示:斯科特虽然在探索领域失败了,但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不仅是英国人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他的不懈探索精神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作业
1、2002年7月,英国安妮公主到达南极,纪念斯科特逝世90周年。茫茫冰雪,浩浩雪原。斯科特等人长眠的地方,只有一方矮矮的坟墓,一个小小的十字架。请你为他设计墓碑并写几句墓志铭。
简介墓志铭知识。墓志铭是放在墓里或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或颂扬文字的石刻。要求语言简练,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格特点,寄托刻写者的敬仰和哀思。
2、课外收集有关南极、北极、海洋、太空等探险的资料,制成知识卡片。
3、搜集整理中国南极考察站的资料,了解我国南极考察的成就。
五、课堂总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他倾注了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英雄们的足迹烙在了南极的土地上,英雄们的名字镌刻进了历史的记忆。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探索这个星球的奥秘是会永不停歇的。
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的挑战。愿将来你们中的某些人,也能成为像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等英雄般的人物,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价值。
六、名言寄语
成功能证实一个人的幸运,挫折能证实他的伟大。
――――小普林尼
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毫无意义。
――――何塞黎萨尔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埃德慕斯
【篇七】人教版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课,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1、理解文章内容,激起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乐于探究的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学习时要通过快速阅读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把握以时间为序的写作顺序,即理清故事情节;重点是通过细读文中一些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来理解:为什么说斯科特他们是失败的英雄,为什么这场悲剧被冠以“伟大”二字,即品味文中动人的细节,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还要通过理解、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去感悟这一出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面对失
败的人生态度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世界的认知还尚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方法与途径: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评价: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五、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六、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为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二)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用“这是一个……的故事”句式评价这个故事。 (A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B这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故事。 C这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故事。 D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故事。 E这是一个歌颂失败的英雄的故事。 F这是一个歌颂献身精神的故事。)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要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 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