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精品教学设计(附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述片段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赏析、感悟、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预习——展示反馈——质疑拓展(“三段式”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叩问心灵,感悟身边的亲情。
教学步骤:
一、音乐渲染,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由图导入:】看到这帧彩图,你想到了什么?
【导语:】这幕手与手的触碰使大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母亲,的确,一双呵护的手,一个温柔的笑,一串晶莹的泪珠,一条操劳的皱纹都勾勒出一位母亲的形象,都能给儿女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看他如何用他的笔,用他的情来描绘他敬爱的母亲。(介绍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文体,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述片段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赏析、感悟、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3、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叩问心灵,感悟身边的亲情。
三、预习展示
预习展示一:夯实基础
1、走近作者;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2、解读背景;
作者十三岁时,慈母长逝,成年之后,回忆起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感情、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于是饱蘸深情挥笔写下了这感知感悟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2、朗读感悟,分析人物形象;3、赏析句子,体悟人物情感;
小组合作提示:
1、朗读文章:概述文章的四个片段内容。
2、试用“我读了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句式谈感悟;
3、细细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话语、细节或事例,做简单的分析;
*秀秀你的分析概况能力
我读到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元宵夜巡视——呵护孩子、充满爱意;
看小说流泪——富有同情心,有丰富情感;
见挨打怜惜——疼爱但不溺爱孩子;
做布鞋劳苦——勤劳和才干;
*秀秀你的情感体悟能力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预习展示三:善疑善解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疑
1、对结构质疑;2、对情感质疑;3、对词句质疑;
*对结构质疑:
前三个个生活片段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从“两三岁”到“十岁”,而第四个片段却又回到“八岁”时,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样安排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从内容上看,上几段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干,这一段则主要是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作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意思上更进了一层;从写作角度来看,这一段在塑造母亲形象上看侧重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写写自己的感受来衬托母亲的形象。因此,和前面分开来写更好。
*对情感质疑:
最后一段中除了对母亲的早逝感到无限的痛惜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最后一段作者除了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痛惜之情外,还表达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之情。可以说在旧社会,象“母亲”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女性之所以被无情地埋没、吞噬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的社会制度的存在。因此在文末作者揭露出旧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对字词句的质疑
自行质疑,提出来大家给他解决
四、拓展延伸:
体验母子情深,叩问心灵体验诉情
1、有一句歌词:“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在想你的时候要让你收到我的真心留言”,可不同的是:文中的母亲见到儿子挨打时,一边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一边还勉强硬着头皮说“打得好”;“我”深感母亲深夜劳作的辛劳,想多陪母亲坐一会儿,以减内心的不安与歉疚,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相信在当时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刻,无论是母亲或儿子其实都有很多话想对对方说,可又都是“爱在心里口难开”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角度替他们向对方表一表他们未表的情。
2、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艰辛,你有体会过吗?有回报过吗?请以“献给母亲礼物”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或撰写一则短信,来献给我们伟大的母亲。
五、亲情作业
【播放背景音乐】妈妈我爱你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夹菜,为他们沏茶,为他们捏捏肩膀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附学案:
《我的母亲》学案
学习目标及学习步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质疑、分析、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3、通过描摹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
二、学习步骤:
1、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再读文章:试用“我读到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句式谈感悟;
3、细细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话语、细节或事例,做简单的分析;
4、质疑:抓住文中信息进行质疑;
5、情感内化:体验母子情深,叩问心灵;
(1)、有一句歌词:“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在想你的时候要让你收到我的真心留言”,可不同的是:文中的母亲见到儿子挨打时,一边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一边还勉强硬着头皮说“打得好”;“我”深感母亲深夜劳作的辛劳,想多陪母亲坐一会儿,以减内心的不安与歉疚,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相信在当时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刻,无论是母亲或儿子其实都有很多话想对对方说,可又都是“爱在心里口难开”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角度替他们向对方表一表他们未表的情。
(2)、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艰辛,你有体会过吗?有回报过吗?请以“献给母亲礼物”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或撰写一则短信,来献给我们伟大的母亲。
二、亲情作业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夹菜,为他们沏茶,为他们捏捏肩膀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封志莉
【篇二】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
备课人:梁晓东 党蓉蓉 王雪梅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感受伟大而又温馨的母爱,同时,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ing),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可适当发挥)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由于两岸关系从对峙到缓和之故,让两岸都敬重的思想家胡适,不再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一个新社会、新国家,总是一些爱自由爱真理的人造成的,决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并划记。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五、自主探究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1、思考:(1)请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 海求学。1917年,19岁的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1917年7月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其母对他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请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
师生共同明确,板书: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2、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
(二.)回忆我的母亲对我的教诲。
(三.)写了母亲的教导对我以后生活的影响,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念、感激、敬爱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可文章前三段没有提及母亲,为什么?
明确: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和结尾呼应。
5、课文写母亲是恩师,为什么出了写母亲对自己的教导之外,还写了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明确:是为了表现母亲对我的言传和身教。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
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铺垫——教诲——影响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二、研读赏析
1、文中极少抒情的句子,那情感如何来表达,请认真的课文,找出其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并体会其含义?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明确:通过朴实的语言从字里行间中表达情感。分析句子学生自己找,言之有理即可。
2.、课后练习第二大题
(1)语言准确,不绝对。(2)作者谦虚地说自己能混下去,并过得很好全得益于母亲对他小时候的教诲。(3)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
二、拓展延伸
1、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母亲” “是慈母兼任严父” ?
明确:作者幼年丧父,母亲非常辛苦的将他养大,希望他有所成就。为了让作者在学习、生活和做人方面能养成好习惯,母亲必须严厉,因此就是“严父”;而母亲毕竟是女性,当作者受伤害或者生病时,母亲就会体现出它的慈爱,所以就是“慈母”。
2、谈谈你对胡适母亲为人和教育方式的看法。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3、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二
【篇三】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
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
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
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
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语言探究:
完成课后第二题,体会胡适用词的分寸感。。
四、拓展延伸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篇四】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法]
1.复述法。
2.美点寻踪法。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立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等。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在交流中懂得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讨论法。
4.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1-2分钟)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
亲》。(板书课题)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
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
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语言探究:
完成课后第二题,体会胡适用词的分寸感。。
四、拓展延伸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3、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和诗词歌曲。
五、类文阅读:《血色母爱》
学生自由阅读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六、板书设计:
我 的 母 亲
胡适
语言美:质朴、真切
结构美:严密、清晰
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情感美:关爱、敬意、怀念
【篇五】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激情导入:
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篇六】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 肖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2)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1-2分钟)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烂
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话俗字。)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慈爱
对我的关心:
我得眼病,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爱子情深
3、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4、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小结:母亲的性格: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八、齐唱《妈妈的吻》
【篇七】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
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胡适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