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23 毛泽东词二首 导学案
23 毛泽东词二首 导学案
沁园春 雪(第一课时)
学校:天星二中 姓名:范厚强 年级:七 编制: 审核:
【学习目标】
1.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重、难点】
1.词的寓意。
2.写景、议论、抒情的结合;精炼优美的语言。
3.背诵这首词。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准备渡河东征,开
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他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
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过后写下了这首豪放之词。
2.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
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
美人”“水调歌头”等。
3.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 月26 日生于
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
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
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
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自主学习】
1.正音辨形
分外( ) 妖娆( ) 沁园春( )
稍逊( ) 今朝( ) 成吉思汗( )
风sāo( ) 天jiāo( ) 原chí( )蜡象
答案:fn ráo qìn xùn zhāo hán 骚 骄 驰
2.据义填词
(1)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答案:(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走进文本
(1)词的题目是“雪”,上阕集中描写了 ,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2)词的下阕对 ,抒发了作者的宏伟抱负,其中一个
“ ”字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答案:(1)北国雪景 (2)古代帝王进行评价 惜
【合作探究】
1.赏析上阕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体现了
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前三句总写北方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
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答案:虚景。从“须”字看出。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
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
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2.赏析下阕
(1)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答案:作者通过“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
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
3.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
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旨。
4.语言品析
这首词语言凝练、精当,极富表现力,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极为巧妙。请找出这样
的句子进行赏析。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参考示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点拨:
赏析:这句话用语准确,很有分寸。用“惜”“略输”“稍逊”等词语,对历代英
雄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表明了作者既肯定和赞赏历代英雄的才能,又叹惜和
点出了他们的不足。
一试身手:
①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答案:“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景色是唯一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
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外(fn) 稍逊(xùn) 莽莽(mánɡ) ...
B.咏梅(yǒnɡ) 惟余(wi) 原弛(chí) ...
C.今朝(zhāo) 上阕(qu) 素裹(ɡuǒ) ...
D.折腰(sh) 风骚(sāo) 烂漫(màn) ...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素裹: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烂漫:
3.下列词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
A.望/长城内外 B.已是/悬崖/百丈冰
C.待到/山花/烂漫时 D.欲/与天公试/比高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
5.填空。
(1) ,飞雪迎春到。
(2)俏也不争春, 。
(3)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
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 。”(用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的名句填写)
6.综合性学习。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同学们被伟人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为此,班级开展以“话说
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标语。
答:
【活动设计】在参与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
动,请你再补充两项。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
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③ 。
④ 。
【人物推介】根据毛泽东的“风流人物”标准,请你推介一个这样的
人物,并简述理由。
风流人物:
理由:
【解说内涵】请你说说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物。
答:
【赏析语言】
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答案:动词“舞”“驰”都极富形象性。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
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莽”应读mǎnɡ;B项中“弛”应为“驰”;
【篇二】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层林:写出林之密;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漫江:写出水之盛;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①“恰”安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五)小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绚丽动人的秋景图。而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的崇高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一、二。2.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意旬把握内容。
2.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二)整体感知
1、复习上节内容。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②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意中之象”。这里的“意”,指诗人所表达的情思、情趣;“象”,指诗人赋予情感的“物”,它常常是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着的“物”,它不依赖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天地虫鱼鸟兽一旦入诗,融合了人的情感,渗进了人的诗人的人格与情趣,就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一个形象了。这种“意”和“物”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诗中的“意象”,即“形象”。一般说来,诗都是借助“意象”来抒情的,“情”是“象”的灵魂。
“意境”,也称为境界。几个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画面,这就是意境。
例如马列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种不同的景物(意象)组织在一个意境里,渲染出一派凄凉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2.导入新课
①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阅读题下注释)
毛泽东大病初愈,又在中央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写下这首小令。 ②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了解大意。
(三)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抽学生朗读全词。
2.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讨论:这首词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说说这一句给你的感受。
[点拨]
①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一般作诗文咏重阳,都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这首词也不例外。但与吟秋多悲慨的传统不同,毛泽东眼中的菊花不仅开得艳,开得香,体现出勃勃生机,而且是战地黄花,令人遐思无限。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开得漫山遍野,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这一句形成了生机盎然的意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肃杀的秋天在诗人的眼中胜过“春光”,具有勃勃生机,秋色无限。这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前程感到无限美好,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和豪迈情怀。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毛泽东的这两首词都是写秋,但都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一扫衰败萧瑟的气氛,以壮阔绚丽的意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2.扩展
回忆或查找几首写秋的古诗词,思考完成课后练习四。
[提示]毛泽东这首《浪淘沙》描绘的是滂沱的雨景,浩淼壮阔的海景的主旨句是最后一句,表达的是对革命胜利、中国人民翻身作主的感慨。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一般滋味在心头。
[提示]此词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均可解脱的愁苦,是所谓的“亡国之音”。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提示]此为深秋怀念远方亲人之作。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提示]此诗作于朗州贬所,却以一鹤排云、直上晴空赞颂了爽朗明丽的秋天,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五)随堂练习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很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光,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p align=right>惠乾</p>
【篇三】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学习目标】
1. 了解两首词的寓意。
2. 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 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这两首词。
2.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蕴含的深刻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
yāo娆( ) qìn园春( ) 惟余莽莽( )
稍逊( ) 风sāo( ) làn màn( )( )
今朝( ) 分外( ) 原驰là象 ( )
驿( )站 花枝俏( ) 更著风和雨( )
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2.你知道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吗?请把它写下来!
3.《沁园春 雪》这首词中描写了北国的哪些壮丽景色?
4. 请你从毛泽东和陆游的词中找出写梅花共同特征及相应的句子。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2)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3)试概括词的上、下阕的意义,了解上、下阕的联系。
3.合作探究
(1)在词的上阕部分,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北国雪景的?
(2)“望长城内外”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认为其中“封”、“飘”字用的极好,请你谈谈理由。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写它们“舞”、“驰”呢?
(5)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一个“惜”字直贯以下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人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加点字注音。
蜡( là )象 分( fèn )外 妖娆( ráo ) 今朝(zhāo)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 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
4.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概括词的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究(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1)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作者的心中春天离开时那么地短。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看,可以理解为这里的“春归”、“春到”象征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在词人看来,革命形势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曲折,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飞雪”
也就诗严冬之时,“飞雪迎春到”也体现了词人对形势发展的预测和对胜利充满信心。
(2)“已是悬崖百丈冰”这句话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提醒:衬托手法)像这样的手法在全词中还有没有?
(3)有人说“俏也不争春”中的“俏”字用的好,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4)比较阅读
比较毛泽东、陆游两位伟大的词人《卜算子 咏梅》的异同(其中不同点可以从“梅花的形象”、“感情基调”这两方面着手)。
4. 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二、课堂巩固
1.“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题目。词的前两句,是小序。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篇四】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第6课《毛泽东词二首》
全 面 贯 彻 落 实 “堂堂清”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篇五】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朔,满载一船的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要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着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
【篇六】毛泽东词二首预习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二 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
1. 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教师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② “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④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⑥ 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齐声诵读全词。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体会上下阙的景、情、志的和谐地统一。
探究活动
学生自愿结组(3~4人)从中学《语文读本》第三册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现当代诗歌中的一首,集体备课,然后将讨论内容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各组自定。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毛泽东词二首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