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春意的量词 量词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春意的量词

《雨的四季》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设计理念: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即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雨的四季》是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的一本册阅读教学任务是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介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作了以下设定:

1、知识与技能

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画面美,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想象与联想的能力,提高鉴赏水平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作者对雨的精彩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陶冶情操,从而热爱自然与生活。

三、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如何把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说学情

《雨的四季》的受教者是高二学生,一般说来,通过前两册高中语文的学习,高二学生已有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与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因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因素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一个重要任务。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鉴赏任务做到师生互动,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学法:

1、自读法

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

配乐朗诵,并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以读代讲,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多媒体屏幕展示雨丝飘洒的画面,同时配以轻音乐“献给爱丽斯”)

一、导入

教室外虽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而室内却雨丝飘洒,音乐悠扬,让我们伴随这优美的音乐,走进飘洒的雨丝,走进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伴随这优美的音乐,走进飘洒的雨丝,走进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题解

辨析“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有何不同:“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三、配乐欣赏,初步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多媒体配乐并显示画面。提示三种欣赏方式,即看课文听读、轻声和读和闭目倾听。

欣赏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体会

师小结:散文又叫美文,本文若用一个字概括即为“美”字,而鉴赏散文的美可从三方面进行: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画面美。

四、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1、小组讨论、交流

刘湛秋先生凭他深刻独到的观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进行讨论、交流,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抓住画面“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来领会图画美。(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老师必要的学法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共同分享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并采用教师范读与学生独诵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加深理解。这两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完成教学重点。

3、比较阅读

A将“春雨图”部分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的写法进行比较:

(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读后体会本文属于侧面描写,而朱自清用的是正面描写。)

再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里对雨的一段经典描绘。(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

体会,这一段描绘侧重于理性,充满着理性的思索。由以上阅读及分析可以知道:同一事物,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描写,可以感性体验,可以理性把握。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进行写作,我们的作文就不会流于空泛了。在此结合散文欣赏通过比较阅读进行写作指导。

B、将本文“夏雨图”部分与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关下雨的描写部分进行对比阅读:

(体会老舍笔下的雨是恶狠狠的,突出了生活在其中的劳苦人民的艰辛,有较强的写实意味;而课文里却更多赞美与欣赏。)

C、本文“秋雨图”部分作者一扫往日文人笔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和凄凉。可补充张爱玲的《秋雨》节选片段来加以体会: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即通过比较阅读融会贯通启发学生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

五、小结

王维的诗曾被人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好的散文也具有“文中有画”的特征,本文的画面美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以外,咱们以前学过的《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也都是以画面美而取胜,值得大家再一次用心体味。

六、延伸拓展:对比阅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一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在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3、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4、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一九三六年)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点拔、补充,如:

A春雨后景观

“春雨图”部分是属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属于典型的侧面描绘。(这里写春雨并非写春雨本身,而是写春雨后的景象。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写出了春雨“驱走冬天”使世界改变了姿容,充溢着喜爱赞美之情。)

这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的写法相同吗?

(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读后体会他用的是正面描写。)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再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里对雨的一段经典描绘。(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在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体会,这一段描绘侧重于理性,充满着理性的思索。由以上阅读及分析可以知道:同一事物,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描写,可以感性体验,可以理性把握。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进行写作,我们的作文就不会流于空泛了。在此结合散文欣赏通过比较阅读进行写作指导。

B、夏雨即景

提问:作者笔下的夏雨有什么特征呢?

(明确:热烈而又粗犷)

提问:热烈而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有花朵、树枝、杂草等其他自然景观;还有人,夏天里的人。)

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还可在欣赏“夏雨图”部分时补充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关下雨的描写部分进行对比阅读:

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提问:这两段同是描写夏雨,请你说出它们的异同。

(体会老舍笔下的雨是恶狠狠的,突出了生活在其中的劳苦人民的艰辛,有较强的写实意味;而课文里却更多赞美与欣赏。)

C、秋雨轻轻

作者笔下的秋雨闪着光深情的倾诉着,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端庄而又沉思了。尤其是秋雨后高邈、深远、净美而又开阔的意境惹人遐想。

而“秋雨图”部分作者一扫往日文人笔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和凄凉。可补充张爱玲的《秋雨》节选片段来加以体会: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即通过比较阅读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如何把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一九三六年)

D、透明的冬雨柔和的南国之雪

提问:选取相应的词语概括作者笔下的冬雨及雪的特征

(透明空灵干净利落柔软蜜情)

提问:南国冬雨与雪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否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概括出来。

(雪是“雨的精灵”)

六、延伸拓展:对比阅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一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篇二】春意的量词

《辛弃疾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课时预设】三课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1、导入新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2、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三、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

堪脍()倩()揾()舞榭()

狼居胥()佛狸祠()()()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断鸿:风流:脍:北顾:

倩:可堪:揾:烽火扬州路:

【合作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赏析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营造出苍凉空阔的意境;诗人融情入景,表现出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二赏析下片:

提示: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

1.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②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休说——不会轻易离职退隐江湖

应羞见——不屑于买田置产贪图享受

可惜——怕岁月飞逝,年华老去,报国壮志难以实现

3.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三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了解什么是用典,并说出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全词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二、分析探讨每一个典故的深刻寓意。

1.词的开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提示:先说出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说明作者寄寓在典故中的情思)

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三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拓展延伸】《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高考链接】(2009年海南省高考语文试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知识补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用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句。

教学反思:

郑方

【篇三】春意的量词

2017年春最新一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数量词 练习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题

数量词:

1、只 2、本 3、个 4、片 5、条 一( )小兔 五( )书 两( )落叶

四( )鱼 六( )人

1、张 2、群 3、面 4、口 5、袋

一( )水 一( )羊 一( )嘴 一( )米 一( )鼓

1、条 2、层 3、把 4、颗 5、双

一( )胡子 一( )鱼 一( )鞋 一( )楼 一( )星

1、 块 2、排 3、架 4、个 5、首

一( )诗 一( )琴 一( )谜语 一( )石头 一( )钉

1、颗 2、声 3、朵 4、串

一( )珍珠 一( )菊花 一( )巨响 一( )流星 连线: 一条 树 一间 小桥 一头 花 一座 苹果 一棵 船 一朵 房间 一束 牛 一个 红花 一把 山 一匹 小马 一座 伞 一把 扇子 将合适的词语或是词组连线。

清清的 豆角 闪闪的 脸蛋 弯弯的 星星 清清的 小河 红红的 太阳 雪白的 荷叶 闪闪的 夜晚 蓝蓝的 云朵 静静的 月亮 绿油油的 星星 青青的 河水 红润润的 大海

亮晶晶 小溪 扔 垃圾 圆圆的 翅膀 丢 纸屑 绿绿的 眼睛 到 作业 宽宽的 脸蛋 做 尾巴 清清的 荷叶 摇 果皮

猴子

兔子

松鼠

鸭子

公鸡

孔雀

词语搭配积累

一个女孩 一个问题

一个杯子 一个松果

一个树坑 一个梨

一棵树苗 一棵小树

一只鸟蛋 一只小鸟

一只狮子 一只白兔

一只小虫 一只小狗

一双鞋子 一双手套

一把扫帚 一把小伞

一片树林 一片树叶 像把伞, 的尾巴 长长的。 短短的。 弯弯的。 扁扁的。 像把扇。 一个娃娃 一个谜语 一个孩子 一个桃子 一个苹果 一个西瓜 一棵松树 一棵桃树 一只蚂蚁 一只燕子 一只海鸥一只蝌蚪 一只乌龟 一只青蛙 一只小猫 一只萤火虫 一双小手 一把椅子 一把剪刀 一片菜地 一片欢笑 一片沙滩 一个秘密

【篇四】春意的量词

13春现代汉语(压缩)

1.第1题 “这张桌子,式样不错。”是( D )。 D.主谓谓语句 2.第2题 气流在口腔或鼻腔受阻碍而形成的音是(B )

B.辅音 3.第3题 下列声母发音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B.p t k 您的答案:B 4.第4题 下列两个音节都属于零声母的是(D ) A.英雄 B.温和 C.容易 D.安慰 5.第5题 可以充当韵头的元音是(B ) A.i、ü、e B.i、ü、u C.ü、a、u D.u、o、ü 6.第6题

“逻辑学”是(C ) A.主谓式复合词 B.派生词 C.偏正式复合词 D.述补式复合词 7.第7题 下列成语的构造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是( B )

A.自作自受 B.抑扬顿挫 C.口是心非 D.大惊小怪 8.第8题 下列复合词的内部结构不具有两层关系的是( B ) A.儿童节

B.葡萄酒 C.盥洗室 D.狮子舞 9.第9题 下列属抽象名词的一组是 ( A ) A.欲望、文化 B.北京、宾语 C.数目、星星 D.语法、农村 10.第10题 下面含有连谓短语的是( D )

A.他不停地抽烟喝茶。 B.你别跟我说这些。 C.痛得我直掉眼泪。 D.他穿上大衣出去了。 11.第11题 下列运用了仿词修辞手法的是( B ) A.许多代表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B.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

C.自来水哗哗地流着,叫人心疼。春意的量词

D.你是个文化人,和我们大老粗谈不到一块儿。 12.第12题 下列含有描写性状语

的句子是(D ) A.我刚刚从学校回来。 B.任何景物中,她都能发现美。 C.钱还是要交的。 D.她俩像仇人一样势不两立。 13.第13题 “蜡黄、黑乎乎”是(C ) A.副词 B.性质形容词 C.状态形容词 D.名词 14.第14题 “为我们的胜利干杯!”是( 不明确 )B错 A.主谓句 B.祈使句 C.感叹句 D.主谓谓语句 15.第15题 下面属时间名词的是( B ) A.时常、经常 B.未来、现在 C.刚才、立刻 D.从前、刚刚 16.第16题 “一张床睡十个人”中的宾语的是(B ) A.方式宾语 B.施事宾语 C.受事宾语 D.工具宾语

17.第17题 下面含有“的”字短

语的是(A ) A.他喜欢吃肥的。 B.他说的过程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 C.他什么东西都吃。 D.这东西的确不能吃。 18.第18题 词类是指( D ) A.词在意义上的分类 B.词在充当句子成分能力上的分类 C.词在词序上的分类 D.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19.第19题 下面是存现句的是( D )

A.钱攥在他手里。 B.有一个人在门外台阶上坐着。

C.钱在他手里攥着。 D.门外台阶上坐着一个人。 20.第20题 下面属于动词的一组是( B ) A.美丽、美化 B.抢救、抢劫 C.完成、完备 D.勇敢、敢于 21.第21题 “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中运用了(D ) A.回环 B.顶真 C.缩小夸张 D.扩大夸张 22.第22题 下面哪一组是派生式

春意的量词

的合成词(D ) A.老人、老虎 B.可怜、可以 C.质子、原子 D.绿化、美化 23.第23题 下面哪一个是成词语素( D ) A.郁 B.语 C.务 D.雾 24.第24题 下面哪一组是古词语( C ) A.太监、招牌

B.童生、比武 C.乡试、驸马 D.陛下、悄然 25.第25题 下面哪一个字的韵母是中响的复韵母( D ) A.谈 B.毛 C.抬 D.票 26.第26题 下列属于状态形容词的是( A )。 A.火红、喷香 B.仔细、果断 C.深入、切身 D.干净、高等

27.第27题 下面不是动词语法特征的是( )D错 A.大多可以与“很 ”组合

B.大多可以带宾语 C.大多可以与动态助词组合

D.可以与“不”组合 28.第28题 下面哪一条不是名词的语法特征( A )。 A.大多可以重叠 B.可以作宾语 C.可以作主语 D.大多可以与数量词语组合 29.第29题 下面哪一组是借形的外来词语(B ) A.CD、卡车 B.MTV、引渡 C.U盘、逻辑 D.OK、芭蕾舞 30.第30题 下面哪一个字的韵母是前响的复韵母( A ) A.类 B.昂 C.妙 D.眼 31.第31题 舌面、送气、清、塞擦的辅音是(A ) A.q B.sh C.j D.x

32.第32题 赣方言的代表话是(C ) A.九江话 B.南昌话 C.赣州话

33.第33题 “这张桌子三条腿”是(C )。 A.动词谓语句 B.形容词谓语句 C.名词谓语句 D.主谓谓语句 34.第34题 下面哪一组是借形的外来词语(B ) A.IT、啤酒 B.DVD、景气 C.法西斯、逻辑 D.卡宾枪、芭蕾 35.第35题 下面哪一个是定位语素( C ) A.土 B.挖 C.嘛 D.口 36.第36题 下列声母都属于塞擦音的一组是(A )A.z、j、zh、q B.sh、q、c、z C.j、h、x、z D.j、c、s、ch 37.第37题 下列两个音节都是后响复韵母的是( A )A.结果 B.累赘 C.漂流 D.高楼 38.第38题 “人”和“猴子”两个词属于(B )

B.类义词 C.关系词 D.近义词 39.第39题 下面属于会意字的是( A )。 A.休 B.波 C.结 D.猫 40.第40题 “我来到这个世界,便把真诚奉献给这个世界。”是(B ) A.解说关系复句 B.顺承关系复句 C.因果关系复句 D.转折关系复句 41.第41题 前、低、不圆唇舌面元音是(B ) A.i B.a C.s D.u 42.第42题 下面是疑问句中反复问的是(C )。 A.你去吗? B.你去,还是他去? C.带不带他们走? D.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您的答案:C 43.第43题 汉语的声调主要取决于( D )。 A.音色 B.音长

D.音高 44.第44题 普通话音节最多由( D )音素组成。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45.第45题 下列词属于“词根+词根”的是( D )。 A.老乡 B.阿姨 C.第五 D.桥墩 46.第46题 下列词属于补充结构的是( B )。 A.车夫 B.车辆 C.汽车 D.帮助 47.第47题 下面属于比况短语的是( A ) A.落汤鸡似的 B.象个落汤鸡 C.真的疯了 D.发疯似的跑 48.第48题

音色取决于( D )A.声音的高低 B.发音体的振幅 C.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D.声波的形式 49.第49题 下列词语中两个音节的声母按清浊排列的

A.诗歌 B.酷热 C.美丽 D.医生 50.第50题 下列语素中是成词语素但不是自由语素的是(B ) A.高 B.基 C.不 D.啊 51.第51题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C ) A.谚语 B.惯用语 C.成语 D.歇后语 52.第52题 “这么宽”是(B ) A.定中短语 B.状中短语 C.中补短语 D.方位短语 53.第53题 “他埋怨我没有给他办成这件事。”是( B ) A.连谓句 B.兼语句 C.双宾语句 D.主谓短语作宾语 百度查到:B 54.第54题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是春意的量词

A.递进关系复句 B.选择关系复句 C.解说关系复句 D.因果关系复句 55.第55题 下列句子有了暗喻修辞格的是(可能是B )

A.每朵花就像一张张笑脸。

B.头上的长发变成了一座富士山。 C.我们主张打落水狗。D.敌人像落水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 56.第56题 下面属于双宾语结构的是( A ) A.他借给我十块钱 B.他借了我的钱 C.钱是他借给我的 D.他向我借钱 57.第57题 下面属于区别词的一组是( D ) A.煞白、干净 B.老实、马虎 C.个别、伟大 D.军用、彩色 58.第58题 下面哪一组是复合式的合成词( C ) A.可爱、崎岖 B.美化、扑克 C.猛烈、烈火 D.仿佛、坦克 59.第59题 下面哪一个是不成词

A.们 B.从 C.在 D.言 60.第60题 舌尖中、送气、清、塞的辅音是(C ) A.h

B.d C.t D.k 61.第61题 粤方言的代表话是(B ) A.佛山话 B.广州话 C.深圳话 D.梅州话 62.第62题 汉字是(B )。 A.象形文字 B.表意文字 C.音节文字 D.音素文字 63.第63题 下面哪一组是联绵词( D ) A.可怜、浪漫 B.丑化、基因 C.忽然、俨然 D.灿烂、窈窕

64.第64题 下面哪一个字的韵母是前响的复韵母(D ) A.家 B.刚 C.叫

D.给 65.第65题 下面哪一组是音译的外来词语(D ) A.引擎、积极 B.奶酪、盎司 C.莫斯科、德国 D.摩托、吉普 66.第66题 舌尖后、清、擦音是( B ) A.ch B.sh C.zh D.z 67.第67题 “这张桌子我用了三年”是( )C错。 A.动词谓语句 B.形容词谓语句 C.名词谓语句 D.主谓谓语句 68.第68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元音的是( D )。 A.i B.u C.o D.s 69.第69题 汉字记录的是( B )。 A.音素 B.音节 C.语素 D.词 70.第70题 下列属于合成词的是( )。A错

A.吩咐 B.瑟瑟 C.刚刚 D.镭射 您的答案:A 71.第71题 下面是疑问句中特指问的是( D )。 A.你去吗? B.你去,还是他去? C.带不带他们走? D.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72.第72题 前、高、不圆唇、舌面元音是(A ) A.i B.sh C.s D.u 73.第73题 舌尖后、清、擦的辅音是(B ) A.ch B.sh C.zh D.z 74.第74题 下面属“被”字句的是( )C错 A.树叶给风吹跑了。 B.小孩把花瓶打碎了。C.小孩把被子蹬开了。D.我们见面再说。 75.第75题 下面哪一组是派生式的合成词( )D错 A.老乡、老鼠 B.可恶、可能 C.帘子、莲子

D.火光、火化 76.第76题 下面哪一个字的韵母是中响的复韵母(B ) A.但 B.条 C.买 D.学 77.第77题 下面哪一个是不成词语素( )A错 A.所 B.中 C.再 D.婪 78.第78题 后、半高、圆唇舌面元音是(D ) A.a B.e C.u D.o 79.第79题 客家方言的代表话是( C ) A.韶关话 B.南雄话 C.梅县话 D.惠州话

80.第80题 下面哪一个是指事字(C )。 A.素 B.意 C.刃 D.型 81.第81题 下列各项中,不按四声

【篇五】春意的量词

已发表古典诗歌数量词的意象化特性

简析古典诗词数量词的意象化特征

浙江 李先慧

【摘 要】数量词意象化特征,是指诗人将枯燥的数量词赋予了意象内涵。数量词意象化的具体方式有:一是将数量词注入情感,二是将数量词形象化,三是将数量词时空叠加,四是将数量词动作化。

【关键词】诗词 数量词 意象化

诗歌是旋律和意象的艺术,无论写景叙事,还是章法结构,所有的诗歌元素都极力体现诗歌的意象化特征。数量词作为诗歌的元素,也必然体现诗歌的意象化特征。

所谓数量词意象化特征,就是诗人将枯燥的数量词赋予了意象内涵,将抽象的数量词极力地具象化,让数量词变得有情有义有生命力,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量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壹:含情脉脉的数量词

诗歌创作诗歌时,极力地将数量词进行情感化,实在是神来之笔。

(一)将人生情感人生体验注入数量词,使之含情脉脉。如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妙用数量词的经典之作。为什么是“两个”?为什么不是“一个或数个”:“两个”黄鹂,不多不少,一个就显得孤寂冷清,多了就显得杂乱喧嚣,唯有“两个”才可相互鸣叫,一唱一和;唯有两个才可理解情人间的无限缠绵。

(二)将千年文化内涵注入数量词中,使之带有人文情感。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六朝”,就是将数词赋予了朝代更替、世事变迁的人文情感。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命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快,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台城柳的春意盎然与人事沧桑的对照,更加深了 “六朝如梦”的幻境感。一个“六”字就叫人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长叹。

(三)将数量词进行对比性组合,从而给数量词注入情感。“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三千”表明了远离家乡的过程,“二十”表达了入宫之久的煎熬,“一”、“双”表明了声泪俱下,四个数量字全有了动感的主要原因是开成了比对: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双泪流”明显具有动作性,那么“一声”就有了“唱”的动作,从而赋予了前面的“三千里”“二十年”的动作性;其次,四个数词形成了虚实对比,“三千里”“二十年”是虚数,“一声”和“双泪”是实数,虚数表明故乡的遥远、居宫时间的长久,倾诉了她们乡心漫长和宫怨愁苦。“一”与“双”是实数,“一”、“双”两个数词,释放出积蓄已久的悲情,虚实对比,让数字富有张力,具有鲜明的动作性,因而富于强烈对比的数量词就成了全诗的灵魂。

(四)将数量词进行衬托化组合,从而给数量词注入情感。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和“万”是极言数目之多,创设出宏阔远大的背景,目的是用“千”“万”来反衬出“孤舟蓑笠翁”的“独”,从而表达了诗人凄凉落寞的情怀。

贰:形象生动的数量词

大师们极善于将抽象的数量词进行具象化,使之富有意象特征。

(一)将数量词进行形象化,使之具有意象特征。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一叶”是极有形象性的,落叶飘零,随风而去,用“一叶”修饰小舟,表现了小舟在狂风巨浪的起起伏伏,象水中的落叶一样随波飘荡。再如秦观“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

点愁如海”中的“万点”表明幽愁之多,用“愁如海”这个比喻来点染,把抽象的万点愁思具体化、形象化,使之具有意象感。

更为奇绝的是苏轼妙笔生花的两个数量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一蓑烟雨”,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披着一件蓑衣在风雨中行走,将数量词转化为事件,极具意象化。与“蓑笠”、“烟蓑”之类的意象一样,“一蓑烟雨”从此成为古典诗歌中固定的意象。再如“江上一犁春雨”,春雨只能用“场”来限定。“一犁春雨”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春雨喜降,犁地春耕,作者将农家喜雨,忙于犁地的情形写得神鬼莫测之妙,“一犁”是写事件,而用“一犁”来形容“春雨”,将数量词转化为意象了。因而“一犁春雨”就成为神来之笔,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二)将数量词代词化,使之具有人的特征。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两”字,既是指荷叶,又是指美女,描绘了荷花似青春少女那样鲜艳娇美,而少女的脸庞又如荷花那般红润艳丽,人花难辨,融为一体。一个“两”字既替代了荷花,又暗指了少女,拟人、比喻融为一体,这个两字就具有了意象性。与“人面桃花相映红”有异曲同工之妙。

叁:数量词的时空叠加春意的量词

大师们创作诗歌时,会将表时间和空间的数量词进化叠加,同一个数量词既表时间又表空间,从而具有意象性。如《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数量词“无边”“不尽”是全诗的中流砥柱。“无边”既写出“落木”的数量,更具有空间感,让读者想象出宏大阔远的空间,让我们联想到世世代代人性永远的秋意;“不尽”写出了江水之多,有“一江春水”明写的是空间无穷,更让我们联想到数千年来滚滚长江流不尽,人世变迁,朝代更替,长江之水是永远的,“不尽”具有极强的时间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万里”,明指万里空间上的漂泊,是指千百年来无数的人都是“常”“作客”,无家可归,纵然是回到家,仍然找不到家,仍然是个秋客——诗人明写自己,何尝不是写尽人性的漂泊?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又是个时间意象了。“常”虽然是写频率,何尝不可理解为时间上的“长”啊!“常”和“独”“万里”与“百年”两个数量词叠加,将时间与空间重叠,将诗人个人情怀与人性的共同点相融合,写尽了人性的漂泊苍凉之感。

肆:充盈力量的数量词

许多数量词充盈着生命力,富有力量性,具有非常明显的动作性。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中的“一卧”,将数词“一”与动词“卧”组合在一起,从对仗看“一卧”对“几回”,是明显的数量词,但是这个“一卧”极具动作性,多少报国豪情多少报国之梦,多少次梦回朝班去建功立业,却在这“一卧”中长叹哀号,满目苍凉,写尽了自己的坎坷和无可奈何。“一卧”的动作性还表现在与“梦回”相照映,只有“一卧”才会“梦回”,年过半百,一生梦想着丰功伟绩,此时离开成都漂到沧江(夔州),怎能不在“一卧”中“惊岁晚”啊。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一”,春水时至,江春充盈,表现出了满江的春水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再如韦庄“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族,寸心千里目”中的“寸心”与“千里目”相对映,“目”是明显的动词,“寸心”也就有了丰富的动作性:“寸心”之中全是思念和失意,淡淡的云、静静的水全是相思,极目千里,意中之人在何处呢!

2013年5月11日于鉴湖

【联系地址】浙江省绍兴县鉴湖中学语文组 李先慧

邮编 312030 手机 13867555910 邮箱 xysz158@126.com

QQ 2926792668

【篇六】春意的量词

汉语修辞学复习题 (1)

汉语修辞学复习题

春意的量词

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由胡吉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修辞与言语艺术》。学生同时可参考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教学辅导文本和贵州电大本课程网页有关资料等教学媒体进行复习。

考核方式为闭卷,时间为90分钟,试题类型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指出下列各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一、填空题

1、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在公元前300多年就写出了修辞学专著(《 》)。

2、将“修”和“辞”两字连起来使用的最早见于(《 》)。

3、( )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4、南朝刘勰的(《 》)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古代修辞学的基础。

5、陈望道(《 》)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6、修辞的原则是:( )、( )、( )。

7、在我国古代的“文质之争”中,墨家主张( ),法家主张( ),而孔子则主张( )。

8、语境的客观因素指( )、( )、( )和( )。

9、加强修辞主体的自身修养一是掌握修辞的( )和( );一是( )的知识。

10、学习修辞都有一个( )的过程。

11、反问句又叫 ( )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 )的意思。

12、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南朝文学家沈约称之谓( )。

13、比喻俗称( ),它的构成要素是( )、( )、( )。它常见的三种形式是( )、( )、( )。

14、( )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15、( )俗称说反话,就是故意用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表现一种诙谐或嘲讽。它可分为( )和( )两种。

16、( )就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移用来表示乙事物的修辞方法。根据使用特点,可以分为( )、( )、( )三种。

17、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 )、( ),它是在( )、( )、( ) 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18、排比的运用主要是( ),( )。在排比项目中反复出现的共同成分,一般叫做( )。

19、根据对偶的构成形式,对偶可分为( )和( )两类。

20、顶真修辞格的各个项目是一种( )的表现方式,而回环的各个项目是一种( )的表现方式。

二、判断题

1、层递不要求结构形式的相同或相似,也不必一定使用提挈语。

( )

2、反问是有疑而问,用疑问的语气表达更加突出的肯定或否定,使内容更加鲜明,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

春意的量词

3、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也可以构成比喻。( )

4、通感这个名称最早是由钱钟书在《通感》中提出来的。( )

5、日常人际交往中的所谓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实际上就是使用了借代。( )

6、移就就是词语移用,只限于动词,强调感觉,强调移情。( )春意的量词

7、孔子主张“文质兼备”,是指内容与形式应该力求做到完美统一。( )

8、“朱元璋出身贫寒,是地道的‘红五类’。”运用的修辞格是短语仿拟。( )

9、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是我国研究修辞格的开山之作。( )

10、暗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 )

11、夸张具有突出特征、渲染气氛的作用,所以对事物的特征可以无限制的扩大。

12、《文心雕龙》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古代修辞学的基础。( )

13、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1932年出版为标志。( )

14、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运用的修辞格是词语仿拟。( )

15、修辞格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

16、构成对比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有主从关系。( )

17、奇问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只是用疑问的格式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也可以称作“虚问”。 ( )

18、串对又称流水对,是指上下联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

19、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 )

20、否定句中先后运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为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实际表示肯定的意思。( )

21、设问句是先提出问题,接着把答案说出来的自问自答的句子。( )

22、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

23、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的著作是唐钺先生的《修辞格》。 ( )

24、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词语的数量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5、修辞活动会受修辞主体和修辞对象双方心理因素的制约。( )

26、对偶只限于两项,而排比多于两项。( )

27、排比的运用主要是增强语势,突出语意。( )

28、对比不但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也是谋篇布局的方法、论证的方法。( )

29、顶真修辞格的各个项目是一种环形绕圈的表现方式。( )

30、移觉顾名思义就是转移感觉,所以又被称为“通感”。 ( )

三、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 )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古代修辞学的基础?

A、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B、刘勰《文心雕龙》

C、王构《修辞鉴衡》 D、陈骙《文则》

2、“盲流就是有活干就‘忙’,没活干就‘流’。”运用的修辞格是( )

A、反语 B、别解 C、拆字 D、幽默

3、“ 她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洁白的,海蓝的,鲜红的,碧绿的,”这句话是( )

A、主谓倒装 B、状中倒装 C、定中倒装 D、偏句倒装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C )

A、银盘似的月亮高悬在天空。 B、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C、他长得像他妈妈。 D、黄叶像蝴蝶一样随风飘舞。

5、“干这么点活,有房子住,有白面馒头吃着,还能说累?”运用的句式是()

A 、反问 B、奇问 C、询问 D、设问

6、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的著作是( )。

A、《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 B、《修辞格》 C、《辞格汇编》 D、《辞格》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春意的量词 量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