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
二、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
二、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
教学难点
一、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二、文中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引入:
引入一:视频引入
[构想]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
引入二:
[构想]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含义。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3、看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技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由此,导入课文。
引入三:
[构相]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3、生作摹仿表演。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义及其简介: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教与学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
[课件演示]
吠(fèi)叱(chì)咳嗽(késhòu)少(shāo)呓(yì)间(jiàn)曳(yè)许许(hǔhǔ)
(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
3.订正谬误之处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
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
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
[课件显示]
①善:擅长②者:……的人③而己:罢了④哗:大声说话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⑥稍稍:渐渐⑦以为:认为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⑨色:脸色⑩走:跑
(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
5.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本文描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
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4.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腻生动。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一个小高潮。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一边整理,一边显示下列提纲:
[课件演示]
声响场景听众反应
(2)(2)
施屏
表演前一……而已满坐寂然
(1)(少顷)抚尺一下
(3)逐行显示(4)
口睡犬吠、欠伸、呓语伸颈、侧目
醒(既而)醒、啼、抚、乳、呜、絮微笑、默叹
入(当是时)
睡(一时)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5)(6)(逐行显示)(7)(逐行显示)
(未几)(hōu)、止、鼠、咳意少舒、稍正坐
(8)(9)善
表演中(14)
(1)深(忽)呼哭变色离席
技夜(俄而)百千……声奋袖出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火不能指其一端两股战战
警不能名其一处几欲先走
(5)
(10)逐行显示(10)逐行显示
(忽然)抚尺一下
撤屏群响毕绝
表演后一……而已
(1)(12)(13)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15)(15)
首尾呼应
(16)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课件]播放《百鸟朝凤》选段,
要求:学生用文字将自己听到的乐曲描绘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2、[课件]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片断,
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A级(见课后练习)
B级: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芒山盗
宣和①间,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明•陈继儒《读书镜》)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②芒山:山名,在河南砀山北。③诀:永别。④检:约束,制止。⑤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愿如儿时一吮母乳音:义:
②盗因告刑者曰音:义:
③以至不检音:义:
④夫语“教子婴孩”音: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芒山有盗临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AB
盗一菜一薪母与之乳
吾母见而喜之母亲与之诀
CD
故恨杀之母与之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
[参考答案]1、①shǔn吮吸②yīn于是③jiǎn约束、检点④fú发音助词2、D3、①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②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C级: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口技
清•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妖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变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锵,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1.本文与课文同是描写口技表演的,两不一样,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意在讴歌口技者的精湛技艺。而本文立意则要复杂一些,既有揭示江湖骗子的行骗伎俩,也有对其精湛技艺的感叹。)
2.本文与课文相比在写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本文与课文相同点是都对口技表演从正面进行细致深入的描绘,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不同的是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且侧面描写也占相当重的笔墨,将听众的反应也描写得非常具体,使之对口技者的技艺起到烘托作用。而本文则重点对口技者表演的声响进行描写,对听众的反应则是一笔带过。
附:相关资料
1、口技教学图片:http://.cn/200301/ca137874.htm
2、《口技》资料: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http://.cn./200305/ca208087.htm
3、揭东奇童逼真口技
揭东县曲溪镇路篦村有个奇童,无师自通练就一口奇特的口技,能模仿多种动物的叫声,维妙维肖。他的梦想是能当一名口技演员。
奇童叫吴两发,今年才10岁。在路篦村,有关吴两发的趣事一直为村民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小两发5岁时,有一次他看到邻居的小羊在吸母羊的奶汁,感到很好奇,便跟着爬上去吸,没想到被母羊后脚踢得鼻青脸肿。小两发灵机一动,便模仿羔羊的叫声,然后再爬上去吸,母羊果然很驯服,以后任他怎么吸奶也不踢了,这事一直持续了10多天才被邻居发现。
村民们说只要晚上他趴在田里学蛙叫,便会有不少青蛙聚集到他跟前,有时学几声母猫叫,竟能引来几只公猫。
小两发的父亲说,发现儿子这一天赋是在几年前,一次当他给儿子洗澡时,儿子忽然模仿了几声鸡啼,谁知竟引来了成群结队的鸡,叫声欢腾。
采访中,小两发即兴表演了几声鸡啼,只见他屏心静气,张口发音,几声清脆的公鸡啼唱便十分逼真,特别是尾音更加维妙维肖,周围的公鸡听到后跟着叫起来,颇为壮观。
但想当技演员的吴两发学习成绩却老是赶不上去,为此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他们希望有人能帮助他梦想成真。(据《汕头都市报》9月16日报导)
http:///topfiles/tdchaoshan/qiton0916.htm
4、《口技》资料:作者简介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http://.cn./200305/ca208085.htm
罗老师
【篇二】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10教案
10 《老 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正音释词
惶恐 huáng 惊慌害怕 荒僻..pì 荒凉偏僻
塌败 tā 塌陷破败 取缔..dì 明令取消或禁止
凑合 còu 将就 伛偻...yǔlǚ 弯腰曲背
眼翳 yì 眼病 骷髅...kūlou 干枯无肉的死人骨骼
强笑 qiǎng 强颜欢笑 滞笨zhì 呆滞笨拙 ..
愧怍 zuò 惭愧 失群落伍 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 .
2、诗歌导入
人力车夫 文 / 雪山白莲
两个轮子,承载着全家的嘱托,车夫的背,压得微驼。
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颠簸之后,熟记了城里的每一个坎坷。
夏天的汗滴,已凝结成严冬的寒霜,染得两鬓,一片斑白。
轮子始终在缓慢的旋转,终点又成了起点,怎么也量不尽眼前的路。
但车夫喜欢这样,有路就意味着——有了生活的希望!
生活有时也很简单:一口干涩的馒头,一瓶浑浊的冷茶,
一抔干燥的黄土,就能给自己的灵魂,带来永久的宁静。
3、写 作 背 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
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走近老王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明确: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苦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明确: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善
3、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明确:善
(二)品味老王
思考: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
2、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学生畅谈。
(三)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2、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明确: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理解: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
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这加深了她的愧怍。
(四)感悟老王
——明确: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诗歌:献给老王
哦,老王 茕茕孑立的身影 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演绎着你的不幸的故事 书写着你的孤独的忧伤 哦,老王 你倒下的是病体 挺起的是脊梁
身子纵然伛偻 眼神纵然迷惘
三、问题探讨
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小组讨论。
四、拓展延伸
图片1–我家"" 图片2–流浪之后"" 图片3–自食其力""
图片4–互助"" 图片5–医院一角""
图片6–姐妹抓阄读书,有书读的妹妹却哭了""
图片7–对待"" 图片8–同样的期待""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图片9–我们的课桌,我们的床"" 图片10–放学""
图片11–我要读书"" 图片12–爱心
图片13–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明确: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赠 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五、布置作业:感悟"爱心
仿句: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 , 。
爱心是 , 。
六、结束语
杨绛先生身边的老王已经去世多年,但我们身边无数个“老王”都还艰难地活着,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的人们身上,把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彼此温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
七、板书设计
1.靠破三轮活命
2.一生孤苦无依
3.眼睛有病,独眼 苦 1.坐老王车,照顾生意
4.住所偏,房屋破 2.再客气也给报酬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5.取消载客,生计更难 ↖ 爱 ↗ 3.老王送物,坚持给钱 老王←→作者→善 4.关心老王生活
1.送冰大,车费减半 ↙ ↘ 5.女儿送鱼肝油治老王病
2.送夫看病,不肯收钱 善
3.临死前送油送蛋
八、教学反思
【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
《老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人——老王。
二、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三、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四、生字检查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是: “我”与老王的交往。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
2.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画”说老王:职业、家人、外貌、住址
3、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
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4、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老王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
5、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
6、作者对老王的态度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
六、拓展延伸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与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下面咱们欣赏一些图片······
七、课堂小结
学习杨绛的《老王》,可见文中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的确,正如一位哲人说,送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显示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荡漾。
【篇四】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9 教案
老王9 教案
[课件2:显示题目,可根据需要自己插入音乐(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 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 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要认真诵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针对课文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一定熟知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就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所写的《老王》一文,通过描述自己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永恒的生活命题。
二、简介作者:杨绛
[课件3、4]
三、学习目标:[课件5,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四、识记字词[课件6]
五、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课件7]
听读课文,走近老王。
说一说:在你心目中,老王是一个什么形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的句式表达出来。
示例[课件8]
总结:老王的生活处境是 ,老王的内心情感是 。[课件9]
六、讨论探究 [课件10—12]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严密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我”和家人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态度?
七、精读课文[课件13—15]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2)有着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样走了,“我”有着怎样的感受?“我”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句最充分体现出来?
表现作者特殊心情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所以感到“愧怍”。
(3)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王说吗?
八、品味语言[课件16—18]
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九、交流讨论
阅读学习过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受到什么启示?[课件19]
十、小练笔[课件20]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要求: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十一、探究思考[课件21]
现实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不幸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展示图片[课件22—27]
十二、结束[课件28、29]
我们要平等、尊重和博爱地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王”。 请记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篇五】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老王》教案 鲁教版
10.《老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 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2课时
发散思维课(第一节)
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根据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提出质疑,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个班)
发言人次:13人
发言得分:50分。其中流畅、变通(包括评价、提问)40分,独创(质疑)10分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以“画太阳”的故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学生发言预测
(一)局部理解预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车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两处“老实”含义的疑问与评论。
4、“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其中“前任”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5、“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 这句话表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6、为什么后来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取缔?
8、“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句中的“幸亏”一词有什么作用?“降格”是什么意思?“货”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10、“他面如土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表现了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句中的“强笑”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13、怎样理解“我害怕的糊涂了”
14、怎样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整体理解预测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评价或提问)
2、 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评价或提问)
3、 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4、 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或提问)
以上问题的设计,估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语文科代表记录总结发言人次及得分情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 对整节课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肯定
2、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重点问题或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为辐合思维课做准备。
辐合思维课(第二节)
教学内容:
1、 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分析评价、理解感悟。重点分析评价本文在记叙时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在此基础上,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 独创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引导。对文章遣词造句提出三处质疑,对文章内容提出两处质疑。
教学进程:
一、作者写作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整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杨绛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2、 教师做适当补充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作者对老王的刻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能力)
1、由学生勾画出课文中对老王生活的刻画的语句,上黑板板书。再由教师对所找出的语句做总结归纳(投影展示板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谋生手段“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被取缔,他的生
苦
居住条件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
生理缺陷有一只眼睛是瞎的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2、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老王与作者的交往的片段,教师做适当引导,学生能通过引导自
己总结出老王的性格特征(投影展示板书):
①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体 现 心地善良
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老王性格 纯朴仁义
③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 知恩必报 蛋,表示感谢。
三、质疑(可针对发散思维课中,学生所提出重点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进行分析讨论)
1、 为什么“连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荒唐。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为什么会被“取缔”
分析:结合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车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也可了解老王“苦”的社会根源。
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但是当时作者一家同样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为什么她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
分析: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等等,从这些来看,作者显然是比老王要幸运的。
四、作者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提取信息能力)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出总结,再由教师作适当补充:
作者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的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不让老王白送香油和鸡蛋。这些事情中也反映出作者是个善良的人。但即使如此,作者仍感到愧怍,表现了作者“人人平等”的观念,人无论境遇好坏,都应该尊重他人,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五、作业布置
完成每课三件事:抄写生字词及难写易忘字词
抄评优美精彩段落
写“一课一得”
板书设计:
老 王
杨绛
老王不幸的人 反映
普通人交往 真诚善良 作者
【篇六】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老王》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单 位: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人力车夫》
两个轮子\承载着全家的嘱托\车夫的背,压得微驼。
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颠簸之后\熟记了城里的每一个坎坷。 夏天的汗滴\已凝结成严冬的寒霜\染得两鬓\一片斑白。
轮子始终在缓慢的旋转\终点又成了起点\怎么也量不尽眼前的路。 但车夫喜欢这样\有路就意味着——有了生活的希望!
生活有时也很简单:
一口干涩的馒头\一瓶浑浊的冷茶\一抔干燥的黄土
就能给自己的灵魂\带来永久的宁静。
(教师朗读这首诗)
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二、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作者父母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
三、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1、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投影)
老师设计了一张个人基本情况表,请大家对这四段课文进行筛选和概括,填写表中的内容。(投影)
个人基本情况表
明确:苦:地位卑微,谋生手段的艰苦,孤独终老,有生理缺陷,生活艰难,居住条件恶劣。(穷苦、卑微、可怜)
小结:仅仅通过这张表,我们就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不是他老实、善良)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的剩下段落,告诉老师:从第5段到第16段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作者描述的几件事情。
接下来请大家与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课文所写的几件事情。
明确:(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
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好文不厌百回读,每读一回我们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和更多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老王》这篇课文,把那些最感动你的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出来。在朗读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或词语,细细地反复地品味,想一想:你选读的内容为什么能拨动你的心弦?
学生读课文,想一想你选读的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你的心?请
大家采用下列句式:我认为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 ,因为 。
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
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思考:‘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如何?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
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明确:与老王交往时,作者虽然也正遭受着不幸,但毕竟还有些钱,身边还有亲人和朋友,于是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则是一个孤苦伶仃、心地善良的‘不幸者。’人,生来本是平等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